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宾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宜宾; 2.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南充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高校基层党的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保障,更是驱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协同提升的核心动力[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写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总纲领,明确要求高校基层党委在党建统揽下探索学科建设新模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办学[3]。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什么样的创新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只有大胆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4]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高校基层党委在学科建设中的领导作用。”高校肩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使命;高校基层党委是贯通党的教育方针与办学实践的关键枢纽。因此,系统研究并持续深化“党建链”与“学科链”的同频共振机制,不仅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能否行稳致远,还决定着高等教育能否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范式跃迁[5]。
宜宾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以下简称学院党委)深刻认识到,只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才能在学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征程以及新工科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学院党委通过构建党建引领下干部队伍、教学科研、制度改革、支部建设、党建活动和产教融合“六维一体”的学科建设创新新模式,并对标“高标准、严要求”,走出了一条契合自身学科特色、基层党委特点以及高校党建特征的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创新融合的发展之路。
党建与学科融合式发展常陷于“两张皮”困境:党建工作被学科业务视为额外负担,学科发展又难以从党建资源中获得持续动能[6]。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的重要性认识缺失
学院师生对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成为阻碍两者有效融合的主要障碍之一。部分教师可能更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党建工作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伦理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也可能对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的正向关联度缺乏了解而未能引起关注。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党建工作的影响力难以深入师生内心,影响了学科建设的效度。
(2)融合实践中缺乏系统规划
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执行策略,使得融合工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这种规划上的缺失导致党建工作与学科教育在内容、形式和目标上难以有效对接,影响了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3)师生参与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实践探索积极性不高
尽管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的实践在不断推进,但师生的参与度不高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参与度不高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党建工作与学生专业发展关联度不高、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等。
为解决上述难题,学院党委以“三个立足”为牵引,将“两张皮”拧成“一股绳”——通过重塑干部队伍、教学科研、制度改革、支部建设、党建活动、产教融合“六维一体”深度融合的“党建+学科”新结构,让党建链与学科链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立足教育实践,党建领航,确保理论学习富有成效。学院党委始终将政治建设置于首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主题党课、特色党日活动,促使党员坚定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与政治执行力。与此同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服务师生、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
立足管理创新,制度保障,为党建工作有抓手。学院党员党组织关系清晰明确,党费收缴、党员激励关怀帮扶等制度完善。党委学习制度健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严格制定并实施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每两周开展一次集中政治理论学习。此外,党委注重创新党建工作方法,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等举措,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立足监督机制,锤炼作风,严守规矩筑牢防线。秉持“学术研究有坚守、传道授业有纪律”的原则,杜绝任何有损国家利益以及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建立学术安全培训制度与科研项目保密审查制度,实施教师网络素养提升计划,规范教师网上言行。加强教师学术道德教育,使其恪守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治学态度,营造良好学术风气。同时,强化党内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确保党员和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
深化党建引领,建强干部及人才队伍。学院党委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活动,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与思想引领力。学院着力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培养制度,构建目标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博士学历、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同比增长近20%。学院还不断完善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发挥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典范,以此带动支部党员提升教学科研业务能力。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升教学科研组织化水平。学院以创建党建“标杆学院”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牵引,党员干部带头组建教学、科研协作小组,通过组织化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贯彻“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培育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学院党委实施“组织化”科研,围绕机械与电气专业集群方向开展党建研究,成功申报8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2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显著提升了学院教学科研的组织化水平。
深化制度体制改革,筑牢学科建设基石。学院以“标杆学院”和“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为载体,探索“党建+学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新机制。通过更新理念、创新思维,推进党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全面引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此外,学院党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构建“大思政”格局,将党的建设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强化支部建设,保障学科建设有序推进。学院建立健全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示范带动机制,推动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同时,制定《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支部考核办法(试行)》,分类设置党支部考核指标,建立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双目标管理”机制,以考核促进标准化建设,推动提质增效。
加强党建活动,提高教职工幸福感。学院开展“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发有为谱新篇”“青年党员说”“追寻红色足迹强党性 传承革命精神建新功”“统战清廉 同心同廉”等主题党日活动,提升了教职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这些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为教职工提供了展示自我与交流的平台。教职工参与党建活动的比例从2019年的60%提升至2024年的90%,教职工满意度从80%提升至95%,有效提升了教职工的幸福感与工作积极性。
发扬优良作风,对标行业发展,产教融合迈上新台阶。学院围绕机械工程、智能制造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宜宾市现代工业“5+1”产业集群及“一蓝一绿”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迫切需求,形成“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高端装备的应用研究特色。目前,学院已构建7个省、市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平台,组建7个科研团队,新增50个产教实践基地。学院立足宜宾,面向四川,与10余家龙头企业长期合作开展相关研究,成果产生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学教研产用特色显著。
强化党建引领,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提升育人成效。立足“教育强国”战略,依托学院机械与电气专业集群,坚持引育并举,开辟以党建为引领的高水平、国际化、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新路径。学院党委立足机电领域专业优势,服务宜宾地方经济发展,攻克关键技术工程难题,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和输送人才。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培育特色品牌,传承红色精神。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继承革命初心、传承师者精神,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责。通过开展红色教育系列活动,如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宣讲等,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感。同时,学院党委注重培育特色工作品牌,如“党建+科研”“党建+教学”等,将党建工作与学院中心工作紧密融合,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迈上新台阶。通过这些举措,学院党委持续强化党建工作实效性,为学院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宜宾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在党建统领下,依托教师党支部中教职工的专业所长,全面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出并践行党建引领下涵盖干部队伍、教学科研、制度改革、支部建设、党建活动和产教融合的“六维一体”的学科建设创新新模式,落实“党建+学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机制,打造特色党建工作品牌。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学院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也为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展现了党建工作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1)“三个立足”不仅为党建与学科建设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坐标,也为破解“两张皮”难题划定了底线与方向。只有将党建的政治要求转化为学科发展的内生需求,才能避免“贴标签”“做加法”式的表层融合,确保所有改革举措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使命展开。
(2)“六维一体”并非简单并列的六个模块,而是在党建链与学科链之间重新设计的耦合结构。通过师资队伍、教学、制度、支部、科研、社会服务六维同步发力,学院将传统条块分割的管理边界转变为纵横贯通的协同节点,实现了资源配置、组织运行与评价机制的系统性再造,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迁移的结构性方案。
(3)融合的最终成效取决于持续创新。学院以社会需求倒逼教学改革、以教师党支部科研团队激活组织动能、以品牌活动深化文化认同,形成了一套动态迭代的创新闭环。事实证明,只有将基层党建做成“开源平台”,让教师、企业、学生都能在其中持续贡献创意与资源,才能真正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学科竞争力、科技生产力和社会服务力,推动“党建+学科”范式在新时代行稳致远。
[1] 王永伟,郭萌萌,耿森.高校基层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24(7):4-6.
[2] 杨成龙.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3] 张益荣,杨良伟,韦娜,等.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委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实现方式[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28-131.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6.
[5] 解恒岩,张霞.高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路径提升的四层维度[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5):81-84.
[6] 刘筱彤.“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的困境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