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管类图书在我国图书零售市场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引进版图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在2016年前三个季度的经管类畅销书Top100中,引进版图书占据了将近三成的席位[1]。但同时,在各大图书销售和评分网站上,时常看到 “书是好书,但翻译太差”的评价[2],可见经管图书的翻译质量已成为备受读者关注的问题。学界对经管类引进版图书的研究主要分为选题策划[3]、编辑加工[4]和出版发行[5]三大类,少数涉及图书翻译质量的研究,或针对整体外版书[6]、经管书某一类别[7]、某本书的分析[8],或从编校和发行的角度看翻译问题[9]。事实上,译者在经管类引进版图书出版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角色无法替代的。因此,本文拟探讨经管图书汉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基于翻译伦理理论,提出经管图书汉译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构建翻译策略系统,帮助译者贯彻原则,防范和应对问题,提高翻译质量,真正实现经管图书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
据国家版权局2021年2月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引进图书版权15684项,经管类引进版图书是引进版图书的重要类型之一[10]。在全球最大规模中文图书市场零售数据连续跟踪监测系统的建立者开卷信息技术公司的图书分类体系中,经管类图书分为11个直属细类:(1)经济与管理考试;(2)经济理论;(3)企业管理;(4)管理学与实务;(5)个人理财;(6)销售/营销;(7)金融;(8)商务贸易;(9)财务会计;(10)产业经济管理;(11)人力资源。目前在市面上销售的这些类别图书中存在不少翻译问题。
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研究是归纳与翻译实例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有时哪怕只是个小例子,只要有代表性也就足够了[11]。没有实例,不做归纳,翻译研究便无从谈起,而实例必须有代表性归纳才有意义。本文所用译例来自7套、中英共14本图书,这些图书符合上文界定的经管图书,汉译本是按照“大家著作、大社引进、本世纪出版”的标准选取的,其中不乏多次再版的经典译著,可以代表主流经管类引进版图书。所选图书题录均列在参考文献中。
周领顺认为,翻译有两个层次,即“准不准”和“好不好”。“准不准”是指对原文的理解是否正确,是“求真”的问题;“好不好”是指译文的表达是否地道,是“务实”的问题,即,理解和表达、求真和务实之间的关系。“准”要求向原文求真,“好”要求对读者务实,二者相互制约,不能脱离。简单地说,好译文就是既能对“原文/作者”求真,又要务实于“读者/社会”二者相对平衡的译文[12]。根据这两个层次,笔者将经管类图书中存在的汉译问题归为两类:一是因理解所致的误译;二是因表达所致的次译。
误译是指“人或机器在将甲语转化为乙语的过程中偏离、遗漏或歪曲甲语文化信息,导致译语与原语信息量不等,译语受众无法获得与原语受众极似的交际效果的活动”[13]。经管类引进图书中的误译主要分为语言误译、文化误译、术语误译。下面举例加以分析。
例1:Building traffic. Supermarkets often advertise certain products at or below cost to attract people to the store.
原译:建立壁垒。
译者“因形见义”,未注意到词形上的微小差别,误将原文中的“traffic(交通;人流;货流)”看成“tariff(关税)”而造成误译,以致后一句的释例与前一句的主题相互矛盾。
改译:提高客流量。
例2:This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y and the economy is the opposite of when virtually everyone presumes, so do not be alarmed if you find it counter-intuitive.[14]
原译:心理和经济之间的这种偶然联系与每个人的真实想法相反……[15]
译者将“causal”误看成“casual”,另外,virtually表示“几乎;差不多”。
改译:心理与经济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几乎与每个人的设想都不一样……
例3:Managers shouldn’t wait until the exit interview to ask an employee, “What can I do to keep you?” Then it’s too late. Instead they should have frequent stay interviews to find out what mattes to employees and what they can to do to keep them on the job.[16]
原译:……相反,你应该经常进行留人面谈,找出对员工重要的事情以及他们能做什么来保全自己的工作。[17]
这里是因为译者未能理解原文的人称代词“they”和“them”分别指代的是“管理者”和“员工”,从而导致误译,不合原文的叙事论理逻辑。
改译:……管理者应该经常进行留任面谈,弄清对员工而言要紧的事情,看看还能做些什么来留住员工。
代词翻译是经管类图书中的一个高频误译。为了避免误译,译者在弄清每个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之后,还要注意的是,由于语用传统和语言结构上的原因,“英语倾向于多用代词,汉语倾向于重复名词。因此,英汉翻译中不宜处处照搬代词。”[18]在经管类图书中处理代词的翻译时,也可以采用这一技巧,尽量减少代词出现的频率,在语言层面上实现归化,这有助于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减少“翻译腔”。但是,如果代词不翻译清楚会导致句义不完整或者意思不清晰,则仍要以重复名词的形式将代词还原,以消除指代关系的混乱。
例4:In a classic study the experimenter spun a wheel of fortune and pointed out the number that came up to a subject. The subject was then asked whether the number of African countri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was greater or less than the number on the wheel of fortune.[19]
原译:在经典研究中,被实验者转抓阄转轮得到与某个主题相关的数字。这个相关主题是回答……[20]
首先,“experimenter”后缀为er,表示“实验者”而非“被实验者”;另外,没有理解subject的一词多义,这里subject是“实验者”的实验对象,即“被试”。
此外,在经管类图书中,还有不少涉及数字、货币、度量衡的误译,如,“$90 billion of liabilities”被译为“9000亿美元负债”[21],实则为“900亿”,等等。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语言误译主要因为译者在翻译中有失严谨,对原文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分析有误,对篇章逻辑关系把握不准。为避免语言误译,译者要秉持严谨的态度,善用除英汉词典之外的各类以英语释义的权威辞典或者工具书,下笔前充分理解原文,下笔后反复检查,尤其要对译文进行逻辑审视。
例5:Here are some reasons people are willing to take the entrepreneurial risk: opportunity. The opportunity to share in the American dream is a tremendous lure.
