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苏州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纪德奎,2024),强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2016)。核心素养的落地,首先要从学会学习开始。乐学善学是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2016),而学业成就感则是维持“乐学”的重要情感动力。然而,当前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乐学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教育部基础教育检测中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显示有三成以上的学生感到很有学习压力(教育部基础教育检测中心,2018)。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也显示,学生在抑郁、焦虑、学业倦怠等方面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边玉芳,田微微,2025)。但值得关注的是,大量研究表明同时,当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后,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果明显(巫雪琴,2010)。良好的学业成就感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从而正向强化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学业成就感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李志华,2017)。由此可见,学业成就感是学会学习核心素养从理念倡导向行为落实的关键所在。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业成就感,首先需要了解其影响因素。目前,关于成就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少见(谢华,凌镜,2021;陈美中,刘中美,2024;宁玉慧,闫建璋,2021),但聚焦学业成就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计划开展一项主题为“学业成就感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以期更全面地认识学业成就感的影响因素及生成机制,制定出更具操作性的对策,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从“乐学”向“善学”的持续转化。
本文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最早是由格拉泽和斯特劳斯(Glaser B & Strauss A,1967)提出。该理论是一种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以建构理论的研究方法,其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实质”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陈向明,2000)。
为了搜集有关学业成就感影响因素主题相关的质性资料,本研究开展了一项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除了人口学变量之外,主要包括一道开放式问题。问题内容如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列举出你认为能够影响学业成就感的因素。
本研究对象主要来自苏州吴中区某中学的初一和初二学生,共计232名。样本的主要特征如下:(1)在年级分布上,初一学生117名,占比50.43%,初二学生115名,占比49.57%。(2)在性别分布上,女生119名,占比51.29%,男生113名,占比48.71%。
利用质性软件Nvivo11.0对232名初中生反馈的有关“学业成就感的影响因素”的质性文本进行基于扎根研究范式的三级编码。
首先,进行“开放式编码”,即对质性资料进行概括形成概念。经初步概括,总共获得了23个概念,合计781个参考点,如表1所示。以“考试表现”这一概念为例,包括参考点有180个,其代表性参考点有:“考出了好成绩”“考出理想分数”“考试失利”等。鉴于这些参考点,反映的均为与学生考试表现相关的内容,我们将其概括为“考试表现”。在23个概念中,“考试表现”“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作业表现”“平行比较”“正向反馈”“同伴评价”“难题解决”“能力评估”“目标管理”“知识掌握”和“家庭支持”这12个概念所包括的参考点最多,累计占总体参考点数比例为82.70%。根据帕累托法则,可将这12个概念视为“学业成就感”最主要的影响
因素。
表 1 开放式编码及典型参考点
Table 1 Open coding and typical reference points
序号 | 开放编码(概念) | 参考点数 | 百分比/% | 累计百分/% | 典型参考点(具有代表性的编码内容) |
1 | 考试表现 | 180 | 23.05 | 23.05 | 考出了好成绩、考出理想分数、考试失利等 |
2 | 教师评价 | 66 | 8.45 | 31.50 | 老师的看法、老师的认可、老师的评价等 |
3 | 家长评价 | 65 | 8.32 | 39.82 | 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家人的看法、父母的看法等 |
4 | 作业表现 | 52 | 6.66 | 46.48 | 默写全对、顺利写完作业、作业正确率等 |
5 | 平行比较 | 50 | 6.40 | 52.88 | 班级排名、超过平均分、年级排名等 |
6 | 正向反馈 | 44 | 5.63 | 58.51 | 成绩因自己的努力而提升、尽全力做事并成功、能看到自己努力的回报等 |
7 | 同伴评价 | 42 | 5.38 | 63.89 | 同学的看法、同学的认可等 |
8 | 难题解决 | 40 | 5.12 | 69.01 | 解决难题、突破一道难题、对某一问题的攻克等 |
9 | 能力评估 | 34 | 4.35 | 73.36 | 自身能力不足、能力有限等 |
10 | 目标管理 | 27 | 3.46 | 76.82 | 达到目标、内心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等 |
