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武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1]明确指出,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教学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然而,对于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而言,“写什么”“怎么写”是两大核心障碍;对于教师而言,“如何高效批改”“如何精准指导”是长期存在的教学痛点。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写作—教师批阅—集体讲评”模式,难以应对个体差异,极易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人工智能(AI)技术[2],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NLP)、作文自动评分(AES)、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及推荐算法的发展,为作文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引擎。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小学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完整呈现AI技术如何深度融入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为AI技术在课堂的落地应用提供尝试性范本,助力作文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传统作文教学虽有其优势,如注重字词积累、语法规范、篇章结构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写作逻辑,教师会逐字逐句批改,针对错别字、语病、结构问题给出明确修改意见,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自身不足,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高强度、低反馈的循环过程。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而AI技术为此提供了针对性的破解思路。
问题:教师面对数十人的班级,指导只能“一刀切”,难以顾及学生个体在观察能力、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上的巨大差异;提供的范文素材单一,无法有效激发所有学生的创作灵感。
AI破解:通过推荐算法和知识图谱,AI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个性化推送与之匹配的写作素材、范文和启发式问题,实现“千人千面”的导学。
问题:学生的写作思考过程具有内隐性,教师无法实时感知。当学生遇到困难(如词不达意、思路中断)时,难以获得即时帮助,容易产生挫败感。
AI破解:嵌入写作工具的AI助手(基于NLP技术)可以提供实时写作辅助,涵盖基础纠错、词语推荐、句式润色及思路引导,成为陪伴每个学生的“数字协作者”。
问题:教师批改作业负担较重,反馈周期长,容易错失指导修改的最佳时机;评价多依赖主观经验,缺乏统一标准和精细维度。
AI破解:作文自动评分(AES)系统能在秒级内完成批阅,提供多维度、数据化的即时反馈。该系统不仅可以给出分数,还能指出具体问题并提供修改建议,将教师从繁重的批改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聚焦精准教学。
AI技术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指已落地应用、且可集成于具体软件中的技术集群。了解这些技术,是教师有效运用AI开展教学的前提。
这是作文教学中最核心的AI技术,指能让计算机理解、解释、操作并生成人类语言的技术。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语法检查(Grammar Checking):自动识别并纠正错别字、标点误用及语法错误;句法分析(Syntactic Analysis):分析句子结构是否通顺;语义理解(Semantic Understanding):理解词句含义,判断内容是否偏题、逻辑是否自洽;文本生成(Text Generation):根据需求自动生成句子、段落或写作建议。
当前一线教师可用的相关软件包括:智慧作文平台内置助手:如科大讯飞智作文、腾讯英语作文、猿辅导小猿作文等,均内置NLP引擎;通用写作辅助工具:Effidit(腾讯智笔)、Grammarly、火龙果写作等,可作为浏览器插件或独立App使用,提供实时润色和纠错功能。
该技术基于NLP和机器学习,能让计算机模仿人类评委对作文进行多维度评分。在作文教学中,它可对作文的内容、结构、语言、文面等维度进行秒级评分和评价,并提供精细化修改建议。一线教师可使用的相关软件包括:科大讯飞智作文、批改网、猿辅导作文批改等专业AES系统;此外,许多智慧课堂平台也已集成该功能。
这两类技术通过收集、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为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情分析,生成班级及个人的作文能力数据报告,以可视化形式呈现能力薄弱点;二是个性化推送,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兴趣,精准推荐范文、写作素材及技巧。上述功能通常集成于前文提及的智慧作文平台中,是平台的“核心大脑”,教师可直接通过这些平台使用该功能。
这两类技术可识别图片中的文字和物体,在作文教学中能快速将学生手写作文转化为电子稿,还可识别学生上传的植物、动物等图片内容。
一线教师可以通过百度识图、微信“扫一扫”识物功能以及智慧作文平台的拍照上传功能应用该技术。
本章节结合《我的植物朋友》课例,详述上述AI技术转化为具体教学工具及应用路径。
教师通过智慧作文平台(如科大讯飞智作文、笔神作文等)发布预习任务,AI技术同步开展前期分析与准备。在《我的植物朋友》课例中,教师可要求:“请同学们拍摄一种身边的植物,并将照片上传至平台。”
学生用平板拍照上传绿萝、多肉、吊兰等植物照片后,平台AI会自动识别植物种类(如绿萝、多肉、蔷薇花等);随后推荐算法启动,向每位学生精准推送该植物的百科知识、相关古诗词(如向上传吊兰的学生推送《咏吊兰》)及描写该类植物的好词好句(如向上传多肉的学生推送“肥厚饱满”“青翠欲滴”等词汇)。这既解决了学生“无米下锅”的问题,实现个性化素材分发,也破解了传统教学“指导笼统”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利用平台播放一段AI生成的“植物成长”延时摄影视频(该视频可由教师输入“植物生长、阳光、雨水”等关键词,通过平台内AI生成工具自动制作),并搭配风声、雨声、鸟鸣的音效,快速唤醒学生的多感官记忆,使其沉浸到植物世界中。
学生在平台写作界面直接创作,AI助手在后台提供全程伴随式支持。以《我的植物朋友》课例为例。
