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850120
Current Downloads: 1450243

Psychology of China

ISSN Print: 2664-1798
ISSN Online: 2664-180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教师自主支持在社会阶层分化趋势下的作用分析

Effect of Teacher’s Autonomy Support under the Trend of Social Class Stratification

Psychology of China / 2020,2(10): 1122-1129 / 2020-10-27 look1503 look779
  • Authors: 陈继文
  • Information: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 Keywords:
    Teacher’s autonomy support; Social class stratification; Autonomous motivation; Interaction
    教师自主支持; 社会阶层分化; 自主动机; 交互作用
  • Abstract: Base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es of social class psychology,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an interaction of family’s social class and teacher’s autonomy support o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utonomous motivation, as well as family social class difference in perceived teacher’s autonomous support. Learning Climate Questionnaire,the MacArthur Scale of subjective SES and Academic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SRQ-A) were administered to 192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teraction of family’s social class and teacher’s autonomy support was significant; (2)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 famili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t teacher autonomy support evaluation. 以自我决定论和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为理论依据,考察教师自主支持与家庭社会阶层对学生自 主动机的交互作用,以及来自高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对教师自主支持的认知差异。通过对 192 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教师自主支持与家庭社会阶层的交互作用显著。(2)教师自主支持的 评价在高低阶层上存在显著差异。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c.0210082
  • Cite: 陈继文.教师自主支持在社会阶层分化趋势下的作用分析[J].中国心理学前沿,2020,2(10):1122-1129. 


1 引言

自我决定论认为,当个体能够决定自己的行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就会体验到自由感和满足感,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人类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对事物具有好奇心,愿意探索和学习,并且渴望成功,这是一种内部动机。被内部动机激发的行为就是自我决定的行为[1]。人类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取决于外界环境的支持。当外界环境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时,个体将外部的规则和价值进行内化,产生内部的自主动机,行为倾向于自我决定;反之,外界环境不满足基本心理需求时,个体的动机是外部受控的,行为也是受控的。

自我决定论指出教师的自主支持是影响学生自我决定行为的重要学校环境因素。自主支持是指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减少对学生的强迫行为,承认学生的情感、给学生提供重要的信息和自己选择的机会[1]。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11种具体的教师支持行为,分别是倾听、征求学生的意见、留出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向学生提供行为的理由、响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困难问题给予提示、给予鼓励、和学生沟通时能够换位思考、对学生的表现积极反馈、提供不同的座位安排;以及10种控制的行为,分别是教师“一言堂”、发出指导性的指令或命令、教师占用大量时间或垄断学习材料、规定时限、说话的语气是“应该”“必须”、提问带有控制性、直接展示问题的解决办法或答案、有条件的表扬、指责学生、直接说出解决办法或答案[2]。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当教师提供自主支持的情境时,学生会表现出更多学习兴趣、对学校生活体会更多愉悦感,在学习上表现出高努力性和高坚持性[3]。同时,现场研究还发现,相较控制型的教师,自主支持型的教师更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迎接挑战的欲望,产生自主动机。即使对于非常无趣的任务,提供关于任务的解释和理由能激发被试的自主动机,提高其投入水平。可见,教师自主支持可以促进动机的内化,对教师自主支持作用的检验,可以通过考察学生自主动机的程度来实现。

社会阶层是描述个体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术语。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逐渐显现,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难。研究发现来自低阶层家庭的学子就读重点大学的比例,在1978—1998年的20年里可以占到全部学生的三成,而到了2005年骤减到仅有一成左右[7]。就读名校是低阶层者增加社会流动的最主要机会,但是目前社会出现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的现象,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长期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之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都受到巨大影响。首先,家庭社会阶层影响子女的动机。研究发现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的动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8]。其次,低社会阶层者的控制感较差,更加关注周围的背景信息,逐渐形成了一种情境主义的社会认知倾向,认为心理和行为受环境影响,更多地选择与环境相一致的行为。高阶层者的自我控制感更强,形成了唯我主义的认知倾向,较少受到环境影响[9]。因此可以推测,教师提供自主支持的环境,对来自不同家庭社会阶层的学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下,家庭阶层差距也越来越大。家庭作为个体重要的成长环境,势必会对学校教学带来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自主支持是否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一样的作用值得探讨。同时考察学生的家庭社会阶层和教师自主支持对学生自主动机的作用,不仅能深入揭示教师自主支持发挥作用的条件,丰富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对现实教学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武汉和襄阳地区四所中学的9个班级,发放问卷344份进行筛查,最终确定两组分别来自高、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192人。其中,低阶层的学生(MacArthur量表得分在3分及以下)124人,男生53人,女生63人,平均年龄为14岁5个月;高阶层的学生(MacArthur量表得分在6分及以上)68人,男生33人,女生33人,平均年龄为13岁3个月。

