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师范学院,成都; 2.成都市青羊区综合高级中学,成都
民族文化是民族存续的精神支柱,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与生存智慧,其传承正面临“同质化”挑战。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作用不可替代。凉山彝族人民在畜牧、农耕与生活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的数学智慧——从垒石计数到建筑榫卯测算,从服饰对称纹样到火把节队列布局,数学元素已深度融入文化肌理。然而,当前凉山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仍存在短板:部分学校设施简陋、教师依赖传统讲授模式、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兴趣薄弱。在此背景下,将彝族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既是丰富教学内容的现实需求,又是传承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径。
凉山彝族数学文化,是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深度绑定的智慧结晶,其内涵可从五大维度展开,每一类均蕴含朴素且深刻的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需求高度契合。
凉山彝族计数方式始终与生产生活需求紧密关联,从“实物对应”逐步发展为“分级计数”,形成多元计数体系与多样进位逻辑,是对“数量”认知的直接体现。
一是垒石计数法,起源于狩猎时代记录猎物的需求,最初以1颗石子对应1只猎物,后发展为“大小分级”——大石子代表“百”、中石子代表“十”、小石子代表“个”,形成十进制雏形。二是实用类计数法,针对不同场景发展出专项计数方式:大棒计数法用“不同长度或刻痕的木棒”记录家畜数量;刻木计数法以“木板刻痕”记载木匠工时;谷物计数法借助“谷物颗粒”统计粮食储量;结绳计数法通过“绳结位置与数量”传递信息。这些方法在畜牧、农耕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体现“数学服务生活”的核心逻辑[1]。
彝族进位制结合“宇宙观念、计量需求”形成多元体系:十进制源于“手指计数”习惯,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进位制,与现代数学十进制完全契合,垒石计数法即典型体现;二进制蕴含于彝族宗教宇宙观,古籍《西南彝志》记载“清浊二气分化为八卦”,其中“二气”对应“1与0”,“二气生四象”对应“2¹=2”,“四象生八卦”对应“2³=8”,是对“宇宙秩序”的数学化解读;四进制用于民间粮食计量,规定“1斗=4升,1升=4小升”,可简化大规模粮食分配计算,符合当地容器实际容量[2]。这些计数与进位制均源于彝族“适应自然、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从生活到抽象”的天然过渡素材。
彝族四则运算以“实物操作”为核心,发展出贴合生活场景的计算方法,运算逻辑与现代数学一致,但操作更具象,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通过“石子、谷物”等实物进行加减运算,直接体现“数量增减”本质。例如计算“3+5”时,将3颗与5颗石子合并后数出总数;计算“8-3”时,从8颗石子中取出3颗,剩余数量即为结果。这种“动手操作”方式无需依赖抽象符号,能让学生直观感知“加法是合并、减法是拆分”的算理。
彝族有专属“九九乘法表”,内容与汉族一致,但排列顺序更贴合本地思维习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多位数乘法遵循“高位优先”原则,如计算“23×45”时,先将数字拆分为“20+3”和“40+5”,分别计算“20×40=800”“20×5=100”“3×40=120”“3×5=15”,再将结果累加得1035,其本质是“乘法分配律”的朴素应用。
除法主要用于“物品分配”场景,注重“实际结果”而非“严格余数”,仅处理能整除的情况。例如“20个苹果分给5人”,通过“20逐减5”的方式得出“每人4个”;若计算过程中出现余数则忽略,这一特点符合“公平分配、满足基本需求”的生活目标[2]。彝族四则运算“以实物为依托、以生活为场景”,与现代数学“符号化”特征形成互补,能帮助学生从“操作层面”理解运算本质。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因“气候、需求”不同,形成竹编房、石板房、夯土房、木结构房等类型,其“搭建过程”与“装饰设计”均蕴含对“长度、角度、面积、对称”的精密考量,是数学在“空间应用”领域的典型体现。
竹编房是山区游牧家庭的常用建筑,搭建时需计算“竹材用量”“竹材长度”“编织密度”;石板房常见于岩石资源丰富地区,建造需考量“石板尺寸”“铺设角度”;夯土房利用黄土直立性建造,筑墙需计算“用土量”“夯力大小”“墙体厚度”[3];木结构房是当地主流建筑,其穿斗结构通过“穿枋出挑1/3梁长”实现无室内柱支撑,拱架结构通过“榫头长度为枋木1/2”增强稳定性,建造过程中需精密测算“枋木长度、榫卯角度、拱架弧度”。
建筑装饰蕴含丰富数学元素:屋顶“牛羊头雕刻”的角轮廓为对称弧线;墙体“雷纹”体现平移规律,“圆形花饰”体现对称美;住宅多为“方形院落”,房屋呈“人字形一字布局”,门窗为“长方形”且对称分布。彝族建筑是“数学服务生活”的鲜活案例,能让学生直观理解“几何应用”与“尺寸功能关系”。
凉山彝族服饰是“文化表达”与“数学应用”的结合体,女性服饰的“对称图案”、男性服饰的“比例设计”、装饰纹样的“排列规律”,均蕴含“对称、数列、几何组合”等数学概念,是“艺术美”与“数学美”的统一。
女性服饰中,包头为“长方形”(80cm×40cm),边缘绣“等距平行线”(间距3cm),中间装饰“规律毛绒球”(5个/排×3排);上衣绣花领呈“轴对称”,中心“四叶玫瑰纹”由4个小月牙形组成;袖口花边近似“正弦曲线”(周期一致);三节彩裙长度比为“2∶3∶2”(20cm∶30cm∶20cm)。男性服饰中,对襟衫“扣绊排列整齐”(3个/排×2排,间距10cm);披肩形似“半圆”(直径60cm),边缘饰“波浪纹样”(10cm弧长连续圆弧)。
