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湖州
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以下简称孤独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儿童群体中表现尤为显著[1]。虽然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普遍存在严重的社交及情感发展障碍,难以在生活中有效解读他人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线索,社交行为常表现为被动或处于孤立状态,增加了其融入社会生活的难度[2]。这一状况不仅影响孤独症儿童当下的生活、心理健康、学业发展,还会对其成年后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产生长远影响。有效的干预能帮助他们走出社交困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升未来生活的自理能力与质量,因此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近10年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及维普中文期刊等数据库中的文献搜索核心期刊论文、高水平综述、权威指南等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关键词包括“自闭症/孤独症”“社会情感能力/社交技能”“干预/训练/治疗”(Autism/ASD,Social-emotional skills/Social skills,Intervention/Training/Therapy)及其组合。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分析与整合,聚焦干预方法的原理、技术、目标、成果及实操等问题。近10年来,关于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干预的研究日益丰富,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得到验证,切实提升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本研究厘清当前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干预的实践脉络,辨析不同干预方法的效用和适用范围,为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提供参考。
社会情感能力是社会生活必需的社会性能力,对儿童而言,涵盖认识自我与他人情绪、表达和调控自身情绪、处理人际关系、适应集体规则等方面,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孤独症儿童以社会交往障碍、社交沟通困难及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特征,具体表现为缺乏眼神互动、语言发育迟滞、对环境变化过度敏感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与社会适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4,5]。
本文将从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干预方法和策略、干预效果评估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以往不同干预方法的作用效果和特点,总结其在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方面的优势,为后续优化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孤独症儿童存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障碍,特别是在情绪识别、共情反应、建立和发展社交关系等方面问题突出。研究发现,游戏介导互动技能培训对提升家长与孤独症儿童的互动交往技能的作用显著[6],可有效提高儿童的情感表达与沟通能力。同伴是孤独症儿童自然互动中的重要资源,互动过程本身就是宝贵的干预载体。同伴介入的共同注意干预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互动技能,普通儿童作为孤独症儿童的“小老师”,通过提示、等待回应、自然强化等方式引导孤独症儿童参与,对其社交互动有积极影响[7]。现阶段,权威且科学的干预方式主要是社会故事和角色扮演,多采用将结构化叙事与动态场景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并尝试将二者整合为更系统化的干预模式。神经科学研究证明:同伴参与能够激活孤独症儿童的同伴镜像神经元,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神经发育正常同伴通过亲身示范“分享赢得微笑”的行为,比单纯口头告知能够更有效地唤起孤独症旁观者的镜像神经元活动;经过6周干预后,观察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前脑岛的情绪共振回路激活程度显著增强[8]。该类干预的成功实施依赖于“知识、技能、合作系统”三重保障。研究发现,与普通同伴的自然互动可刺激孤独症儿童社交情感能力发展,使其获得即时社会性反馈和模仿学习的机会[9]。Drumtastic Ability Beats®团体鼓圈活动的创新应用,凭借其高度结构化、实时身体感知的社交互动氛围,为儿童营造了低焦虑、高愉悦的社会情感体验社交空间。
情境介导计划是推进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关键要素,其科学性在于建立精准评估与动态调整的闭环系统。要实现准确评估,就需要全面考察儿童的社交交往能力、情绪认知能力和情境适应力三大维度,并对儿童在对话启动、非言语理解、情绪辨识、冲突解决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梳理与剖析[10];评估得出的数据可以直接转化为具体干预目标,例如“在小组游戏中独立使用图片卡片提出2次分享请求”这类具体化目标,既是衡量干预进展的有效依据,也是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落实情境介导计划的首要步骤。
游戏疗法凭借自然、低威胁、高动机等特质,在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干预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干预方式之一。已有研究证实,沙盘游戏、创造性游戏、体育游戏在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沙盘游戏作为表达性游戏疗法的重要形式,在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效果被广泛认可,该疗法能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沟通障碍,尤其在提升非语言游戏能力、共同关注能力、象征性游戏能力方面效果更为显著[11]。户外沙盘相关研究发现,室外沙盘活动可有效激发儿童参与动力,改善其主动发起与回应同伴交流的行为[12]。
另外,创造性游戏结合家庭一体式感觉统合训练,也能够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交往能力。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参与角色扮演、建构游戏等创造性活动时,结合家庭感觉统合训练中的平衡木行走、用触觉球按摩等项目,能改善其感知觉处理能力,促进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互动,使主动交流、回应同伴等积极社交行为明显增多[13]。体育游戏也具有一定干预价值,研究显示,让孤独症儿童参加包含传球、接力等环节的体育活动,能增强其交往能力,儿童与同伴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频次增多,逐步形成合作意识[14]。
