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585949
Current Downloads: 273434

Linguistics

ISSN Print:2707-2622
ISSN Online:2707-2630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信息科技英语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探讨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Hedg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lish

Linguistics / 2021,3(4): 552-563 / 2021-12-24 look2884 look831
  • Authors: 陈卉 李迎香
  • Information: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 Keywords:
    Hedges; IT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模糊语; 信息科技英语; 翻译策略
  • Abstract: Although objectivity and accuracy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xts, appropriate use of hedg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xt can improve its accuracy. Based on the latest IT English texts and their Chinese transla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hedges in IT English by analyzing its vocabulary, sentence and discourse feature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sev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hedges, such as fuzzy, precise, omissive and variant transl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related research. 客观、准确是信息科技文本的特点,在信息科技文本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能使语言更精准、简洁。本文以最新的信息科技英语文本及其汉译为语料,通过分析信息科技英语的词汇、句子和语篇特点,探讨模糊语言在信息科技英语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以模糊译模糊、以精确译模糊、省译等几种翻译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DOI: https://doi.org/10.35534/lin.0304035
  • Cite: 陈卉,李迎香.信息科技英语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探讨[J].语言学,2021,3(4):552-563. 

在当今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科技文本大量涌现,相关的研究也备受关注。为了研究信息科技英语文本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2018—2020 届MTI信息科技类翻译实践报告为研究样本,这些报告内容聚焦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前沿技术,因此,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信息科技英语汉译中的模糊语翻译现象进行分析整理,研究信息科技英语中模糊语必要性的同时,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1 模糊语与信息科技英语的特点

1.1 模糊语的概念

模糊概念作为语言的内在属性,最早由希腊哲学家Eudulides提出,其沙堆悖论(sorites paradox)认为“当单个考虑时不影响特性的微小变化,何以当这些变化加在一起时确实影响到特性”。精确与模糊都是语言的自然属性,没有完全精确的语言,也不存在完全模棱不清的话语。传统语言学要求语言做到明确、清晰,最大程度上达到清楚无误,可世间万物包括语言在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正如唯物辩证法所言,要辩证地看待事物,于是,语言的模糊性与准确性便成了辩证的双方。

模糊语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自然界中许多概念其实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人类语言也没有明确的边界。Hawks说:“空间和时间事实上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所以,当人们去截分语言连续体时,并没有一个明确固定的划分界限,而对于不同的语言而言,语言划分的边界也不尽相同(Hawks,1977:31)。第二,不同人的认识能力有所不同。基于所受的教育程度、职业、人物性格、性别、立场,文化背景等不同,人们在描述同一事物时,多半都会有略微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的表达。因此,模糊语言便存在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词语的范围边界不明晰。Yager认为模糊性就是指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别,如果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愈远,它就愈不模糊。相反,如果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愈近,这个概念就愈模糊(Yager,1980:236)。二是标准不同带来的相对性。相对性指的是同一词语若是在不同标准下,其词义可能不再清晰,变得模糊起来了。比如“长”“短”“高”“矮”“大”“小”等一系列表示程度和范围的词语,它们在形容不同的对象时,能表现出极大的相对性。

模糊语是行文中那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Lakoff,1972)。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模糊限制语是那些语言作用者对其话语真实性、自信程度的反映,通过这些语言形式,作者暗示出于各种原因或情形,本人不能对其话语的真实性承担全部的责任”(杨朝军、程树华,2015:250)。国内对模糊语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不仅从语言学角度和语用学角度对模糊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国内许多学者也对模糊语的翻译进行了不少研究。比如,文旭(1996)就在其文章中介绍了对等译法、变异译法、省略法、增字法等模糊语翻译方法;张梅(2004)则基于医学英语的特点,提出了直译法和意译法两种翻译方法。本文将基于科技英语自身语言特点,分析模糊语在科技英语中的表现,并向读者介绍相应的翻译方法,为科技英语模糊语翻译研究添砖加瓦。

1.2 信息科技英语的文本特点

信息科技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一种,聚焦国内外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领域,其文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词汇层面看,与科技英语一致,具有专业性、严密性、简明性、单义性、名词性及灵活性六大特点(黄忠廉、李亚舒,2004);从句子层面看,信息科技英语类文章所描述和讨论的是较为新兴的技术定义或是对算法的描述,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其语言必须是正式、客观、规范的,因此行文大量地使用名词化结构、被动语态结构、非谓语动词短语。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专业性强、句式长但句意明确、形态常用现在时并大量使用被动语态等(杨跃、马刚,2008),以最少的词语和简练的句法结构传递更多的信息(刘金龙,2006);从语篇层面上看,因信息科技英语多以阐释新定义、普及新概念为主,其使用的时态是有限的,大多使用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和一般将来时。由于信息科技文体包括技术文档、说明书、产品手册等,因而其语篇使用大量的平行结构,显著特征就是注重行文的连贯性、清晰性和流畅性(余高峰,2012),通过严密的逻辑和客观的语言来描述科学事实。

