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851985
Current Downloads: 1450266

Psychology of China

ISSN Print: 2664-1798
ISSN Online: 2664-180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同伴网络偏差行为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s’ Online Deviant Behaviors and College Students’ Moral Judgement

Psychology of China / 2020,2(11): 1164-1170 / 2020-11-12 look1742 look722
  • Authors: 严慧中
  • Information:
    铜陵学院学生处,铜陵
  • Keywords:
    Peers’ online; Deviant behaviors; Internet anonymity; Moral judgement; College students
    同伴网络偏差行为; 网络匿名性; 道德判断; 大学生
  •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ers’ online deviant behaviors, internet anonym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moral judgement. There are Adopting 310 college students is investigated by Scale for Peers’ Online Deviant Behaviors, Perceived Internet Anonymity Scale and Linds’ Moral Judgment Test (MJT) in Chine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moral judg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average score of C score is 13.94, and the median is 12.17. According to the grades of C scores, the current moral judg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longing to the lower middles level. (2)The peers’ online deviant behaviors and the student’ perceived Internet anonymity have significantly interaction with the students’ moral judgement. 为了探讨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和大学生感知网络匿名性与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关系,采用同伴网络偏差行为问卷、网络匿名性问卷和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对 310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道德判断的 C 分数均值为 13.94,中位数为 12.17,大学生道德判断的水平属于中等偏下;(2) 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和网络匿名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即大学生感知网络匿名性越高时,同伴在网络上拥有的偏差行为越多,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会越低。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c.0211086
  • Cite: 严慧中.同伴网络偏差行为与道德判断的关系[J].中国心理学前沿,2020,2(11):1164-117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互联网对于经济社会的作用明显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逐渐密不可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在学生当中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到学生网民中的20.2%。网络逐渐显露出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2019年上半年,受到过网络不安全的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有44.4%的网民,其中受到个人信息泄露的有24%的网民,遭受过网络诈骗的有21.5%网民,种种网络偏差行为会给网民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1]

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2020年初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学校无法正常开学,线上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使得学生可以停课不停学。同时互联网还冲破了现实生活中身份、地位、空间和时间等方面对人际交往的限制,网民可以使用网络代号隐藏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身份。自2014年网络匿名社交发展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匿名社交,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也随之增加[2]。Joinson的研究发现,网络上一些独特的特征,如匿名性等,使得大学生很少去关注他人评价以及自我表现,因此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很少受到监管,进而在网络上做出更多的偏离社会约束的行为[3]。但也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感知网络匿名性程度高时,会增加第三方惩罚的可能性[4]

同伴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牛更枫等人的研究指出,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和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5]。互联网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在网络上很多同龄人会做出一些偏差行为,同伴的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6],同时会给大学生们形成不良的示范,继而在网络上产生偏差行为[7]

以往的研究,更多的是关于道德对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一般研究认为道德认同可以反向预测网络偏差行为[8],而很少有研究网络偏差行为是如何影响道德的发展,同时也忽略了将网络匿名性和同伴网络偏差行为二者结合起来,探讨他们共同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本研究要探讨网络匿名性和同伴网络偏差行为与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关系,以及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2 方法

2.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铜陵学院、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选取3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后经过整理得到有效问卷279份,有效回收率90%。其中男生140人(50.2%),女生139人(49.8%)。所有被试均有上网经验。

2.2 研究工具

2.2.1 网络匿名性问卷

采用牛更枫等翻译的Jung[9]的感知匿名性问卷(Perceived Anonymity Scale)。该问卷有四个维度,采用Likert7点计分,分数高说明对网络匿名的程度感知更高。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2。

2.2.2 同伴网络偏差行为问卷

采用牛更枫等编制的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问卷。该问卷共三个维度,采用Likert 5 点计分,分数高说明有越多的同伴在网上做出过度使用的行为。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3。