2.2 研究工具

(1)教师自主支持的测量。使用由Williams和Deci编制,陈艳修订的《学习氛围问卷》。修订后的问卷有13个项目,一个维度。学生对题目的描述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的程度逐题作出评价,评价范围包括“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得分越高表明教师自主支持程度越高。

(2)家庭社会阶层的测量。由于社会阶层的主观指标比客观指标具有更好的预测效度[10],研究者更多采用社会阶层的主观测量。参照Kraus等人的研究使用MacArthur量表测量学生的主观家庭社会阶层。MacArthur量表是一个10级梯图,要求受测者结合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收入,选出自己的家庭在梯图中所处的等级。得分越高表明主观阶层越高。得分在6分以上或3分以下的被试分别属于典型高、低阶层者。该量表已在中国学生的施测中显现出良好的信效度,可适用于我国青少年研究。

(3)学生自主动机的测量。采用Ryan等人编制,暴占光修订的问卷。问卷有30个项目,分为内部调节、认同调节、内摄调节和外部调节四个分量表,计分方式与《学习氛围问卷》相同。通过将各分量表的得分加权求总分,最终得到相对自主指数。计算公式为相对自主指数=2×内部调节+认同
调节-内摄调节-2×外部调节。该指数越高代表动机内化水平越高,意味着被试自我决定动机水平高。

2.3 研究程序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教师自主支持与家庭社会阶层对学生自主动机的交互作用分析

首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了解变量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教师自主支持、家庭社会阶层都与学生自主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它们都是学生自主动机的预测因素。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N=192)

Table 1 Statistical results of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each variable

平均数

标准差

1.教师自主支持

2.家庭社会阶层

3.学生自主动机

1.教师自主支持

47.49

13.04

1

2.家庭社会阶层

0.35

0.48

0.51***

1

3.学生自主动机

-12.87

19.64

0.60***

-0.24***

1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然后通过回归分析揭示教师自主支持与家庭社会阶层的交互作用。如表2所示,教师自主支持的主效应显著(b=1.03,t=10.49,p<0.001),家庭社会阶层的主效应显著(b=-7.44,t=-2.69,p<0.01),教师自主支持与家庭社会阶层的交互作用显著(b=-0.47,t=-2.30,p<0.05)。

表2 教师自主支持与家庭社会阶层对学生自主动机的回归分析结果

Table 2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tudents’ autonomous motivation

标准回归系数b

标准误

t

p

教师自主支持

1.03

0.10

10.49

0.001

家庭社会阶层

-7.44

2.77

-2.69

0.01

教师自主支持×家庭社会阶层

-0.47

0.20

-2.30

0.02

最后,通过简单斜率检验进一步揭示交互作用的实质,结果表明对于低阶层者来说,教师自主支持显著地影响了自主动机的分数(b=1.19,t=9.76,p<0.001);对于高阶层者来说,教师自主支持对自主动机存在显著影响(b=0.72,t=4.43,p<0.001);教师自主支持对低阶层者的影响作用更大。图1直观地展示了这种交互作用的效果。

图1 社会阶层与教师自主支持的交互作用图

Figure 1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social class and teachers’ autonomy support

3.2 教师自主支持在高、低阶层上的差异检验结果

表3 教师自主支持在高、低阶层上的差异检验结果

Table 3 The results of t test of teachers’ autonomy support on higher/lower class

