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学院,杭州
短视频泛娱乐化是指短视频内容过度强调娱乐功能,将严肃话题娱乐化、简单化的一种现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其中大学生群体占比显著。短视频平台凭借其“短平快”的特点,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在资本逻辑和技术算法的推动下,短视频内容呈现出明显的泛娱乐化倾向。调查显示,大学生日均刷短视频时间普遍超过2小时,部分重度用户甚至达到4~5小时。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内容消费模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短视频泛娱乐化现象正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产生多维度、深层次的影响。研究表明,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机制形成的“信息茧房”效应,导致大学生长期沉浸于同质化娱乐内容,进而引发价值观念的偏移。实证数据显示,59.7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短视频使用对其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影响,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行为倾向。这种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传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还可能导致历史认知模糊与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蔓延[1]。此外,调查显示,65.2%的大学生存在短视频平台购物行为,部分学生为追求所谓“精致生活”陷入校园贷等金融陷阱。上述现象表明,短视频泛娱乐化正从价值观念、历史认知到实际行为等多个层面,对大学生产生多方面影响
短视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认知行为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2]。在认知层面,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正在重塑大学生的思维习惯。研究数据显示,40.1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难以开展深度阅读活动,批判性思维能力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这种“碎片化思维”模式不仅阻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更抑制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行为层面,短视频的成瘾性特征导致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显著下降。纵向研究表明,短视频使用时长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部分学生因沉迷短视频出现逃课、熬夜等行为失范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对虚拟社交的过度依赖正在导致现实社交能力的退化[4],调查显示,高频使用短视频的学生群体中,42.63%的个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症状。
短视频泛娱乐化正在引发大学生审美标准的降格与创造力的匮乏[5]。数据显示,69.76%的大学生将搞笑类短视频作为主要观看内容,其对“审丑文化”的接受度显著提升。这种审美标准的降低还会进一步导致创造力衰退,具体表现为对网红言行的盲目模仿和个性化表达的缺失。
短视频泛娱乐化对高校教育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教学权威方面,“去中心化”特征削弱了教师的专业权威性。调查显示,38.7%的学生更倾向于相信网络意见领袖而非专业教师。在教育效果方面,思政课的到课率和参与度显著降低,形成“娱乐依赖—教育效果下降”的恶性循环[6]。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融合已有成熟问卷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短视频平台特性及大学生行为特点,定制化设计编写了《短视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调查问卷》,并在浙江省内多所高校的全日制在读大学生开展调研。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题目1~3)为人口学变量及学科门类等基本信息,均为单选题;第二部分(题目4~7)聚焦大学生短视频平台使用基本情况;第三部分(题目8~15)涉及大学生对短视频“泛娱乐化”的了解程度、态度倾向,以及短视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影响。
本次问卷调查有效样本为513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结果如表1所示,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占比53.22%,略高于男性;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三学生占比最高,达30.60%,大二、大四学生分别占比27.29%、23.20%;在专业类别方面,理工类专业学生占比58.87%,文史类专业占比33.33%,其他专业占比7.8%,理工类专业在调查对象中占据主导地位。
表 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N=513)
Table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urvey participants (N=513)
| 问题 | 选项 | 频数(N) | 百分比(%) |
| 性别 | 男 | 240 | 46.78 |
| 女 | 273 | 53.22 | |
| 年级 | 大一 | 71 | 13.84 |
| 大二 | 140 | 27.29 | |
| 大三 | 157 | 30.6 | |
| 大四 | 119 | 23.2 | |
| 研究生 | 26 | 5.07 | |
| 专业 | 理工类 | 302 | 58.87 |
| 文史类 | 171 | 33.33 | |
| 其他 | 45 | 7.8 |
