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南昌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教育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逐渐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移动App以其便捷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满足了他们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需求。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尤其是丰富的词汇量,是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然而,传统的英语词汇学习方式往往依赖于课堂教学、教材背诵,存在学习时间受限、学习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移动App的出现,为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带来了新的契机。各类英语词汇学习App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如词汇记忆游戏、个性化学习计划制定、实景语境运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
教育数字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对教育资源、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数字化改造,将教育系统中的各类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借助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存储、传输、处理与应用,旨在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服务、拓展教育边界,构建更加公平、高效、个性化的教育生态系统[1]。
教育数字化对教育变革起到了全方位的推动作用。在教学模式上,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优质资源得以跨越地域、校际界限广泛传播,偏远地区学生也能接触到名校名师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评价体系中,数字化支持下的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逐步取代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全面发展,通过实时采集学习数据,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时长等,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助力其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持续进步。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类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各个教育阶段,涉及学科知识讲解、语言学习、技能培训、考试辅导等诸多领域,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与工具[3]。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移动App备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便捷性突出,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无论是在课间休息、乘坐公交地铁,还是在宿舍休息时,只要手机在手,即可开启学习之旅,打破了传统学习对固定时间与地点的依赖,充分满足了他们在快节奏生活下的学习需求;其二,个性化定制功能强大,App可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水平、兴趣偏好等,精准推送适合的学习内容,制定专属学习计划,如英语学习App能根据学生的词汇量测试结果,推荐相应难度的单词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身节奏成长,实现因材施教;其三,互动性与社交性增强学习体验,许多App内置学习社区、群组讨论、在线答疑、好友竞赛等功能,学生们不仅能与同学、教师交流学习心得、互相监督鼓励,还能结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习伙伴,拓展学习视野,这种互动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与持续性[4]。
当移动App融入英语词汇学习领域,其优势愈发显著。一方面,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传统词汇背诵的枯燥乏味。例如,采用图片记忆法,将单词与形象生动的图片关联,使抽象词汇具象化,加深理解与记忆;利用游戏闯关模式,设置词汇拼写、词义辨析、填空等关卡,让学生在挑战中积累词汇,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引入影视原声例句,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语境中感受词汇的运用,提升语感与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与智能算法,App能够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学习时长、单词掌握情况、错题频率等,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弱点,进而针对性地推送复习内容、强化练习,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反馈与辅导,助力学生高效掌握英语词汇[5]。
本研究旨在全面深入探究移动App对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促学效果,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及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问卷调查方面,研究对象选取了南昌航空大学不同年级、专业的本科生,涵盖理工科、文科、艺术类等多个学科领域,力求样本具有广泛代表性。问卷设计围绕学生使用英语词汇学习App的基本情况、学习习惯、学习效果感知等维度展开。具体内容包括:学生是否使用过英语词汇学习App,使用的频率(如每天、每周3~5次、每周1~2次等);偏好的App类型,如记忆类、游戏闯关类、语境学习类等;使用时长,每次平均使用的时间以及累计使用时长;在词汇学习过程中,App是否帮助其提高了词汇记忆速度、扩大了词汇量,是否有助于词汇在听说读写等实际场景中的运用;此外,还涉及学生对App功能的满意度,如界面设计、学习资源丰富度、个性化推荐精准度等方面的评价。问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线上通过问卷星平台推送至各班级群,线下在教学楼、图书馆等人流密集处随机选取学生发放纸质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访谈提纲依据问卷结果反馈进一步细化设计,选取了30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包括长期坚持使用App且英语成绩显著提升的学生10名,使用App但效果不明显的学生10名,以及刚开始使用App不久的学生10名。访谈内容聚焦于学生选择特定App的深层次原因,如是否受同学推荐、广告宣传影响,或是基于自身学习风格考量;使用过程中的具体体验,例如App的某一功能对攻克记忆难点词汇的帮助,学习社区互动对保持学习动力的作用;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像App出现技术故障、学习计划难以坚持等问题;以及对App未来改进方向的期望,涵盖功能拓展、内容优化、社交互动增强等多个层面。访谈以面对面交流和线上语音通话的形式进行,全程录音并整理成文字资料,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实验研究选取了两个英语水平相近的大二班级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英语分级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在为期12周的实验周期内,按照日常学习节奏,使用指定的英语词汇学习App(综合功能较为全面的“百词斩”)辅助课堂学习与课后自主学习,教师定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享App使用心得,鼓励学生利用App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功能,合理安排词汇学习任务,并参与App社区内的学习小组讨论。对照组学生则采用传统词汇学习方式,以教材背诵、课堂听写、课后练习题为主,教师按照常规教学进度授课,不涉及App辅助。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前测,采用标准化词汇测试试卷,涵盖词汇量、词汇运用(语法填空、阅读理解中的词汇理解、写作中的词汇运用)等板块,以了解学生初始英语词汇水平;实验结束后,进行后测,测试试卷难度、题型与前测保持一致,通过对比前后测成绩,分析移动App对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实际促进效果,运用SPSS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差异的显著性。
