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三亚; 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三亚; 3.海南省五指山市政协,五指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五观”形成的关键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理论渊源与涵义解读、视角拓展、心理机制、铸牢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理论研究。蒋文静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属于社会规范的学习,除认知成分外,还包含将认知内化为情感、情感外化为个体自觉行为的过程(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2020)。梁静等学者提出了三条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认知、情感和行为路径(梁静,杨伊生,2020),陈立鹏等学者以意识理论为基础,围绕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陈立鹏,薛璐璐,2021)。虽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证调查还较少。为了引导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本研究以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并提出民族地区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更好地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为中小学校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参考与借鉴。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对海南有代表性的民族地区包括五指山市、东方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及陵水黎族苗族自治县的5所中学和3所小学共121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97人,女生705人,缺失9人;小学4~6年级301人,初中1~3年级126人,高中1~2年级784人。汉族356人,黎族708人,苗族118人,其他民族29人。
本研究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一是人口学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民族、政治面貌、父母亲民族、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家庭所在地等信息。二是采用陈立鹏、薛璐璐(2021)编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共18题,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维度,每维度6题,采用Likert五级评分,从1“非常不认同”到5“非常认同”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本次测验中,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79,信度高。
采用SPSS 2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体状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城乡、民族、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父母亲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差异检验。
由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体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平均分均高于4分(理论中值为3分),说明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水平较高,处于比较认同与非常认同之间。其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维度得分最高,意志维度得分最低。
表 1 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描述性统计(N=121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N=1211)
问卷及维度 | 平均分(M) | 标准差(SD)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4.745 | 0.635 |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 | 4.744 | 0.645 |
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 | 4.768 | 0.633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 | 4.722 | 0.663 |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三个维度在性别上均呈显著差异,女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认知、情感,以及意志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p<0.05)。
表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M±SD)
Table 2 Tes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M±SD)
项目 | 男生(N=497) | 女生(N=705) | t | p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4.693±0.720 | 4.781±0.569 | -2.279* | 0.023 |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 | 4.697±0.727 | 4.776±0.583 | -2.008* | 0.045 |
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 | 4.706±0.729 | 4.812±0.556 | -2.730** | 0.006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 | 4.675±0.741 | 4.755±0.604 | -1.987* | 0.047 |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由表3可知,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三个维度在年级上均呈极显著差异(p<0.001)。
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方面,高中生均显著高于小学生,高中生也显著高于初中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初中生与小学生的差异并不显著。
表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的方差分析(M±SD)
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at the grade level (M±SD)
项目 | 小学(N=301) | 初中(N=126) | 高中(N=784) | F | p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4.605±0.561 | 4.592±0.792 | 4.823±0.620 | 17.368*** | <0.001 |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 | 4.597±0.597 | 4.577±0.799 | 4.828±0.620 | 19.208*** | <0.001 |
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 | 4.639±0.570 | 4.640±0.797 | 4.838±0.617 | 13.824*** | <0.001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 | 4.578±0.616 | 4.560±0.817 | 4.804±0.639 | 17.285*** | <0.001 |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由表4可知,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三个维度在居住地类型上均呈显著差异(p<0.05)。
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分上,城市中小学生显著高于农村中小学生,乡镇中小学生也显著高于农村中小学生(p<0.01)。城市中小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情感,以及意志方面均显著高于农村中小学生(p<0.01),乡镇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也显著高于农村中小学生
(p<0.05)。
表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各维度在居住地类型上的方差分析(M±SD)
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in terms of residence types (M±SD)
