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667729
Current Downloads: 484354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基于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Research in College English Follow-up Course Setting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needs

Education Study / 2020,2(1): 43-52 / 2020-03-30 look3612 look5134
  • Authors: 许保芳
  • Information: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Student needs; Follow-up courses
    大学英语; 学生需求; 后续课程
  •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1782 college students of non-English majors, this survey explor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follow-up course system,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students do not have much interest in the present English course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in follow-up courses. Meanwhil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should be put on the agenda. The research aims at provi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属高校的1782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存问题、学生后续课程开设需求以及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存在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学生对于后续课程呼声较高。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有待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形势严峻,亟待政策的支持和教师自身努力。该研究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和对策。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201005
  • Cite: 许保芳.基于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教育研讨,2020,2(1):43-52.
    https://doi.org/10.35534/es.0201005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国家对人才的英语综合能力越来越重视。大学英语课程也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大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

大学英语课程通常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阶段,其中提高阶段通常被称为后续课程阶段,在这一阶段开设的课程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2007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强调英语课程不仅体现在基础阶段,更应该体现在提高阶段,以便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满足基本要求之后,能达到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提出要求。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更强调大学英语课程要“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该要求把学习者的需求作为开设后续课程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明确提出“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为满足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的升学、就业等不同需求,学校开始探索设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2 后续课程定位及设置现状

对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如何定位,国内学者争论非常激烈。文秋芳(2014)争论的焦点在于坚持“通用英语”还是“专用英语”,即“互补派”与“替代派”之争[1]。高校英语教学应定位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要重视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并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2]。也有学者通过分析专门英语,特别是学术英语的性质、教学现状与高中英语衔接等因素坚持认为不宜将其作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应以通用英语为主。文秋芳则认为应该二者兼顾,并构建了专用与通用英语并存的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一些高校英语教师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论证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构建后续课程体系,探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专门用途英语、学科英语和通识教育英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系统阐述了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AP)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内容设置。也有学者通过对四所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认为有必要压缩通用英语学时,开设“一般学术英语”与“人文素养类课程”,并对英语教师提出新要求。相关研究显示,学生对语言基础类和应试英语类课程选修需求最为强烈,其次是语言应用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而其他研究者通过分析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学生个人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需求,分别构建了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基于学校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呼吁推行分层次、多样化的多元化外语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学者与一线教师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理解差别较大,说明目前国内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目标定位含糊不清,各高校在后续课程设置上各行其道,都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内容五花八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目前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程评估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而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12]。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课题组开展了对本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旨在通过充分是的调研,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学校有步骤有条理地逐渐开设高质量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3 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课题组对北京某市属高校2016级和2017级两个年级18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涵盖了所有非英语专业。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原则,以期获得真实的信息。问卷主要调查受试者大学英语学习现状和对后续课程需求情况,以期掌握学生大学英语学习中的现存问题,通过了解学生对后续课程的真实期许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设相关课程。共收回有效问卷1782份,其中大一学生1129人,大二学生653人,男女生各占51.29%与48.71%。受试者中79.01%能保证一周大约七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其余受试者一周学习时间在8~14小时甚至更长。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该校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开设科学系统的后续课程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1 大学生个人英语技能状况

图 1 大学生语言技能状况调查结果

Figure 1 Finding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anguage competence

图1显示了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英语技能的掌握情况,从强到弱依次是翻译、阅读、写作、口语、听力。翻译、阅读和写作技能是该校学生英语学习重点项目,学生掌握相对较扎实;而听力差有其历史原因,高中对学生没有硬性听力要求,所以学生主要精力放在读写译的训练上,听力没有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在大学,尽管有视听说课,而且四级考试听力占35%的比重,只有少数基础好的同学听力较好,大部分同学听力和口语都不过关。这表明该校在后续课程设置上,需要增加提高学生听力与口语方面的课程。

3.2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 2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结果

Table 2 Findings of current problem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选项

小计

比例

A.课程内容简单,与高中内容重复多

249

13.97%

B.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538

30.19%

C.评价方式单一,不能考核出真实水平

335

18.80%

D.课程开设时间太长,浪费时间

150

8.42%

E.教师的讲授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266

14.93%

F.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课堂讲解为主

447

25.08%

G.教材内容枯燥,引不起兴趣

655

36.76%

H.其他

570

31.99%

表2可见,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并不十分认可,教材内容枯燥,引不起兴趣是受试者抱怨最多的一项,比例高达36.76%。其次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后续课程教材的选择在学生的提升阶段显得尤其重要。同时,授课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授课方法也应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多元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学习者的兴趣。

3.3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需求

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摈弃了“通用”“专用”之争,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表3是大学生对后续课程选择意向的调查结果。