服饰纹样广泛应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数学规律:虎头帽“虎眼图案”为镜面对称;香包“花果纹”为中心对称;人形舞蹈纹沿水平方向平移;马樱花图腾为“多中心旋转对称”(旋转120°重合)。此外,男性包头上毛绒球常构成“等差数列”(如2个、4个、6个,公差为2)[3]。彝族服饰让学生从“身边事物”感知数学规律,降低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
火把节与彝族年是凉山彝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中的“时间规划、空间布局、活动组织”,均蕴含“数量、测量、统计、几何变换”等数学知识,是“数学生活化”的生动场景。
(1)时间规划:祭火仪式18:30开始,玩火活动持续1小时,跳火把活动时间为19:30—21:00,需精确把控各环节流程。(2)空间布局:围绕“直径2m的圆形火堆”开展祭祀(确保所有人与火堆距离相等),参与者手持火把可形成“方形队列”(10人/排×5排)或“螺旋队列”(每圈人数递减5人)。(3)实用计算:制作荞饼需遵循“用料比例10∶4∶1”(对应荞面500g、水200ml、糖50g),烘烤需控制“180℃×20分钟”的温度与时长。
年货准备环节,3口之家需储备“猪肉10kg、粮食50kg”,体现“数量关系”与“预算思维”;购买年货时需计算“单价与总价”。传统体育比赛中,摔跤项目按“体重分组”,需先测量体重再分类;赛马项目需记录“时间与速度”;射箭项目需根据“30m距离”与“风向”调整发射角度。此外,集体舞蹈“达体舞”的队形变换(方形→圆形→三角形)体现几何变换规律,舞蹈节奏(4拍更换1个动作)蕴含“时间与比例”概念。这些活动让数学从“课本”走向“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要实现“彝族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需先厘清凉山地区数学教学的现实困境,再从“政策、学生、理论”三方面论证融合的可行性,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凉山州5县12所小学(含6所城区小学、6所山区小学)开展调研,结果如下。
资源匮乏问题突出:6所山区小学中,有5所仅依靠“黑板+粉笔”开展教学,无多媒体教学设备;4所小学缺乏“几何模型、计数器”等基础教具,几何教学只能通过画图讲解。资源闲置现象明显:3所城区小学配备多媒体设备,但60%的教师仅会播放PPT,不会制作互动课件;数学实验室全年仅在公开课期间使用2次,设备使用率不足30%。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80%的教师采用“讲解—演示—模仿”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例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直接给出公式并演示例题,缺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创新方法流于形式:20%的教师尝试采用“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方法,但小组合作缺乏明确分工(4人小组中常仅1人思考),情境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如用“超市购物”场景讲解运算知识,山区学生难以产生共情)。
一是学生成绩偏低:山区学生数学平均分比城区学生低15~20分;“解决实际问题”题型正确率仅35%,其中“计算房屋面积”仅正确率25%。二是学生兴趣薄弱:仅35%的学生“喜欢数学”,65%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学”;40%的学生在“分数、方程”等抽象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一是文化认知薄弱:20位接受访谈的教师中,仅5位“了解彝族数学文化”,15位“从未接触过彝族数学文化”,且无教师尝试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二是创新能力不足:18位教师“缺乏教学创新思路”,习惯严格按照教材授课,例如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仅讲解教材内容,未结合彝族传统建筑中的图形实例展开教学。凉山地区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资源不优、方法不活、学生不乐”困境,恰好可通过彝族数学文化“生活化、具象化”的元素改善——用“服饰图案”讲解对称,用“建筑尺寸”讲解面积,既能丰富教学资源,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政策要求、学生认知、理论支撑”三方面分析,彝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明确可行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数学内容应贴近学生实际,注重文化传承”。彝族数学文化中的“垒石计数”可融入“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建筑几何”可融入“图形与面积”教学,“服饰纹样”可融入“图形的运动”教学,能够有效落实课标中“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4]。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鲜活、熟悉”的学习内容更感兴趣。彝族数学文化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具象性,其计数方式依赖实物、运算过程依赖操作,符合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特点;二是趣味性,火把节、服饰图案等元素能吸引学生主动观察,在“找规律”课堂中,学生对服饰图案的注意力比课本内容高出50%;三是亲近性,彝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具有归属感,在“计算院落面积”时,正确率比“计算陌生操场面积”高30%。
