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852106
Current Downloads: 1450267

Psychology of China

ISSN Print: 2664-1798
ISSN Online: 2664-180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历史与生活视域中的人“心”与人“情”

People’s Heart and Feelings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Life World

Psychology of China / 2019,1(8): 626-637 / 2019-10-21 look6438 look8594
  • Authors: 奚彦辉
  • Information: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淄博
  • Keywords:
    historical celebrities, psychological biography, research direction
    历史名人; 心理传记; 研究路向
  •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ages,human’s heart experience are roughly same,yet the humanities are upda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image of“celebrity” and “hero” are often covered by the aura of “god” in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So it often leads people to see celebrities and heroes as“gods” rather than “people”.It often overlooks the inner world of people.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turn to celebrities and heroes’ life history,in order to feel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and the pain of heart,in this way,can truly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 and the choice of life path. Overall,celebrities and heroes also have unbearable existence,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biography,we can see it more vividly. In the past,there have been malpractices of Chinese psychology such as overly admiring western psychology or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lack the sincere efforts of integrating of theory and experience. In this context,“Psychological biography of historical celebrities” combines the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s with psychological theory ,reflects a unique pursuit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人心千古不磨,人文代代更新。“名人”的光辉与“英雄”的形象在历史传承中常被罩以“神”性的光环,使得人们往往以“神”而非以“人”的眼光来看待名人、志士与英雄,但却往往忽视了“名人”作为个体之“人”的内心世界与心路历程。因之,惟有复返至名人、志士与英雄的个人生活经历及生活史中,方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其作为“人”的情性之真、郁结之痛与心路之曲,方能更真切地领悟到童年经历与人生道路抉择二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要言之,名人、志士与英雄亦有其作为“人”所不可承受的存在之“轻”与难言之“重”。在此方面,心理传记的视角能够为我们更清晰地透显这一点。在中国心理学的探索历程中曾存在过度逐“他者”之新与慕“眼前”纷繁之用的流弊,而缺少将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至诚努力;《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一书正是持此中道,将理论与个体生命经验相妙合,体现出对心理学研究路径的一种别致追寻。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c.0108040
  • Cite: 奚彦辉.历史与生活视域中的人“心”与人“情”[J].中国心理学前沿,2019,1(8):626-637.
    https://doi.org/10.35534/pc.0108040


1 引言

人之心理与意识微隐而难摹。正因若此,任何人——无论是心理医生抑或是心理学家——都无法窥知他人“正在想什么”,此为一定然之事实。但这并不是说“心理学”一无所是。心理学可以为人们认识自我及他者的“心理”提供独特的理解视角,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为人们的“自我心理转化”提供积极的助益。

心理学,尤其是科学心理学向以揭示心理及行为规律为自身之职志,并取得大量可喜的成就。然而在心理学不断高歌猛进并以“科学”为自身偶像追求的过程中,人文取向的心理学渐沦于边缘化境地。久而久之,人们愈来愈将“科学心理学”神圣化,研究的科学性亦随之变得不容置疑,而非客观、非实验、非数据、非技术性研究越来越遭致不屑与嘲忌。但是在此整体性境遇下,人们却往往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心理学之外的人们一提及“心理学”,想到的多是“学院”之外的弗洛伊德,而非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虽然“心理学家们长期不承认他(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学家,然而他现在却成为最伟大的创始者,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以潜意识历程的原则完成了向心理学的进军。”[1] 似乎人们也遗忘了,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晚年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的恰是二十卷的《民族心理学》。“冯特通过运用‘文化产品分析法’来分析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特征,他从心理因果的同一性和一致性出发,去推知各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冯特对人类各种文化行为动机的解释,就是建立在他的情绪论和意志论基础之上的,而这些理论又以他的实验室研究为基础。”[2] 但最终历史演化的现实是,人们记住的只是冯特所开创的“科学心理学”,而淡漠了他的“民族心理学”。虽其如此,但我们却不能因之而忽视心理学研究道路中一直以来贯注着的人文精神的不竭努力,不应漠视他们一直为心理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印迹留存而默默倾注与坚持。同时我们亦应坚信,通往“道”的路径绝非单一的,以多样化的别致路径揭显隐微之理,或将会有全新的创获。

