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877384
Current Downloads: 611045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基于双创教育改革的地方高校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ways for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 A Case Study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Education Study / 2025,7(9): 941-944 / 2025-09-18 look212 look141
  • Authors: 胡治远 袁志成 董萌
  • Information:
    湖南城市学院,益阳
  •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alent cultiv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双创教育; 应用型高校; 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
  • Abstract: To address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uch as disconnection between curricula, fragmented platforms, and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hree-Dimensional Synergy Model” based on educational ecology and the triple helix theory, with Hunan Cit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model includes three aspects: in the disciplinary dimension, it restructur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by leveraging distinctive advantages and implements a flexible academic structure; in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it establishes an integrated on- and off-campus incubation network to enhance resource consolidation; in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it innovates faculty mechanisms and incentive policies to boost proactive engagement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itiatives. Through these three synergistic drivers, the model achieves deep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chain and the industry chain, forming a replicable reform paradigm. It provides practical pathways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针对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脱节、平台碎片化及动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本研究以教育生态学与三螺旋理论为基础,以湖南城市学院为实例,构建“三维协同模型”:在学科维度,依托特色优势重构课程体系,推行弹性学制;在生态维度,打造校内外贯通的孵化网络,强化资源整合;在制度维度,创新师资机制与激励政策,提升双创工作主观能动性。该模型通过三轮驱动,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协同,形成可复制的改革范式,为应用型高校破解产教融合困境提供实践路径。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9178
  • Cite: 胡治远,袁志成,董萌.基于双创教育改革的地方高校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教育研讨,2025,7(9):941-944.

1 引言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面临更高要求:在政策层面亟需强化创新创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核心动能的定位,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结合[1]。而应用型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双创教育体系化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节、实践平台资源分散、师资激励缺位等结构性矛盾[2],进而导致学生创新动力较弱、项目孵化率低下。为破解这一困境,亟需构建适配区域产业特色的双创教育新范式。本研究以教育生态学与三螺旋理论为依据[3],以湖南城市学院为实例,从学科支撑、生态构建、制度保障三维度提出改革路径:在学科维度,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前沿产业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在生态维度,依托校内孵化平台与校外创投基金,形成资源闭环通道;在制度维度,借助职称评审单列指标、学分置换等机制,提高师生参与积极性。最终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协同,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2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面临一些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制约着双创教育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课程专业脱节,教学形式僵化

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已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课程设置存在不足:一是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与地方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现状[4];二是双创类课程课时占比较低,与专业核心课程相互脱离,未能将双创思维培养融入学科体系[5],导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师资结构失衡,实践经验匮乏

双创教育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及跨学科素养要求较高,然而地方高校师资存在三重短板:(1)校内教师大多缺乏企业从业背景,教学局限于理论知识传授,在指导学生解决融资、知识产权转化等实际问题时经验不足[6];(2)兼职企业导师聘任流于形式,因激励机制缺失,其参与深度不足[7];(3)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落后于市场动态变化[8]。例如,许多地方高校的双创课程由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兼任,仅有少量教师具备创业实战经验[9],这样的师资结构使学生难以获得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

2.3 平台功能割裂,资源协同低效

虽然部分高校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各类平台,但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运营”的问题。一方面,校内实验室、科研设备开放程度较低,学生难以接触核心技术资源[10];另一方面,校外实践基地依赖校企合作,而许多企业出于成本考虑,较少提供深度实训机会,致使实习沦为参观式体验[11]。此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赛事资源,与日常教学脱节,大量参赛项目的商业价值挖掘不充分,竞赛结束后便终止,未能实现有效转化[12]。地方高校孵化基地入驻项目中,仅少量完成公司注册,大部分团队因缺乏资金与导师支持而终止运营。

2.4 激励机制缺失,内生动力弱化

目前,地方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不高。一方面,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不少学生仍将创业视为次级选择,参与双创活动仅为达成学分要求;另一方面,校内评价体系依然侧重论文、奖励等学术型成果,创业实践在评奖评优及推免保研中的权重较低,学生因害怕风险而放弃尝试。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双创文化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使学生缺乏创新自觉性,难以构建“问题导向”的创新创业思维[13]。

上述问题相互交织,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课程孤立→实践不足→驱动力弱”的恶性循环。其根源在于双创教育未被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仅作为政策响应下的“附加模块”,亟需对教育体系展开系统性改革。

3 改革路径与实践

3.1 重构课程体系,优化学制设计

立足应用型高校定位,湖南城市学院搭建三维协同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以学科特色为基础,靠生态闭环提供支撑,借制度创新驱动,与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对接。在学科赋能方面,依托优势学科重构课程体系,各二级学院积极开发跨学科项目制课程;同时推行弹性学制改革,允许已注册企业或获省级以上大赛奖励的项目替代毕业论文,鼓励学生参与双创实践。

图 1 双创教育“学科—生态—制度”三维协同改革路径

Figure 1 The three-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reform path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isciplinary, ec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3.2 贯通孵化网络,整合校内外资源