2.2.3 道德判断测验

采用的是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Moral Judgment Test—MJT)”中文版[10]。该测验的计分指标可分为道德能力分和道德倾向分。其中道德能力分是主要指标,采用Competent分,简称C分数。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2。

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通过问卷星编制和发放问卷,对班级进行整体施测。数据收集后,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道德判断的一般状况

C分数的均值为13.94,中位数为12.17。

表 1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描述统计

Table 1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moral judgement

N

中位数

均值

标准差

极小值

极大值

C分数

279

12.17

13.94

9.43

1.17

54.35

3.2 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和网络匿名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和网络匿名性之间有交互作用(F(1,275)=5.01,p<0.05),此外,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有明显的主效应,F(1,275)=8.773,p<0.01。

表 2 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和网络匿名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方差分析

Table 2 Simple effect analysis of peers’online deviant behaviors and Internet anonymity

变异来源

III 型平方和

df

均方

F

p

网络匿名性

1.306

1

1.306

3.556

0.060

同伴网络偏差行为

3.221

1

3.221

8.773

0.003

网络匿名性×同伴网络偏差行为

1.840

1

1.840

5.010

0.026

误差

100.968

275

0.367

事后检验显示,当大学生感到网络匿名程度高时,身边同伴在网上有偏差行为的大学生道德判断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同伴网络偏差行为的大学生;当大学生感知网络匿名程度低时,道德判断水平不会受到同伴在网络上偏差行为的影响。

表 3 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和网络匿名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事后检验

Table 3 Back testing of peers’ online deviant behaviors and Internet anonymity

网络匿名性

(I)同伴网络偏差行为

(J)同伴网络偏差行为

均值差值(I-J)

标准误差

p

-0.58

0.09

0.514

0.58

0.09

0.514

-0.42

0.13

0.002

0.42

0.13

0.002

4 讨论

4.1 大学生道德判断的状况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道德判断水平属于中等偏下。大学生道德判断的水平在青少年当中处于最低水平阶段[11]。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熟,大脑的发育速度变缓,从而导致在大学期间道德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也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刚迈入成年的大门,自制力不足,加上大学里老师的管束也放松了很多,同时缺少了内部和外部的约束力,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同伴的诱导,大学生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道德下滑现象。

4.2 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和网络匿名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网络匿名性和同伴网络偏差行为能够共同对大学生道德判断水平产生影响。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行动场所,所以当大学生感知到网络环境匿名程度比较高时,同伴在网络上做出的偏差行为会对大学生道德判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会显著降低其自身的道德判断的水平,对同伴的网络偏差行为做出与现实中不一致的判断,认为同伴网络偏差行为是具有一定道德性的。网络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匿名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交往中隐藏一部分的身份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因此这一特征也使得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减弱,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肆意地宣泄生活中积压的强烈情绪[12],同时还可以逃避社会的束缚以及避免法律的责任,降低大学生对自身道德的要求和责任感,展示更真实的自我,容易产生网络偏差行为[13]。在网络游戏中,匿名性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玩家的欺骗行为[14]

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和网络匿名性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逐步延伸到网络世界中并且在网络中形成独特的问题,如网络偏差行为和网络欺凌等。网络匿名性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缺失[16]。网络偏差行为是由网络匿名性等网络自有的特点导致的[17]。对媒体、游戏等网络环境中的暴力倾向的内容有着经常性接触的青少年,会导致个体对攻击认知的改变,从而出现攻击情绪[18],增加个体的敌意期望偏差和攻击倾向[19]。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同时学习并做出相应的行为。Sherman,Payton,Hernandez[20]的研究发现,在社交网站中观看他人发布的带有点赞的图片能激活奖赏相关的大脑区域。同伴在使用网络时的行为和态度能显著预测个体网络的偏差行为[21],这也从侧面显示了同伴网络偏差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道德观还未完全的定型,容易形成不良的道德观、价值观。反过来,如果个体在社交媒介中做出的各种行为能得到好友的反馈评论,也会进一步从正面影响个体在网上的行为和态度。