心理学乃是一门面向事实之学问,这是其与哲学、文学等学科的根本不同。当然,此非是说心理学中没有精微之理,而是因于心理学的学问源起于现象与事实,其最终落脚点亦应复归于现象与事实。对于心理的把捉、描述与解释是不离具体现象与事实的,这是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具之特质。目前,对于心理学研究而言,最缺少的恰是能给心理学以“生命力”的工夫努力与研究范型。惟此,心理学才不会落于空中楼阁,而不是仅仅打着“咨询”“治疗”与“科学”幌子的诱人巫术。惟此,心理学研究方能不空,方能不虚,方能给人以生命感与鲜活感。尤有进者,心理学惟有在给人以生命感与鲜活感的基础上方能透显其深刻感,此方是心理学在民众世界中生发灵动影响力之根本。在此方面,心理传记学的努力颇值得关注。心理传记学“旨在剖析‘非凡人物’的心路历程同其人生成就间的关系,运用心理学理论通过传主的幼年经历解释其人格的形成,通过其人格解释成年后的重大抉择,特别是那些让我们难以理解的‘悬疑性’问题”[3]。心理传记不仅能为窥知“人”的内心世界开启一扇理解的新窗,而且亦体现出对心理学研究路向的不懈追寻。正是在此意义上,舒跃育博士及其研究团队所著的《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一书更透显其独特的价值。要之,该书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2 历史名人心路历程的鲜活再现

历史上的名人、帝王与英雄,无论何其光辉,有何其之伟业,然其终为一“人”,而非“神”。故以“人”的眼光,而非以“神”的眼光看待“名人”至关重要。只有将“名人”还原为真实的“人”,赋予其“人”之生命与情感,才能让人们看到历史名人之本色。《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通过古今8位名人心路历程于几于微的生动再现,让我们生动感受到名人光辉形象背后的痛隐苦楚、情结萦缠、于世前行、博弈为生的另一面,看到“名人”作为“人”所具有的爱恶欲恨、纠缠云蒙的真实存在。“名人”是“人”,而且无法脱离“人”,有着常人都会有的情结、心理任务与“心”之常理。通过此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林徽因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所受的来自徐志摩的影响,看到林徽因的童年家庭情结对其日后伴侣抉择的羁隔。同时该书亦为我们清晰揭显了“人”之情感指向的复杂与真实:人在某段时间内可能爱着不同的对象,在与爱人及其家人的情感纠葛中更可能产生对压抑之情的超越与补偿,继而想象性或象征性地接纳此前的暧昧情感。当然,此中我们亦能看到个体“超我”的道德克忍——发乎情而止乎礼,以及“自我”对本我的抑制——克己以复礼。恰恰若此,拥有这样的心路历程才更接近真实的“人”,才更贴合人性的驳杂之朴。

该书对纳兰性德身世及心路历程的揭诠,则为我们生动再现了纳兰容若内心隐曲的情感苦闷及惆怅。以往人们常赞叹于纳兰性德的词之美,慕其声明之高与家世之显。然而这些皆是纳兰性德所披戴的外物,而非容若的性之真、心之微与言之抑。或许,真正爱词之人能够透过纳兰性德的词体味其内心的情感隐意。然而,对于多数常人而言,仅仅借助纳兰性德的词是不够的,人们更需通过传记尤其是心理传记来认识一个真实的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有着近乎矛盾的角色距离与角色冲突:性好诗文却无奈被迫成为内宫侍卫;喜欢表妹却因于其极致美貌入宫而不能得;当慢慢地体会到妻子的好而心生情暖时,妻子却因生产而意外身亡;钟情一位江南才妓,却因身份殊隔故而只得分开……凡此种种,皆构成纳兰容若需客观面对的存在之不得已,构成其情感桎梏的一段心路历程。可以说,纳兰性德的内心有自卑、有压抑、有存在、有淡薄,更有至真。所有这些,共同铸就了心性磊落而又才华横溢的一代才子。纳兰性德的词中正是有此卑情、有此压抑、有此存在、有此淡薄、有此至真,才配得上其词之美、其诗之华,才使其词文代代传承、历久而弥新[4]

再以该书对项羽的分析为例,楚霸王留给后人太多的感慨与迷惘。为何“冷酷无情、当机立断”的他“却对刘邦常怀妇人之仁,屡失先机”“出生豪门望族却爱慕虚荣,埋下祸根”“垓下一败有几线生机,却自刎赴死”?[3] 人们不禁会疑惑,为何战场上果敢、勇武、坚毅、铁血的他在关键时刻却全无显现,徒然丧失本该把握的时机?所有这些皆有必要从心理传记学角度进行于希于微的解读。通过全书的文本分析人们会发现:爱慕虚荣乃是项羽失败的根本,楚霸王过分执著于他的英雄形象,常常为他的英雄“面具”做出不明智的举措,如:

