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0~3岁婴幼儿的早期发展和家庭养育环境的优化。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在《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养育人要了解各年龄段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时给予恰当、积极的回应,强调养育者应充分参与对婴幼儿的养育照护,提供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与互动。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也提出加强对家庭养育行为的引导和支持,关注祖辈等家庭成员在育儿过程中的参与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赋予重要地位,赡养老人和抚育子女被视为每位家庭成员的基本责任。受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与当前家庭结构及育儿需求的双重影响,祖辈与父母共同参与儿童抚育,已成为现代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养模式(Bai et al.,2023)。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2017年的家庭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家庭大约有79.7%的祖父母参与家庭教养,其中幼儿园前为77.7%,幼儿园期间是72.9%,到小学阶段仍占60.1%(岳坤,2018)。例如,上海地区的祖辈参与教养的比例高达84.6%(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由此可见,城市地区祖辈与父辈合作育儿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研究城市地区祖辈参与教养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家庭系统理论、相互依赖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理论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家庭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代际关系中的亲子关系,祖辈—孙辈代际关系也成为近年来学者关注的焦点。祖辈—孙辈代际互动是指祖辈和孙辈之间的交感互动,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祖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欧诗,2014)。祖辈—孙辈之间的代际互动不仅是物理上的照料,更是心理、情感与社会行为层面的交流互动,代际互动会影响祖辈和孙辈的能力、态度和行为(Robert & Paris,2015),高质量的代际关系能够使儿童和老年人在情感中获得满足,促进其心理健康(Silverstein et al.,2010)。积极的代际互动有助于婴幼儿获得安全感、建立情感依附关系,同时也能增强祖辈的亲职效能感与家庭幸
福感。
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代家庭中的父母—祖辈育儿理念差异(Goh & Kuczynski et al.,2010)、祖辈教养行为的特征与风险(李晓巍 等,2016)、祖辈参与度对儿童情绪行为的影响(于冬青,王晓冉, 2022)等方面,尽管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但对于祖辈—孙辈之间直接互动的质量、互动特征及影响因素仍缺乏深入探讨。特别是在0~3岁婴幼儿这一早期关键发展阶段,祖辈互动的整体质量、互动特征与人口学差异尚未形成系统认知。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市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祖辈为样本,运用结构化量表评估代际互动质量,着重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1)祖辈—孙辈代际互动质量的整体水平如何?
(2)祖辈—孙辈代际互动在引导性、亲密性、回应性与亲职效能感四个维度上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不同人口学特征(如祖辈类型、年龄、学历及婴幼儿性别、年龄等)是否对祖辈—孙辈代际互动质量存在显著影响?
本研究希望通过定量数据揭示当前祖辈—孙辈互动的实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家庭育儿支持服务的优化及祖辈照护培训提供实证依据。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0~3岁的婴幼儿以及祖辈作为研究对象,该问卷由婴幼儿的父母报告,共收回383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370份。表1、表2分别是祖辈、婴幼儿人口学变量的统计表。
表 1 祖辈人口学变量统计表
Table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grandparents
人口学变量 | 组别 | 人数(人) | 百分比(%) |
不同祖辈 | 爷爷 | 44 | 11.89 |