原译:分享美国梦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这里的误译一是未注意原文里的介词“in”,二是不了解美国文化中的美国梦内涵,即,机会均等可谓美国梦的灵魂。这样的误译导致上下文不合逻辑。
改译:机会均等这一美国梦的精髓,魅力无穷。
例6:It is wise to talk with consumers to see which features and benefits are most important to them and which value enhancers they want or don’t want in the final offering. Frito-Lay, for example, had to drop biodegradable bags because they were “too noisy.”
原译:例如,菲多利食品公司不得不放弃可生物降解的包装袋,因为它们“过于鲜艳了”。
“too noisy”这里就是字面含义“太吵了”,造成误译的原因也是对当地文化不够了解。
改译:消费者抱怨菲多利的食品包装袋“太吵了”,公司只好不再使用这些可生物降解的包装袋。
《认识商业》第12版对误译进行了修订,并在此处加上了译者注:“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消费者认为菲多利的薯片新包装太吵人,电视的声音都盖不住,使深夜偷吃薯片不再成为秘密,于是公司只好放弃使用可生物降解的包装袋。[22]”,便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文化误译主要因为译者对源语文化背景不够了解而产生了偏差。为避免文化误译,译者要了解各国文化背景知识,注意探究其中的文化差异,把握好经管类文本中的“文化表层信息及色调和文化深层(纵深)涵义,并应以此为依据对意义进行文化诠释”。[23]
例7:When the resulting Mustang convertible displayed shaking problems, engineers were so motivated to finish on time and under budget that they worked late into the night, sleeping on the floor when necessary.
原译:当“野马队”面临犹豫不决的问题时,他们会把供应商找来,与团队全天候工作以解决问题。工程师动力明确而积极,要在预算内准时完成计划,因此常加班至深夜,甚至夜里就睡在仓库地板上。
“Mustang convertible”并非“野马队”,而是由野马团队(Team Mustang)设计出来的野马敞篷车,这里的误译主要因为对汽车专业术语缺乏了解。
改译:当团队设计的野马敞篷车出现晃动问题时,工程师们为了按时完工,又不超预算,他们甘愿苦干,常常夜以继日,困了就席地而睡。
例8:Throughout my career, I have advised people not to trust a brokerage firm’s “fundamental”(as opposed to technical)analysts to warn you about anything.
原译:我一直建议人们不要相信经纪公司的“初级”(与专业技术相反)分析师的投资意见。
例9:If the futures market survives the crash, the Rogers Raw Materials Fund should provide an excellent vehicle.