不顾战略考量放弃了三秦要塞之地,而在不具备条件的家乡建都,只为“衣锦还乡”为面具上添加才能和显赫;在鸿门宴上听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立马出卖了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卧底曹无伤,为面具上添加的是器具和讲究道义;在兵败垓下危难之时,不是考虑最后如何保存有生力量以图东山再起而是仍然想在部下面前逞威风,来证明战败不是因为自己无能;在身处绝境的时候,他最看重的是如何展现自己的无畏和英勇。[3]

“伟丈夫的面具”“英雄的形象”、众人眼中王者光环的维系,抑或是想象中的他人眼中形象之确立,使得他无法当机立断做出一个古代开国帝王理应做出的魄力决断。在这个意义上,项羽依然没有摆脱“面具的存在”之束缚。最终,想象中的“他人之看”超过了其自身智的直觉,最后只能留给后人无尽的慨叹……

3 心理学解读与个人生命道路的融合

西方心理学向来有两大传统,其中一是认识论传统,另一则是对个体生命与情感本真揭显的存在传统。但是西方科学心理学正式建制以后,认识取向的科学心理学渐获主导性话语权,后者则渐呈边缘化的趋势。不唯西方如此,中国心理学亦复如是。这就导致这样一个问题,也即心理学对于人之整全生命存在揭示的乏力,对个体生活道路的诠显亦存在不足(a)。在西方心理学史上,人本主义倾向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特别强调个体生活道路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偶然因素往往成为个体生命的拐点,构成个体生活道路中的转弯处或转折点。此似乎又是由于前在事件的发生是不可改易的,其影响亦很难回复至事件发生前的状态。因之,对于偶然事件的态度、反应与抉择不可不慎。同时,这恰亦凸显了个体“意志”抉择的重要,凸显了个体作出“成长的选择”而非“退缩的选择”之必要。

《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一书在凸出对名人“悬疑事件”心理解读的基础上,重点对历史名人的既往生活道路、生命事件、前在经历对个体此后人生的影响作了生动解读。以武则天为例,早年父母将之作为“男儿”养的教养方式及其特殊家庭经历,对武则天的性格志向、自卑超越、安全补偿皆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者除了从心理学角度为其“历史悬疑”作解外,更意在通过点滴文字的流淌让我们关注“名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矛盾与心结纠葛,指引我们从历史名人整全生活道路的角度观之、体之并同感之。再如对于千古始皇帝,功欤、毁欤、褒欤、贬欤,似乎都不足以帮助我们达至对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爱恨混生、有卑有痛的真实生命之体知;似乎都不及我们去体会这样一个早年为“准质子”、安全感缺失的孩子之内心感受;更不及我们去体会这样一个虽贵为王但权力却并不在己手中,时感安全恐失并间或蒙羞蒙耻的少年苦楚;亦不及我们去体会这样一个青少年,其母专权,亦常与相父及嫪毐私通,流言盈耳、耻恨交加而又无可奈何的隐忍煎难[4]。似乎,正是由于少年时期的创伤才是始皇帝“终未立后”的历史之谜。人心相通、人心相同,顺此思路体之,我们可以想见:即令其后来成功解决了太后与国相专权的权力危机后,心中撄结亦会在静下来时构成其意识苦痛与梦中烦扰。心结、情结、撄结又多会以焦虑的形式体现,始皇帝的很多行为正可理解为对其内心焦虑的象征性或超越性排解。尤其是在一扫六合、匡正天下、超越自卑的梦想及心理动力实现后,埋藏在其内心的或许更多是心灵苦寂与意义缺失。因之,为了免受意义苍白与枯寂之撄扰,一统六合之后的始皇帝才要不断追求新的安全感、辉煌感、扩张感及存在感。

对于已实现几乎当时所有人都实现不了的权力与意义感的始皇帝,其再要追寻的只能是超出常人与超出世间的“近乎不可能的意义感”,也即肉体的长生。又因其“超常意义感”的追寻不在宗教,亦不在哲思,又因其是“天下惟一”的皇者,惟有他才能实现天下人皆无法获得的成就,才能获得“对其真正具有意义”的意义感。那么此“意义”目标与本我欲望相合即只有“长生”了(b)。或许期间,始皇帝亦曾怀疑过长生之术,但是其“愿望与意义感所支撑的心理现实”却使其更愿意相信“长生之术”为真,因为他是不会自己割舍自身如此看重的“可能的意义感”。这又是因为:没有意义感,就没有生存感,更没有生命感。故此意义感及对此意义感之追求是万不能丢的!(c)