游戏疗法的最大优势就是在游戏中干预,通过营造低威胁、高动机的互动环境,鼓励儿童积极、主动地探索,打破其对传统社交训练的消极认知。其中,沙盘游戏、创造性游戏适合引导儿童用非言语、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内心想法,弥补语言表达障碍;不同类型的游戏干预侧重点不同,但都能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交实践机会,培养其社会情感。作为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干预的重要手段,游戏疗法可为家庭、学校及专业干预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实践参考方案。
音乐疗法对孤独症儿童神经可塑性的影响,通过音乐声波的物理性刺激作用与情绪性心理表达作用两个维度实现。研究表明,有组织的音乐干预对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和社会互动的行为频率具有积极作用,其中集体干预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这一现象可能与音乐刺激听觉皮层与前额叶之间的神经通路有关[15]。在一项为期12周的有组织音乐治疗干预中,实验组儿童共同注意发生率提升41%,即兴创编活动对降低儿童焦虑水平有一定帮助,这可能与干预过程中内啡肽分泌增加有关[16]。音乐治疗可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合适、可预期且富有吸引力的情绪表达与社会互动场域。例如,通过选择儿童感兴趣的音乐、引导其感知音乐传递的内心情感,用欢快的音乐感染情绪低落的儿童;借助音乐游戏鼓励儿童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互动和即兴表演,培养其创造性和自我表达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共同演奏、轮流即兴等行为本身就是非语言形式的社会互动,可帮助儿童训练并掌握眼神交流、共同注意、理解肢体语言等基本社会交往技能;团体音乐活动营造的良好群体环境,能极大强化儿童的社会互动动机,让儿童在音乐活动体验、学习并练习等待、轮流、回应、合作等重要社交技能,并从中获得愉悦感和归属感。
音乐疗法对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干预效果显著,它通过多维度刺激儿童情感,触发人际互动[17],且干预手段多样。未来可继续探索音乐治疗的长期干预效果与作用机制,优化干预方案,开发大数据支持下的个性化干预系统,并加强治疗师专业培训,为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干预提供更多助力。
动物辅助治疗(Animal-Assisted Therapy,AAT)作为一种新兴的干预手段,在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干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为孤独症儿童干预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其中,犬辅助治疗(Canid-Assisted Therapy,CAT)和马术辅助治疗(Horse-Assisted Therapy,HAT)从不同角度对儿童社会情感发展发挥干预作用。CAT通过犬类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与结构化训练,营造安全的情感环境、减少社会焦虑及增强情感联结。研究证实,CAT对不同语言技能水平儿童的社会亲社会行为、情绪发展均能产生重要影响,且对语言能力较差儿童的干预效果更为显著。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犬类不加评判的陪伴可促进儿童催产素分泌,结构化指令性训能帮助儿童学习社交规则[18]。HAT借助马背运动的三维律动刺激儿童前庭觉和本体觉,在促进儿童平衡能力与身体协调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其社会情感。一项为期12周的HAT干预显示,儿童的行为问题明显减少,社会反应能力显著增强。HAT干预的机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马匹模拟人类行走的节奏可减少儿童的刻板行为;二是引导儿童解读马匹情绪信号,能增强其心理理论能力;三是马场环境能为儿童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19]。
动物辅助治疗是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干预的新型方式,其效果已获得临床实践和实证研究的支持。动物的选择会影响干预效果和适用场景:CAT适合用于一对一的即时情感支持与行为干预,HAT更适合于需提升社交参与度和提高体育活动协调性的儿童。后续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干预形式,降低干预门槛,让“星星的孩子”在动物小伙伴的陪伴下逐步学会社交。
近年来,技术辅助干预(Technical Assisted Intervention,TAI)凭借结构化、可重复性和多模态交互的特点,成为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热点。机器人辅助干预(Robot Assisted Intervention,RAI)是TAI的重要分支,它通过标准化交互流程与实时反馈机制,为孤独症儿童营造安全可控的社交学习环境。Marino团队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系统针对3~6岁孤独症儿童开展了为期12周的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儿童的情绪识别准确率提升28%,社交发起频率增加41%,且该干预效果在6个月的随访中仍持续存在。研究指出,机器人具备可预测、非评判性的互动特质,可有效降低儿童焦虑,尤其适合低功能ASD群体[20]。
当前,机器人干预呈现多模态融合和个性化适配的发展趋势。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借助虚拟场景的可控性,突破了传统干预场景单一、效果泛化不足的困境。在“虚拟校园”场景干预中,儿童与真实场景的视野接触时间增加52%,对话时长延长39%[21];另有研究显示,VR情绪训练程序的情绪识别正确率达68%,减少儿童干预后的焦虑情绪[22]。
综上所述,机器人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干预提供了新途径,其可预测性、沉浸性等特征,为提升干预有效性和可及性带来显著优势。其中,RAI以可预测性、低焦虑的社交环境为基础,结合模块化设计、即时反馈的特点,帮助儿童提升社会参照能力与情感采择能力;VR技术通过逼真模拟真实社交情境、灵活调整刺激强度,帮助儿童反复练习复杂社交技能并实现技能泛化。
目前,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干预效果的评估方法呈现多样化特点,量表评估是其中较为常用的方式。采用规范量表可以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进行量化评估。例如: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用于评估儿童孤独症人际互动、模仿行为、情绪反应等方面的严重程度[23];儿童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用于评估儿童的社会生活能力,涵盖独立能力、动作能力、交往能力等维度[24];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表(ACA-CPT),用于评估儿童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水平[25]。行为观察法这一评估方式是通过观察儿童在自然情境或特定任务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其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状况,例如观察儿童的游戏交往行为、日常表现性行为等。