原译:如果未来市场走出萧条,……
上述两例均为金融专业术语的误译,“fundamental” 应为“基本面”,“technical”应为“技术面”,“futures”应为“期货市场”。
此外,还有很多术语误译涉及不统一的问题,如,将“Sumitomo Bank(住友银行)”译为“苏米图莫银行”,将“Kennedy Administration(肯尼迪政府)”[24]译为“肯尼迪行政分支”[25],“Mundell-Flemming Model”有时译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有时又译为“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等等。按照汉语习惯和翻译传统,已有约定俗成的译名,应予以采用;在没有约定俗成的情况下,一般按照意译—音译—音兼意译的顺序进行翻译,其中音译遵循“名从主人”的规则,即,按照原文的发音来翻译。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术语误译主要因为译者缺乏专业领域知识。为避免术语误译,译者要注意查阅和辨析词语在特定专业领域,如金融、财务等的专门词义,不能想当然。而“译者通过悉心的词义辨析获得该词的词义以后,即应严格遵循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用词习惯,给概念以约定俗成的译名,某一词语一经译出,即应保持一贯性,不应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随意改变,引起概念上的混乱。”[26]
笔者这里所说的次译是指经管类引进图书中介于“准”与“好”之间、存有一定瑕疵的翻译,主要包括超额翻译、欠额翻译和生硬翻译。
按照Peter Newmark的定义,超额翻译是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即译语读者接收的信息比原语读者所应接收到的更多而导致误解。欠额翻译则是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小于原文的信息量。它是译者无视译文的可理解性,或过高估计译语读者的知识,以至于译语读者在译文中得不到理解原文意思所必需的信息。[27]生硬翻译主要因为译者忽视了英汉在语序、形态、用词倾向以及修辞达意和效果上的差异,“没有突破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深入深层结构以究竟文词、句之底蕴。”[28]下面举例加以分析。
例10:And if I had not encountered labyrinths early in life, I would have met them later in the stories of Jorge Luis Borges, as we shall see.[29]
原译:若不是我早年曾经涉足过多个迷津园,若没有凭着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试图更深入地了解多个领域,我可能也会在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故事中勇敢地去探寻。
下面的改译为笔者给原译者的建议,被采用在已出版图书中。
改译:若我早年未曾涉足多个迷津园,后来也会在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故事中遇到它们。读完我的自传,你便会明白。[30]
例11:They found that people who designed their own retirement portfolios tended to be just as happy with the average portfolio chosen by their co-workers as they were with their own choice.
原译:两名行为金融学家……他们发现设计自己养老金投资组合的人们在做自己的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投资组合,自己从自我选择的投资组合获得的满足度恰好等于周边同事选择平均组合时获取的满足度。
改译:他们发现,那些自行选择养老金投资组合的人,对自己的选择往往与对同事所选的平均组合一样满意。
例12:Brands that can create and manage new categories or subcategories making competitors irrelevant will prosper while others will be mired in debilitating marketplace battels or will be losing relevance and market position.[31]
原译:能够创造并经营新的商品类别或亚类,并能够使竞争对手无法参与其中的品牌可以走向辉煌,而其它品牌将会在虚弱无力的市场竞争中深陷泥淖,或将丧失市场相关性和市场地位。
原译采用直译,不利理清逻辑关系,即,品牌相关性最大的成功就是弱化竞争对手的品牌相关性,或者让他们变得与该品牌不相关。为了达意,这里需要做连接性补足,增补“有些”,以利于贯通和连接行文。下面的改译为笔者给原译者的建议,被采用在已出版图书中。
改译:有些品牌能够创造并经营新的类别或亚类,使竞争对手变成无关紧要的角色,从而走向辉煌。而另一些品牌则会深陷市场竞争的泥沼,难以自拔,从而丧失品牌相关性和市场地位。[32]
例13:Releasing this book into the heat of this rally should provide maximum benefit to you.
原译:将这本书释放出反弹的热量会使你受益匪浅。
译者仅翻出了字面意思,逻辑不通,令读者不知所云。
改译:在这轮反弹行情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发行这本书,一定会让你赢得盆满钵满。
例14:The bond market will not make the best barometer of inflation because much of it will fall under either scenario.
原译:债券市场不会制作最好的通货膨胀的晴雨表,因为市场上的很多债券在任何一种情形下都会下跌。
改译:债券市场成为不了反映通胀最灵敏的晴雨表,因为不管碰到通胀还是紧缩,债市多半都会下跌。
例15:The informal organization’s nerve center is the grapvine, the system through which unofficial information flows between and among managers and employees. Key people in the grapevine usually have considerable influence.