奶奶 | 161 | 43.51 | |
外公 | 32 | 8.65 | |
外婆 | 133 | 35.95 | |
年龄 | 60岁以下 | 248 | 67.03 |
61~70岁 | 93 | 25.14 | |
70岁以上 | 29 | 7.84 | |
学历 | 小学及以下 | 77 | 20.81 |
初中 | 105 | 28.38 | |
高中/中职/中专 | 88 | 23.78 | |
高职/大专 | 69 | 18.65 | |
大学本科及以上 | 31 | 8.38 | |
总计 | 370 | 100.00 |
由表1可知,参与研究的祖辈中奶奶的人数最多,外公的人数最少;祖辈的年龄中60岁以下的祖辈人数最多,其次是61~70岁之间,70岁以上的祖辈人数最少;大部分祖辈的学历为高中/中职/中专及以下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祖辈占比最少。
表 2 婴幼儿人口学变量统计表
Table 2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人口学变量 | 组别 | 人数(人) | 百分比(%) |
年龄段 | 0~12月龄 | 38 | 10.27 |
13~24月龄 | 115 | 31.08 | |
25~36月龄 | 217 | 58.65 | |
性别 | 男 | 199 | 53.78 |
女 | 171 | 46.22 | |
是否独生子女 | 是 | 238 | 64.32 |
否 | 132 | 35.68 | |
总计 | 370 | 100.00 |
由表2可知,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婴幼儿中男孩多于女孩,婴幼儿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36月龄段,0~12月龄的婴幼儿人数最少,本项目中婴幼儿为独生子女的占比大于非独生子女。
本研究采用张瑞峰(2021)改编的亲子互动量表来测量互动质量,该量表的语言内容均符合测量祖孙互动质量的要求。张瑞峰(2021)亲子互动量表改编自格拉斯科(Glascoe,2002)编制的亲子互动量表(the briganc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scale,BPCIS),改编后的问卷包含20个条目,涵盖引导性、亲密性、回应性和亲职效能感四个维度。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先分别计算各维度得分,再合成总分,得分越高表示互动质量越好。本研究中,改编量表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4,各维度Cronbach’s α依次为0.77、0.82、0.79和0.7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 23.0 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均值、标准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计算,以呈现互动质量的总体水平。随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祖辈类型、年龄及学历等变量在各维度得分上的差异。同时,针对婴幼儿的性别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
为了考察0~3岁婴幼儿家庭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总体特征,本研究对370组家庭中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整体情况以及引导性、亲密性、回应性、亲职效能感4个互动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 祖辈—孙辈代际互动总体质量描述(N=370)
Table 3 Overall quality of grandparent-grandchild interactions (N=370)
续表 |
||||
维度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维度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代际互动总分 | 3.59 | 0.71 | 1.65 | 4.85 |
引导性 | 3.80 | 0.83 | 1.63 | 5.00 |
亲密性 | 3.27 | 0.90 | 1.50 | 5.00 |
回应性 | 3.15 | 0.87 | 1.33 | 5.00 |
亲职效能感 | 3.77 | 0.85 | 1.20 | 5.00 |
由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四个维度平均得分在 3.15~3.80分(满分为5分)之间,总体平均分为3.59分(SD=0.71)。这表明祖辈—孙辈代际互动整体情况以及引导性、亲密性、回应性、亲职效能感维度得分整体偏高,说明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程度较高。总体来看,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引导性维度得分最高,回应性维度得分最低。
