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化学院教科院,怀化; 2.武陵山片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怀化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群体。社会心理学将学生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班干部、少先队、共青团等被称为正式群体的团体,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研究者的主要研究客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由学生自发组合形成,同样存在于班级之中,与正式的班级管理体系并行。这类群体通常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或地理位置而自然形成,如课间一起玩耍的伙伴、讨论某本漫画书的小圈子等。非正式群体在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小学生获得归属感、安全感以及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影响着学生成长过程中个性和价值观的形成[1]。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生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发现其对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进而探索在不同性别、年级及不同主体的干预措施下,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影响的变化趋势。
在以女生为主的非正式群体中,成员往往更注重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彼此关系更为细腻敏感。女生群体内部交流频繁且方式多样,能为个体提供丰富的情感支持,有效促进女生的共情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女生在合作、共情、社交性等社会情感能力方面显著高于男生[2]。
但女孩子的敏感特质使其容易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一旦有成员表现出消极情绪,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群体陷入负面情绪循环。此外,以女生为主的非正式群体可能存在过度关注外表形象的问题,这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信心,但过分在意他人评价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不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
因而,以女生为主的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该类群体通过情感交流和互相支持,能显著提升成员的共情能力、自我认知和社交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因排他性和攀比心理对个体情绪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男生为主的非正式群体,通常更倾向于通过活动和竞赛建立联系与互动,如球类运动、追逐游戏等。这种群体内部成员间的互动充满挑战和对抗,有助于男生在情绪控制和抗压能力方面的发展。研究发现,男生在情绪控制、抗压能力和好奇心等方面的社会情感能力显著高于女生。在这类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游戏或其他竞争性任务,能更好地学习管理自身情绪,并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
但男孩子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相对较强,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非正式群体内的不良行为发生率较高。而且,过于强调竞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健康发展。例如,在一个小学班级中,以男生为主的“电子游戏小组”吸引了多名对游戏感兴趣的男生。起初,这个小组通过分享游戏经验和技巧,增进了彼此的友谊。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组内部的竞争逐渐加剧,部分游戏水平较低的男生开始被其他成员嘲笑甚至排斥。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被排斥者的自尊心,还导致他们在群体中感到被孤立。
因而,以男生为主的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这种群体环境有助于男生在情绪控制、抗压能力和社交能力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竞争压力和社交排斥对部分成员的情绪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低年级阶段,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初步构建期。这一时期的非正式群体通常规模较小,成员间的关系较为单纯。孩子们主要通过游戏和简单互动形成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内部往往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或等级制度,能够更好地学习情绪的认知与表达。
但低年级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也可能面临情绪管理的挑战。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可能在群体互动中表现出冲动或情绪化的行为。例如,当小组活动出现分歧时,学生可能会因为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产生冲突。
进入中年级后,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小学生所处的非正式群体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此时,非正式群体开始出现领导者与跟随者的角色分化。对于处于领导地位的孩子来说,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为了维持团队稳定,领导者要学会倾听成员意见、解决内部矛盾,这个过程可以锻炼他们的耐心和包容心。作为跟随者的学生,则更多是在适应群体规范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控制冲动行为,提升自我约束力。
但中年级的学生仍处于社会情绪能力的成长时期,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尚未成熟,因而比较容易与成员发生冲突。例如,当教师下达任务要求小组完成时,部分成员可能会对组长或领导者分配的任务不满,从而引发冲突,但成员间冲突化解的速度也很快。
到了高年级,小学生即将面临升入中学的重大转变。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第四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克服自卑感并获得勤奋感。面对学业压力增大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高年级学生力求保持平衡,这会形成一种压力,促使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倾诉、分享感受,以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3]。这体现出高年级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能够表选出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与挫折。
但由于高年级学生即将从小学阶段毕业,他们会面临非正式群体解体的情况。当部分成员确定升入初中后仍能聚在一起时,他们可能会排斥那些未来参与群体活动时间减少的其他成员,从而在这个非正式群体中形成新的“小圈子”。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存在一定困境,这种群体分化现象便是其中之一[4]。同时,不同地区的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管理存在差异[5]。
一个班级,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集体凝聚力,形成独属于本班的具体文化。首先,教师可通过张贴积极标语、展示学生作品等方式,营造温馨、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为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在其中感受班级的温暖与凝聚力,从而更愿意遵守群体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主题班会、故事分享等活动,树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正确价值观,并将其融入班级文化。当非正式群体成员都认同这些价值观时,他们在群体活动中会自觉遵守,进而促进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最后,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让他们参与班级决策和管理,如选举班干部、制定活动计划等。这能使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学会合作、沟通和协调,提升社会情绪能力,同时促进班级文化积极发展,实现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班级组织融合[6]。
非正式群体的正负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在力量的干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了解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构成情况和特点,如规模、成员关系、活动内容、凝聚力、影响力、价值观等。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7]。其次,教师引导非正式群体开展积极健康的活动,避免不良行为模式。对于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群体,可鼓励其开展相关活动,如绘画比赛、手工制作等,在满足兴趣需求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情绪能力。还可组织班级活动邀请非正式群体参与,增强其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教师在非正式群体中发现和培养积极榜样,树立良好典型。通过表彰和宣传榜样事迹,引导其他学生学习,形成良好群体风气,促进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进而对班级社会情绪氛围产生积极影响。
当今我国提倡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因而教师应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不断研究非正式群体的相关理论,深入了解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对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善于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其需求和想法,及时发现非正式群体中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沟通引导。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良好教育环境。在空闲时间,教师可以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活动,针对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教育策略和方法,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并非所有家长都掌握了正确的育儿观念,学校或社区应为家长提供关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专业知识培训,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家长了解相关知识和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家长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要认识到社会情感能力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同理心、合作精神等。同时,家长也需要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正确识别、表达和调节情绪,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8]。
班级中需要良好的班级氛围,同理,家庭中也需要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家长为孩子提供书籍、玩具、音像资料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同时,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和事务管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鼓励孩子与家庭成员展开积极互动,如共同参与家庭活动、交流分享等,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学生的自控能力要从小养成,通过深呼吸、积极的自我暗示等方法,学会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学校可组织开展情绪管理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情绪调节技巧。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制定学习生活目标和相应的执行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树立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通过奖励自己等方式,保持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提高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在日常的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解决冲突和分享成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建立互助小组,如学习互助小组、兴趣小组等,在小组内实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互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学校和班级定期开展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团队建设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9]。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为团队目标努力[10]。
[1] 李晨阳.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下旬),2019,378(18):188-189,192.
[2] 李想.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情绪表达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学进展,2017,7(3),359-365.
[3] 赵佳琦.小学高年级课间活动的“群体固化”现象研究[D].四平:吉林师范大学,2021.
[4] 段晨.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管理困境及策略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3.
[5] 李成强.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研究——以贵阳市云岩区X社区三所小学为例[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4.
[6] 胡翎都.“外交家”型小学生对班级凝聚力提升的个案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3.
[7] 热依拉.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研究——以吐鲁番市G区A小学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0.
[8] 张峰.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9] 吴思惠,谢威士,张晓旭.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现状调查及指导策略[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2(2):28-33.
[10] 张璐.论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其优化策略[J].教育视界,2022,258(19):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