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武汉
在当代高校传媒类专业新闻相关课程教学中,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往往存在脱节,纯粹的理论讲述或单一的模拟采访报道,均易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因为在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受传统知识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方式单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不能相结合等现象。”[1]另一方面,“学生课堂模拟练习的通常是已经发生过的各类新闻内容,缺乏在真实的新闻传播环境中进行解说和锻炼的机会,无法感受新闻传播的魅力及过程。”[2]所以,无论是采用理论教学和模拟新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还是组织真实的新闻现场实训,也均因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对新闻价值判断和现场细节的抓取能力,导致依然只能硬套理论或程式化完成训练,也依然无法形成专业思维模式和有效的行业生产内驱力。“‘双师型’教师是衔接理论教学、实践育人的关键主体,其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3]作为拥有行业工作经历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思考”,将自身“经验资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转化成学生的“实操指南”。
要使“双师型”教师的优势落实在教学一线,打通经验传授的“最后一公里”,就需要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方法。然而,现有新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多数聚焦于其体系建构路径等宏观方面。如有文章指出:“整体的新闻传播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应该由校内新闻学专职教师和校外聘请的具有丰富经验的媒体人组成。学校可以面向社会引进高素质记者、编辑人才,聘请成功的媒体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师队伍。”[4]即便有少量文章指出了该类“双师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困局,如“一方面,来自媒体一线的‘双师型’教师以行业身份参与教学,往往按照媒体工作流程与标准进行教学,导致重技能传授而轻‘育人’环节,缺乏对教育规律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在缺乏长期职业引导的情况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难以建立清晰的职业归属感和育人路径”[5],但该类研究的落脚点,仍止步于如何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另外,新闻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的有关研究提到,通过与媒体共建的实践平台、聘请媒体专家、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新闻报道活动、设计全面科学的考核方式等多样化手段进行新闻实践教学改革,并指出新闻实践教师要注重指导和启发,通过新闻采访和制作现场进行理论课程讲解等具体教学方法的创新[6]。但该类研究多是宏观教学改革原则,未能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使用方法,也未能涉及明确的教学流程。上述研究多属于“宏观层面”,而没有聚焦课堂实操教学流程的“微观视角”。“双师型”教师该如何将“无形的经验”转变成“有形的方法”,不仅是“讲解”技巧,更要让学生“理解”内核,这一问题仍缺乏可依据的实操方案。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不仅需要回答“该如何培养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也需要回答“‘双师型’教师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时代之问。
基于此,本人作为拥有十余年新闻一线主持人、出镜记者工作经历的高校“双师型”教师,多次尝试将“体验式教学”方法融入专业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本研究尝试将该类教学转化的成功案例和实现过程进行复盘和呈现,以期为同类型教师破解上述教学难题中提供路径参考。
本人曾在一期节目中出镜报道过武汉市公益救援组织“武汉长江救援队”。为了对以往各大媒体同类选题的报道模式进行突破,当时采用了体验式报道方式:套上泳圈、系上绳索,在救援队队员的保护下亲身进入江中暗流,体验被江水吞没时无力反抗的恐惧和“濒死感”。这几分钟的深刻体验,为节目镜头赋予了极具冲击力的现场画面,让后续出镜报道增添了对救援志愿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生动表达。
新闻报道相关的课程中,传统教学基本是教师理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大量专业理论,既没有来自是亲身经历与感受能有效认知和共情;也没有真实情境下的实际操作机会来能印证理论。本研究将上述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转化时,没有采用“理论先行、案例补充”的传统模式,而是设计了一套“故事开源—理论对应—情景再现—实践佐证”的体验式教学流程。正如研究指出:“‘体验式’教学法具有亲历性、情境性、情感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开展理论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7]此外,教学体系中建构主义相关研究表明:“情境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学生的意义建构和知识建构提供适当的情境,从而避免造成抽象、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的学习结果。”[8]
下面本研究针对这套流程进行简单阐述:(1)故事开源:以自己此次的亲身经历,作为故事在课堂上讲述,并且告诉学生自己处在危险境地濒临死亡的感觉,生动的故事能完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2)理论对应:呈现此体验后在镜头前的表达内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体验式报道感染力是如何提升的,并顺势抛出“体验式报道”的理论知识点;(3)情景再现:假定几个不同的新闻现场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些新闻现场可以使用的体验报道方式,并分析可以达到的效果;(4)实践佐证:在实验课环节,不再仅使用模拟场景,坐在教室里完成模拟的新闻报道训练,而是让学生在大量真实的新闻现场进行体验式报道。这一步非常关键,“出镜报道是一种实践活动,要想能够做到在镜头前自然地进行信息传达、新闻报道或事件评析,需要经过专项训练才能精熟化、自动化。”[9]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亲身经历讲述、相关理论的对应、模拟情景的启发,使得学生在进入实操阶段前已经具备了可复制的“实操手册”,学生不仅明确了新闻现场该“做什么”,而且清楚了该“怎么做”。从学生反馈的实拍作业中能看到,他们从现场观察到细节捕捉,从参与现场到融入现场,再到有感而发的过程衔接自然,呈现出不少质量较高的体验式报道作品。
