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之后,来华留学人数大幅增加[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培养什么样的留学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本研究采用心理学研究方法个人态度构造分析(Personal Attitude Construct,PAC),探讨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留学的认知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随着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格局的深入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例如,相关研究探讨了如何提高北京在留学生心中的城市形象,以及如何通过留学生教育将北京文化推向世界等问题[2]。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抗击疫情的行动引发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国际上恶意歪曲抹黑中国形象的报道层出不穷。针对该问题已经有研究提出了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引领,通过留学生讲述中国“抗疫”故事提高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性[3]。
同时,要充分发挥留学生在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汉语教学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已有研究调查了北京高校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指出留学生的工具性动机最强,即留学生将汉语学习与个人将来发展紧密结合,汉语教学是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而且,较高的汉语水平也有助于留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为留学生更好地在国际社会上为中国发声提供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随着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大幅增长,围绕如何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不断受到重视[5,6]。已有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指出,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主要面临着如何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的多重压力[7]。尤其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推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的留学生教育,对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8]。但是,目前在招生机制、学生管理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发挥高校留学生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也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累,相关研究成果也为今后的来华留学政策以及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全面提高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等留学生活的满意度,对发挥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中国国际形象维护中的积极作用格外重要。而这两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效率、高质量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因此,及时分析并准确掌握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留学生活的所思、所想等认知现状,适时调整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思路,对提高来华留学满意度,打造更多来华成功留学案例与留学模式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留学生对中国留学认知现状及其形成过程,探讨其认知上存在的异同,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树立“国别典型”,对提升外国学生留学满意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探讨外国学生对待留学生活的看法以及其成因,主要解决以下两个研究课题。
课题一:外国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存在哪些问题?
课题二:外国学生来华留学认知现状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
本研究采用PAC分析方法,PAC分析是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内藤哲雄提出的一套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9]。通过对个体访谈内容的深度分析,将我们无法直接测量的个体意识形态结构化,并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该方法导入了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赋予定性研究以定量研究的特征。且聚类分析结果以受访者自身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为主,降低了传统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增大了客观性,可以解决传统定性研究因主观性较强、研究结果容易受到质疑等问题。PAC分析方法因具有研究结果再现性较高、客观性较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研究领域。
PAC分析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 1 PAC分析的具体流程
Figure 1 Process of PAC analysis
①受访者针对“如何评价自己在留学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经历”这一话题认真思考;②受访者将联想到的内容输入电脑中的PAC分析系统PAC-Assist2(a);③受访者根据系统提示对自己的所有联想到的内容,进行两两之间的关联性判断;④采访者根据受访者的关联性评定结果,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上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出显示受访者认知结构的树状图;⑤开始访谈,采访者提示受访者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对树状图的各部分进行命名,并说明理由;⑥采访者根据受访者自身的命名和解释,继续实施深度访谈,最后进行综合讨论。