祖辈—孙辈代际互动在引导性维度共有八个项目,分别为和孩子一起玩,并给孩子演示玩具、经常与孩子有亲密的接触(如“摸头、拍肩、拍手、相互拥抱……”)、当孩子哭的时候通常会和孩子沟通、通过言语或演示来帮助孩子了解新事物、陪着孩子看书或者给孩子读儿童读物、为孩子编造游戏或歌曲、当孩子看着或碰触一个玩具时,给他讲解关于这个玩具、当孩子看着他/她,他/她会和孩子讲话或者对孩子发出声音。引导性是指照料者在互动中通过语言、行为或情境创设,引发和支持儿童探索、学习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体现了照料者在促进儿童发展中的主动介入和支持作用。对这9个项目祖辈—孙辈互动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 4 祖辈—孙辈代际互动中引导性维度的情况
Table 4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or the guidance dimension of grandparent-grandchild interactions
项目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引导性情况 | 3.80 | 0.83 | 1.63 | 5.00 |
和孩子一起玩,并给孩子演示玩具 | 3.72 | 1.07 | 1.00 | 5.00 |
经常与孩子有亲密的接触(如“摸头、拍肩、拍手、相互拥抱……”) | 3.92 | 1.11 | 1.00 | 5.00 |
当孩子哭的时候通常会和孩子沟通 | 3.85 | 0.98 | 1.00 | 5.00 |
通过言语或演示来帮助孩子了解新事物 | 3.88 | 1.09 | 1.00 | 5.00 |
陪着孩子看书或者给孩子读儿童读物 | 3.77 | 1.15 | 1.00 | 5.00 |
为孩子编造游戏或歌曲 | 3.69 | 1.14 | 1.00 | 5.00 |
当孩子看着或碰触一个玩具时,给他讲解关于这个玩具 | 3.73 | 1.08 | 1.00 | 5.00 |
当孩子看着他/她,他/她会和孩子讲话或者对孩子发出声音 | 3.89 | 1.10 | 1.00 | 5.00 |
引导性维度共有八个项目,由上表可知,八个项目平均得分在 3.69~3.92分(满分为5分)之间,总体平均分为3.80分(SD=0.83)。其中,祖辈—孙辈代际互动质量最高的项目是“经常与孩子有亲密的接触”(如“摸头、拍肩、拍手、相互拥抱……”),平均得分为3.92,其次是“孩子看着他/她,他/她会和孩子讲话或者对孩子发出声音”,平均得分为3.89,第三是通过言语或演示来帮助孩子了解新事物,平均得分为3.88。祖辈—孙辈代际互动质量平均得分最低的项目是“为孩子编造游戏或歌曲”,平均得分低于3.7。该维度的得分特征表明祖辈在与孙辈的互动中倾向于采用情感接触和直接言语指导等方式,但在创造性、情境化的引导行为上仍存在一定不足。
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亲密性维度共有4个项目,分别为和孩子在与他/她交流时不能平静下来或看起来并不是很感兴趣、孩子看起来不喜欢他/她、和孩子相处并不愉快、大多数时间,他/她喜欢孩子。亲密性是指互动双方在情感联结、彼此喜爱与交流愉悦程度上的表现,是衡量代际关系和谐与情感质量的重要指标。对这4个项目祖辈—孙辈互动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 5 祖辈—孙辈代际互动中亲密性维度的情况
Table 5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or the intimacy dimension of grandparent-grandchild interactions
项目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亲密性情况 | 3.27 | 0.90 | 1.50 | 5.00 |
孩子在与他/她交流时不能平静下来或看起来并不是很感兴趣 | 2.71 | 1.09 | 1.00 | 5.00 |
孩子看起来不喜欢他/她 | 3.23 | 1.35 | 1.00 | 5.00 |
和孩子相处并不愉快 | 3.15 | 1.48 | 1.00 | 5.00 |
大多数时间,他/她喜欢孩子 | 3.98 | 0.98 | 1.00 | 5.00 |
由上表可知,亲密性维度的总体平均得分为3.27分,四个项目的得分分布在2.71至3.98分之间(满分为5分),呈现出一定的内部差异。其中得分最高的项目为“大多数时间,他/她喜欢孩子”(M = 3.98),显示出祖辈普遍对孙辈持积极情感态度,具备较高的情感接纳度。相反,得分最低的项目为“孩子在与他/她交流时不能平静下来或看起来并不是很感兴趣”(M = 2.71),提示部分祖辈在与孙辈的互动过程中,可能未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或未能建立良好的互动节奏。这表明,虽然祖辈普遍对孙辈怀有高度喜爱与情感联结,但在具体的交流互动中,仍存在亲密关系难以顺利建立的问题。
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回应性维度共有3个项目,分别为当孩子看着或触碰某东西的时候,他/她第一件事是说“不”、孩子愿意主动地告诉他/她,自己在外面看到/遇到的事情或内心感受、心情不好时不愿意理孩子。回应性是指照料者对儿童行为、情感和表达所做出的敏感、及时和恰当的反应,体现了其在互动中对儿童需求的关注与接纳程度。对这3个项目祖辈—孙辈互动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 6 祖辈—孙辈代际互动中回应性维度的情况
Table 6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or the responsiveness dimension of grandparent-grandchild interactions
项目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回应性情况 | 3.15 | 0.87 | 1.33 | 5.00 |