2 模糊语在信息科技文本中的运用

模糊语虽然本身是“模模糊糊”的语言(Lakoff,1972),但是它的优点是可以根据话语的真实程度和涉及范围对话语进行调整改正(赵英玲,1999:15),科技文本特点就是要保证正确性、准确性,同时要避免绝对性话语,增强可信度,所以在科技英语文体中运用模糊语,反而能松弛有度,将一些还不太完全肯定的话语表达得更为适当,也更符合实际情况(程同春,2002:9)。信息科技英语中,作者往往倾向于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客观发现,或是对新兴技术进行定义:若结论是大家的共识,且该定义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明确的,则无需使用模糊限制语;反之,若作者对某技术或产品的定义尚不明确,则多数会使用不那么确定的语言进行描述,一方面可以减轻作者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由此可见,模糊语在信息科技文本中的使用是必要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调作者、读者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信息科技文本中模糊表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

2.1 词汇层面

信息科技领域聚焦前沿技术,对同一概念的定义会因技术升级而产生不同的解释。韦孟芬(2014:5)认为英语科技术语具有“普通词汇专业化”的特点,容易“对译者的准确理解造成障碍”,因此翻译此类术语的重点在于“对词汇基本意义的把握”。Hyland通过建立语料库分析了在英语科学研究文章中模糊限制语的分布情况和使用频率,其结果显示,模糊限制语中的词汇占了85%,只有15%是非词汇模糊限制语(Hyland,1996)。这一研究结果改变了语言学界认为模糊语不应该在科学著作中占比过高的固有认知。于建平(2003)认为,在词汇层面,科技英语中的一些模糊语义主要表现为概括性词语、词汇歧义、代词指代不清这三类。当某些概念很难用精确语言描述出来时,作者通常都会选择一个概括性的模糊语,使其最接近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例如,“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is work”一句中,“Much”的具体数量我们无法精确描述出来,在这里,“much”就属于一个概括性模糊语,作者便是选择了一个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模糊语进行描述;词汇歧义则是某一英语单词具有多种解释,由于科技术语的特点,有不少词汇是从普通词汇中借用、移植过来的,并赋予它们不同于普通应用时的专门含义,若直译则会造成意义模糊,如“filter”常用意义为“漏斗”,而在通信英语中结合语境多译为“滤波器”,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需结合语境和上下文内容,避免译文出现歧义;与中文文本相比,英文文本使用代词的情况更为常见,所以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会存在语义含糊,代词指代不清问题。

2.2 句子层面

句意模糊从某种层面来说也可称作语法模糊(刘金龙、李红卫,2017:56)。在英语文本中,长难句和连词的大量使用很容易造成句意的模糊,尤其是在科技英语文本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晦涩内容较多,一旦脱离语境或是缺乏专业知识,句意模糊问题则更为严重。并且,科技文体更加倾向于读者(Salager-Meyer,1994),译文必须具备良好的可读性,为读者减轻阅读负担。那么,在翻译科技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的语境之下,将模糊的句意清晰化,传递出真实可靠的信息。

例(1)Unstructured data in this case means the notes, observations, and other random information compiled during the contextual inquiry are not easily parsed and thus need human intuition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在这种情况下,非结构化数据意味着在背景调查过程中收集的笔记、观察和其他随机信息不易解析,因此需要人类的直觉来评估和分析。(舒畅,2020:118)

例(1)原文中,“and”连接了三个并列的名词,分别是“notes”,“observations”以及“other random information”,但是“compiled during the contextual inquiry”修饰的到底是前面的“random information”,还是前面所有的三个名词呢?这就需要译者根据原文上下文内容进行推断,判断得出该定语成分修饰了前面所有的名词词组,最终才得出译文,将定语成分置于所修饰的名词前面更适合中文语法,读者读起来也更加轻松明晰。

3 信息科技文本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由于信息科技英语具有客观、严谨、简练、灵活的特点,句式上多使用长句、被动句等,想要达到翻译上的准确和通顺,实现原语与目标语的动态对等,在翻译原语中模糊语时需要分析作者的意图,灵活结合多种翻译方法,达到在不用文化背景与语境中重现与原文对等的效果。通过对30篇信息科技类翻译文本的分析,本文总结出以模糊译模糊、以精确译模糊、省译以及变异翻译四种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3.1 以模糊译模糊

信息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模糊语,而且汉语中同样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在目标语中找到与原语的模糊限制语相对应的平行文本。基于此特点,信息科技英语中的模糊语可直接翻译成与目标语意义相同、完全对等的模糊语,以下几例可说明这点:

例(2)Imagine now the level of control that an attacker can gain by hacking those smart meters and gadgets if the security of those devices was overlooked.