当前所使用的评估工具大多经过了严格的标准化流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例如,CARS量表在孤独症儿童评估中应用广泛,其信度和效度得到多项研究的支持,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儿童孤独症症状的严重程度;SM量表也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在评估儿童社会生活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能够为干预效果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IVA-CPT作为评估儿童反应能力和注意力的工具,其信度和效度也已得到一定验证,可用于评估干预对儿童视听功能和注意力的改善情况。合理运用这些评估工具,为客观、准确地评估干预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多种干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在游戏治疗领域,倪嘉等人[4]在研究中,将80例孤独症儿童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游戏治疗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CARS评分中人际关系、模仿、情感反应、环境适应力等维度的评分(症状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M量表中独立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作业能力、交往能力等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家长满意度(97.50%)和儿童配合依从性(95.00%)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游戏治疗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与社会生活能力,增强儿童治疗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国外一项关于Drumtastic Ability Beat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情感益处的定性研究显示,在“同步化的熟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情绪的自我调节”三个主题的引导下,通过团体鼓乐活动,儿童获得了更多社会情感调节机会,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在团体情绪调节干预方面,一项系统评价研究指出,基于团体的情绪调节干预(GBERs)在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方面展现出潜力,其中以认知行为疗法(CBT)为基础的干预方法应用较为普遍,部分干预还结合了游戏、正念或瑜伽等形式,有效的干预包括家长和教师的心理教育、通过家庭作业强化技能等内容[26]。
从短期效果来看,多数干预方法在实施一段时间后,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但是,目前针对长期效应的研究相对匮乏,部分研究因干预周期短,导致无法追踪干预效果的长期效应影响。有研究指出,现在大部分研究的干预周期集中在数月至一年之间,并未开展长期追踪随访;但也有研究认为,若早期干预有效的方法能通过持续干预延伸至家庭和学校场景,进一步巩固并延续,将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例如,经过长期的游戏治疗干预,在家庭和学校的协同配合下,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会更加稳定,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综上所述,现有干预手段对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短期效果已得到验证,但长期效果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与夯实。未来需要开展更多干预追踪研究,关于如何维持强化干预效果,更好地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仍需进行进一步探索与证实。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研究必须将“个体化干预研究”“技术应用创新研究”“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三条主线并行推进。这三条主线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穿插、彼此促进的。
“量体裁衣”式的干预正从理论走向临床,这是当前其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电子科技大学neuSCAN小组关于ASD脑功能性亚型的研究,就凸显了这一发展方向的必要性:该小组通过多模态脑影像技术,识别出获取了两种不同的ASD脑功能亚型,一种是“枕—小脑网络”亚型,另一种是“额顶—DMN—扣带回—岛盖网络”亚型。虽然这两种亚型表现出相似的神经行为特征,但在面孔情绪识别和联合注意任务中,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行为反应。这一发现为ASD的“量体裁衣”式干预奠定了基础,未来研究还要进一步解析这些神经亚型在与遗传、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如何形成,建立可量化预测的模型,并为孤独症个体匹配最适合的干预方案。目前,耶鲁医学院正在开展的ARIA项目,便致力于整合脑成像、脑电及多维行为数据,构建患者大脑的“数字副本”,通过虚拟预演不同的干预方案实施效果,再将最优方案应用于患者实际干预中。
数据分析和大数据技术是个体化干预的“加速引擎”,目前仍以辅助手段为主,但正逐步向革命性力量转变。在筛查诊断领域,南京脑科医院研发的专利技术已证明了自动化筛查体系的可行性——其嵌入式ASR引擎针对儿童非正常说话风格进行专项优化,本地化数据存储结构保障就医信息隐私,大幅提升了孤独症早期筛查诊断的效率和有效性。在干预领域,也已出现了数据驱动的个性化精准干预趋势。
团队协作是破除ASD复杂性的关键路径,不仅如此,这一模式还将推动理论改变与方法学的转型,从传统的“团队合作”向知识集成的方法论转变。例如,山东大学临床语言学研究团队将汉字学习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引入汉语特殊需求群体语言发展研究工作坊,与脑科学家、儿科医师、工程师共同探讨普通话ASD儿童语言评定规范,在临床会话分析中挖掘沟通障碍的微观问题,并研发出适合汉语声调特征的语音自动识别算法。
个体化、技术创新、跨界协作这三个方向,正为孤独症研究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可能,个体化干预的推进离不开技术支持,技术创新离不开跨学科协作,跨界协作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追求创新或进展,而是回归个体生命的底线价值。关注神经差异群体的生命尊严,是孤独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因此,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其一,突破学科界限,构建个体持续进化的成长图谱;其二,利用灵活的联邦机器学习框架,在确保数据保密性的前提下保障个体隐私;其三,研发柔顺型可穿戴传感器,确保生理信号采集的稳定性。最终保障实验室取得的成果,能够转化为千千万万孤独症家庭的现实依靠。
以上三大趋势——个体化、技术创新、跨界协作,为孤独症相关研究与干预领域提供了充满潜力的发展前景。个体化干预需要科技助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团队协同探索,多团队的探索最终目标,是要服务于孤独症个体的生存质量提升。
[1] Berenguer C,Baixauli I,Rosa E,et al.Sleep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 comparative study and effects on communication skills[J].Autism Res,2024,17(2):355-365.