当孩子看着或触碰某东西的时候,他/她第一件事是说“不” | 2.76 | 1.25 | 1.00 | 5.00 |
孩子愿意主动地告诉他/她,自己在外面看到/遇到的事情或内心感受 | 3.66 | 1.11 | 1.00 | 5.00 |
心情不好时不愿意理孩子 | 3.03 | 1.34 | 1.00 | 5.00 |
回应性维度共包含三个项目,具体得分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该维度各项目的平均得分介于2.76至3.66之间(满分为5分),总体平均分为3.15(SD = 0.87),在四个互动维度中得分最低。在所有项目中,得分最高的是“孩子愿意主动地告诉他/她,自己在外面看到/遇到的事情或内心感受”(M = 3.66),表明部分祖辈与孙辈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情感沟通基础,孩子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情绪。而得分最低的项目为“当孩子看着或触碰某东西的时候,他/她第一件事是说:‘不’”
(M = 2.76),反映出祖辈在回应儿童探索行为方面存在较大限制,可能倾向于采用控制或否定的方式应对儿童的兴趣表达。这表明,尽管祖辈在与孙辈的情感沟通中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但在行为层面的及时性、敏感性和支持性回应仍显不足。
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亲职效能感维度共有5个项目,分别为非常享受给孩子喂食或和孩子一起吃东西、可以理解孩子比较隐晦的情感表达、当孩子感到失落的时候,能使他感到好些、了解孩子的喜好与厌恶、孩子会主动邀请他/她一起玩游戏。亲职效能感是指照料者在育儿过程中的自信程度及对其育儿能力的感知,反映了其在育儿互动中的积极性与效能感受。对这5个项目祖辈—孙辈互动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 7 祖辈—孙辈代际互动中亲职效能感维度的情况
Table 7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or the parenting self-efficacy dimension of grandparent-grandchild interactions
续表 |
||||
项目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项目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亲职效能感情况 | 3.77 | 0.85 | 1.20 | 5.00 |
非常享受给孩子喂食或和孩子一起吃东西 | 3.76 | 1.10 | 1.00 | 5.00 |
可以理解孩子比较隐晦的情感表达 | 3.78 | 1.04 | 1.00 | 5.00 |
当孩子感到失落的时候,能使他感到好些 | 3.59 | 1.05 | 1.00 | 5.00 |
了解孩子的喜好与厌恶 | 3.88 | 1.11 | 1.00 | 5.00 |
孩子会主动邀请他/她一起玩游戏 | 3.82 | 1.04 | 1.00 | 5.00 |
亲职效能感维度共包含五个项目,从表中结果可见,各项目平均得分介于3.59至3.88之间(满分为5分),总体平均得分为3.77(SD = 0.85),在祖辈—孙辈代际互动四个维度中位居第二,表明祖辈在育儿过程中普遍具备较高的自我亲职效能感。其中,得分最高的项目为“了解孩子的喜好与厌恶”(M = 3.88),说明祖辈对孙辈的日常行为与兴趣具有较强的关注度和敏感性,能够感知儿童的偏好,体现出一定的观察与理解能力。其次,“孩子会主动邀请他/她一起玩游戏”(M = 3.82)和“可以理解孩子比较隐晦的情感表达”(M = 3.78)得分也较高,反映出祖辈不仅在认知层面能与孙辈保持良好联结,在情感理解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同理性。值得注意的是,亲职效能感维度中得分最低的项目是“当孩子感到失落的时候,能使他感到好些”(M = 3.59),这可能说明部分祖辈在面对婴幼儿负面情绪时存在一定的应对困难,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安抚手段。相较于日常的观察与陪伴,儿童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所需的情绪支持和心理共情,对祖辈的情绪识别力、语言表达力以及调节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往往是祖辈育儿中的薄弱环节。
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祖辈特征对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总体以及引导性、亲密性、回应性、亲职效能感四个维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祖辈类型、祖辈年龄、祖辈学历与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总体及四个维度进行比较。
表 8 不同祖辈特征的祖辈—孙辈代际互动得分的比较(N=370)
Table 8 Comparison of grandparent-grandchild interaction scores by grandparent characteristics (N = 370)
类别 | N | 引导性 (M±SD) | 亲密性 (M±SD) | 回应性 (M±SD) | 亲职效能感 (M±SD) | 祖辈—孙辈代际互动整体情况(M±SD) |
不同祖辈 | ||||||