以诗仙李白为例,李白本人曾先后跟随名师学习剑术,并有过为期不短的从军经历。开元九年春,李白与陆调在长安同游期间,因北门斗鸡而与贵族子弟发生争斗,被后者纠集的游侠殴打,最终被陆调求来的御史台巡官解救。这个事件虽然过去了,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潜藏于李白的心底,这一经历的心理代偿作用亦在他日后的诗作中有着鲜明体现。“在李白不能用剑杀敌,无法用剑任侠的情况下,将侠士还有战士提剑杀人的豪迈之情移植到个人装扮,言谈以及诗作之中,所以才会写下大量的沾染上血腥肃杀之气的诗作。”[3]此外,李白的诗作更多给人一种傲视权贵、飘逸逍遥、自然捭阖的感觉,人们往往会认为诗仙李白一生厌恶为官、不喜为官。然而,这些并不符合诗仙李白真实的生命追求。作为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的李白,自认为拥有高贵的血统,因之追求卓越尤其是“追求官禄”的优越感便成为他一生的重要志向所在。但客观的现实是,李白却因祖上有罪而无法取得科举考试的资格。“这给李白造成了严重影响,使他的内心十分自卑。”而他的诗歌之中“出现的这些宣称自己不爱做官之类的话,实际上就是自我防御机制的合理化…… 不是我无能,而是我才不屑做官,我才不是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我追求的是快乐,‘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权贵我不会‘催眉折腰’服侍。”[3]与之相配的是,“这位诗人的报国思想没有改变,想获得功名的心理从未改变。而推动他不断前行的动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他的那个让他无法参加科举的身份产生的自卑,也让他不断追求超越与优越感,为他提供真正的原动力。”[3]最后,晚年的李白抱着他的残存追求投附于永王李璘,但却因皇家争权而成为城门池鱼,被流放夜郎。后来虽幸而赦免,但追求无望的他最终选择在水中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自己心结役役的一生……

4 心理学理论选取与本土生命经验的契合

在国内大学的社会科学教科书中,除了纯粹理论与纯粹方法类的教材外,时下的教科书多以理论与经验相结合或纯以经验为主。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教科书又多少存在这样的倾向:其中一是理论与经验的两张皮,二是经验材料的拿来主义。

其中,第一种倾向多表现为教材“基础理论部分”往往会过多罗列西方的理论。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后面“经验”章节中却鲜有与前面理论的对接,学生亦难以有效地理解“枯燥”的理论,亦无法通过后面的经验颖悟先前的理论。第二种倾向表现为教材中经验材料过多移用西方的数据及调研结论。但问题是,“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历史——西方的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和科学的背景——的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5]过多的西方数据与中国经验、中国现实到底有多大关联?西方被试的调查结论对中国现象及本土经验是否具备足够的解释力?我们自己的调查数据及研究结论又在哪?虽然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最好的”教材,但即令若此,有时教材之弊依然不绝,确值得关注。

《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非为教科书,亦非教学辅助的冠名用书,但是对心理学及社会工作类的课程学习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方面,该书的优点有:第一,理论与经验的深度融合。全书在解释八位历史名人心路历程的过程中,以理论与经验浑然相合,对于历史人物人格及命运的认知富于反思性,而非单纯基于经验感受。如多尔衮与皇太极的故事在当代多如牛毛的影视剧中有着太多戏剧化的演绎,但影视剧及普通传记却鲜能揭示多尔衮内心的真实纠葛及爱恨之所自。至于多尔衮对皇太极究竟是“爱”还是“恨”?或许人们不能这样单向度地提问,而应当承认多尔衮对皇太极的真实情感是恨中有爱、爱中有恨,爱恨存于一身,这才是其最为本真的情感现实。多尔衮早年的确曾因皇太极夺权过程中逼死其母而对其心存恨意,但或许突然变故使其原本稳固的安全感受到打击的平复才是最关紧的。对此,该书以安全感需求、恋母情结、自居作用、压抑机制等理论作为诠解资源。而皇太极掌权后对多尔衮的照顾、恩养、扶持,使得皇太极“这个作为多尔衮长兄的人物,已经不自觉地扮演着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父亲’的角色”,最终,“在多次矛盾犹豫的斗争之后,多尔衮在意识层面对皇太极的恨逐渐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他似乎变得发自内心地欣赏、佩服这位君王兄长了。”[3]可以说,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恨中交织着爱,心底有着认同。而这仅是该书以心理学理论诠释古代历史经验的一个范例而已。