问卷调查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发放问卷至南昌航空大学不同年级、专业的本科生群体。线上借助问卷星平台推送至各班级群,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能迅速触达大量学生;线下在教学楼、图书馆等人流密集区域随机选取学生发放纸质问卷,确保样本选取的随机性,提高样本代表性。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0%,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基础。对回收的问卷数据,首先进行数据清理,剔除明显逻辑错误、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如所有选项均勾选同一答案、关键信息缺失等情况。运用Excel软件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分类汇总学生使用英语词汇学习App的各项信息,包括使用频率、App类型偏好、使用时长等,将文本数据转化为可量化分析的数据格式,以便进一步深入分析。
访谈资料整理方面,选取的30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涵盖不同App使用情况与学习效果群体。访谈结束后,及时对全程录音进行转文字处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对文字资料逐字逐句研读,提取关键信息,按照访谈提纲维度,如选择App的原因、使用体验、遇到的困难、对App的期望等,进行分类归纳,形成条理清晰的访谈文本集,深入挖掘学生使用App过程中的细节与心声,为研究提供丰富的质性资料支撑。
实验研究中,严格把控实验流程,确保数据收集的科学性。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的前测,以及实验结束后的后测,均采用标准化词汇测试试卷,涵盖词汇量、词汇运用等多维度,全面考查学生英语词汇水平。测试过程严格遵守考试纪律,保证成绩的真实性。收集到的测试成绩数据,同样录入Excel软件,为后续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做准备,通过严谨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为深入探究移动App对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促学效果筑牢根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频率方面,450名有效问卷学生中,32%的学生每天使用英语词汇学习App,45%的学生每周使用3~5次,23%的学生每周使用1~2次。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频率与词汇量提升存在正相关关系,每天使用的学生在词汇量增长感知上明显高于低频使用者,平均每月能多掌握50~80个新单词。对于App类型偏好,记忆类App最受欢迎,占比40%,这类App通常采用联想记忆、词根词缀记忆等方法,如“百词斩”通过形象图片辅助记忆,帮助学生快速记住单词拼写与释义;游戏闯关类占比30%,以“沪江开心词场”为代表,设置词汇关卡,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语境学习类占20%,借助影视原声、英文文章等真实语境展现词汇用法,增强学生词汇运用能力。
在学习时长上,每次使用30~60分钟的学生占比最高,达到55%,累计使用时长超过6个月的学生,词汇量平均增长约300~400个,且在写作、阅读等实际场景中运用词汇的准确率提升15%~20%。然而,约20%的学生反映使用App学习时容易分心,受社交软件、游戏等干扰,导致单次有效学习时间较短,影响学习效果。
访谈结果揭示了学生使用App过程中的细节体验。坚持使用且效果显著的学生提到,App的个性化学习计划能精准匹配学习进度,如“墨墨背单词”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安排复习,强化记忆;学习社区功能促进了同学间互助,分享特殊词汇记忆技巧,如利用谐音记忆“ambulance”(俺不能死)记住其“救护车”含义。效果不佳的学生则表示,部分App广告过多,打断学习思路,且学习内容与教材衔接不紧密,增加额外学习负担。
实验研究数据经SPSS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词汇量、词汇运用能力上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12周实验,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词汇量平均提升180个,对照组提升80个,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组在后测词汇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词汇运用能力方面,实验组写作中词汇丰富度、语法填空题正确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2%、8%,阅读理解词汇理解准确率提升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证实移动App对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具有显著促学效果。
本研究通过理论剖析、实证调研及多维度分析,深入探究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移动App对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促学效果。研究表明,移动App在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展现出显著的促学优势。依托认知心理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App通过优化信息呈现、营造多元学习情境,助力学生高效记忆词汇、主动建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实证研究发现,使用英语词汇学习App的学生在词汇量增长、词汇运用能力提升等方面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学习方式。高频使用者词汇量增长迅速,不同类型App满足了多样化学习需求,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也能积累可观词汇量,并提升实际运用准确率。
然而,移动App在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App存在释义错误、例句陈旧等情况;功能设计失衡,趣味性与学习深度难以兼顾,个性化推荐精准度不足;用户体验欠佳,广告过多、界面不友好干扰学习;学生使用习惯不良,易受手机其他应用诱惑,专注度低。
因此,应建立严格内容审核机制,组建专业团队确保学习资料准确权威且与时俱进;优化功能设计,平衡趣味与深度,完善个性化推荐;提升用户体验,合理投放广告,优化界面布局,增强稳定性与兼容性;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与良好学习习惯,学校与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移动App,制定计划、自我监督,激发内在动力。
[1] Traxler J.Defining mobile learning[C]//IAD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07.
[2] 陈坚林.教育信息化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界,2015(6):12-17.
[3] 朱竹.外语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使用调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2(1):83-86.
[4] 折婷.移动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5] 杨丽芳.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学,2012(4):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