爷爷 | 44 | 3.66±0.75 | 3.09±0.74 | 3.06±0.83 | 3.76±0.68 | 3.54±0.62 |
奶奶 | 161 | 3.86±0.84 | 3.85±0.95 | 3.47±0.89 | 3.84±0.85 | 3.62±0.76 |
外公 | 32 | 3.38±1.02 | 3.25±0.99 | 3.07±1.04 | 3.26±1.02 | 3.30±0.74 |
外婆 | 133 | 3.76±0.90 | 3.81±0.82 | 3.69±0.85 | 3.73±0.96 | 3.68±0.88 |
F | 2.248 | 1.945* | 1.616 | 2.706* | 1.668 | |
年龄 | ||||||
60岁及以下 | 248 | 3.82±0.70 | 3.41±0.83 | 3.38±0.81 | 3.77±0.87 | 3.83±0.87 |
61~70岁 | 93 | 3.79±0.80 | 3.22±0.80 | 2.77±0.72 | 3.65±0.76 | 3.62±0.68 |
70岁以上 | 29 | 3.73±٠.٤٤ | 2.57±0.32 | 2.60±0.79 | 3.74±0.69 | 3.37±0.23 |
F | 1.173 | 7.616 ** | 5.541 ** | 1.124 | 1.656 ** | |
学历 | ||||||
小学及以下 | 77 | 3.51±0.79 | 3.13±0.74 | 2.68±0.95 | 3.56±0.77 | 3.26±0.87 |
初中 | 105 | 3.86±0.65 | 3.36±0.71 | 3.41±0.72 | 3.76±0.73 | 3.75±0.72 |
高中/中职/中专 | 88 | 3.85±0.78 | 3.17±0.86 | 3.19±0.96 | 3.67±0.80 | 3.58±0.67 |
高职/大专 | 69 | 3.72±0.84 | 3.23±0.82 | 3.14±0.84 | 3.78±0.77 | 3.67±0.69 |
大学本科及以上 | 31 | 4.35±0.55 | 3.69±0.98 | 3.20±0.75 | 4.33±0.80 | 4.11±0.68 |
F | 2.923* | 1.584 | 1.996 | 2.485* | 3.316* |
注:*p<0.05,**p<0.01,*** p<0.001。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祖辈类型比较中,祖辈在引导性和回应性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 > 0.05),但在亲职效能感(F = 2.706,p = 0.031)和亲密性(F = 1.945,p = 0.023)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不同祖辈角色在自我效能与情感联结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祖辈年龄的比较中,引导性和亲职效能感维度的得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 > 0.05),而亲密性(F = 7.616,p = 0.001)和回应性(F = 5.541,p = 0.005)两个维度均呈现显著差异,表明祖辈年龄对情感亲密程度与行为响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就祖辈学历而言,亲密性和回应性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p > 0.05),但在引导性(F = 2.923,p = 0.013)和亲职效能感(F = 2.485,p = 0.028)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教育水平对祖辈教养自信与引导行为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爷爷与奶奶在亲职效能感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外公,具体表现为:爷爷奶奶在与孙辈互动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我亲职效能感。与此同时,奶奶与外婆在亲密性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外公与爷爷,表明女性祖辈更易与孙辈建立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在年龄变量中,60岁及以下祖辈在回应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61~70岁群体,且在亲密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61~70岁及70岁以上组,说明祖辈年龄越小,其与孙辈的互动质量越高,具体表现为更高的情感投入与互动敏感度。在学历层面,具有初中、高中/中专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祖辈在引导性与亲职效能感两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小学及以下学历组。可见,教育水平越高的祖辈,在与孙辈的互动中更能体现出积极的引导行为与较强的自我亲职效能感,具备更高的育儿信心和行为调节能力。
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的婴幼儿对祖辈—孙辈代际互动总体以及引导性、亲密性、回应性、亲职效能感四个维度得分上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结果进行分析。
表 9 不同婴幼儿特征的祖辈—孙辈代际互动得分的比较(N=370)