综合考虑受访者的文化背景、国籍、年级、年龄、来华留学年限、是否有奖学金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共采访了3名留学生。具体情况如下:泰国籍研究生一年级留学生T(女生,HSK6级,公派留学,大学期间曾作为交换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1年),美国籍大学二年级留学生M(男生,HSK6级,公派留学,曾在上海英孚汉语学校自费学习汉语一年),意大利籍大学三年级留学生Y(男生,HSK5级,自费留学,罗马大学的汉语专业毕业),基于上述PAC分析流程,对3名受访者实施了深度访谈。访谈过程中使用汉语并辅以英语,在征得3名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我们对整个采访过程进行了录音,每位留学生的访谈时间约为2小时。
通过聚类分析生成的泰国留学生T的树状图如图2所示,共生成了4个聚类(Cluster,以下CL),分别是CL1: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CL2:中国人的热情,CL3: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两面性,CL4:饮食生活。
聚类分析树状图中的括弧内数字表示联想项目在留学生心中的重要度,数字越小表示越重要,括弧内的+、—、0表示受访者对其所产出的联想项目所持的印象,即正面、负面、中性。以下聚类分析树状图的生成流程,以及树状图中相关符号和数字的意义均与图2相同。
图 2 泰国留学生T的聚类分析树状图
Figure 2 Cluster analysis dendrogram of Thai students T
CL1包括研究生学习方式不自由、研究生作业多、中国朋友很认真、原以为中国人不爱笑的4个联想项目,被T命名为“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T谈到,目前的研究生的上课方式与本科没什么大的差别,而且作业很多,T对这2个联想项目均持有负面评价态度。T对研究生课程的上课形式的重视程度高(第3位),但是对于作业多少的重视程度较低(第10位),该结果也体现出了面向高层次留学生的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另外,T表示中国学生特别认真,感觉他们很能适应这种枯燥、繁忙的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生活,但是中国学生又跟自己来中国之前所想象的不同,大家都很开朗。该结果显示,T来华留学前后对中国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该聚类结果可以看出,T在对我们国内授课方式的适应上表现出一些消极态度,这种学习适应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在高层次的留学生教育中可能表现更为明显。
CL2包括北京生活费高、中国朋友对泰国留学生很热情、在北京租房很难的3个联想项目,被T命名为“中国人的热情”。T表示,自己想在学校外面找一个环境好的住处,由于北京消费太高无法找到合适的住所。但是T谈到,在找房子的过程中,只要提到自己是留学生,周围的中国人都会很热情地帮忙,她很受感动。从这些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适应存在多个层面的适应问题,除了校园内的生活之外,如果要在校外租房留学生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这些生活适应问题也很有可能对其留学满意度造成一定影响,在今后的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以及留学生教育研究中,我们应该注重了解更加广泛的生活适应问题。另外,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与外国学生高质量的留学生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提高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人际交往)状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留学生对中国留学的满意度。
CL3包括北京的交通发达且便宜、在线支付和高铁等的发展迅速、空气质量差、天气干燥的4个联想项目,被T命名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两面性”。T对中国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例如,快递非常方便,但是却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可见T对观察到的中国社会持有一套自己的理解逻辑。图2中CL3的4个联想项目的态度评价结果显示,T对与发展相关的2个项目持有积极态度,而对于生活相关的2个项目持有消极态度。这些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为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的留学环境,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可能会导致留学生产生一些消极态度。该聚类也体现出了生活适应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引领,改变其对留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认知偏差,也是我们今后的留学生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CL4包括北京菜与泰国的中国菜味道不同的1个联想项目,被T命名为“饮食生活”。主要体现在北京当地菜的种类更多,留学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可能吃不惯中国菜。留学之后才发现虽然与泰国的中国菜味道不同,但是都能够适应。从中可以看出,北京留学改变了T对中国饮食抱有的片面的认识,加深了留学生对北京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这体现出T对中国的认识会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该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等认知上的偏差,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今后的中国对外宣传工作提供建议参考。
通过对以上访谈结果的分析讨论,与T进一步探讨了4个聚类间的相互关联性。结果显示,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便利性(CL3)是T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来华留学体验,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体验(CL1)、在北京的住宿等生活体验(CL2)、丰富多彩的饮食体验(CL4)。泰国留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出了一个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基于生活适应的学习适应和文化适应全面发展的留学适应模型。