表 3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选择意向调查

Table 3 Survey on the requirement for follow-up courses

选项

小计

比例

A.开设一般学术英语,如 “学术写作” “应用文写作”“文献阅读与检索”等

1094

61.39%

B.开设与主修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学术英语,如“财经”“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工程英语”等

758

42.54%

C.开设与学生就业相关的职业英语,如 “广告英语”“艺术英语”“会计英语”等

584

32.77%

D.开设文化拓展课程,如“英美概况”“ 影视赏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英文经典名著导读”和“中国经典名著外译本导读”

846

47.47%

E.开设应试类课程,如托福、雅思、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和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等

917

51.46%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首选的是“一般学术英语”,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无论是学习高年级专业课程,还是打算毕业后继续深造,都离不开阅读大量的英文原版文献,甚至需要用英语撰写论文,这些学生必须掌握学术英语,为未来的学业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出国热的蔓延,许多学生比较务实,表3中有51.46%的学生热衷于“托福”或“考研”等应试类课程。社会培训机构考试类课程学费高昂,相比之下,学生更希望学校后续课程中增加应试类课程,为他们的升学或出国助力。受欢迎程度排在第三位的课程是“文化拓展类”课程。由于本校是工科院校,学生接触人文知识较少,开设此类课程正好能弥补他们知识结构中的不足。而与职业和专业相关的后续课程之所以不太受欢迎,主要是学生对此缺乏了解,感觉专业性太强难度太大而不感兴趣。

3.4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任课教师

表 4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任课教师调查结果

Table 4 Findings on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follow-up course teachers

选项

小计

比例

A.大学英语教师

380

21.34%

B.本专业双语课教师

111

6.23%

C.教师共同体(包括A、B与外教)

1111

62.38%

D.其他(外聘讲座等)

179

10.05%

表4显示,单纯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的后续课程并不太受欢迎,只有21.34%的同学做出选择。由于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导致他们只能开设专业性质不强的通用课程,针对性不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专业老师能开双语课的人相对也较少,也不是学生主要选择,但这部分老师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宝贵财富,可以同时引领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实现语言与专业的双提升。最受学生推崇的是由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外教组成的“教师共同体”,强大的授课队伍可以使学生从语言形式到专业知识受益良多。有10.05%的同学欢迎以外聘讲座的形式上大学英语拓展课,说明同学渴望新的学习体验,同时这个数据占比较小,间接证明了同学们期望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开出系统的科学的课程。教师发展需要学校和院系的支持与政策保障[13]。同时,教师的发展也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勇于接受挑战的后续课程教师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提升专业能力,健全知识结构,增强学术研究能力,实现教学团队发展和个人的自我价值。

4 结语

本研究从市属高校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现状与问题出发,探讨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设的时间,内容以及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研究发现:

(1)被试入校时英语水平不算低,大学英语基础课开设时间过长势必浪费学生的提升时间,而且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势必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所以学生可以尽早参加四级考试,并根据需要开始进修后续课程。据悉,该校已经开始了改革试点班的有益尝试并受到学生的欢迎。试点班的规模可以扩大,经验可以推广到其他普通班级,更符合现阶段学生的需求。

(2)我校后续课程教学团队尝试开设了契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的“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模式的课程体系,亮点是开设了基于学生直接需求的应试类课程,且颇受欢迎。但是课程设置仍处在探索阶段,与庞大的可开设后续课程资源相比较,内容还过于单薄。大学英语如何与其他学科合作,用外语去武装学生,帮助他们提升在“一带一路”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需提上日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所提倡的课程改革,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要求势必是专业化的,与不同学科门类相联系”[14]。而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学习语言出身,开设文法类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已属勉强,更不用说理工科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了。就跨文化交际课程同样是挑战性极强的课程,对于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大部分老师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外国文化,外介中国文化,跨越不同意识形态实现跨文化交际绝非易事。

总之,高校应结合自身教师实际情况,给大学英语教师提供跨学科合作平台与出国进修的机会,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建立一支强大的高素质后续教师队伍,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师资保障。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已经是当务之急,且任重道远,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本研究是2016年北方工业大学校级重点课题“基于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3]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

[4]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3).

[5]蔡基刚.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J].浙江大学学报,2015(4).

[6]蔡基刚.专门用途英语的信仰与理念的再认识[J].外语研究,2018(2).

[7]王守仁.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语,2013(5).

[8]马武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J].外语研究,2011(5).

[9]蒋艳,马武林.新世纪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二)——学生需求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3(4).

[10]常媚.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需求分析与对策——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4(1).

[11]王银泉.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J].外语教学,2016(9).

[12]王李霞.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探讨[J].江苏高教,2015(3).

[13]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

[14]严世清.《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J].当代外语研究,2017(4).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