题目

社会阶层

平均数

标准差

t

《学习氛围问卷》总分

高阶层

55.84

11.59

7.46***

低阶层

42.90

11.44

1.我感觉我的班主任给我提供选择的机会

高阶层

4.32

1.03

6.98***

低阶层

3.24

1.02

2.我认为我的班主任理解我

高阶层

4.18

1.05

7.97***

低阶层

2.89

1.08

3.我的班主任给我信心,使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某门功课

高阶层

4.34

1.09

6.16***

低阶层

3.24

1.23

4.我感觉我的班主任能够接纳我

高阶层

4.43

0.94

4.69***

低阶层

3.71

1.14

5.我的班主任明确地让我知道课程目标和我应该做的事情

高阶层

4.41

0.96

4.54***

低阶层

3.68

1.13

6.我的班主任鼓励我提问

高阶层

4.32

1.09

4.89***

低阶层

3.48

1.26

7.我很信任我的班主任

高阶层

4.38

1.11

6.29***

低阶层

3.31

1.15

8.我的班主任认真、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高阶层

4.50

0.86

5.32***

低阶层

3.69

1.09

9.我的班主任善于倾听我的想法

高阶层

4.34

1.09

6.32***

低阶层

3.23

1.20

10.我的班主任可以很好的控制他/她个人的情绪

高阶层

4.18

1.16

4.96***

低阶层

3.27

1.23

11.我感觉我的班主任关心我

高阶层

4.42

0.95

7.66***

低阶层

3.19

1.12

12.我的班主任在给我提出新的建议之前,尝试理解我对某件事情的看法

高阶层

4.06

1.16

4.46***

低阶层

3.23

1.27

13.我感觉我可以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某些感受

高阶层

3.97

1.26

6.26***

低阶层

2.75

1.31

交互作用显著,意味着教师自主支持对不同家庭社会阶层的学生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逐题检验教师自主支持在家庭社会阶层高与低两组学生上的不同,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对教师自主支持的感知在每一个题目上都存在显著差异,t的取值范围在4.46~7.97之间(p<0.001)。并且,高阶层组的学生对每一题的评分都高于低阶层组的学生。

4 分析与讨论

4.1 教师自主支持与家庭社会阶层对学生自主动机的交互作用

方差分析表明教师自主支持与家庭社会阶层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来说,与高阶层家庭的学生相比,低阶层家庭学生的自主动机更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在自主支持的环境中动机自主的程度高于在受控的环境中。简言之,低家庭阶层的学生更依赖于教师的自主支持。

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低社会阶层者需要面临沉重的生活压力和不时的安全威胁,导致对生活的控制感较差,高阶层者则具有较高控制感。为了维持较高的控制感,高阶层者对行为或事情倾向于作出个人内部归因,将富裕归因于能力、努力等个人因素会使其保持良好感觉,增加自信;而低阶层者更倾向于外部情境归因,将贫穷归因于机会不平等、经济体制缺陷等外部情境因素有助于减少其愧疚和自卑感[11]。于是,高阶层者逐渐形成唯我主义的认知倾向,低阶层者形成情境主义的认知倾向。本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阶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此外,社会阶层较高的家庭更有可能为子女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与物质激励,而低社会阶层家庭则缺乏优质的教育机会,在教育资源与教育经验的获取上也相对不足。高社会阶层的父母通过给子女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本投入,比如,带领参观博物馆,或是把成功人士介绍给孩子,培养子女的动机。对交互作用的分析,深入揭示了教师自主支持发挥作用的条件,对于不同家庭社会阶层的学生来说,学习的自主动机是存在差异的。

4.2 不同家庭社会阶层的学生对教师自主支持的评价

高阶层的学生对教师自主支持评价最高的三个项目依次是“我的班主任认真、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我感觉我的班主任能够接纳我”“我感觉我的班主任关心我”,评价最低的三个项目依次是“我感觉我可以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某些感受”“我的班主任在给我提出新的建议之前,尝试理解我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我的班主任可以很好的控制他/她个人的情绪”。低阶层的学生评价最高的三个项目依次是“我感觉我的班主任能够接纳我”“我的班主任认真、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我的班主任明确地让我知道课程目标和我应该做的事情”,评价最低的三个项目依次是“我感觉我可以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某些感受”“我认为我的班主任理解我”“我感觉我的班主任关心我”。