11 | 知识掌握 | 23 | 2.94 | 79.76 | 可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等 |
12 | 家庭支持 | 23 | 2.94 | 82.70 | 家长支持、家长的鼓励等 |
…… | …… | …… | …… | …… | |
23 | 上行比较 | 3 | 0.38 | 100.00 | 以前比我优秀的人这次比我差等 |
合计 | 781 | 100.00 |
其次,进行“主轴编码”,经概括归纳后,获得了“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过程性表现”“结果性评估”“反馈类型”“评价来源”“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比较模式”这8个概念范畴,如表2所示。
最后,进行“选择编码”,即对上述8个概念范畴再次进行概括归纳,最终获得“自我评估与调节”“学业表现与能力发展”“反馈与评价”和“社会环境与比较”这4个核心范畴,如表2所示。以“自我评估与调节”为例,之所以如此命名,主要是因为该核心范畴涵盖了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两个维度。在自我认知维度中,“自我评价”“能力评估”等概念反映了学生通过学业表现对自身的持续性评估过程;而在自我管理维度上,“目标管理”“情绪管理”等概念则体现了个体根据自我认知结果采取的动态调节行为。这两个维度共同构成了“评估—调节”的闭环系统,完整呈现了从内部认知到行为调整的完整心理过程。
表 2 三级编码结果
Table 2 Third-level coding results
选择编码(核心范畴) | 主轴编码(概念范畴) | 参考点数/N | 百分比/% | 开放编码(概念) |
自我评估与调节 | 自我认知 | 72 | 9.22 | 自我评价(11);能力评估(34);自我效能感(19);性格特征(8) |
自我管理 | 52 | 6.66 | 目标管理(27);情绪管理(17);压力管理(8) | |
小计 | 124 | 15.88 | ||
学业表现与能力发展 | 过程性表现 | 71 | 9.09 | 作业表现(52);课堂表现(19) |
结果性评估 | 243 | 31.11 | 考试表现(180);知识掌握(23);难题解决(40) | |
小计 | 314 | 40.20 | ||
反馈与评价 | 反馈类型 | 67 | 8.58 | 正向反馈(44);负向反馈(23) |
评价来源 | 173 | 22.15 | 教师评价(66);同伴评价(42);家长评价(65) | |
小计 | 240 | 30.73 | ||
社会环境与比较 | 社会支持网络 | 42 | 5.38 | 家庭支持(23);学校支持(19) |
社会比较模式 | 61 | 7.81 | 上行比较(3);下行比较(8);平行比较(50) | |
小计 | 103 | 13.19 | ||
合计 | 781 | 100.00 |
本次研究从初中生的视角切入,对中学生学业成就感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度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学业成就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四大方面,各方面又细分多个子因素,具体如下:
一是自我评估与调节。进一步又可分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两个方面。在“自我认知”上,主要涉及“自我评价”“能力评估”“自我效能感”和“性格特征”;在“自我管理”上,主要涉及“目标管理”“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
二是学业表现与能力发展。进一步又可分为“过程性表现”和“结果性评估”两个方面。在“过程性表现”上,主要涉及“作业表现”“课堂表现”;在“结果性评估”上,主要涉及“考试表现”“知识掌握”和“难题解决”。
三是反馈与评价。进一步又可分为“反馈类型”和“评价来源”。在“反馈类型”上,主要涉及“正向反馈”“负向反馈”;在“评价来源”上,主要涉及“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
四是社会环境与比较。进一步又可分为“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比较模式”。在“社会支持网络”上,主要涉及“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在“社会比较模式”上,主要涉及“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和“平行比较”。
基于开放编码获得的概念可以看出,本研究共提炼出23个影响中学生学业成就感的关键因素。其中,12个核心要素高频出现,具体表现为:“考试表现”“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作业表现”“平行比较”“正向反馈”“同伴评价”“难题解决”“能力评估”“目标管理”“知识掌握”和“家庭支持”。
在考试表现上,“考出理想分数” 能给学生带来积极体验,而“考试失利”则可能引发挫败感;在教师评价上,“老师的看法”会影响学生对自身学业的认可程度;在家长评价和家庭支持上,“父母的评价”“家长的支持”会在情感层面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在作业表现上,“作业正确率”“默写全对”是学生日常学业成就感的重要来源;在平行比较和能力评估上,“班级排名”“认为自身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感水平;在正向反馈上,“尽全力做事并成功”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在同伴评价上,“同学的认可”能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感的感知;在难题解决上,“突破一道难题”能带来强烈的成就感体验;在目标管理上,“学业目标的达成”会影响学生对自身学业表现的满意度;在知识掌握上,“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生学业成就感的重要支撑。