彝族数学文化融入教学有“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作为支撑,确保实践的科学性。具体理论基础如下:一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该理论尊重文化多样性,主张“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价值,培养学生文化包容意识”。引导学生对比“垒石计数”与“现代计数器”,能拓宽学生数学视野,帮助其理解“数学多元性”,进而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5]。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是基于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彝族数学文化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稳定性”教学时,借助“彝族木结构房榫卯结构”,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搭建”自主发现三角形特性,符合“主动建构”的学习逻辑。三是境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学习需结合真实情境”。彝族文化中的“火把节分荞饼”场景可作为运算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三大理论分别从“文化价值、学习逻辑、情境需求”层面提供支撑,确保彝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方向正确。
基于彝族数学文化内涵与融入可行性,遵循“科学性、趣味性、适度性、系统性”原则,设计三类教学案例,细化“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实现文化与数学深度融合。
一是注重科学性原则:素材需符合数学原理,如讲解“彝族二进制”时,明确“清浊二气与0、1的对应逻辑”,避免牵强关联。二是注重趣味性原则:内容贴近儿童心理,如用“服饰纹样”讲对称时展示鲜艳图片,用“左脚舞”讲规律时带领学生跳舞。三是注重适度性原则:控制素材用量与难度,低年级用“垒石计数、服饰图案”,高年级用“建筑计算、民俗统计”;每节课文化讲解时间不超过10分钟,核心仍为数学知识。四是注重系统性原则:将文化素材纳入教学规划,“计数法”融入1年级教学,“四则运算”融入2~3年级教学,“建筑几何”融入4~5年级教学,“民俗统计”融入6年级教学,形成连贯的知识链。
一是深挖文化素材: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访谈非遗传承人等方式,建立“彝族数学文化素材库”。二是创设文化情境: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学习情境,如“火把节设计圆形火堆”用于“圆的认识”教学,“彝族院落改造”用于“图形的面积”教学。三是开展实践活动:设计“动手操作”任务,如“模拟垒石计数”“测量建筑模型尺寸”“设计彝族风格图案”。四是推动合作学习:组织小组探究“服饰纹样规律”“建筑结构数学原理”,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6]。
结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领域,选取三个典型知识点设计案例,每个案例包含“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过程”四模块。
案例:“圆的认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同一圆中半径相等、直径=2×半径”的关系;能力目标:会用圆规画圆,能设计彝族风格圆形图案;情感目标:感受圆在彝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谐、圆满)。
(2)重难点:重点:圆的定义与半径、直径的关系;难点:理解圆的对称性及在文化中的应用价值。
(3)教学准备:教师:彝族建筑圆形窗棂图片、舞蹈道具“烟盒”实物、火把节火焰图片(制作成PPT);圆规、直尺、A4纸(各30套);学生:提前记录家中圆形物品的数量。
(4)教学过程:一是情境导入(5分钟):播放火把节“围火跳舞”视频,提问“视频中常见的图形是什么”,引出本节课课题。二是探究新知(20分钟):①感知圆:展示彝族文化中的圆形图片,提问“这些圆在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②定义圆:引导学生总结“平面上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图形是圆”,介绍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③探究性质:学生用圆规画圆并测量半径、直径长度,自主发现“同一圆中半径相等、直径=2×半径”的规律。三是文化联结(10分钟):解读“彝族文化中常用圆的原因”,结合文化象征和数学特性。四是实践创作(10分钟):学生自主设计彝族风格圆形图案,教师巡视指导。
以“圆的认识”案例为例,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教师:拍摄博物馆馆藏彝族圆形文物图片(20张),剪辑火把节视频(1分钟),准备课堂所需教具;查阅资料,确认彝族文化中“圆的象征意义”。学生:记录家中常见的圆形物品(3~5件)。
(1)情境导入(5分钟):播放视频,提问“围绕什么跳舞”,展示圆形图片,引入课题。(2)探究定义(7分钟):教师用圆规画圆,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固定、半径不变”的特点,进而总结圆的定义。(3)探究性质(8分钟):学生自主画圆、测量半径、直径,小组讨论后分享发现“同一圆内半径相等、直径=2倍半径”,教师结合动画演示强化。(4)文化联结(10分钟):解读彝族文化中“圆形窗棂的稳固性”“圆形火堆的团结象征”等元素。(5)实践创作(8分钟):学生自主设计含圆形元素的图案(如在圆内绘制4叶玫瑰纹),教师巡视并提供个性化指导。(6)展示总结(2分钟):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总结“圆的数学特性与文化意义”。
(1)观察记录:用相机或画笔记录生活中的圆形事物,标注其实际作用;(2)小调查:统计家中圆形物品的尺寸,思考该物品采用圆形设计的原因;(3)文化展览:集中展示学生设计的圆形主题作品,展览标题为“彝族文化中的圆”。