如果忽略这些设备的安全性,攻击者入侵这些智能仪表和小工具所获取的控制级别是不堪设想的。(刘垠,2018:37)

该句是在警示读者,若忽略设备安全性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在科技英语中,表述不能过于绝对,所以在句首加上“If”会更为严谨,翻译的时候选择将其直译出来最为恰当。“If”在汉语里有相对等的模糊语“如果”,所以可以直接用汉语中对应的模糊词来翻译。

例(3)Cloud providers allocate physical resources, logical resources, or both to their customers (some examples of resources are processing memory, storage, net-work bandwidth, virtual machines, software, etc.), but in general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have the following common characteristics.

云供应商分别或同时向消费者分配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资源有处理内存、存储、网络带宽、虚拟机、软件等),但通常云计算服务具有以下共同特征。(黄文婷,2019:38-39)

该例句是作者通过知识储备和个人经验得出的总结,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性,而使用“in general”这一模糊语则模糊了结论的范围与边界,使得作者后面的结论趋于客观,也更具说服力,所以在翻译时直接选择在中文中找到对等的模糊语——“一般来说”“通常”来翻译即可。

例(4)The nodes constituting the DyRAN are not always connected to a wired backhaul; moving nodes will never be connected to a wired backhaul, nomadic nodes rarely and UDN nodes likely.(赵晗 2018:78)

构成DyRAN的节点并不总是能与有线回程相连接;移动节点不会连接到有线回程,游动节点几乎不连接有线回程,而UDN节点有可能与有线回程相连接。

该句中出现了两个模糊语,分别是“rarely”以及“likely”,前者更趋向于否定,后者更趋向于肯定,但都杜绝了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意义,这样的话,原文在陈述这一科学事实的时候,模糊语的使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科学性和严谨性,翻译时直接翻译也能达到同等效果。

3.2 以精确译模糊

当科技英语中的模糊信息存在不对称性时,往往需要用目的语中的非对等词来表达语义相同的模糊信息,通过将其蕴含的意思进行具体准确的延伸,以便于读者接受理解。信息科技英语文本中所含的专业术语就要结合语境进行翻译。

例(5)These typically include snap-shots of engine performance at key flight phases like take-off, where the engine is at maximum power, climb and cruise (steady state).

这些通常包括了关键飞行阶段,例如发动机处于最大功率时的起飞,爬升和巡航(稳定状态)发动机性能的快照。(王艺玮,2019:42)

“power”一词最常见的中文意思应为“力量”,该英文单词在牛津字典里共有15种释义,包括控制力、政权、能力、体力、权力、影响力等含义,属于一个带有抽象意义的模糊词。而在本句话的语境中,“power”应该精确翻译为“功率”一词,这样翻译更为准确,具体,也符合科技英语特征。

例(6)The adoption of Big Data represents the confluence of several forces to include: marketplace dynamics, an appreciation of Business Architecture (BA), the realization that a business ability to deliver value is directly tied to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BPM),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and finally 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 (IoE).

大数据的采用代表着以下五种力量的融合:市场动态;对业务架构(BA)的评估;对企业提供价值的能力与其业务流程管理(BPM)具有直接联系的认知;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创新;万物互联(IoE)。(张琼,2018:76)

用精确的词语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符合信息科技文本准确的特点,原文中的several表意模糊,但译入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将原本模糊的范围缩小,精确至“五种”,这样既没有改变原意,也使得目标语更符合信息科技类文本的特点。

3.3 省译

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有些词语在英语语境中是必要的,而在汉语语境中却可有可无。某些模糊限制语对全文原意和语用功能的影响不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出作者意图,若尝试将其译出,可能会导致译文冗长或难以理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省译法,将模糊语省略不译,以实现功能对等,达到正常交流的目的。

例(7)Delay-Sensitive Service: The majority of IoT applications are expected to be delay-sensitive and thus one should protect the different IoT components from any attack that may degrade their service time or may cause a service disruption.

