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培正学院,广州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恋爱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正在或有过至少一次恋爱经历[1-3],大学生普遍对大学谈恋爱持支持态度并对这一关系的建立抱有憧憬和渴望[1]。反过来说,依然有许多大学生仍处于一种想谈恋爱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建立情侣关系的阶段。
主动行为又称为“主动性行为”,最早是出现在组织行为及企业管理中的概念。贝特曼(Bateman)和克兰特(Crant)首次提出了主动性人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到,我们可以意识到并且直接改变当前的环境——社会或者非社会的——包括我们的身体环境,这就是主动行为的本质特征。主动行为包含浏览环境、识别机会、展现主动性、行动、坚持直到改变发生等部
分[4]。帕克(Parker)和柯林斯(Collins)则认为,主动行为是自发的、未来导向的行为[5]。
目前,国内外关于主动行为的研究大多仍集中于企业管理方面。张新华将个体主动行为的影响因素概括为心理资本、积极情绪、主动性人格,以及学习目标导向。面对越来越多大学生“拖延”“躺平”的现象,国内的学者开始将主动行为的研究运用在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上,认为自我反省对于大学生的合作精神、情绪管理有重要的意义[6]。真琴(Makoto)在对员工的研究中发现,对成功的反思能够间接地增强主动性行为,而对失败的反思并不会减少主动性行为[7]。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个体对自己的反思能够强化他们的主动性行为。克里D.卡森(Kerry D. Carson)等人发现,长期定向以及不确定性回避都会对主动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即拥有长期目标以及对无法预测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两者都会促进个体主动行为的发生,且男子气概的因素也与主动行为呈正相关[8]。由此可以推测性别角色差异对主动行为同样具有影响,男性更容易做出主动行为。
恋爱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讨论的重要话题。郝文斌和冯丹娃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态度倾向于被动等待的人数仍有接近1/4[9],说明大学生的恋爱观念仍有改善空间。本研究将对恋爱关系中的主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大学生改善自己的恋爱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恋爱中的行为策略,收获美好的爱情。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种:有过交往经历的大学生、正在交往的大学生,以及有心仪对象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交往过的大学生。选取符合条件的20名大学生为被试,男女各半。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进行数据收集。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影响大学生恋爱主动行为的因素分为三个维度:主动性人格、内部动机、社会态度,并据此编制了访谈提纲。其中,人格方面主要是了解受访者个体主动性的强度,包括主动解决问题的倾向、自信、把握机遇,以及改善自我和环境的倾向等;内部动机方面收集的是受访者的恋爱原因、生活状态、性别角色态度、家庭角色观念、恋爱关系角色、择偶及婚恋要素等方面的数据;社会态度方面需要了解的是受访者亲朋好友的反馈以及社会舆论对自身主动行为的影响。
访谈开始前,研究人员向受访者详细解释此次访谈的目的、方法和流程,与受访者签订访谈知情同意书。访谈过程由研究人员全程录音。20位受访者平均访谈时间15分钟,结束后给予一定报酬。访谈过后,由两名研究人员商议并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转录形成访谈文本,校对后形成正式访谈数据。通过NVivo12.0进行编码,根据扎根理论的编码方式,逐一选取原始语句创建自由节点即开放式编码,依据自由节点逐级提取树状节点即主轴编码,归纳、提炼成为核心编码,最终构建理论脉络。编码结束后为检验理论饱和度,主试继续访谈2位大学生。
根据整理分析,本研究形成了由66个开放式编码,11个主轴编码和6个核心编码的三级编码结构。编码结束后,主试继续访谈2位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编码结果表明,未出现新的范畴,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0]开放式编码有爱情的维系与发展、分享生活、心灵伴侣、品质、承担责任等。主轴编码有改善自我及环境、恋爱原因、生活状态、性别角色态度社会舆论等。最终概括为6个核心编码:主动性人格、做和不做出主动行为的理由、恋爱态度、性别差异、社会态度、恋爱经验。
石变梅提出主动性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信心、机遇把握、改善自我,以及环境[11]。在解决问题方面,主动性较低的受访者选择采取避免问题发生或者对发生的问题采取逃避的行为策略。例如,有的受访者表示“谈恋爱我不太主动,我也不擅长跟异性深入沟通,主动我是不愿意的,我比较逃避” “我是经验主义者,如果靠我的经验处理不了,那就直接寻找能不处理它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逃避问题”。
对自己信心的描述中,有受访表示“在不确定能够完成之前,我一定会想我做不到”,从中可以看出,主动性越低的同学需要有对目标更高的把握度后才会采取主动行为,高主动性者则相反。
在机遇把握方面,有的同学表示“我可能会因为犹豫,然后纠结,丧失掉一些潜在的机会,我会考虑很多得失的问题”“我觉得不是很能抓住机会,我是一个比较随遇而安的人”。因此,是否有能够发现并抓住做出主动行为机会的信心是其中的一个值得考虑的维度,另一个维度是个人抓住机会的意愿度。有些压力没那么大的同学,觉得目前的状态不错,也就没有迫切要做出改变的需求。这也与克里D.卡森等人提出的“拥有长期目标会促进个体主动行为的发生”的观点相互证实[8]。
在生活改善的维度上,有的受访者会首先假设“我能否去改变这个环境或者说我要离开这个环境,我不能吧?”“如果没有很触犯到我的话我就可能不会怎么去改变吧”。环境的改善包括改善当前环境和换一个更好的环境,自我的改善也包括退出不良环境和提高自我的适应能力。相对来说,单纯地不去面对问题或者将不得不去面对问题的时间推迟都是较为不主动的做法。
