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994071
Current Downloads: 619261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Study / 2025,7(9): 1047-1051 / 2025-10-14 look279 look173
  • Authors: 王延安
  • Information:
    江苏警官学院,南京
  • Keywords: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actical path
    公安院校; 警察体育课程; 课程思政; 实践路径
  • Abstract: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political, legal and public security professionals,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not only undertake the task of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policing skills, but also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nurturing police officer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special value and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fac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explores a series of practical paths including constructing a “three-in-one” target system, exca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ourses to form a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library,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forging a high-quality teaching staff,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and guarantee system.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ul building”, inject new educational connotations into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political, legal, and public security professionals who are loyal, reliable, disciplined, solid in foundation, and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政法公安专门人才的主阵地,其警察体育课程不仅承担着提升学生体能与警务技能的任务,更肩负着立德树人、铸魂育警的使命。本文从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价值与目标出发,分析当前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探索构建“三位一体”目标体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特色资源库、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锻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及健全评价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实践路径,旨在推动“育体”与“铸魂”深度融合,为着力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基础扎实、文武兼备的高素质政法公安专门人才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9198
  • Cite: 王延安.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教育研讨,2025,7(9):1047-1051.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公安院校作为党领导下的政法类院校,其培养的警务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姓党”第一属性、“姓警”第一特征,紧跟时代发展,锐意改革创新,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3]。

警察体育课程作为公安院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兼具技能性、实战性与育人性等特点。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警察体育以“服务警务实战”为导向,涵盖射击、格斗、体能训练、警务战术等内容,其教学过程与警察职业精神、纪律作风、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天然契合[4]。目前,学术界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已形成丰富成果,但针对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的专项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或单一教学环节的改革,缺乏系统性、实践性的路径构建,部分院校还存在思政元素与体育技能“两张皮”现象或过度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价值引领等问题。因此,探索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为锻造新时代公安铁军筑牢育人根基,对指导教学改革、丰富公安特色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推动“育体”与“铸魂”融合统一、全面提升警务人才政治素养与职业能力具有奠基意义。

2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价值与目标

2.1 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价值

第一,强化政治忠诚的“铸魂”作用。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承载着铸造忠诚警魂的核心使命,其思政建设具有“铸魂”的战略价值,超越了单纯体能技艺的传授,是学警忠诚思想锤炼的“大熔炉”与核心阵地。警察体育课程以政治忠诚为魂,将队列的严整、对抗的坚韧、射击的专注,升华为对党绝对忠诚的信念锤炼。课程在汗水中熔铸忠诚基因,在磨砺中淬炼政治定力与纪律刚性,使“公安姓党”的政治属性深植血脉,为学警履行新时代职责使命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确保其在思想根基与行动实践上永葆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本色,助力锻造符合“四个铁一般”要求的公安铁军[5]。

第二,培育职业精神的“塑形”作用。警察体育课程在培养学警职业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严格规范的体育训练,不仅能塑造学警强健的体魄,更能磨砺其意志品质,培养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强化其纪律意识,深植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职业品格,实现外在刚健形象与内在精神气质的高度统一[6]。这种精神是警察职业不可或缺的内在素质,是学警面对复杂多变警务环境时能保持冷静、果断处置的重要支撑。在警察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进一步强化对学警职业荣誉感、责任感的培养,使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坚强力量。

第三,锤炼纪律作风的“砺行”作用。人民警察是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队伍,警察体育课程在锤炼学警纪律作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通过严格的训练标准和纪律要求,可以增强学警的纪律意识,培养其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作风习惯,塑造其坚韧顽强、勇敢拼搏的意志品质,为学警成长为公安机关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人民警察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警察体育课程中的集体训练项目,还能培养学警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警在团结协作中学会相互信任与支持,助力其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中更好地融入集体、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第四,提升综合素养的“赋能”作用。警察体育课程在提升学警综合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学警的身体素质、提升技战术水平,还能培养其沟通协调、心理调适、应急反应等综合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身心支持[8]。此外,通过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还能激发学警的爱国情怀和职业荣誉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信念投入公安事业,为守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2.2 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设目标

