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红色资源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辽宁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地区,不仅承载着辽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还蕴含着深厚的革命传统与爱国情怀,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指出,我国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目标之一是“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1]。
随着我国的发展壮大,来华留学生数量增加,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无形中成为了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因此,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来华留学生汉语课程思政,不仅有助于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辽宁作为抗日战争的起始地和解放战争转折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为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了辽宁地区广大的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一起投身于革命与建设的红色精神,承载了历史与时代相得益彰、与时俱进的革命情怀[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国家和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辽宁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事迹,如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抵抗、解放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战等,都是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素材。辽宁红色文化体现的革命精神,如东北抗联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和传承革命精神,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实现个人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3]。
高校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为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辽宁省教育厅印发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程,提升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校外实践基地,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进头脑,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精神高地。
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旨在开拓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新境界,通过重塑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等,以“如盐在水”般润物无声的方式,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人口、环境污染等,通过研究这些问题的根源、影响及化解方案,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与批判性思维;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价值,致力于“可转移技能”“21世纪技能”和“非认知技能”的培养,提高来华留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心理韧性、情商等多方面综合素质,使其以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应对未来社会变革[4]。
目前,辽宁已有多所高校尝试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并在推动红色文化与专业课知识深度融合、提升教师思政素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由于留学生教育体系与国内大学生教育体系存在差异,课程思政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诸如汉语课程中是否渗透思政元素、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的有效性,以及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与课程思政推进的适配性等问题,均亟待解决。
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汉语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是一个关键问题。虽然课程思政在实施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融合不到位的情况。近年来,高校在来华留学生汉语课程教学中,逐步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增强留学生文化认同、提升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手段。王艺洁(2024)指出,课程思政有助于塑造留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文化理解能力,通过汉语课程中涉及的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留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文化传统。然而,尽管部分高校已开展积极尝试,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汉语教学,仍是亟待解决的挑战。加晓昕和刘玙(2023)指出,当前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存在“重知识轻价值,重能力轻情感”的问题,即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这种现象导致思政教育内容与汉语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衔接,难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汉语教师并非专业思政教师,缺乏对思政元素的系统挖掘与整合能力,因此难以将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内容;同时,部分留学生对思政教育持抗拒态度,认为其与专业知识无关,这种带有认知偏差的学习心态,进一步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及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随意融入思政内容的问题。李晔(2025)指出,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十分必要,但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全方位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等知识,努力成为“杂”家,唯有不断充实自身,才能应对各类突发状况。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主体,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教师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不够深入。一方面,汉语课程教师普遍缺乏思政教育理论培训,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难以胜任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此事与自身无关。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了汉语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推进速度。
此外,汪萌(2024)指出,在对外汉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时,受教学内容限制,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缺乏教学发挥与创新的空间;同时,由于教师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存在差异,在课程解读、备课及讲解环节均存在偏差,既不能精准定位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对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也未能充分了解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及宗教习俗,最终导致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教育体系存在显著差异,这给课程思政的实施带来了挑战。王艺洁(2024)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宗教、教育体系及价值观念差异巨大,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留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不一,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外,文化敏感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当的教学内容或方法可能会无意中冒犯到某些学生的文化信仰,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处于不同跨文化阶段的留学生,对知识和指导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跨文化适应初级阶段,大部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为零基础,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了解有限,因此在课程思政融入方面面临较大困难,这一阶段需要基础的语言培训、文化介绍、生活指导及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环境;进入下一个阶段后,留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此时增加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更易被他们接受。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多以英语作为媒介语,这对教师的外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难度,影响课程思政的推进效果。
综上所述,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表明,尽管课程思政在实施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汉语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仍存在明显不足。若要提升来华留学生汉语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质量,将辽宁红色文化具体融入,可以有效改善融入效果,并为其提供相关实践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我国高校学习。这些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其价值观、世界观和政治立场也较为多元。因此,如何在留学生汉语课堂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认同中华文化,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来华留学生不仅是求学求知的使者,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能够有效促进人文交流。针对这一青年群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应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培养能够跨越文化鸿沟、具备全球视野、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人才。因此,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
义[5]。有学者指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贯彻以下实践路径: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设以“课程思政”为主旨的汉语学习环境,强调从文化认知到情感共鸣再到价值内化的递进过程。
教师需要精选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设计,制定完善的个性化思政课堂育人评价机制,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学,为学生思政学习与发展营造良好空间与平台[6]。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系统化地融入汉语课堂,构建专题模块教学体系。例如,可以围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主题,结合汉语课程模块,开发辽宁红色文化课程思政内容,如《抗日战争中的辽宁》《抗美援朝中的辽宁英雄》《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为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高校汉语课堂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性与实践性。汉语教师可结合汉语教学特点,设计“汉语+红色文化”双语教学活动,每学期组织留学生开展实地考察与讲解活动,让留学生亲身体验红色文化,增强学习的直观性与感染力。此外,还可以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留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其跨文化适应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7]。
高校应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小课堂”与“大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例如,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将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设为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撰写实践报告,并依托学生宣讲团等形式宣传红色文化。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感与责任感。
对于来华留学生,可借鉴这一模式,将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与汉语教学相结合,为留学生提供参观学习红色文化的实践机会。
汉语教师是来华留学生汉语课程融入辽宁红色文化元素的关键实施力量。高校在加强教师思政课程培训的同时,还需提升专业教师对辽宁红色文化的理解能力与教学水平,可以邀请在辽抗美援朝老战士、劳动模范、红色文化研究专家等走进课堂,分享亲身经历,增强课程中思政元素讲解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具体而言,应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活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聚合思维探索教学方法创新,以文明交流架起文化传播桥梁,通过汉语教学渗透中国价值观与文化。同时,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情景式文化教学,为留学生提供具有跨文化视角的红色文化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有效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此外,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创新,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在国际化背景下,红色文化不仅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为来华留学生汉语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高校应重视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汉语课程思政,向留学生展示我国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风貌。辽宁红色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汉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与实践教学的多样性。通过构建“课程—活动—实践”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校内+校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能够提升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还能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教外来〔2010〕68号)[A].2010-09-21.
[2] 李畅.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5(4):120-122.
[3] 姚奎栋,程一航.辽宁“六地”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重逻辑[J].辽宁民族研究,2025(3):27-32.
[4] 沈庶英.来华留学课程思政:基于学科交叉的统整建构[J].教育研究,2021(6):92-99.
[5] 王尧骏,何青华.知华友华爱华: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逻辑[J].教育评论,2025(2):78-87.
[6] 张娜.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元素渗透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12):79-82.
[7]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2021-06-01)[2024-08-16].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