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 2.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研究基地,成都
随着心理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教师需掌握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这一政策不仅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地位,也反映了社会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培养心理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应用心理学专业涵盖多个子领域,其中变态心理学课程尤为关键[1]。该课程不仅深入探讨心理疾病的成因与表现,还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然而,当前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2,3]。因此,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解决现存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旨在为课程改革提供可行建议,推动应用心理学专业健康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心理学人才奠定基础。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领域的社会需求增长,国内高校变态心理学课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多数院校已将其纳入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建立了基于DSM-5精神障碍分类的理论教学框架[4]。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研究者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多元化探索取得突破,比如刘畅提出的“五步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包含案例筛选、情景模拟和咨询演练等环节),为临床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范式[5]。然而,当前教学仍存在以下关键问题。
变态心理学在国内早期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国人接触西方心理学的初始窗口,其引入与发展几乎与整个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同步[6,7]。尽管其历史地位重要,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师资问题逐渐凸显,目前高校在变态心理学课程的师资配置方面仍有待加强。具体而言,变态心理学的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理解心理异常现象以及促进社会心理健康具有深远意义[8]。然而,许多高校在师资配置上未能优先考虑具备相关应用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导致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受到制约。因此,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由于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课程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障[2]。这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也限制了他们全面理解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社会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产生了负面影响。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变态心理学》教材内容亟待更新。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为心理障碍的诊断、治疗和科研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语言,重新定义和分类了所有心理障碍,并制定了具体的诊断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9]。在国内,王建平等基于DSM-5编写的《变态心理学》教材已在高校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成效[4]。然而,随着《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DSM-5-TR)的发布,该手册对绝大多数障碍的内容进行了重要修订,更新了相关特征、患病率、发展与病程、风险与预后因素以及文化相关的诊断问题,并新增了如“延长哀伤障碍”的诊断,整合了对70多种障碍的修改[10]。尽管DSM-5-TR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导,但国内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材尚未及时更新,未能反映最新的诊断标准和临床实践指南。这种滞后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到前沿知识,难以理解新兴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限制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和诊断能力,对其专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变态心理学课程普遍存在实践性不足的问题[11],这可能导致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具体表现为,教材内容多侧重于心理学理论和病理学知识,如心理障碍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数据以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理论性病因及治疗方法,但缺乏与实际案例的结合[5]。尽管学生能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却往往缺少对具体病例的深入分析,难以通过实际案例学习如何评估和处理各类心理障碍[12]。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层,限制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许多学生在变态心理学领域的实习机会较少,且在实践环节中,往往无法获得充分的反馈和指导[13,14]。如果学生无法在精神卫生机构或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实习,他们对临床工作流程、诊断技巧和治疗方法的了解将大打折扣。同时,实践指导的缺失也会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通过实践验证和反哺理论,从而影响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变态心理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异常的表现及其影响,提升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敏感度,这对于学生未来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来说至关重要[1]。变态心理学课程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应对心理异常问题[15]。同时,学习变态心理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并推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16,17]。因此,必须加强对变态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心理健康贡献自身的力量。
具体而言,首先,高校应重新审视变态心理学的课程设置,重视其学科地位,适当增加学时与学分,以体现其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应优先安排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并在授课前为其提供必要的培训与进修机会,确保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务能力。此外,学校及学院应为教师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修课程或培训,以更新专业知识、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可定期组织课程交流与研讨活动,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促进师生共同提升教学与学习水平。
变态心理学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国际研究和诊断标准持续更新。为确保学生与国际前沿接轨,提升其学术与职业竞争力,高校的《变态心理学》课程教材亟需系统修订与更新。当前教材在内容的时效性、实用性、国际标准接轨以及新兴心理障碍的涵盖方面均存在明显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与诊断能力[4]。例如,DSM-5-TR新增的“延长哀伤障碍”未能在现有教材中及时体现,这直接影响学生对新兴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与应对[10]。
为此,建议高校设立专项课程建设项目,支持教材开发、教学设施更新及课程改革,以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更新教材内容的同时,教学方法也需与时俱进。例如,引入最新的变态心理学研究成果,鼓励师生共同研读前沿文献,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此外,邀请领域内专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开展研讨会和实证学习活动,可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与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学科前沿。这些举措不仅能深化课程内涵、拓展课程广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其更深入地理解和应对现代心理障碍的复杂性。
当前变态心理学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衔接不足的情况,需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13]。具体而言,首先,建议设立奖学金或资助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变态心理学相关的实习、社区服务和心理健康宣传等实践活动。其次,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心理剧和角色扮演等,增强课堂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建立课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及时优化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
同时,高校应加强与心理健康机构和医院的校外合作,开展联合研究和实习项目,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评估方式上,应引入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注重实践评估,如模拟咨询和角色扮演,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强化导师支持,通过提供更多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成长,并促进同行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以上措施,将有效提升变态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性,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变态心理学课程的优化,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和学术发展,更影响着心理学领域的进步与实践效能。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课程改革尤为迫切。通过加强师资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课程将迈向更高水平,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心理学人才。教育工作者还应认识到,仅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实践能力与思政素养同样不可或缺。未来的变态心理学课程,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需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使其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地服务社会,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展望未来,可以预见到几个关键的实践效果检验方向。首先,丰富专业实践活动并评估其效果。杨健和唐旭的调查研究表明,尽管超半数学生认为实践活动提升了专业能力,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效果有限,这可能与活动内容单一有关[3]。未来可通过与医院合作,在心理援助热线、个体及团体心理咨询等领域提供更丰富、持久的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并检验其效果。当前教材面临内容更新不足、实践应用探究不深等问题。未来可借鉴模块化教学、多样化教学方式及评估机制,提升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后,优化课程体系并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未来研究可聚焦构建适应转型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统筹地方性、师范性、应用性等特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心理学人才。
[1] 胡志海.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7):87-89.
[2] 陈红艳.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导-示-促”教学模式探析——以《变态心理学》课程教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8(5):45-48.
[3] 杨健,唐旭.线上和线下形式的专业实践活动对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影响——以《变态心理学》课程为例[J].创新教育研究,2023,11(11):657-662.
[4] 王建平,张宁,王玉龙,等.变态心理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5] 刘畅.变态心理学五步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9,33(17):24-25.
[6] 葛枭语.“变态”:一个心理学术语在汉语世界的百年流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31(6):1448-1455.
[7] 王东美,钱铭怡,樊富珉,等.中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百年发展简史(1921-2021)[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2):454-460.
[8] 郑铮.PBL教学法在高校变态心理学课程中的具体架构[J].高教学刊,2017,3(6):71-72.
[9] 张道龙(译),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0] 张道龙(译),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
[11] 杨彩霞.体验式教学在《变态心理学》中的应用探索[J].校园心理,2016,14(2):125-126.
[12] 谢晓丹,陆思雨,洪丽菁,等.基于PBL教学的《变态心理学》翻转课堂的构建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8(39):104-105.
[13] 鲁肖麟.略论师范院校"变态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新西部(理论版),2016,17(23):164-165.
[14] 姚萍.关于中国临床心理学系统培训的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85-389.
[15] 宋迎秋,曾雅丽,姜峰.变态心理学问题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界定探究[J].中国校医,2007(1):115-117.
[16] 贾蕊,姜涛.变态心理学课程中大学生敬业价值观教育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94-96.
[17] 原军超,耿红叶.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四维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以西昌学院“临床与变态心理学”课程为例[J].教师,2023(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