通过聚类分析生成的美国留学生M的树状图如图3所示,共生成了4个聚类,分别是CL1:授课教师的态度,CL2: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不规范现象,CL3:中国学生的热情友好,CL4: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图 3 美国留学生M的聚类分析树状图
Figure 3 Cluster analysis dendrogram of American students M
CL1包括老师们都比较客观、老师们都比较愿意帮助留学生的2个联想项目,被留学生命名为“授课教师的态度”。M表示,中国老师非常客观地看待留学生们的国家文化。老师在课上表示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不要一味地相互批判,要辩证地去看待。另外,M表示老师们都很积极地帮助学生,但是如果留学生不去找老师的话,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地去找留学生了解情况。这也体现出留学生期望与中国老师能够有更多积极交流的愿望。从该聚类的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师对待留学生的态度对留学生的留学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有必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留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CL2包括汉语教育与留学生汉语水平不对等、老师们有时候会允许留学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汉语水平较低的3个联想项目,被M命名为“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不规范现象”。M认为汉语教育与留学生汉语水平不对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留学生在来中国时汉语水平很低,有些甚至都不怎么会说汉语;二是有的留学生来中国已经很长时间了,甚至都拿了奖学金,但是汉语水平还是很差,汉语水平好的留学生反而没有奖学金,有些不公平。另外,M还谈到,自己是班长,在收作业的时候发现,有的留学生提交的作业中有很多内容是从网上直接粘贴的,但是老师还是给了他70多分;有的留学生上课迟到情况很严重,但是老师还是不会严厉批评他们。该聚类中的3个联想项目均为负面评价,这也体现出了M对该问题的消极态度。M认为这是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示学校不能只为了招生而不管生源的质量。从该聚类结果中我们可以反观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CL3包括中国学生对留学生保持良好及宽容的态度、中国学生非常愿意与留学生聊天互动等的2个联想项目,被M命名为“中国学生的热情友好”。M表示中国学生非常热情,愿意和留学生交流,这样既可以增进相互了解,留学生又能练习汉语。但同时M还提到,外国留学生如果不主动和中国学生交流的话那来中国留学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加强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要创造条件,促进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加强彼此间的深入了解,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促进留学生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心理适应和文化适应的全面发展。
CL4包括留学生的住宿条件好、校内咖啡厅等学习环境好、食堂的饭菜比较便宜、海淀区的环境很好和北京的名胜古迹很多的5个联想项目,被M命名为“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环境”。M表示学校内的食堂、咖啡厅、宿舍等的环境非常好,食堂饭菜不贵,和中国朋友一起学校或者讨论可以去学校里的咖啡厅,而且住宿环境也很舒适。但同时M表示,当看了中国朋友的宿舍后感觉很疑惑,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学生的宿舍和留学生宿舍的条件相差得那么大,中国学生明明在自己国家上学,为什么住宿条件还不如外国人。M还表示,以前觉得北京的空气很差,但是现在的空气变得非常好;北京还有很多名胜古迹,可以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该聚类主要体现的是M的生活适应情况,同时也体现出了生活适应和文化适应紧密关联的一面。从以上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推测,提高留学生在校园内的、以及学校所在地的生活适应情况,对提高留学生的留学生活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对以上访谈结果的分析讨论,我们与M进一步探讨了4个聚类间的相互关联。结果显示,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不规范现象(CL2)是M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一点与自己的学习密切相关,是自己最为重视的。授课老师的态度(CL1)和中国学生的热情友好(CL3)也比较重要,因为这两项都与学习密切相关,这两项可以有效促进自己的学习。舒适的生活环境(CL4)是4个聚类中最不重要的,虽然好的环境也对学习有帮助,但是最终要的还是规范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国老师和中国学生。美国留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出了一个以学习适应为核心,生活适应、心理适应和文化适应都要为学习适应服务的留学适应模型。
通过聚类分析生成的意大利留学生Y的树状图如图4所示,共生成了4个聚类,分别是CL1:饮食上的不习惯,CL2:环境保护上的成果,CL3: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CL4: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图 4 意大利留学生Y的聚类分析树状图
Figure 4 Cluster analysis dendrogram of Italy students Y
CL1包括早餐口味偏重、过于油腻,食堂便宜、种类不丰富、肉菜的价格贵的2个联想项目,被Y命名为“饮食上的不习惯”。 Y提到在中国的饮食基本上都能够适应,最开始不太适应中式早餐,但是自己也尝试着喝粥、吃鸡蛋,慢慢也能适应了,但早餐的豆浆和豆汁儿仍然难以接受。另外,食堂的价格虽然比较便宜,但是种类比较少,肉和一些蔬菜的价格偏贵。从访谈中可以看出,Y为了能够适应中国的早餐做出的积极的尝试,这种积极适应的态度在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今后的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研究中,可以多关注留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援服务,促使他们在积极适应的过程中能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留学满意度。