项目 | 城市(N=120) | 乡镇(N=379) | 农村(N=712) | F | p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4.875±0.423 | 4.786±0.684 | 4.701±0.634 | 5.065** | 0.006 |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 | 4.885±0.418 | 4.777±0.694 | 4.703±0.646 | 4.825** | 0.008 |
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 | 4.897±0.412 | 4.802±0.685 | 4.728±0.632 | 4.526* | 0.011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 | 4.844±0.461 | 4.778±0.693 | 4.672±0.672 | 5.452** | 0.004 |
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三个维度在民族、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政治面貌、父母文化程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分别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居住地类型为自变量,先将自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然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由表5可知,性别、年级以及居住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有显著的解释力,特别是年级变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预测作用最大。以“小学&高中”虚拟变量而言,其B值(非标准化回归系数)等于-0.195,回归系数为负,表示与高中生相比,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较低,以“初中&高中”虚拟变量而言,其B值等于-0.219,初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也比高中生水平低。就“城市&农村”虚拟变量而言,其B值等于0.131,回归系数为正,表示与农村相比,城市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较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方面,高中生也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城市中小学生显著高于农村中小学生。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方面,高中生也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
表 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回归分析
Table 5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续表 |
||||||||||||
自变量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 | 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 | ||||||||
B | t | p | B | t | p | B | t | p | B | t | p | |
自变量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 | 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 | ||||||||
B | t | p | B | t | p | B | t | p | B | t | p | |
常数 | 4.742 | 125.926 | <0.001 | 4.759 | 124.51 | <0.001 | 4.747 | 126.138 | <0.001 | 4.722 | 120.08 | <0.001 |
性别 | 0.073 | 1.985 | 0.047 | 0.062 | 1.653 | 0.099 | 0.093 | 2.526 | 0.012 | 0.065 | 1.678 | 0.094 |
小学&高中 | -0.195 | -4.387 | <0.001 | -0.212 | -4.707 | <0.001 | -0.173 | -3.884 | <0.001 | -0.2 | -4.314 | <0.001 |
初中&高中 | -0.219 | -3.625 | <0.001 | -0.241 | -3.93 | <0.001 | -0.184 | -3.047 | 0.002 | -0.232 | -3.679 | <0.001 |
城市&农村 | 0.131 | 2.082 | 0.038 | 0.134 | 2.097 | 0.036 | 0.132 | 2.098 | 0.036 | 0.127 | 1.935 | 0.053 |
乡镇&农村 | 0.051 | 1.257 | 0.209 | 0.038 | 0.906 | 0.365 | 0.045 | 1.111 | 0.267 | 0.071 | 1.667 | 0.096 |
F值 | 8.757 | 9.27 | 7.715 | 8.566 | ||||||||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本研究表明,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体水平较高,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得分最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方面,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持肯定态度,有较为强烈的认同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方面,对中华民族有较强烈的归属感,热爱中华民族,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各民族团结、平等、互助、和谐意识较强。究其原因,首先,中华文化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得到广泛传承和发扬。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涵盖了中华文化多个方面。这种教育能促进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文化自信,从而有利于增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环境促使中小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海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不同少数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海南中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尊重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尽管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水平较高,但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特别是在意志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自觉性行为有待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认知、情感到行为层面的转化还需进一步提升。
本研究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在性别上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特别是情感方面的差异更显著,这与张静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男女生性别无差异不同(张静,陈立鹏,2024),体现出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这可能和中小学生男女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男性总体上比女生表达更少的情感、女生有更丰富的情感、女生在心理上比男生成熟早等有关。这也提示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中,要关注和加强男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情感和意志方面的教育。