对比可知,高、低阶层的学生都比较认可教师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也都很看重教师认真、耐心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自我决定论解释了教师的自主支持环境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动机内化的机制,那就是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人类具有对能力、自主和关系的本能需要,希望自己能够有效地应付环境,能够自由选择从事并坚持某项活动,能够与他人产生联系体会到爱与被尊重的感觉。高、低阶层的学生都认可的教师支持行为,体现出他们对关系需求的首要满足。

高、低阶层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对教师能够与自己分享感受给出了最低评价,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关系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教师对自主支持行为的理解存在偏差。似乎只要做到能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强迫学生就是对学生进行了自主支持,然而学生希望能与教师有更多的互动,这有助于他们产生与重要他人——教师的关系联结。此外,低阶层者对教师“理解我”“关心我”也给出了较低的评价,说明低阶层者比高阶层者更重视关系需求。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由于缺乏个人控制感和自主性,低社会阶层的人要成功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就需要更多地依赖他人,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

最后,对于教师“关心我”,高、低阶层的学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反映出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可能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采取了差别对待,也可能由于低阶层者更重视与教师的关系,因而对教师是否关心自己更加敏感,评价也更为苛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检验。

4.3 对于教师自主支持课堂教学的建议

首先,教师的自主支持能够促进学习动机的内化,使学生产生自主动机,体会学习生活的乐趣,更加投入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提供自主支持的环境,提升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自主支持对自主动机的影响,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的作用并不一样,低阶层的学生更加依赖于教师的自主支持。因此教师在提供自主支持时,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家庭社会阶层较低的学生比高阶层的学生更加重视关系需求的满足,更在乎教师是否“接纳我”“理解我”“关心我”。在教师自主支持的11种行为中,教师更多地提供征求学生的意见、响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类行为,可以有效提高自主支持的促进效果。最后,教师可以加强对低阶层学生的关心程度,让自主支持的环境对低阶层者发挥最大的作用。

5 结论

随着社会阶层分化趋势的加剧,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阶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支持行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自我决定论认为教师的自主支持可以促进学生产生自主动机,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教师自主支持起作用的条件,即对于家庭社会阶层较低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自主支持对自主动机的影响更大。本研究还发现低阶层的学生更重视“关系”的基本心理需求,更倾向于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阶层背景有的放矢,将教师自主支持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有效地发挥。

基金项目

湖北省人文社科指导性项目(项目号:15G089)。

参考文献

[1] Deci E L,Ryan R M.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4).https://doi.org/10.1207/S15327965PLI1104_01

[2] Reeve J,Jang H.What teachers say and do to support students’ autonomy during a learning activit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98):209-218.https://doi.org/10.1037/0022-0663.98.1.209

[3] Reeve J,Jang H,Carrell D,et al.Enhancing students’ engagement by increasing teachers’ autonomy support[J].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4,28(2):147-169.

https://doi.org/10.1023/B:MOEM.0000032312.95499.6f

[4] Hyungshim J,Reeve J,Deci E L.Engaging students in learning activities:It is not autonomy support or structure but autonomy support and structur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0,102(3):588-600.https://doi.org/10.1037/a0019682

[5] Skinner E A,Belmont M J.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Reciprocal effect of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3,85.

https://doi.org/10.1037/0022-0663.85.4.571

[6] Jang H.Supporting students’ motivation,engagement,and learning during an uninteresting activit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8,100(4).https://doi.org/10.1037/a0012841

[7] 刘云杉,王志明,杨晓芳.精英的选拔:身份、地域与资本的视角——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1978-2005)[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42-59.

https://doi.org/10.1080/0005772X.1978.11097691

[8] Amelang M,Steinmayr R.Is there a validity increment for test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explaining the variance of performance criteria?[J].Intelligence,2006,34.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06.03.003

[9] Kraus M W,Piff P K,Keltner D.Social class,sense of control,and social explan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97(6).https://doi.org/10.1037/a0016357

[10] Sakurai K,Kawakami N,Yamaoka K,et al.The impact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ocial status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Japan[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0,70(11).

https://doi.org/10.1016/j.socscimed.2010.01.019

[11] Whyte M K,Han C.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distributive injustice:Beijing and Warsaw compared[J].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08,13(1).https://doi.org/10.1007/s11366-008-9016-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