[2] Holly Radford,Bronte Reidinger,Steven K. Kapp,et al.‘Too Much Going On’:Autistic Adults Overwhelmed by Nonverbal Social Cues[J].PLoS ONE,2025,11(7).
[3] OECD.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for students success and well-being: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OECD stud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EB/OL].(2018-04-01)[2024-03-08].
[4] 倪嘉,周晓博,符丽花.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游戏治疗实践[J].心理月刊,2025,20(4):15-17.
[5] Litchke L G,Bracken M M.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social-emotional benefits of Drumtastic Ability Beat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American Journal of Recreation Therapy,2018.
[6] Madhubhashini P W,P S S.A short report on a preliminary interventional study to evaluate play-mediated interaction skills in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from Sri Lanka[J].Autism: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2023,28(1):13623613231211370-13623613231211370.
[7] 沙鹏,张海滨,雷江华.社区融合情境中基于同伴介入法的共同注意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5,33(1):209-216.
[8] 殷玲,张洁,元芳芳,等.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4,30(4):66-69.
[9] Tali G,Hila A,Ruthie R,et al.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SD during interaction with their typically developing peers[J].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21(86):86.
[10] 张斌,胡春维,刘志华,等.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量表应用与行为干预效果评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5,36(4):77-80.
[11] Ren Yuxi,Jia Shuqi,Liu Cong,Li Shufan,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sandplay therapy on social communication deficit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Frontiers in Pediatrics,2024,12(10):121454710-1454710.
[12] Büşra Zelcek,Sima Pouya.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sandplay therapy in the open area to improve the social behaviou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Support for Learning,2024,39(3):149-164.
[13] 院秋玲,田培超.创造性游戏结合家庭综合性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的效果研究[J].海南医学,2025,36(9):1299-1304.
[14] 刘军.体育游戏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5] Shi Z,Wang S,Chen M,et al.The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skill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4,151336421-1336421.
[16] 王欣.提升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音乐干预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23.
[17] T. B O,Georgia H.Music therapy as a method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emotional adjustment abilitie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in self-contained classroom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J].Evidence-Based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2021,15(1):19-23.
[18] (Măierean)Z M A,Cotor C D,Zagrai G,et al.Evaluation of Socio-emotional Behavior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Canid-assisted Therapy[J].Journal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al Research,2024,25(8):118-129.
[19] (Măierean)Z M A,Cotor G,Cotor C D,et al.The Impact of Horse-Assisted Therapy on Socio-Emotional Behavior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J].Journal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al Research,2024,25(9):43-58.
[20] Marino Flavia,Chilà Paola,Sfrazzetto Stefania Trusso,et al.Outcomes of a Robot-Assisted Social-Emotional Understanding Intervent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20,50(6):1973-1987.
[21] 孙瑜.虚拟现实技术在孤独症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干预中的应用[D].南京:东南大学,2019.
[22] Horace H.S. Ip,Simpson W.L. Wong,Dorothy F.Y. Chan,et al.Enhance emotional and social adaptation skill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 virtual reality enabled approach[J].Computers & Education,2018,117(2):1-15.
[23] 许苏.“社会—情绪能力”演变路径与发生机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3):94-100.
[24] 王丽霞.体感游戏康复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情绪变化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1):64,66.
[25] 汪辉,党伟利,马丙祥,等.针刺联合作业疗法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社会生活能力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4,39(5):669-674.
[26] Jasni S H,Graham F,Bell E,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Group-Based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ventions for Autistic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J].OTJR:Occupation,Participation and Health,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