本研究调查发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方面,高中生均显著高于小学生,高中生也显著高于初中生,差异显著。这表明高中生认知能力相比初中和小学,发展迅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辩证思维有很大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且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行为的自觉性更高。而初中生和小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情感以及意志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需要加强“一”与“多”“大”与“小”“同”与“异”“内”与“外”等辩证关系的教育。同时,增强中小学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高级情感,发扬中小学生仁爱、团结、互助等中国精神和品格,增强其使命感,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研究调查发现,城市中小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情感以及意志方面均显著高于农村中小学生。这与张静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张静,陈立鹏,2024),这可能与城乡间教育资源、社区(村)建设、文化氛围、信息来源等有关。生活在城市的中小学生相比乡镇和农村的学生,成长环境更加多元,文化氛围相对开放和包容、教育资源更为优质、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与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更多,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中小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丰富的认知和体验,使命感和自觉性也会更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认知。若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碎片化理解,便会有损对其丰富内涵和深厚机理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理解与感知,且不能真正将其“入脑”“入心”并“外化于行”(张静,陈立鹏,2024)。钟志勇基于编码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有五大指标体系,包括文化认同、理想信念、精神涵养、知识教育和活动实践(钟志勇,徐用祺,2024)。其中,文化认同、理想信念、精神涵养,以及知识教育属于认知类指标。文化认同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理想信念包括四个自信、四个与共和“五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这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依据。精神涵养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团结奋斗精神。知识教育包括民族常识、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以及民族历史。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应从浅入深、层层递进,从符号认知到价值观塑造体现系统化、整体性和连
贯性。
基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经历会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在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教育活动中的情感因素,重视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集体主义情感、团结奋斗精神教育,重视文化自信、民族自尊(宁盛卫,李秀丽,姜凤云,2023)、民族自信和自豪感,重视家长、教师情感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民族情感具有动力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和迁移功能(孙琳,2021)。可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挖掘中华民族重大节日、重要时间节点、重要教育基地、重要仪式中蕴含的丰富教育内容,通过共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日升旗活动、入队入团宣誓仪式等活动,打造各民族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情感。
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水平在认知和情感中最低,培养其意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意志培养需要通过实践锻炼逐步增强,家校社可经常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加强中小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中,在解决矛盾冲突中获得直接经验,也可提供榜样示范,让学生讨论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感、坚强意志是如何练就的,获得替代性经验,以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力,锻炼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行为。
无论多么深刻的认识、多么浓烈的情感,不付诸实际行动都是空谈。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的种种自觉行为,如爱护国旗,遵守学生守则,与不同民族学生友好、平等、礼貌往来、文明参观博物馆等,通过导之以行,引导中小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维护祖国统一、投身祖国建设、促进民族团结,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要从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关注性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关注不同性别学生在学习兴趣、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差异,通过男生喜欢竞争等方式提升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以及意志水平。注重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注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同年龄阶段在认知、情绪,以及意志上的差异,中小学各学段要有序衔接、连续通畅、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连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启蒙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强化初中生共同体认知、激发共同体情感;树立高中生价值理性、增强共同体认同(李寅 等,2022),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在家校社协同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课程育人,以文化育人,以活动育人,以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立鹏,方雅静,2024),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加强农村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宣传活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文化观、爱国主义精神等宣传教育和主题教育,在各种实践教育活动以及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中小学只有从文化认同、理想信念、精神涵养,以及知识教育上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上深刻体验、活动上不断实践、行为上自觉主动,注重教育资源均衡,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不同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地施教才能真正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本质上维护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蒋文静, 祖力亚提·司马义. (2020).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 民族教育研究, 31(1), 13-21.
[2] 梁静, 杨伊生. (2020). 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及培育机制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41(7), 207-214.
[3] 陈立鹏, 薛璐璐. (2021). 基于心理测量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编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41(2), 30-38.
[4] 张静,陈立鹏. (2024). 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现状及其群体差异研究 —— 基于广西8所高校本科生调研结果的分析. 广西民族研究, (1), 70-82.
[5] 钟志勇, 徐用祺. (2024).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建构. 民族教育研究, 35(5), 5-13.
[6] 宁盛卫,李秀丽,姜凤云. (2023). 民族自尊影响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 民族学刊, 14(12), 111-117+152.
[7] 孙琳. (2021). 以情感认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据、机理与路径. 思想教育研究, (2), 147-151.
[8] 李寅, 李翠, 牛锐. (2022-02-15). 阿拉坦仓: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 中国民族报.
[9] 陈立鹏, 方雅静. (2024). 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S县某中心小学为例.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5(4), 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