大学生短视频平台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受访大学生在短视频浏览时间上呈现出一定分布特征:每天花费5小时以上的有148人,占比28.85%;2~4小时的有207人,占比40.35%;1~2小时的有110人,占比21.44%。其中,每天浏览2~4小时的比例最高,达40.35%,这一数据表明短视频平台对大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力,大学生使用短视频平台的频率较高。而短视频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其占据大学生较多时间的现状,也使得短视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具备了现实可能性。在短视频内容的选择偏好上,大学生对影视音乐和娱乐消遣类信息的兴趣较为突出,占比分别为84.02%和78.17%。从浏览娱乐类短视频的目的来看,选择“自身兴趣”的比例最高,达32.55%。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浏览短视频主要是为了娱乐解压,同时也有部分学生通过短视频学习技能,短视频“泛娱乐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有所体现。大学生长期沉浸于短视频平台进行娱乐消遣,容易被娱乐包装的文化产品所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表 2 大学生短视频平台使用情况
Table 2 College students’ short video platform usage
| 问题 | 选项 | 频数(N) | 百分比(%) |
| 您一天平均用于短视频娱乐消遣的时间 | 一小时以内 | 48 | 9.36 |
| 1~2小时 | 110 | 21.44 | |
| 2~4小时 | 207 | 40.35 | |
| 5小时以上 | 148 | 28.85 | |
| 您对短视频中哪类型的信息比较关注或感兴趣 | 时政新闻 | 255 | 49.71 |
| 娱乐消遣 | 401 | 78.17 | |
| 学习资料 | 176 | 34.31 | |
| 影视音乐 | 431 | 84.02 | |
| 您关注短视频中电视娱乐节目、娱乐资讯的原因是 | 消磨时间 | 83 | 16.18 |
| 自身兴趣 | 167 | 32.55 | |
| 追随偶像 | 124 | 24.17 | |
| 盲目跟风 | 139 | 27.1 |
大学生对短视频“泛娱乐化”的了解与影响情况如表3所示,从对短视频“泛娱乐化”的认知程度来看,受访大学生的情况呈现出一定特点:对其比较了解的有169人,占比32.94%;听过但不知道意义的有303人,占比59.06%;完全不了解的占比7.99%。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短视频“泛娱乐化”有所接触,但了解程度较浅,未能全面认识这一现象。这种认知状态意味着,当大学生受到“泛娱乐化”影响时,可能难以敏锐察觉问题,若自身辨别能力不足,则容易受到其不良影响。
表 3 大学生对短视频“泛娱乐化”的了解与影响情况
Table 3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impact of short video pan-entertainment
| 问题 | 选项 | 频数(N) | 百分比(%) |
| 短视频泛娱乐化是指在短视频中发生的一种过度娱乐的现象。在本次调查前,您有多了解“泛娱乐化”这个词 | 比较了解 | 169 | 32.94 |
| 听过不知道意义 | 303 | 59.06 | |
| 完全不了解 | 41 | 7.99 | |
| 您认为短视频泛娱乐化对您的影响主要在那些方面 | 学习、工作、生活方式 | 72.90 | 374 |
| 人生理想 | 46.00 | 236 | |
| 价值观念与价值选择 | 63.55 | 326 | |
| 思维能力 | 53.02 | 67 |
认知多元且对消极影响担忧突出。大学生对短视频泛娱乐化的影响认知呈现多样性,超半数(52.05%)认可其积极影响,但同时有32.36%认为存在消极影响,11.11%认为消极大于积极,仅4.48%认为无影响。综合来看,大学生虽未否定其积极面,但对消极影响的担忧更为显著,成为认知中的突出倾向。
消极影响集中于价值观扭曲与内容导向失当。在具体消极表现的认知上,大学生的反馈高度集中:绝大多数(73.29%)认为其助长“低俗化娱乐至上,影响价值观形成”;同样高比例(73.49%)指出存在“功利主义和商业化气息太重”的问题;超半数(54.00%)认为其“缺乏求真务实、真善美的内容”;近半数(47.17%)提到“推崇享乐文化和低俗文化”。这表明,价值观层面的扭曲与内容质量的低劣,是大学生感知最深刻的负面效应。
归因指向多重因素,内外因均受关注。对于消极影响的成因,大学生的认知涉及多个层面:外部因素中,主流价值观传播受到冲击(60.43%)、错误社会思潮的助推(58.67%)、政府主管部门监管有待完善(50.49%)是主要归因;同时,内部因素也被部分学生关注,包括自身抵抗诱惑能力较弱(40.35%)及传媒自身角色定位失当(31.38%)。这种归因既指向外部环境的系统性问题,也包含对主体自身及传播者责任的认知。
针对短视频泛娱乐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价值观冲击、认知行为异化、审美情趣退化及教育环境挑战,结合调查中大学生对消极影响的归因认知,需从政府监管、平台责任、高校引导、大学生自我提升四个维度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政府需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内容审核责任。针对调查中50.49%大学生认为“政府主管部门监管有待完善”的问题,应建立短视频内容全链条监管体系。首先,出台相关内容管理细则,明确历史虚无主义、低俗化娱乐等违规内容的界定标准与处罚机制,对多次发布违规内容的账号实施阶梯式封禁;其次,搭建严格的视频审查平台,支持审核人员利用AI技术对短视频内容进行实时筛查,重点拦截解构历史、宣扬享乐主义的内容,从源头减少消极信息传播。
政府需推动主流价值内容供给,打破“信息茧房”。结合60.43%大学生归因“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的现状,统筹主流媒体与优质内容生产者,推送优质视频内容。例如,联合支持央视、人民网等平台制作“革命历史微纪录片”“大国工匠短视频”,将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价值观融入生动叙事;同时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创作者开发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的内容,逐步打破算法主导的同质化娱乐“信息茧房”,让主流价值观自然渗透。
平台需重构算法推荐机制,平衡娱乐与价值导向。针对短视频“短平快”特征导致的认知碎片化问题,调整算法权重,降低纯娱乐化内容的推荐占比,为大学生用户增加“思政知识”“人文科普”“技能学习”类内容的推送频次;同时设置“深度阅读引导模块”,在短视频播放结束后推荐相关书籍、课程链接,引导用户从碎片化浏览转向深度思考,缓解40.13%大学生“难以深度阅读”的困境。
平台需加强用户认知教育,提升风险辨别能力。结合59.06%大学生“听过泛娱乐化但不知其意义”的认知现状,通过动画、短视频等形式,解读“泛娱乐化”的定义、危害,并提供“历史内容真伪辨别”“低俗信息识别”等实用工具;针对高频使用用户,定期推送“使用时长提醒”与“健康使用指南”,帮助其理性控制娱乐时间,减少成瘾性依赖。