首先,在认知层面引导学警理解警察体育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内在关联,明确“技能过硬”与“政治过硬”的统一性。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特殊育人价值,核心在于引导学警深刻认知警察体育的政治本质与使命担当。通过课程实践与理论浸润,使学警明晰强健体魄、精湛技能与熔铸忠诚警魂、淬炼责任担当的内在统一性,牢固树立“政治过硬是根本,技能过硬是保障”的辩证统一观念,为锻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新时代公安铁军奠定坚实思想根基[9]。

其次,在情感层面充分激发学警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教育,让学警深刻体会人民警察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引导其将个人价值实现融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伟大事业,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人生价值观,为成长为优秀的人民警察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最后,在行为层面推动学警将认知与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通过持续深化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促使学警在日常训练与生活中自觉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十六字总要求,将课程中锤炼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令行禁止等优秀品质转化为实际行动,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青春力量。

3 当前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挑战

3.1 思政元素的融入深度不够

目前,在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思政元素与体育课程内容的融合程度尚不够深入。尽管警察体育课程本身蕴含着忠诚、勇敢、纪律等丰富思政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孤立使用或浅显提及,未能与警察体育课程教学形成有机整体。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较为浅显,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体育技能传授,忽视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渗透,仅停留在“训练前宣讲政策、训练后组织体会”的机械层面,缺乏对体育项目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思考与挖掘应用,也未能将其贯穿教学全过程,导致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不深,育人效果未能达到最佳状态。

3.2 师资队伍的思政能力不足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教师多为退役运动员或体育专业毕业生出身,虽具备扎实的技能功底,但在有效将思政元素融入警察体育课程的理解和实践方面尚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理念层面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仍停留于传统的技能传授模式,忽视体育课程中丰富的思政资源;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将思政教育窄化为思政课程的专属职责,主动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实现价值融合的意识与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3.3 评价体系的协同联系不紧

当前,多数公安院校的警察体育课程评价以技能成绩达标率为主,与思想政治素养评价联系不紧密,对学警在训练中展现的思政素养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考评机制。这种协同性不足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准确反映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平衡技能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容易陷入“重体能技能传授、轻忠诚品格塑造”的误区。此外,在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学警、管理部门及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往往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即便部分公安院校对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也较为碎片化,缺少一致性和可比性。

3.4 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不强

调查发现,多数公安院校的警察体育课程教学采用教师示范、学警模仿训练的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全面性和规范性,但部分教师过于依赖讲授式教学,学警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激发自身兴趣和思考,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尽管部分教师尝试引入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激发学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引发思想共鸣,使得思政元素难以有效融入体育课程。此外,部分警察体育课程教师对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不够充分,这不仅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效果。

4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4.1 构建“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筑牢育警铸魂根基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立足新时代公安人才培养使命,坚持以政治目标为统领、职业目标为依托、素养目标为支撑,构建“政治目标—职业目标—素养目标”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实现价值引领、能力锻造与人格培育的深度融合[10]。一是聚焦政治目标,熔铸忠诚警魂。在警务战术、体能训练等环节有机融入公安英模事迹、公安发展历程等鲜活案例,结合时政热点开展情境化教学,强化学警的政治认同与职业荣誉感,引导学警深刻理解“公安姓党”的政治属性,筑牢捍卫国家安全、守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根基。二是锚定职业目标,厚植为民情怀。警察体育课程要紧密对接警务实战需求,在战术对抗、应急处突等科目中设置“群众紧急求助”“纠纷调解处置”等仿真场景,模拟复杂警情下的法理情冲突,引导学警体悟执法温度与程序正义,深化“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价值认同。三是夯实素养目标,淬炼钢铁意志。警察体育课程要将意志品质塑造作为素养提升的关键,科学设计训练模块,模拟突发应激情境,锻造学警沉着冷静、果敢坚毅的业务素质,实现体能突破与精神升华的同频共振,为培养“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公安铁军奠定身心基石。

4.2 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形成特色资源库

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具有公安特色的思政资源库。首先,应明确警察体育课程中各个项目所蕴含的思政内涵,如体能类课程中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挑战的精神,技能类课程中精准规范、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战术类课程中团队协作、服从命令的意识等。通过整理归纳这些思政元素,不仅能丰富警察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促进思政元素与体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其次,要结合公安实战,构建警察体育思政融合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上,应立足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与思政教育的导向性,紧密围绕警察体育课程的实战需求,深度剖析警体技能训练中的隐性思政资源,将忠诚担当、纪律严明、团队协作、英勇无畏等职业精神融入教材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生动展现警察职业精神与思政要求;在施教过程中,还应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将优秀的思政案例与教学方法纳入教材,形成具有公安特色的警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为课程的持续优化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11]。