第二,以本土理论诠释本土经验。当前国内心理学界或多或少、或隐或显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即对于中国历史人物的解读不可完全仰赖西方心理学的资源,运用中国的本土性理论有时或许能达至更好的诠释效果。以本土理论作解,则其所阐之文字更具一体天成感,更具文化心理解释力,书中多以“自己人”理论作解——如项羽在某些历史时刻恰因“自己人”的心理划分而生妇人之仁,导致最终之惨败(d)。这种努力颇值得未来继续探究与深化。

第三,人物与事例选取的生动与鲜明。对于历史名人,人们往往有着莫名的钟情与好奇。该书选用的历史人物多为大学生及高中生所熟知,如林徽因、李白、武则天、纳兰性德、三毛等。以这些人物为例更能吸引并激发学生的兴趣:林徽因的才华及爱恨纠葛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诗仙李白早已是人们自幼即已相熟的知己,但惜却对之缺乏真切的了解;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传奇经历让人们对女性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但武则天缘何会成就一代女皇之“心理成因”却是人们所不应漠视的;纳兰容若的惆怅华彩、醇美词华令人们赞羡,该书对其真实心理生活与屈曲经历的描写则为人们揭显了纳兰性德真实生活的另一面;三毛的小说是人们所熟知的,但人们却对三毛初中时期遭受数学老师侮辱而安全感缺失、自我塞闭、死亡本能驱袭鲜有知解。总之,透过该书,能够增进我们对历史人物心理生活的一份新的理解。

“阅读传记是青年人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3]。《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不仅有助于青年人的自我完善,亦有助于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该书对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家庭社会工作》等课程皆可提供重要的案例范型,对心理学及社会工作教学中的相关理论理解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素材。其中对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与人格理论、阿德勒的自卑超越论、荣格的原型与情结论、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以及本土心理学的“自己人”理论,皆能融汇具体经验,论证深入浅出、情理互融。

5 结语

总之,《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一书在对林徽因、多尔衮、秦始皇、纳兰容若等8位历史名人“悬疑事件”收集考证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心理学解读。全书对名人的历史考证及心理解读鲜活灵动、细致入微,具备说服力与吸引力。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体知,不仅个体的功业成就与其人格潜能息息相关,而且个体成就的必然性局限亦与其“人格”不可分;而个体人格之生成又与其前在经历、早年生活及心理情结关联至密。《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通过心理学视角对历史名人的心路历程、人格缺点、前在影响及“悬疑事件”进行了深入解读。全书考证详实、脉络清新,通过心理学、历史学与文学的跨学科通力合作,鲜活再现了历史名人的人格生成与其前在经历的关系,做到了心理学理论与个人生命道路之和合。在本土人物生命叙事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格与心理视角的解读,透过“悬疑事件”揭显了人“心”之理。全书阐述细致入微,真正达到了“断悬解疑”的目标,在理论与经验的交融中透显出心理学的理论生命力。

要之,《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实代表了当今人文取向心理学的一种探究努力。全书的特色在其文之美、情之真及理之畅。传记选用资料详实,考证解读细致入微,文脉逻辑贯通清晰。诚待研究团队今后能创造出更优质的心理传记作品,亦期望今后能间或尝试以普通人物为传记对象,于平凡的希微中诠显“人心”之理。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先秦儒家的‘化’之观念及其当代启示研究”(18CZXJ08)。

参考文献

[1]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舒跃育.作为意志论的冯特心理学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211-217.

[3]舒跃育,等.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奚彦辉.千古斯人心[J].心理学通讯,2019(1):62-66.

[5]墨菲,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林方,王景和,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a)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也即个体生活道路与个人生命感、意义感及内在本真的联系是至为紧密的。

(b)更重要的是:始皇帝终为一政治型人物,而非宗教型、审美型人物。作为历史上一伟岸的政治型人物可具备极高之政治智慧,但恰亦因此终无法达至“天地境界”。

(c)当是时,印度的佛教尚未传入。若是有此,始皇帝亦可能会像后世许多皇帝一样将之作为“意义追寻”的一个用力方向。

(d)当然,或许亦可这样作解:即楚霸王更适合做一将帅雄才,而非一高明的政治型人物。在此方面,刘邦的特质似更胜几筹。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