Table 9 Comparison of grandparent-grandchild interaction scores by infant/toddler characteristics (N=370)
类别 | N | 引导性 (M±SD) | 亲密性 (M±SD) | 回应性 (M±SD) | 亲职效能感 (M±SD) | 祖辈—孙辈代际互动整体情况(M±SD) |
性别 | ||||||
男 | 199 | 3.84±0.77 | 3.30±0.79 | 3.15±0.70 | 3.76±0.71 | 3.63±0.85 |
女 | 171 | 3.74±0.74 | 3.53±0.62 | 3.37±0.78 | 3.88±0.85 | 3.72±0.82 |
t | -0.676 | -0.553 | -1.04 | -0.676 | -0.739 | |
年龄 | ||||||
0~12月龄 | 38 | 4.16±0.55 | 3.54±1.02 | 3.04±0.64 | 4.34±0.75 | 3.84±0.66 |
13~24月龄 | 115 | 3.55±0.87 | 3.37±0.88 | 3.58±0.74 | 3.69±0.85 | 3.47±0.76 |
25~36月龄 | 217 | 3.87±0.81 | 3.31±0.83 | 3.30±0.74 | 3.73±0.85 | 3.66±0.85 |
F | 3.602* | 0.657 | 0.254 | 4.533* | 2.769 | |
是否独生子女 | ||||||
是 | 238 | 3.73±0.76 | 3.76±0.60 | 3.17±0.85 | 3.69±0.87 | 3.66±0.82 |
否 | 132 | 3.74±0.74 | 3.28±0.82 | 3.19±0.89 | 3.77±0.74 | 3.67±0.88 |
t | 1.372 | 0.162 | 0.206 | 1.462 | 1.663 |
注:*p<0.05,**p<0.01,*** p<0.001。
由表9可见,婴幼儿的性别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在祖辈—孙辈代际互动各维度得分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 > 0.05),说明这些变量对互动质量的影响较小。相较之下,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在引导性(F = 3.602,p = 0.016)和亲职效能感(F = 4.553,p = 0.015)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亲密性和回应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p > 0.05)。进一步的事后检验结果表明,0~12 月龄婴幼儿的祖辈在引导性和亲职效能感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13~24 月龄和25~36 月龄组的祖辈。
这一结果说明,婴幼儿年龄越小,祖辈在互动中展现出的引导行为和自我亲职效能感水平越高。可能原因在于,年幼婴儿对照料的依赖程度较高,更容易激发祖辈的照顾主动性和参与意愿,从而提升其在育儿过程中的行为投入和情感认同。此外,相较于较大月龄的婴幼儿,0~12 月龄婴幼儿在情绪反应和行为表达上更加直接,祖辈更易获得积极反馈,增强其育儿信心与自我效能。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0~3岁婴幼儿家庭中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整体水平、四个维度的结构特征以及祖辈与婴幼儿个体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祖辈在总体互动中表现出较高水平,尤其在引导性与亲职效能感两个维度上得分较高,回应性维度得分相对较低,呈现出典型的“强引导、弱回应”互动模式。
在引导性维度中,祖辈较多采用语言讲解、行为示范等方式帮助婴幼儿了解新事物,这与李晓巍等(2016)的研究一致,表明祖辈在行为层面对教养任务的承担较为积极,育儿主动性较强。亲职效能感维度得分同样较高,显示祖辈对自身照护能力持有一定信心,能够识别儿童的情绪线索,参与日常游戏与交流活动。这与杜雨茜和左志宏(2021)的研究一致,即高亲职效能感可促进互动质量的提高。
然而,回应性维度得分最低,尤其是在“第一反应为否定”这一行为项目中,显示祖辈在面对婴幼儿自主探索时,可能更倾向于采用控制性而非支持性策略。这一发现呼应了安斯沃斯等(Ainsworth et al.,1978)关于“回应性照料”在安全依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提示祖辈在应对儿童探索行为时,仍需提升敏感性与共情能力。
在影响因素方面,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并未显著影响互动质量,说明祖辈在育儿中整体较为平等地对待不同类型婴幼儿。而祖辈的类型、年龄和学历则在不同维度上产生显著作用:女性祖辈(尤其是奶奶和外婆)在亲密性维度得分更高,表明其更擅长建立情感联结;年龄较小的祖辈在亲密性和回应性上表现更佳,可能与体力状态、认知活跃度及新观念接纳能力相关;高学历祖辈在引导性与亲职效能感方面得分显著更高,进一步印证了教育水平与育儿理念更新、表达能力提升之间的密切关系(茅佳倩 等,2021)。
此外,婴幼儿年龄显著影响祖辈的互动行为。0~12月龄婴幼儿的祖辈在引导性与亲职效能感维度得分最高,说明年幼婴儿更能激发祖辈的教养动机与亲职信心。婴幼儿依赖程度的变化可能是驱动互动差异的关键因素,验证了尚科夫和菲利普斯(Shonkoff & Phillips,2000)关于“照料依赖程度影响养育者参与度”的观点。