4.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深化思政浸润实效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浸润式育人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从显性灌输向隐性渗透转化[12]。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结合警务实战案例,创设贴近实战的训练情境,让学警在模拟警情处置中体验角色、感悟职责,将警察职业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还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法,围绕特定主题或问题组织学警开展团队协作,通过资料搜集、讨论分析、方案设计等环节,培养学警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思政元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渗透。此外,教学过程中还需重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学警在虚拟环境中感受警察职业的挑战与荣耀,进一步激发其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13]。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闭环,在提高学警体能与技能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实现“技能”与“思政”的协同进步。

4.4 锻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筑牢思政育人根基

提升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需破解“懂体育不懂思政、通实战不精育人”的师资困境,打造政治强、情怀深、业务精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强化培训赋能,搭建“警体课程思政工作坊”平台,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思政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公安实战英雄等进校讲座、参与警察体育课程设计,分享思政教育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拓宽教师视野与思路,提升其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要组织警察体育教师深入公安实战一线,通过挂职锻炼、换岗实践、跟班学习等方式了解警察职业的实际需求与工作环境,将公安实战中的思政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此外,还应建立健全警察体育教师思政素养考核机制,将思政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并设置相关奖励,激发教师内生动力[14],推动警察体育教师从“技能传授者”向“警魂塑造者”转变。

4.5 健全评价保障体系,筑牢长效育人根基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管理机制,以多元评价牵引育人实效,以系统保障支撑可持续发展,确保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教学全链条。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及实战模拟评价等多种方式[15],鼓励教师、学警、管理部门及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评价过程,加强沟通与协作;既全面考察学警的体能技能水平,也充分关注其思想政治素养,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应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教师需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反思教学不足,优化课程内容设计,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学警需根据评价结果开展自我反思,明确自身在体能技能与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优势与短板,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努力实现全面发展;教学管理部门需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反思,为后续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不断推动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迈上新台阶。

5 结语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其核心在于破解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的二元割裂,实现“育体”与“铸魂”的深度统一[16]。因此,探索并实践一套有效的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对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过硬警务技能的新时代公安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目标体系、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锻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以及健全评价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实践路径,可以有效推进警察体育课程从单纯技能传授向警务能力与政治素养双提升转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迈上新台阶,为着力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基础扎实、文武兼备的高素质政法公安专门人才贡献力量。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公安实战需求的持续变化,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需持续探索与创新,以契合新时代公安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双月,代兴梅,张默.导师群体学术特征视角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西南联大成功经验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20(6):106-110.

[2] 郑洁.公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1,33(3):135-142.

[3] 马宁,韩孟.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质公安战斗力的内涵特征与实践构想[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24,36(3):137-149.

[4] 胥金伟.云南省警察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5] 王鹏.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24(6):123-128.

[6] 全胜,林阳东,汤淞闵.警察体育课程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基于核心素养视角[J].体育科学研究,2025,29(1):96-102.

[7] 陈子琳.新时代公安院校警体类课程思政融合研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24,38(6):8-13.

[8] 许树艳.基于警察职业核心素养的学警韧性实现路径——以广西警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为例[J].贵州警察学院学报,2025,37(1):122-128.

[9] 孟翔飞.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公安院校建设发展的时代任务与路径选择[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6):31-37.

[10] 张启鸿.高职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5):83-87.

[11] 康健,王晓惠.高校理工科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维度建构及路径优化[J].开封大学学报,2024,38(4):60-65.

[12] 温金梅,邓培蓉.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教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科学探索,2022,40(6):57-64.

[13] 黄河.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3,38(1):77-84.

[14] 张震,谈梦婷,游贵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韶关学院学报,2024,45(11):104-108.

[15] 陈春兰.基于“三有、四美、五会”的课程价值引导实践研究——以《奥尔夫音乐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4(22):136-138.

[16] 黄龙.新时代公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新疆开放大学学报,2023,27(1):15-1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