原译:非正式组织的神经中枢是“葡萄藤”:非官方消息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流通的系统,葡萄藤中的关键人物通常在组织中有相当的影响力。
译者照搬不适合移植到汉语中的习语grapevine,“on/through the grapevine“意为小道消息,传闻。
改译:非正式组织的“神经中枢”是小道消息,这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非官方的信息流通系统。掌握小道消息的通常是关键人物,影响力巨大。
为了规避次译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各种翻译技巧,结构性增补、语义性或修辞性增补、连接性增补、句子成分的转换[33]、概括化、具体化、语境增益、归化[27]、直译+注[34],等等。而总原则可遵循刘宓庆提出的,增减应无损于原意,增减应有助于传神,同时,译者还应注意增强汉语语感。
切斯特曼1984年提出“翻译伦理”这一概念。他将翻译伦理归纳为四种模式:再现伦理、服务伦理、沟通伦理和规范伦理。这四种模式分别强调了不同的翻译价值观:再现伦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强调忠实,即,翻译应准确表达原文及源语作者的意图乃至源语文化,不做任何增减或改动;服务伦理(ethics of service)强调忠诚,即,翻译应体现对客户的服务,符合其设定的要求与目标,同时要对原文作者和译入语读者负责[35];沟通伦理(ethics of communication)强调理解,即,翻译应着重考虑与他人的交往关系,成为跨文化理解的传递者;规范伦理(norm-based ethics)强调信任,即,译者应按照读者或客户预期的、符合公认的规范行事,培养职业诚信。切斯特曼解释说,这四种模式各自涵盖了翻译伦理领域的一部分,因此单独看来都不够全面。他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承诺伦理(ethics of commitment),认为承诺是将翻译从业者与翻译实践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粘合剂。作为译员,要承诺在翻译中追求卓越,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为此,译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翻译中侧重不同的伦理模式,而不必拘泥这些分类。即,译者在提交翻译时,实际上就是在承诺其译文是以某一相关的方式再现原文的。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可以为经管类图书汉译原则和策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经管类图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也应遵循翻译的普遍原则,但它又有自身的特点,它兼具精神产品(文本内容所传播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产品(作为正式出版物要面向市场实现经济价值)双重属性,所以还应遵循一些特殊原则。
按照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理论,经管图书汉译的总体原则应为实现承诺,用目标语言完成对源语文本的忠实演绎。首先,应以“忠实”和“理解”为基本翻译伦理原则。译者要遵循语用规则,准确再现专业知识,实现文本之间的语码转换和意义再现,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实现彼此理解,以不卑不亢的心态对待文化他者,与其进行有益的对话[36],从而奉献出优秀的精神产品。同时,应兼顾“忠诚”与“信任”翻译伦理原则。译者要遵守职业诚信,满足出版社、读者、作者等各方要求,把握好译文服务于社会的程度,处理好翻译效果和市场效果之间的关系[37],从而打造出畅销的物质产品。
为贯彻上述原则,就需要制定一套相应的翻译策略并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每本图书的特点加以灵活运用。在笔者看来,如何提升翻译质量是一个综合性很强、需要系统性思考的问题。翻译质量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界与业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从未中断,相关成果已非常丰硕,这充分反映出提升翻译质量工作的复杂程度。正因如此,我们需对复杂问题加以综合分析,并进行系统性地阐释,方能觅得一套适应面更广、更具指导意义的方法论,而不是多几个碎片化的方法。
这一研究理念自然地要求研究者具备开阔的视野,充分意识到翻译对象和翻译流程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并对策略之间的相互联系予以关注。当我们以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重新归纳翻译策略之后,我们将能清晰地了解不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的定位,从而更好地将它们运用到翻译实际当中。所谓更好的运用,主要取决于这三个方面:(1)方便把握运用的时机;(2)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取舍、灵活运用;(3)知晓运用的条件和局限。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试图从“译前—译中—译后(阶段性维度)”以及“技术类策略—非技术类策略(技术性维度)”两个维度为经管类图书汉译策略搭建一个开放型的策略系统框架,其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经管类图书翻译开放型二维策略系统
Table 1 An open, two-dimensional translation strategy system for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ooks
技术性 阶段性 |
技术类 |
非技术类 |
译前 |
·语料的整理与输入。 ·非数字化参考资料的准备。 ·译前技术规范的确定。 ·多人合作翻译的基本规则和协作规范。 |
·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和基本理论框架。 ·熟悉作者,掌握其学术/专业的类型和风格,了解其编撰此书的目的。 ·通读全书,完整把握全书的叙事结构、行文逻辑、各篇章与全书主旨间的关系以及各篇章之间的关系。 ·了解图书的传播目的和目标读者定位,分析跨文化传播情况下如何尽量在国内实现同样的传播目的。 ·与出版社编辑和原著作者之间沟通机制的建立。 |
译中 |
·确定翻译顺序(如,总结性篇章先读后译)。 ·信息检索与验证。 ·源语言参考资料的运用。 ·重读一周或更早前完成的译文。 ·专业语言表达方式的重塑。 ·分工与协同。 ·新语料资源的搜集。 |
·优化工作环境。 ·把握工作节奏。 ·与编辑保持沟通,请其对翻译中耕提供意见。 ·征询同行建议。 |
译后 |
·统稿。 ·通读译文。 ·邀请与目标读者身份相似的读者预读译稿并征询意见。 ·语料资源的整理与补充。 |
·版面形式调整与优化。 ·译者序撰写。 |
之所以说这一策略系统框架是开放的,主要是由以下这些原因决定的。首先,它是可以做加法的。它并不排斥任何其他有效的策略,对于任何未在本文被纳入该体系的策略而言,只要用阶段性和技术性两个维度进行思考,都可以在这个系统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从而丰富这一策略系统。其次,它也是可以做减法的。即使是已经在上表中列出的策略,也并不是所有经管类图书翻译项目操作中的必选项。另外,它还可以做乘法。笔者在上表中提及的要点属于策略层面的建议,而非具体的翻译方法或技巧。其实这些策略本身就是对不同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分类总结,它们将众多且可不断丰富和细化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折叠”在了一个策略里,一旦打开,策略体系就如同做了乘法,变成更为详细和可操作的方法体系。例如,“译前技术规范的约定”这一策略细化后会发现,图书篇幅动辄数十万言,加之出版社能给译者的翻译时间大都非常紧张,这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本书由二人或多人合作翻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译前不同译者之间翻译技术规范的约定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约定的翻译技术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主译人选及相应的权责的确定、翻译软件的统一、语料资源共享、网上协作关系的建立与调适、非数字化参考资料的共享、人名地名等的翻译规范、翻译风格的可操作细则以及敏感内容的处理办法等。通过译前技术规范的约定,可有效消除或减少前文提及的各类误译和次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管类引进版图书在我国图书市场上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要让经管类引进版图书既能培育精神价值,又能发挥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的翻译质量。因此,译者应以“忠实”和“理解”为基本翻译伦理原则,兼顾“忠诚”与“信任”伦理原则,了解不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的定位,从而更好地将它们运用到翻译实际中,最终实现承诺,用目标语完成对源语文本的忠实演绎。