除了上述12个高频出现的影响因素,还有“情绪管理”“学校支持”“自我效能感”“课堂表现”等11个也被多次提及的影响因素。基于这些方面的分析,使我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感”的影响因素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学生的“考试表现”是影响自身学业成就感的首要因素。这一结果说明,以“分数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容易让学生将可量化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自身的重要依据,形成“成绩优异即成功,考试失利即失败”的认知方式,并影响对自身学业成就高低的感知。此外,除了“考试表现”之外,学习过程中的“作业表现”“课堂表现”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发展。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一要实施“全过程”评价,不能只关注最终的考试成绩,也要看到“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教师在对学习“过程性表现”的评价中,比如在作业批改和课堂即时反馈中,增加一些“表扬为主”的个性化评语,以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感的习得。概言之,新时代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应致力于助力学生学习发展,而非仅强调对学习结果做出判断(陈雪纯 等,2025)——我们在应用“教育评价”的结果时,也要避免评价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编码结果显示,家长评价与家庭支持作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感的主要因素,在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家长能否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以及能否提供持续的情感支持,直接影响着学生成就感的形成与发展。目前,不论是学生还是班主任都可能会认为,家长最关注的方面是考试成绩(昌成明,2020)。无论这种认识是否正确或全面,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只关注考试成绩的高低,显然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家长从过度关注考试成绩转向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此,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讲座、沙龙、家长工作坊等途径,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从“结果批判”转向“过程共情”,建立以“认可努力—分析问题—协同改进”为核心的家校沟通模式,让家长深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及时的情感支持与评价,与学校共同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
[1] 纪德奎. (2024-04-09). 坚持 “四向发力”, 持续深化新时代教材建设.取自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4/2024_zl04/202404/t20240409_1124620.html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2016).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学刊, (10), 1-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检测中心. (2018-07-23). 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 取自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7/P020180724685827455405.pdf
[4] 边玉芳, 田微微. (2025). 加强家校社医 “教联体” 建设呵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人民教育, (1), 16-19.
[5] 巫雪琴. (2010). 学生成就感的培养——以高中信息学奥赛教学为例. 教学月刊 (中学版下), (8), 58-60.
[6] 李志华. (2017). 学生学习成就感缺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 上海教育科研, (11), 77-82.
[7] 谢华, 凌镜. (2021). 心理资本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获得感与成就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 职教通讯, (7), 92-97.
[8] 陈美中, 刘中美. (2024). “双高” 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成就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9(6), 8-12.
[9] 宁玉慧, 闫建璋. (2021).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成就感影响因素探析——基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 江苏教育研究, (14), 4-9.
[10] Glaser, B., & Strauss, A.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1] 陈向明. (200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12] 陈雪纯, 刘志军, 许越. (in press). 深度学习视域下课堂评价的实践反思与路径优化.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取自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315.g4.20250423.1528.002.html
[13] 昌成明. (2020).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源及建议——对《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2018)》的初步分析. 现代教育论丛, (2), 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