CL2包括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但是偶尔会出现雾霾天气;中国开始提倡垃圾分类,这是非常好的举措的2个联想项目,被Y命名为“环境保护的成果”。Y提到,他2012年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几乎是每一天都是雾霾天气,整体感觉非常不舒服,但是现在的北京几乎没有雾霾了。而且北京市现在开始提倡垃圾分类,要求非常严格,这一点非常好。罗马也有垃圾分类的要求,但是遵守的人不是很多,Y表示垃圾分类这个问题上,北京做得非常好。该聚类主要体现的是生活适应中的环境适应问题,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Y虽然对这2个联想问题项持有的态度是积极的,对空气质量变化这一个联想问题项的给出的是却负面评价。从采访中我们得知,之前的经历对Y的影响较大,而且即便是偶尔的雾霾问题,还是会让他觉得难以接受。从这一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留学生一旦形成的中国认知,要想加以完全改变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在今后的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可以探讨有效的工作机制,引导留学生形成客观积极的中国认知态度。
CL3包括中国人尊重传统礼仪文化,思想比较保守;很多中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度不高;有些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地没区分;有些中国人不太讲卫生(例如随地吐痰等)的4个联想项目,这4个联想项目都与对中国人的认知情况相关,被Y命名为“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Y谈到,中国人重视传统礼仪和文化,与罗马相比,感觉校园里的男女生的交往还是挺保守的。另外,Y谈到中国人都很忙,他认识的中国朋友经常加班,但是大家对此没有反抗,虽然不情愿还是会去公司加班,留学生表示生活和工作应该分开,不应该混为一谈。当向Y问及为什么会有这4个联想项目的时候,Y表示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关系的。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1978年以后开始迅速发展,2010年以后变得越来越发达。因为一直在忙经济发展,所以很少有人去想如何改变自己。另外,Y还提到中国非常大,中国很多城市和北京的发展差距太大了。从该聚类结果可以看出,Y虽然在人际交往问题上持有自己的认知模式,但是相关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心理适应作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引导留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国认知是我们今后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CL4包括有些汉语老师并不是专业老师;留学生宿舍比中国学生宿舍好太多不太合理;中国学生学习刻苦,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四点一线;留学生的考试过于简单大部分考试是开卷形式;大部分老师都留学生很和蔼的5个联想项目,被Y命名为“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Y谈到有些汉语老师好像不是专业的,教课教得不是很好。但是该联想项目的重要程度在13个项目中被Y排在第13位,Y也表示虽然有的老师感觉不是很专业,不过其他老师都还是很专业的,所以就没有太重视这个问题。另外,Y提到留学生宿舍比中国学生宿舍好太多,这样太不公平。该联想项目在13个项目中的重要程度被排在第2位,且为负面评价。美国留学生M也提到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住宿条件差异太大的问题,但是美国留学生对此持有中性态度。在对待同一个问题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持有的认知态度是不同的。在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研究中,有必要综合考虑留学生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Y还提到,开卷考试太多,这样是不是对留学生的要求太松了,为了让留学生也能好好学习,考试也应该和中国学生一样严格,不要太区别对待留学生,留学生的考试那么简单对中国学生也不公平,这也体现出了Y对日常学习的重视。该聚类主要涉及的是学习适应相关的问题,其中也包含了心理适应(与教师等的人际交往)和文化适应(主要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习惯等)。
通过对以上访谈结果的分析讨论,我们与Y进一步探讨了4个聚类间的相互关联。结果显示,不要为留学生提供比中国学生优越的条件(CL3),即平等对待、促进交流是留学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而且在学习上也不要放松对留学生的要求(CL4),应该和中国学生一样严格要求。Y在生活适应相关的饮食方面的适应(CL1)和环境方面的适应(CL2)上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态度,这两方面对其整体适应情况的影响较小。Y的访谈结果显示出了一个以心理适应为核心、学习适应为重点、生活适应为辅助的积极的留学适应模型。
本研究基于深度访谈,采用PAC分析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深挖来华留学相关问题形成的过程及原因,了解来华留学生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心理适应和文化适应方面的具体的细节性问题,以掌握来华留学生对留学生活的具体认知及其形成原因,为今后的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深度访谈结果具体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受访留学生普遍存在刻板印象的问题。留学生在来华留学前缺乏对中国的详细了解,且对中国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留学生对留学生活持有较为片面的认知,这一现象对留学生心目中形成的在华生活学习的认知构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在谈到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的时候,受访者谈到了空气质量差这一问题。留学生会将一个月数次或者一年几次的雾霾问题扩大到整体的环境污染问题上,不能对我国空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果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诸如此类,因为学习、生活某一事件引发的消极态度,有可能造成其对中国的片面认知,有损中国国际形象的发展。
第二,受访留学生对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例如在生活适应的环境问题上,学习适应的中国式教学方法上,心理适应的人际交往上,文化适应的相关饮食上等,留学生会对相关问题的形成附上其自身的解读,对相关问题的形成原因在大脑中生成一个自己的理论。然而,留学生自身所持有的相关见解,与相关问题形成的真实原因和背景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其留学的认知情况不尽相同,本次受访留学生均呈现出部分负面留学生活认知。不同国家留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对留学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的适应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上均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都是留学生在与自己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时产生的。例如在人际交往、社会服务、个人隐私等方面,留学生会将中国与其自己国家不同的习惯或者做法视为问题的所在。为人处事以自己国家的行为习惯为准则,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包容与自己国家不同的习俗和文化。这种被动适应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深入理解。