平台需规范商业化行为,遏制功利化倾向。针对73.49%大学生认为短视频“功利主义和商业化气息太重”的问题,加强商业内容监管;严格审核“校园贷”“精致生活”类营销内容,禁止通过虚假宣传诱导大学生消费;同时限制娱乐类内容的广告植入比例,避免“娱乐至上”与“消费主义”深度绑定,营造更纯粹的内容环境[7]。
高校需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升学生辨别能力。针对大学生“自身抵抗诱惑能力较弱”的问题,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通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可涵盖“短视频算法逻辑解析”“泛娱乐化的社会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识别与批判”等,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讨论,帮助学生认清泛娱乐化的隐性危害。同时可针对不同专业设计差异化教学:理工类可结合“短视频科研科普创作”培养理性思维;文史类可通过“历史事件短视频解读”强化正确历史认知,避免价值观扭曲[8]。
高校需创新思政课形式,增强教育吸引力。针对思政课“到课率和参与度低”“38.7%学生更相信网络意见领袖”的困境,推动思政课与短视频融合创新。鼓励教师制作“微思政”短视频,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案例,在课堂上设置“短视频评析”环节,引导学生批判性讨论内容背后的价值导向;同时积极组织“思政短视频创作大赛”,鼓励学生围绕“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等主题创作作品,既提升创造力,又强化自我价值认同。
高校需营造健康校园文化,对冲泛娱乐化负面影响[9]。针对大学生“审丑文化接受度提升”“现实社交能力退化”的问题,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栏目”“人文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深度思考与审美能力,对抗碎片化思维;通过组织“社团实践”“志愿服务”等线下活动,引导高频使用短视频、存在社交焦虑的学生参与现实社交,缓解社交焦虑;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推送“校园榜样人物”“非遗文化传承”等优质短视频,传递真善美,引导健康审美取向。
大学生需树立理性使用意识,优化时间管理。针对短视频使用时长与学业成绩负相关、部分学生逃课熬夜的问题,主动制定“短视频使用计划”,如设定每日使用时长上限,将娱乐时间集中在课后休息时段,避免占用学习、睡眠时长,同时借助手机“屏幕使用时长统计”“专注模式”等功能,减少无意识刷视频行为,提升时间管理效率[10]。
大学生需增强价值辨别能力,拒绝低俗内容。针对泛娱乐化认知浅、易受错误内容影响的问题,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与主流价值观,通过权威平台了解历史事件真相,拒绝解构革命英雄、美化反面人物的短视频;在面对“娱乐至上”“享乐文化”类内容时,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跟风模仿,坚定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需拓展多元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养[11-13]。针对69.76%大学生偏好搞笑类内容、创造力匮乏的问题,主动拓展兴趣边界:一是减少对娱乐类内容的依赖,增加“学习资料”“时政新闻”类内容的关注,通过短视频学习专业技能、了解社会动态;二是参与“书法绘画”“非遗体验”等兴趣活动,提升审美能力与创造力;三是积极参与线下社交与实践,避免过度依赖虚拟社交,缓解社交焦虑,实现全面发展。
[1] Ning C.Blending positivity energy and fun:dominant discourse patterns of popular short videos in China’s mobile media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s,2025,1-19.
[2] Wang Y,Wang S,Geng J.Short-video apps use and materialism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a sequential mediation model of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J].Current Psychology,2025,44:11977-11987.
[3] 刘源,徐奋飞.短视频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分析研究[J].公关世界,2025(3):21-23.
[4] 苏巍,刘春梅.短视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2025,42(8):54-56,76.
[5] 刘晓倩,陈文胜.娱乐异化与价值重构:短视频“泛娱乐化”下的主流价值观引导[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5,45(2):57-63.
[6] 韩朋飞.短视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科技传播,2024,16(23):101-104.
[7] 温雪秋,林珊,区晋诚.短视频“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与重构[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2(3):80-86.
[8] 徐俊松,吴家华.视觉文化视域下短视频泛娱乐化传播对青年价值观的冲击及应对[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1):66-75.
[9] 魏鹏程.短视频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传媒,2023(7):81-83.
[10] 杨雯,杨冰.泛娱乐化思潮下短视频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22(8):16-17.
[11] Zheng C.Research on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social influences of users of short online videos:A case study of DouYin[J].Scientific Reports,2023,13:3312.
[12] 李珞.短视频泛娱乐化的成因、危害及对策——以抖音为例[J].科技传播,2022,14(4):109-111.
[13] 丁锋.泛娱乐化思潮下短视频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20(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