5 结论

(1)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处在中等偏下阶段,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下降的因素需要继续研究。

(2)网络匿名性和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共同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起作用。大学生感知网络匿名性程度较低,认为自己在网上的行为会有暴露的风险时,道德水平不会受到同伴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大学生感知网络匿名性程度较高时,同伴在网上做出越多的偏差行为,会降低大学生道德判断的水平。这说明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具有动荡性,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因此,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要注重大学生道德判断的这一特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大学生对网络环境有合理的认知,并不是完全匿名的,使大学生可以健康上网、快乐上网。

基金项目

铜陵学院人文社科项目“网络匿名性与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2018tlxy35)。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P020190830356787490958.pdf

[2] 黄怡宁,江可凡,陈修圆.QQ群大学生匿名表达取向分析——以华中地区高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J].决策与信息(上旬刊),2017 (6):106-118.

[3] Joinson A N.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net behaviour.virtual worlds,real lives[J].Revistaiberoamericana de educación a distancia,2003,6:190 -199.

[4] 王婉.网络不公正情境下匿名性、社会责任感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8.

[5] 牛更枫,周宗奎,孙晓军,等.网络匿名性和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73-78.

[6] 张锦涛,陈超,刘凤娥,等.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和态度、网络使用同伴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6):634-640.

[7] 雷雳,李冬梅.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5-11.

[8] 周雅颂.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认同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研究——以G大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9] Jung Younbo,Song Hayeon,Vorderer Peter.Why do people post and read personal messages in public? The motivation of using personal blogs and its effects on users’ loneliness,belonging,and well-be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5):1626-1633.https://doi.org/10.1016/j.chb.2012.04.001

[10] 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2-139.

[11] 吴雪龙,陈明华.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及对策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1):120-123.https://doi.org/10.1007/s38311-018-0184-7

[12] 王晓蕾,王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100-101.

[13] 熊纤纤.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产生的复杂性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9,5(5):89-90.

[14] Chen V H H ,Wu Y.Group identification as a mediator of the effect of players’ anonymity on cheating in online games[J].Behaviour&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5,34(7):658 -667.

https://doi.org/10.1080/0144929X.2013.843721

[15] 刘继强.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16] Denegri-Knott J,Taylor J.The labeling game a conceptual exploration of deviance on the internet[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5,23(1):93 -107.https://doi.org/10.1177/0894439304271541

[17] Barbara K,Ingrid M,Huesmann L R,et al.Desensitization to media violence:Links with habitual media violence exposure,aggressive cognitions,and aggressive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11,100(4):630-646.https://doi.org/10.1037/a0021711

[18] Hasan Y,Bègue L,Bushman B J.Viewing the world through “blood-red tinted glasses”:The hostile expectation bias mediates the link between violent video game exposure and aggress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4):953-956.https://doi.org/10.1016/j.jesp.2011.12.019

[19] Sherman L E,Payton A A,Hernandez L M,et al.The Power of the Like in Adolescence[J].2016,27(7):1027-1035.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6645673

[20] 刘璐,方晓义,张锦涛,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背景性渴求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及态度的交互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4):424-433.

[21] 张锦涛,陈超,刘凤娥,等.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和态度、网络使用同伴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6):634-640.

[22] 邓小平,徐晨,程懋伟,等.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同伴选择和影响效应:基于纵向社会网络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11):1898-1909.

[23] Koutamanis M,Vossen H G M,Valkenburg P M.Adolescents’ comments in social media:Why do adolescents receive negative feedback and who is most at risk?[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3(12):486-494.https://doi.org/10.1016/j.chb.2015.07.016

[24] Das S,Lavoie A,Magdon-Ismail M.Manipulation among the arbiters of collective intelligence:How wikipedia administrators mold public opinion[C]// Proceedings of the 22nd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ACM,2013.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