如此,“双师型”教师完成了将自身的工作经验具化成细节的身体感知,再融入理论方法,并将方法融入实践创造的完整教学闭环,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显著效果。这种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正展现出其独特价值。具身认知相关理论认为,人的身体及其活动方式是认知的基础,正如相关研究所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10]无独有偶,下述“情感共鸣”案例将进一步揭示这一教学逻辑的可行性。
上述案例是基于“身体感知”层面的体验式教学,与之形成互补的是,该方法也可以偏重于“情感共鸣”层面。本人曾将一次印象深刻的采访经历融入课堂教学,采访对象是一位给社区独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坚持提供志愿送餐服务的快递员。采用了体验式采访的方式,并没有急于采访提问,而是同样穿着外卖服、骑着电动车,跟随采访对象完成他的日常送餐工作,再同他一起挨家挨户送餐。“体验式采访通过记者深入采访对象的生活或体验采访对象的劳动,拉近了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也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11]待全部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和采访对象一起坐下吃饭聊天,这采取了“关系先行、采访后置”的沉浸式采访策略。正如相关教材所言:“记者要根据受访者的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访问时间。一般来说,在受访者时间充足、精神放松的时候去访问,受访者往往会有谈话的兴致,回答问题会更积极、思路会更开阔,反之,在受访者十分忙碌、紧张的时候去访问,就会事倍功半。”[12]。同时,该书也指出:“在访问的开始阶段,通常不宜急于直接进入话题,而要有一个与受访者接近、熟悉的‘搭桥’过程。”[12]
通过“共境劳动”与“共情交流”,可以与采访对象建立深厚信任,使他最终动情地讲述了送餐的初衷:源于一次电话求助,家住15楼的独居老人因无法下楼吃饭,请求他将点好的餐送上楼,由于小区电梯停摆,外卖员均拒绝爬楼。但联想到自己同样独居在东北老家的父亲,“如果没有人站出来,他就会饿着肚子等一天”。回忆起这个细节,采访对象在镜头中湿了眼眶,“那天爬楼全汗湿了,但内心很满足,从此就天天做这件事”。
这个案例对应了重要的教学理论点——信任是采访的基石,任何流于形式的匆忙采访都无法挖掘采访对象的深度的情感。教学转化中,教师首先向学生生动讲述了这个故事,使学生同样产生了情感共鸣;继而重点拆解自己是和采访对象形成情感共鸣的过程,让学生切身理解了体验式采访的效果,即好的采访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在后续实验课程中,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将共情能力融入真实选题的体验式采访,从简单提问转向人际沟通,教师也收获了许多真情的故事和动人的作品。在此次教学中,本研究以真实案例为依托,并且让学生通过对教师工作情境下的心理体验进行“二次感知”,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深刻理解了相关知识。带着这样的体验式采访方法论和有深度情感感知,学生再去进行实验论证,至此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验式教学闭环。
以上两个案例,一个是外化的身体感知,适用于出镜体验报道;一个是内化的情感共鸣,适用于采访沟通场景。两个体验感知的维度,均为将真实工作经历成功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方法。有了故事的吸引,再过渡到身体的感知或情感的共鸣,专业理论真正被“感知”到内心,而不是被动“灌输”到耳朵。学生进入新闻现场,便有了具体的“布阵方法”和“作战地图”,不再停留于“纸上谈兵”的层面。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需要不断努力,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更新,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13]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的“体验式教学”,是连接新闻现场到课堂的“直通车”,旨在提供一种有效路径参考,让“双师型”教师行业经验不再仅仅是PPT上理论知识的“补充案例”,而成为学生可感知、可复制、可使用的“实战宝典”。
[1] 方元,陆斌.项目驱动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5(3):144-147.
[2] 涂玉洁.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课程教学的困境和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54-56.
[3] 高梓洵.数字教育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科教导刊,2025(9):96-98.
[4] 孙玉凤,毛蓉.新闻传播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指标体系建构与路径研究[J].东南传播,2018(11):147-149.
[5] 别君红,孙笑.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影视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大众电视,2025(16):41-43.
[6] 苏新力.产教融合背景下新闻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5(8):137-140.
[7] 吴子龙,王鑫昕,耿霄,等.“体验式”教学法在专业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应用[J].科技风,2025(9):54-56.
[8] 李恒.具身认知视域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9):50-56.
[9] 首倩.出镜报道课程“四力三度”教学创新策略与实践[J].新闻世界,2025(8):113-116.
[10] 尹力.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析——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25(3):23-26,78.
[11] 张素艳.新闻采访中“温度”的力量和表达路径探析[J].全媒体探索,2025(6):58-60.
[12] 《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3] 张静.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2):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