本研究基于对上海市370组0~3岁婴幼儿家庭中祖辈—孙辈代际互动的实证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1)祖辈—孙辈互动总体水平较高,尤其在引导性和亲职效能感方面表现突出,表明祖辈在教养行为中具有较强的参与意愿和育儿信心;祖辈在回应性维度得分较低,显示其在情绪敏感性和支持性回应方面存在不足,表现出“重教导、轻回应”的互动倾向;
(2)人口学变量对祖辈互动质量影响显著,年轻、女性及高学历祖辈在亲密性、引导性与亲职效能感方面表现更优,说明身体状态、情感表达能力和教育水平是影响互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3)婴幼儿年龄对互动质量有显著影响,0~12月龄的婴儿更能激发祖辈的引导行为和育儿自信。
[1]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9).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1st ed.). Psychology Press.
[2] Bai, X., Chen, M., He, R., & Zhang, Y. (2023).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of intergenerational coparenting within family systems: A scoping review.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15(1), 78-117.
[3] Goh, E., & Kuczynski, L. (2010). “Only children” and their coalition of parents: Considering grandparents and parents as joint caregivers in urban Xiamen, China.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4), 221-231.
[4] Phillips, D. A., & Shonkoff, J. P. (Eds.). (2000). From neurons to neighborhoods: The science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National Academy Press.
[5] Robert D. Strom & Paris S. Strom (2015). Assessment of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hip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41(1), 41-52.
[6] Silverstein, M., Gans, D., Lowenstein, A., Giarrusso, R., & Bengtson, V. L. (2010). Olde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six developed nations: Comparison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affection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2(4), 1006-1021.
[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29/content_5729421.htm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https://www.gov.cn/xinwen/2021-10/23/content_5644501.htm
[9] 岳坤. (2018). 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状况调查. 少年儿童研究, (1), 3-20.
[10]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0). 家庭教育研究近三十年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http://www. cnsaes. org/homepage/html/gallery/youerzaoqijiaoyu/579. html
[11] 欧诗. (2014). 2~3岁儿童游戏中的祖孙互动及引导方法探讨 (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
[12] 李晓巍, 谢娟, 宋雅婷. (2016).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的特点及其与母亲养育压力、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 (4), 71-78.
[13] 于冬青, 王晓冉. (2025). 代际协同教养的联合模式及其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 学前教育研究, (4), 67-79.
[14] 杜雨茜, 左志宏. (2021). 3~6岁幼儿父母教养亲职效能感类别及与亲子关系的联系——基于一孩父母和二孩父母的潜在剖面分析. 幼儿教育, (Z3), 65-70.
[15] 茅佳倩, 鲍舒文, 郭付美 (2021). 亲职效能感研究综述. 心理学进展, 11(1), 26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