对于主动行为的初衷,大部分受访者的初始理由都是对对方有好感,还有一部分受访者是出于给予对方反馈、与对方有共同的校园生活经历、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在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确实存在恋爱原因以及生活状态的改变影响了主动行为的情况,存在反向作用。受访者中也有没有做出主动行为的同学,他认为做出追求行为需要承担责任,不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如果追求失败还将面临尴尬的局面,因此,现阶段没有做出主动行为。
恋爱态度包含恋爱观和恋爱动机两方面,两性在恋爱态度的多个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前人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对象的个人品质是择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紧随其后的是家庭环境、身材外貌和性格,再是三观和人际关系等[12-14]。本次访谈过程中受访者提到了安分守己、包容、有责任心、尊重他人、幽默、有上进心、有主见等特点。女生在品质的要求上远远多于男生,其中,有责任心与尊重他人这两项尤为突出。女同学希望以后有自己的事业,不愿意做全职家庭主妇,希望对方能尊重自己,让自己也能实现人生价值。同时,有的女生也表示未来需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希望对方可以尊重自己的责任。男生则偏向于看重双方三观的匹配程度。
性别角色态度会间接影响择偶标准以及主动行为策略。在过往的研究中,曹佳和石晓勇的研究都发现大学生两性的性别角色态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15,16],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情况。女生在恋爱关系角色以及年龄方面的关注程度比男生更高,女大学生更倾向于找年龄比自己大的对象。她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相对于同龄的女生来说,同龄的男生不够成熟,自己并不希望帮助对方“成长”,而是希望对方更多地呵护自己,这就需要对方在心理年龄上比自己更加成熟。因此,倾向于找比自己年龄大的对象。同时,在恋爱关系角色这一维度中,女同学也偏向于认为女性在恋爱关系当中扮演的是一个被保护的角色,这与年龄的结果相互佐证。另外,跟于文华对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的总
结[17]相比,本研究同样发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态度总体倾向于现代化,相对于以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家庭角色没有固定模式,双方都有追求自身价值、发挥自身所长的权利。从生育的角度来说,更多人的生育是为了拥有一个爱情结晶而非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是否需要生育以及什么时候生育也会更多地考虑双方意见。
关于恋爱的动机,过往的研究主要归纳为感情需求、物质需求、对未来伴侣的需求、自尊心满足的需求,以及性需求等。部分同学没有强烈的恋爱动机,他们是出于尝试或好奇的心态做出了主动行为,例如有同学表示“就是可能想去试一下吧,试了以后你才知道是不是对的那个人”“只是我想去更加地了解她,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与韩宇平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8]。
女生的主动行为似乎更倾向于在深思熟虑后才做出,还有一部分是为了给予对方反馈。绝大多数受访者都会因为对方对自己态度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主动行为策略,只有极个别的受访者会在做出主动行为的初期较少受对方反馈的影响。推测这种较少影响的前提是自己做出主动行为相当于掌握了主动权,在对方可能的消极反馈前,主动行为在他们身上将会延续。
男生想找一个心灵伴侣的恋爱动机显著高于女生。他们认为校园和生活的压力源较多,学习、考证、社团、人际等方面的综合压力较大,希望有人陪伴自己,拥有一个精神放松的空间。许多女生受到短视频以及身边人的影响,期待自己也拥有同样美好的爱情,更容易受到想象中爱情的影响。
部分有做出主动行为的受访者在恋爱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恋爱动机发生了变化。除了最普遍的感情程度加深以外,产生依恋是另一个重要的改变。“习惯了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但是如果你说你突然离开了的话,可能会觉得好像缺少了一部分东西”,像类似从“喜欢”变成了“习惯”,习惯了对方的存在。同时,在做出主动行为或者建立情侣关系以后,两人不断磨合,默契程度越来越高,对对方与自己匹配度的判断也相应提高。维系与发展这段高质量的爱情,也是他们做出主动行为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恋爱动机。
恋爱带来的改变还体现在情绪和生活状态方面,对两性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男大学生做出主动行为的前后,情绪的起伏比较大,女生则较为平静。情绪起伏的原因以对方是否给予反馈,给予的反馈是否积极为主。而女生则更容易因为主动行为而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律,例如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跟对方一起约会,或者每天分配时间改善自己的身材等。
亲朋好友的反馈和社会舆论都会影响个体恋爱的态度和主动性行为。越亲近的亲戚的反馈影响效果越显著,总体上来说亲戚反馈的影响比朋友更显著。有受访者表示“我爸妈他们有那么多经验,他们肯定看的比我多,要我一个小女生看别人,有可能别人骗我看不出来”“你爸妈不可能害你,他们对你的意见肯定是为你好的,我很相信我亲妈的态度”,表达了受访者对亲友阅历和可靠程度的认可,因此,更倾向于参考他们的反馈。而不受亲朋好友的反馈影响的受访者一方面认为亲朋好友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心仪对象,例如“他们所谓的观点,跟我发生冲突的概率大于我跟我选择对象发生冲突概率”,因此,相比起来更相信自身的判断;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恋爱与亲朋好友没有太大关系,如“这是我的恋爱,跟他们有什么关系”,认为自己的恋爱应该完全由自己决定。