基于本研究结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分析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留学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是来自留学生层面。主要体现在:(1)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大,在留学生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判断与评价标准,各高校的政策或者管理工作很难满足所有留学生的期望;(2)对中国的了解不充分,留学生在留学前对中国或者高校所在地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来华之后就容易在遇到问题时产生不满情绪;(3)汉语水平跟不上实际需求,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问题时难以及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负面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很有可能对其接下来的留学生生活带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这些来自留学生自身的复杂因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全面系统地归类并整理各方面因素及其成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是来自高校层面。主要体现在:(1)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教学大纲、留学生支援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问题又容易让留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认知。根据留学生的留学目的、教育层次的不同出台相应的培养方案,配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并提供有力的在华留学支援,是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较为长期的奋斗目标。(2)缺乏高校之间,高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深入互动。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优秀的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经验,并共同探讨面临的难题,有助于全面解决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另外,高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合作,促进教育、研究、政策制定之间的联动,探讨将中国文化教育、留学生的思想引领教育在整个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的有效开展,也是今后有必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引领,提升高校对留学服务与管理工作水平,有助于留学生尽快融入在华留学生活。而且留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留学认知态度有助于提升留学质量,进而加深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理解。
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是一项多因素交错的、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探讨如何吸引更多高层次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如何科学管理在华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留学服务,如何培养留学生的中国情结引导留学生在国际社会上积极宣传中国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来华留学生的认知视角出发,探讨了外国学生来华留学认知现状及成因机制。作为个案分析其结果虽然不能代表来华留学生整体面貌,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认知现状。今后可配合问卷调查等定量分析结果,为我国来华留学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
[1] 陈丽,伊莉曼·艾孜买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近10 年发展变化与策略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10):27-36.
[2] 孟令东,杨晓平,范静波.北京留学形象的实证研究——基于国际学生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8(7):79-83.
[3] 费晓东.在京高校留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研究——以日本留学生的PAC分析结果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3):35-38.
[4] 史兴松,高超.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2017(4):26-32.
[5] 李轶群.关于发展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9):27-29.
[6] 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88-92.
[7] 郭秀晶.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8(7):48-50.
[8] 陈强,文雯.“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教育:使命、挑战和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8(3):28-33.
[9] 内藤哲雄.PAC分析実施法入門[改訂版]「個」を科学する新技法への招待[M].东京:ナカニシャ出版,2002.
(a) http://wwwr.kanazawa-it.ac.jp/~tsuchida/lecture/pac-assi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