(致谢:感谢上海英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川先生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宝贵建议。)
[1] 薛海霞.要致富,先读书——2016年前三季度经管类图书市场分析[J].出版人,2016,245(12):60-61.
[2] 郝小楠.经济类引进著作的常见翻译问题辨析[J].中国科技翻译,2020,33(4):28-30,55.
[3] 张晶晶.经管类畅销书选题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18.
[4] 李彬.经管类译著编辑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应对——哈佛经管图书编辑心得[J].出版发行研究,2010,221(4):37-39.
[5] 陶正英.我国经管类图书的出版传播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6] 梁桂霞.外版图书的翻译困境与对策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4,230(2):48-50.
[7] 项东.工商管理教材汉译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
[8] 李德荣.管理学著作翻译须注重质量——《评估管理》等译文错误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1):41-46.
[9] 施春花.编辑经管类翻译教材常见问题举例[J].中国编辑,2014,68(2):40-42.
[10] 李新妞.如何提升引进版图书的编校质量——以经管类书稿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40):154-155.
[11] Peter newmark.About Transl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5.
[12] 周领顺.翻译认识与提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1,27.
[13] 顾俊玲.释“误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2):91-95.
[14] Robert r.prechter.Conquer the Crash:You Can Survive and Prosper in a Deflationary Depression[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2.
[15] 小罗伯特·R·普莱切特.征服熊市:在股票市场中生存与辉煌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16] William M,McHugh S M.Understanding Business,tenth edition[M].New York:McGraw-Hill Education,2012.
[17] 威廉·尼克尔斯等.认识商业(第10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18]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475.
[19] Varian H R.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Seventh Edition)[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5.
[20] 范里安(Varian H R).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七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21]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图书题名缺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2] 威廉·尼克尔斯等著.认识商业[M].何峻,许俊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400.
[23] 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指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94.
[24] Mintzberg Henry.Mintzberg on Management:Inside Our Strange World of Organiz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
[25] 亨利·明茨伯格.明茨伯格论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6]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260.
[27] 吴耀武,卢珊.科技文本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现象及规避策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2(1):119-121.
[28]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478.
[29] Herbert a.simon.Models of My Life[M].London:The MIT Press,1996.
[30] 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赫伯特:西蒙自传[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8.
[31] David A,Mark A,et al.Brand Relevance:Making Competitors Irrelevant[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2011.
[32] 开创新品类:赢得品牌相关性之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33] 徐光霞.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现象[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4):55-57.
[34] 徐珺.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77-81.
[35] 杨镇源.翻译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67.
[36] 郑敏宇.翻译伦理对误译评价的启示[J].中国比较文学,2012,88(3):88-97.
[37] 周领顺.翻译内与翻译外:翻译和评价[J].中国翻译,2020,41(6):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