社会舆论方面,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传统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微弱。“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就主动去追”“在一段恋爱关系当中总得有人迈出第一步,我愿意当那个迈出第一步的人”“我不会管什么社会思潮的”等语句透露出受访者的自信、进取和担当,是社会思想逐渐蜕变的重要表现。但也仍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主动会显得掉价,担心身边人会议论自己而不敢去争取,等待对方的主动。相对而言,女生的主动行为更容易受到亲朋好友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一方面,她们更相信父母作为过来人的经验,认为他们给出来的意见是有道理且是为自己好的,所以会较多的采纳;另一方面,女同学相对来说会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眼光和谈论,不希望自己在他人看来是掉价的,所以在接触到诸如此类的言论时会相对应的减少自己的主动行为。
从主动性人格总体上看,有恋爱经验的同学比没有恋爱经验的同学主动性更强,尤其体现在解决问题方面。在确定了情侣关系之后,他们的主动行为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主动行为出现的概率也会随之提高。由此可以推测恋爱经验与主动性行为呈正相关。
有恋爱经验的同学同样会比没有恋爱经验的同学在择偶标准中更看重家庭环境。家庭的门当户对、氛围、条件等大多是婚姻情景下考虑的问题,有建立过情侣关系的同学距离婚姻阶段更近,因此也更可能在意家庭环境的因素,择偶更趋近于现实条件。社会态度方面,有恋爱经验的同学比没有恋爱经验的同学更不在乎社会舆论的影响,直接的经验使得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综上所述,主动性人格、恋爱态度、社会态度、恋爱经验都会影响大学生恋爱的主动性行为,两性在恋爱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社会态度对两性主动性行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恋爱经验与主动性行为呈正相关,主动行为促进了恋爱的产生,恋爱促进了更多的主动性行为,形成了积极的循环。
[1] 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7(1):66-69,79.
[2] 张媛,吕英喆,阎占定.大学生课余生活状况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6):83-87.
[3] 都田媛.“95后”在校大学生情侣关系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20.
[4] Thomas S,Bateman J,Michael Crant.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 Measure and Correlate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3,14(2):103-118.
[5] Sharon K,Parker.Taking Stock:Integrating and Differentiating Multiple Proactive Behavior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3).
[6] 韦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动行为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86-89.
[7] Makoto Matsuo.Reflection on success in promoting authenticity and proactive behavior:A two-wave study[J].Current Psychology,2021(3):1-9.
[8] Carson K D,Baker D S,Lanier P A .The role of individual cultural traits and proactivity in an organizational setting[J].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2014,37(4):348-366.
[9] 郝文斌,冯丹娃.大学生情侣关系问题的最新动态和对策研究——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情侣关系状况调查和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75-77.
[10] Sousa D.Valida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General Aspects and Specificities of the Descriptiv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J].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2014,11(2):211-227.
[11] 石变梅.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4.
[12] 李春秋,曹慧,张建新,等.大学生择偶偏爱性别差异及其与一般社会信念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3):270-272,281.
[13] 张亦弛.“90后”大学生择偶观及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9):95-96.
[14] 吴志凌.“90后”大学生择偶观及影响因素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7(10):154-156.
[15] 曹佳.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角色态度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6]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
[17] 于文华.大学生家庭功能、性别角色态度和成就恐惧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18] 韩宇平,李尚可,曹震,等.工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调查[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1):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