敏感延迟服务:大部分物联网应用程序应对延迟敏感,因此应该保护不同的物联网组件,使之免受任何可能降低服务时间或导致服务中断的攻击。(刘垠,2018:45)

上句中的may出现了两次,但译文中只使用了一个“可能”,第二个may就采用了省译的策略。这种处理方式并没有使原文意义缩减,反而增加了描述概念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更符合信息科技英语语言的简明性,也更利于读者理解。

例(8)An un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system processes a large amount of data, finding patterns in the data and lear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data points more or less similar to each other.

在此模式下,系统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从数据中找到模型,学习到数据点与数据点之间存在的相似特征。(夏怡童,2019:32)

由于该句中的模糊语“more or less”所修饰的“similar”也是模糊语,“similar”一词本身就包含了量的不确定性,因此,“more or less”存在的语义功能较弱,在翻译时若是去掉也不影响原文意义的准确传递,并且还可使译文还显得更为简洁。

3.4 变异译法

在翻译科技英语中的模糊语时,有时以完全对等的中文模糊语翻译英文模糊语的效果并不理想。首先,中英两种语言本身就存在巨大的语法差异和文化差异,并且译文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调整,那么这时,我们便会选择采取用非对等的中文词语来重现科技英语中的模糊语,使译文更为通顺易懂,符合中文用语习惯。

例(9)Management of personnel: A network, and an ICT division, is made up of more than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人员的管理:网络以及信息通信技术部门不仅仅是由电脑和电子设备组成。(许婷婷,2019:67)

该句中的模糊语“more than”若是直译为“多于”,那么译文读起来便毫不通顺,根据英文意思,我们可以理解到这里想表达的意思为网络和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的构成不限于电脑和电子设备,所以在这里译者选择灵活编译成“不仅仅是由电脑和电子设备组成”,这样的译文简单易懂,更为恰当。

例(10)Wirel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WMANs) connect thousands of computers together in a citywide area network.

无线城域网(WMAN)将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连接在一个全市范围内的网络中。(张琼方,2019:59)

“thousands of”本来应该直接译为“几千”,但是原文想强调的是连接网络的计算机数量之多,所以译文采取了夸张的非对等变异译法。“成千上万”这一成语能凸显出计算机的数量,也更好地传达出原文意思。

4 结语

信息科技英语文本多客观精确,模糊语的合理运用会使其更具说服力和生命力。信息科技翻译虽然要求做到表述确切、明白,尽量避免歧义,但实际上,翻译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等值,合理使用以模糊译模糊,以精确译模糊,省译和变异译法四种翻译策略可以更客观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再现原文所负载的语义内涵,也能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参考文献

[1] Hawks,T.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s[M].United States: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77.

[2] Yager,R.On the Measures of Fuzziness and Negation[J].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80(8).

[3] Lakoff,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1972(8):183-228.

[4] Hyland,K.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 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a,17(4).

[5] 杨朝军,程树华.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 文旭.语义模糊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6(2):6-9.

[7] 张梅.医学英语中模糊语的功能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2):5-8.

[8] 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2004.

[9] 杨跃,马刚.实用科技英语翻译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0] 刘金龙.试论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翻译[J].科技英语学习,2006(4):58-60.

[11] 余高峰.科技英语长句翻译技巧探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2,25(3):1-3.

[12] 赵英玲.英语科技语体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9):15-17.

[13] 程同春.模糊限制语在科技英语中的运用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4):8-12.

[14] 韦孟芬.英语科技术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4,27(1):5-7+23.

[15] 于建平.对科技英语语篇中若干模糊语义现象的剖析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6):66-69.

[16] 赵彦春.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17] 刘垠.《物联网——从炒作到现实:数据化之路》(第八章)翻译实践报告[C].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8.

[18] 黄文婷.《云计算安全:基础与挑战》(第14章)翻译实践报告[C].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9:46.

[19] 赵晗.《5G移动和无线通信技术》(第2章)翻译实践报告[C].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8:85.

[20] 张琼.《大数据基础:概念、驱动及技术》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C].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8:76.

[21] 王艺玮.《大数据实践:45家成功公司如何使用大数据分析获得杰出成果》(第三到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C].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9:42.

[22] 夏怡童.《机器学习前沿:2017雷蒙德和贝弗利·萨克勒英美科学论坛》翻译实践报告[C].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9:38.

[23] 许婷婷.《通信技术导论》第14章及第16章翻译实践报告[C].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9:72.

[24] 张琼方.《通信技术导论》第9至10章翻译实践报告[C].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9:67.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