选取凉山州昭觉县2所办学规模、教学基础相近小学(A校为实验组,B校为对照组),开展为期1学期(2024年9月—2025年1月)的教学实验,通过对比分析验证实践效果,并反思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评估对象:A校、B校五年级各2个班级,共计240名学生,实验前两校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兴趣无显著差异(p>0.05)。评估方法:基于“成绩对比、兴趣调查、思维测试、文化认同评估”四项维度开展评估,所有评估工作在实验结束后1个月内完成。
成绩对比:实验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为82.5分,对照组为70.2分,两组差距为12.3分;其中,涉及“彝族文化相关数学题目”的正确率更高。兴趣调查:实验组“喜欢数学”的学生比例从实验前的35%提升至68%,对照组仅从36%提升至40%;82%的实验组学生反馈“彝族文化元素让数学学习更有趣”。思维测试:实验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相关题目的正确率从20%提升至50%,“问题解决能力”相关题目的正确率从30%提升至65%。文化认同:实验组“了解彝族文化”的学生比例从40%提升至75%,“喜爱彝族文化”的比例从55%提升至85%;80%的学生表示“为彝族先民的数学智慧感到自豪”。综上,彝族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实现了“成绩提升、兴趣激发、思维培养、文化认同增强”的四重效果,验证了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主动性:彝族文化元素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例如“找规律”课堂中,学生参与度达到100%,70%的学生在课后会主动向教师询问“彝族数学相关知识”。二是深化概念理解,增强知识应用能力:借助彝族生活场景设计教学内容,学生能从“操作层面”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后续“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正确率较实验前提升35%。三是强化文化认同,培养民族自信:课堂成为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更深入地认识到彝族文化的价值,民族文化自豪感显著增强。
一是教师文化理解不足,融合方式生硬:部分教师仅掌握“表面素材”,未能深入挖掘数学思想;15%的课堂存在“文化与数学脱节”的情况。二是教学资源匮乏,内容代表性不足:现有素材多集中于“彝族建筑、传统服饰、火把节”等常见领域,对“刻木计数、四进制”等内容覆盖较少;资源形式也以“静态图片、文字描述”为主,缺乏“动态动画、实物模型”等。三是评价体系单一,忽视学生多元发展:评价以“书面测试成绩”为主,未充分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度、创意表达、文化认同程度”等方面的表现,难以全面反映教学实践的实际成效。
加强教师培训:开展“彝族数学文化专题培训”(共计16学时),同时组织教师前往彝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开展融合教学课例研讨活动,提升融合能力。丰富教学资源:联合当地教育局、博物馆共同收集素材(计划积累500张图片、30个视频及若干实物模型);同步开发配套微课与互动课件,上传至“凉山教育云平台”供教师共享使用;编写《彝族数学文化读本》(覆盖1~6年级)。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知识掌握(40%)+课堂参与(20%)+创意实践(20%)+文化认同(20%)”的四维评价指标,采用“课堂观察记录、学生作品评价、小组互评、个别访谈”等多元化方式,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
本研究通过“内涵挖掘—现状分析—案例设计—实践验证—反思改进”的完整路径,得出核心结论:凉山彝族数学文化是一座“活的数学资源库”,其内容与小学数学知识点具有高度契合性;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既能有效解决当地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又能助力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此次实践最终实现“数学教育提质”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赢目标。后续研究需进一步加强教师专项培训、丰富特色教学资源、完善多元评价机制,推动该融合教学模式更加成熟、可持续;最终助力民族地区实现“教育提质”与“文化振兴”的协同发展,培养出兼具“扎实数学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深厚爱国情怀”的新时代民族人才。
[1] 吉克曲一,肖业.凉山彝族传统数学与凉山彝族的双语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S1):132-137.
[2] 吴双,周群体,周开瑞.彝族数学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S1):124-131.
[3] 姚春燕,陈萍.彝族数学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探析[J].考试周刊,2018(36):68-69.
[4] 邱树林,廖冬妮.数学素养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基于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5,46(3):88-93.
[5] 陈宗行,韦程东,蒋晓云.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6):201-205.
[6] 文萍,杨树晓.彝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案例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9,28(3):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