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宁
自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教育改革持续加速推进和不断深化,高校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心理学领域,实验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模式改革尤为关键。然而,当前本科心理学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参与度偏低、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因此,探索以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当前本科心理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并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为载体,构建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型教学方案,为本科心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开展尝试性改进。
本科心理学实验教学贯穿于多门核心课程,包括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这些课程通常包含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既是综合性强、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又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课程,更是心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基础。在这些课程结束后,学生通常需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和毕业设计工作,因此实验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学生完成后续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长期以来,尽管本科心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许多心理学实验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仍沿用传统体系,长期缺乏更新。学生参与验证性实验为主,部分教学环节甚至仅由教师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停留在理论讲解与理论验证层面,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严重,导致学生无法将实验设计、实验工具及软件使用、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这使得学生容易将学习目标局限于应对课程考试,而不是掌握完整的科学实践过程,难以在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
此外,目前实验课程内容缺乏对前沿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引入。虽然经典实验对理解心理学基本原理具有重要价值,但过分依赖经典实验会导致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学生在开展这些实验时,往往已经预知实验结果,缺乏探索的乐趣和挑战性。同时,部分经典实验在近几十年的心理学研究中已出现新的相关结果与新的理论解释,但这些进展在教学中通常未得到及时跟进。
当前心理学实验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求学生按照固定步骤和程序开展实验操作。此类教学方法虽能保证经典实验范式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发挥。学生往往仅关注“做什么”和“怎么做”,却缺乏对“为什么”的深入思考,难以理解实验设计的逻辑和原理。从学生视角来看,刻板教学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给学生真正理解实验基本逻辑和内在要求带来困难,进而使其产生畏惧心理。
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导,评价过程中缺乏学生间的互动。在评价方式上,多数心理学实验课程仍以传统纸笔测验和实验报告为主要形式,评价手段和工具不够多样化。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在于,既难以适配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又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不同维度的发展情况:部分动手能力强但写作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可能因实验报告写作水平有限而学习兴致不高;而一些具备创新思维但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其创新能力也无法在成绩中体现。因此,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科研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评估能力,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研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至多个教育理论。首先,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威廉·冯·洪堡在柏林大学改革中,明确提出“教学与研究统一”(Einheit von Forschung und Lehre)的原则[1],主张教学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教师将前沿研究课题与方法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参与研究过程,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探索未知。[2]
其次,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研究型教学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3]这一理论观点与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主动探究的理念高度契合。
此外,探究学习理论、体验学习理论、问题导向学习理论等,也为研究型教学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这些理论均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与实践性,主张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研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指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为载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批判性思考,通过问题导向、探究实践、反思总结等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4]
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以下内涵,重塑了传统学习过程:第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研究者,教学设计也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展开,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第二,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入真实、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促使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挑战,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第三,强调“过程性学习体验”。学生需亲身经历从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科研流程,这种亲身体验有助于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有效培养科学素养与研究能力。第四,该模式营造“协作性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方式促进知识的共同建构,不仅能共享经验,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5]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关键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三学年。实践课程因各高校要求不同,实验或实践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4至1/3。通过该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实验设计、工具编写、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是开展系统科研的必修课。借助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整合之前学习的《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关键方法学课程的内在逻辑,构建完整的科研工作链条,为后续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本研究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将其中的实验课程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使其在开展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探索的总体思路为:以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指导,构建“问题驱动—探究过程—成果提交—及时反馈”的教学框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和研究实践者,通过体验完整的研究流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自主探索能力。
将传统的线性课程结构转向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四个核心模块:基础理论模块、方法技能模块、实践应用模块和综合创新模块。
基础理论模块即基础理论教学,主要涵盖心理学研究的相关概念、伦理规范,通过分析经典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方法技能模块重点介绍各种研究方法的原理、适用条件,包括实验法、调查法等。实践应用模块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开展小规模的研究项目,积累实践经验。综合创新模块则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兴趣设计原创性研究方案。
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例如,在传统实验设计基础上增加纵向研究、混合方法研究等内容;在研究技术方面,介绍在线实验平台、生理技术简介等内容。
同时,选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前沿研究作为教学案例,如选择近几年发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核心期刊的代表性研究,与学生共同研读、讨论,尤其关注《心理学报》年度优秀论文及《心理科学进展》中论文的研究构想等。此外,还可以选取积极心理学研究、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人工智能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等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围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从基础到进阶的递进式体系。例如,从学习教材少量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设计入手,逐步过渡到理解前沿研究中相对简单的实验设计;从参与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逐步发展到运用实验编程软件进行模仿编程;文献阅读从中文期刊起步,逐步尝试阅读英文期刊,再到尝试复现期刊中较新的研究设计;教师布置任务从提供“命题作文”(明确研究主题和要求,供学生设计)到“自由发挥”(学生自由探索感兴趣的方向并设计研究)。
建立多样化的同伴学习和小组合作机制。在教师布置的研究任务实施过程中,以3~4人为一组开展合作研究,每组内成员承担不同角色和任务,如项目负责人、文献分析、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报告撰写等。鼓励小组内部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研究进展、分享实践经验、共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间加强团队协作:研究成员可以先深入学习并牢固掌握研究实践中的某一环节(如统计分析),再在研究过程中分享给其他小组成员,通过互相学习,从掌握“部分环节”逐步扩展到熟悉“整体流程”,进而完善整个研究工作链条。
丰富评价方式,构建包含过程评价、结果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其中,过程评价聚焦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结果评价重点考查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创新性;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有助于保证对学生研究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在评价的过程中,同步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状况,进而调整学习策略、改进不足。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预留1~2个思考问题,或布置研究任务、研究设计类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程开始时进行汇报;每次汇报后,教师针对学生汇报内容提供个性化反馈和建议,反馈不仅包括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还涵盖对学习方法、思考过程的指导。
实验课程是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本研究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对本科心理学实验课程开展改革探索,通过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设计递进式教学体系并实施多元化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展望未来,期待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心理学教育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推动心理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1] 赵韩强,赵树凯,余沛明.浅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1-104.
[2] 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3):90-91.
[3] 杨仁辉,肖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本科教学中的运用——“多接触模式”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6):28-30.
[4] 宋永涛.本科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43-45.
[5] 张晓军,席酉民,赵璐.研究导向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及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