AI提供数字化的“观察记录卡”模板(字段包含:颜色、形状、气味、触感、我的联想),该模版依托简易NLP表单,可引导学生将无序观察转化为有序观察和记录。
词汇推荐:当学生输入“叶子是绿色的”,AI会在旁提示“可以试试‘嫩绿’‘碧绿’‘翠绿欲滴’哪个更合适?”;句式润色:学生写“花很好看”时,AI可提供优化选项:“你想这样写吗?‘花儿绽开了笑脸,仿佛在欢迎春天。’”;思路引导:当检测到学生仅描写植物颜色时,AI会弹出温馨提示:“别忘了摸摸它、闻闻它,试试从其他角度描写你的朋友哦。”这种直接介入学生写作思维的方式,让作文指导更细致、更有效。
对于学生每一次有效的修改或精彩的表达,AI会通过点亮星星、发送点赞动画或语音夸奖(如“这个比喻真巧妙!”)等方式,给予即时正向反馈,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途径与方法:学生提交作文后,AES系统立即开展分析,生成多维度报告。以《我的植物朋友》课例为例。
学生提交习作后,AES系统会在1分钟内生成评语。例如:“得分87分。优点:准确抓住绿萝的颜色和形状特点,比喻句‘像绿色的瀑布’生动形象。建议:若能补充描写绿萝摸起来的手感和闻起来的味道,你的植物朋友形象会更立体!”这种及时且具体的反馈,帮助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反馈滞后”的问题。
教师登录平台教师端,可以查看到自动生成的“班级学情报告”,报告中会明确标注“全班在‘气味描写’维度平均得分较低”“‘触感描写’维度有35%学生存在内容缺失”等共性问题。同时,系统会自动统计高频错词(如“的、地、得”误用),为教师后续备课提供精准方向,也为课堂精准讲评提供数据支撑。学生登录学生端,可以通过雷达图直观查看自身在“内容、结构、语言、文面、创新”五个维度的得分情况,清晰掌握个人写作的优势与短板。
教师无需批改全部作文,只需依据AI生成的报告,重点选取“多感官描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几篇习作进行精评精讲,并针对全班共性问题开展集中突破。这一方式大幅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师的工作重心从“批改员”转向“教学设计者”和“学习引导者”。
AI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深度应用[3],其价值远不止于提升教学效率,更在于对作文教学生态的重塑。
AI提供的全程学习支架和即时反馈,大幅降低写作门槛和学生的写作焦虑,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专属支持,写作自信心显著增强。数据化的反馈报告帮助学生清晰认知“自身写作的优势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学会自我监控和调整,培养起重要的元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过程张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从被动完成写作任务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探索写作方法的“学习者”。
AI将教师从耗时费力的重复性批改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能聚焦于启发思维、情感交流等更高价值的教学活动,回归“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本位。同时,教师依托AI提供的学情数据,可以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现从“凭经验教学”到“凭数据决策”的跨越,专业发展路径进一步拓宽。
AI技术让“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想在大班级授课制下成为可能,为实现规模化个性化教学、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保障,同时构建起“学生—AI—教师”三元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AI负责处理数据、提供标准化支持;教师专注倾注情感、开展创造性引导;学生处于核心位置,实现个性化成长。三者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全程支持、即时反馈的智慧教学新生态。
以《我的植物朋友》一课为例,可以清晰看到,AI技术已成为深度融入教学细节、切实破解教学难题的实用工具[4]。它依托NLP、AES、学习分析等具体技术,以智慧作文平台为载体,实现了对作文教学“教、学、评”全流程的重塑。它重塑了教师的职业角色,使其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重塑了学生的写作体验,使其更具支持性和成就感;重塑了作文教学的范式,使其迈向数据驱动、人机协同、个性发展的未来。这场变革的意义还在于,它让“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大班额作文教学中落地可行,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对于每一位对AI技术感到陌生的教师而言,迈出第一步的关键在于尝试使用文中提及的任意一款软件:从一个简单功能开始,体验它如何为师生减负增效。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如何更好地与AI协作,设计出更富创意、更具情感温度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走向AI无法替代的深度思考和创造性表达新高度。
当然,一线教师仍需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如对算法过度依赖、学生滋生思维惰性等。未来的研究应更关注如何设计[5]“AI启发而非替代思考”的提示词,如何在人机协同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但毋庸置疑,AI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为教师开启了通向教育现代化的大门,其前景令人无限期待!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牟智佳.人工智能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及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56-63.
[3] 科大讯飞.AI作文评阅技术白皮书[R].2021.
[4] 腾讯教育研究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发展趋势报告[R].2022.
[5] Warschauer M.The digital divide and social inclusion in online learning[J].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