在创新创业生态圈构建中,湖南城市学院积极打造多级孵化支持网络。校内层级以国家级众创空间为核心,连接省级孵化示范基地、校级工坊及学生创业社团,增设12处宿舍创业区,并配备BIM/CIM建模平台、3D打印设备等智能设施,为双创团队研发提供支持;校外层级整合企业与政府资源,与地区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对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在资源服务领域构建“九大服务矩阵”,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申报、知识产权转化、投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3.3 创新双轨机制,激活师生动能

在机制创新方面,学校聚焦关键瓶颈突破。师资建设上,校内遴选30名具备企业履历的专业教师组成专职导师团,年均开展技术转化培训4次;校外聘任70名企业家及投资人担任实战导师,配套课时补贴与项目分红机制。出台系列激励措施以鼓励师生开展双创工作,如职称评审单列“创业指导成效”指标、获“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的教师,可以直接推荐牵头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等;学生激励则通过专项奖学金衔接推免资格、大赛奖金1∶1配套、学分置换(如创业实践替代实习课程)等政策激发参与动能。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进一步凝练双创工作重心、整合校内外资源、激活师生主观能动性,以期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

4 改革成效

借助一系列改革措施,湖南城市学院的双创教育在质量与效率层面均取得显著提升。在学科赋能方面,2025版培养方案已将双创教育以模块化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例如,依托“智慧城建”等学科特色优势,研发12门项目制课程,年均覆盖学生超2000人,专业课程中创业模块嵌入比例达20%,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紧密融合。典型案例包括: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联合益阳市电容器龙头企业开设“电容器材料设计”课程,依托企业真实项目推动教学,使实践学时占比提高至3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将BIM技术与城市大数据分析转化为创业实训模块,引导学生围绕智慧城市运营痛点开发解决方案等,充分彰显学科优势向产业价值的转化效能。

在生态构建领域,学校搭建起全链条支撑体系。2025年,国家级众创空间入驻团队增至32支,全校孵化企业注册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其中典型案例如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银奖项目“科芯精工”获得300万元天使轮融资,并在益阳高新区落地;“仿蜘蛛清洁机器人”等优秀项目获得了省级创投基金支持。学校配套的“九大服务矩阵”从政策申报、知识产权转化、投融资对接等方面,全年为学生提供服务达1.2万人次;在校外资源整合方面,与艾华集团等企业共建18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围绕企业技术难点开展联合攻关,成效显著。

制度创新有效激活师生双创动能。师资建设层面,“双轨制”导师团规模突破百人(校内导师30余人、校外导师70余人),双创竞赛奖励相关政策成效显著;学生工作层面,休学创业人数增长至改革前的3倍。专项奖学金等政策联动推动赛事参与度显著提升,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报名团队数较2024年增长120%,师生共创专利转化量提升至8项,硬科技项目产业化率达25%,标志着双创教育实现从“政策驱动”向“内生发展”的根本转变。

5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三轮驱动模型,以区域产业需求为核心,通过深度激活学科特色资源、贯通“校内孵化—校外产业化”生态闭环、创新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该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了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课程形式化、平台碎片化、动力不足等问题,为双创项目成果转化提供系统支撑,呈现出学科赋能产业、制度激活生态、生态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该模型的普适性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目标导向层面,将双创教育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推动专业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创新素养培育转变;在路径设计层面,依据区域产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技术转化效率明确平台功能,避免资源空转;在制度保障层面,凭借制度性约束与激励的协同配合,解决师生参与项目的可持续性难题。这些探索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14]提供了基层实践范例,同时也印证了三螺旋理论中高校、企业与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创新活动的必要性[15]。

未来双创教育的深化应聚焦两个关键维度:纵向上,深化技术赋能,加快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算法预测市场风险、优化孵化路径;横向上,拓展协同网络,构建跨区域教育联盟,推动同类院校共同打造双创教育生态。最终,双创教育不仅需成为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核心引擎,更应肩负起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使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04.

[2] 肖荣辉,刘磊.基于多元协同的高校“双创”教育生态链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2):127-132.

[3] 张洁玉,李富宁,谢耀龙.三螺旋理论视域下涉农高校“双创”教育生态圈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1):158-161,167.

[4] 黄彦天,黄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路径研究——基于宁夏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证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25,38(2):134-142.

[5] 姚婷.新时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审思:阻滞困境、逻辑归因与未来进路[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4,28(4):69-79.

[6] 谢笑珍,刘沛帑.科技金融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20所高校的案例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5(3):17-24.

[7] 刘春玲,史洁,潘国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导师制实施的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5(1):151-154.

[8] 周青.高校创业教育的焦点之辨、现实之困与突围之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6(6):39-48.

[9] 郭旗,郭恒哲.高质量充分就业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时代定位、现实堵点及实践进路[J].中国人事科学,2025(3):81-94.

[10] 卢诗剑,粟华生,刘文婷,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中药制药职业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5,42(10):72-76.

[11] 刘在民,王琳,秦栋,等.“大思政”背景下“双创”实践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24(3):46-54.

[12] 杨尚钊,陈建武,陈儒丽,等.基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地方本科院校备赛模式与实践探索研究——以贵州省18个省赛金奖项目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5,39(1):46-52.

[13] 张继明,赵光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迭代发展与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24(4):102-109.

[14]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信部,等.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Z].2019-10-12.

[15] 傅田,赵柏森,许媚.“三螺旋”理论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理、模式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4):74-80.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