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青岛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阶段,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学业压力、环境适应、社交关系等多重挑战时,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高发态势。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杨晓凡 等,2025),我国大学生抑郁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3.3%~28.9%(Luo et al.,2021)。更令人忧心的是,抑郁障碍与自杀风险存在紧密关联,患者抑郁发作期间经常报告有自杀想法和行为,自杀死亡率约为15%(WHO,2019)。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五倍(Nock et al.,2010)。这种“抑郁—自杀”的恶性链式反应在大学生群体中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深入解析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自杀风险的作用机制,尤其是挖掘其中可干预的保护性因素,对构建高校心理危机防控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现有研究对抑郁作为自杀的前因变量已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讨论(Jeon,2011;Kalin,2021),然而反向路径研究存在明显空缺。徐冲等人(2024)的研究发现自杀意念对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在较短时间内,自杀意念的产生能够使消极情绪减少、积极情绪增加。也有一些其他研究发现,考虑自杀能够让个体感受到安慰和释放(Crane et al.,2013;Maltsberger et al.,2010)。根据Baumeister的情绪调节理论,情绪并非行为产生的原因,而是行为的产生旨在改变情绪状态(Baumeister,2007)。尽管自杀意念的产生可能有调节情绪的作用,但并不能真正解决个体的情绪问题,是一种非适应性的情绪管理方式,因而在较长时间内反而可能与消极情绪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现有研究主要验证了较短时间内自杀对情绪的影响,对更长时间内的预测作用则缺乏研究证据。基于此,本研究将利用追踪研究设计探索自杀风险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即研究假设大学生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之间存在双向预测作用。
亲子关系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可能对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李启明,李琪,2025),拥有良好亲子关系的个体在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等多方面都显著好于亲子关系不良的个体(鞠佳雯 等,2018;王莹滟 等,2023;杨颖 等,2022),进而能够作为一种保护因素有效预防其他风险因素对自杀行为的产生(姬钰琳 等,2024),同时研究也发现了亲子关系能够有效调节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王琼 等,2022)。在大学生面对压力或刺激时,父母给予有效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大学生及时解决内在困扰,以防更多消极情绪或者自杀风险的产生。因而,研究假设亲子关系能够有效调节大学生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双向预测作用。
综上,本研究将通过追踪研究设计检验大学生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双向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丰富研究证据,并进一步验证亲子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研究依据。
选取山东省某高校2022级本科生作为研究被试,分别在大一、大二共进行两次施测。为避免开学适应的干扰,施测时间分别在2022年10月(T1)和2023年10月(T2)。两次施测有效问卷分别为8725份(T1)和1030份(T2),纵向流失率88.20%,较高的流失率主要因为两次施测样本抽取方式的不同,第一次是对在校的全体大一学生施测,第二次因为条件限制,采取了整群抽样法。整合两次施测数据,得到有效数据806份。806份被试数据中,男生299人(37.1%),女生507人(62.9%),被试平均年龄19.24 ± 0.66岁。
本研究使用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问卷,对被试的基本人口学信息、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进行测量。其中,抑郁情绪通过五个题项进行测量,分别为“早上醒来情绪就很低落”“常常自责内疚”“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自己毫无价值”“觉得生活无意义,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自杀风险通过四个题项进行测量,分别为“考虑过自杀的方式或时机”“想结束生命”“曾经有过自杀行为”“曾经羡慕自杀成功的人”。题项均为5点计分。该测评问卷已在中国各大高校被广泛应用于测量和筛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采用布坎南等人(Buchanan et al.,1991)编制、张锦涛等人(2011)修订的亲子亲密度量表分别对父子和母子的关系进行评估。该量表共9个条目,采用1(“完全不”)到5(“非常”)5点计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母子关系)和0.88(父子关系)。由于父子分量表和母子分量表得分高度相关(r=0.79),取二者得分的平均值作为亲子关系的得分(张雅怡 等,2023)。得分越高,表示亲子关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5.0、Mplus 7.4、PROCESS 3.5对被试数据进行校正和分析。
采用Harman单因子方法对两次施测的数据分别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发现两次施测的数据分别有6个(T1)和4个(T2)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因子对总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4.34%(T1)和29.13%(T2),均小于40%,因而两次施测可以不考虑共同方法偏差带来的影响。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的同时性和继时性相关均显著,且亲子关系在T1、T2时间点与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均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被试年龄与各变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表 1 各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M | SD | 年龄 | 抑郁情绪T1 | 抑郁情绪T2 | 自杀风险T1 | 自杀风险T2 | 亲子关系 | |
年龄 | 19.24 | 0.66 | 1 | |||||
抑郁情绪T1 | 0.40 | 1.16 | -0.03 | 1 | ||||
抑郁情绪T2 | 0.32 | 1.17 | -0.01 | 0.47** | 1 | |||
自杀风险T1 | 0.21 | 1.29 | 0.04 | 0.47** | 0.25** | 1 | ||
自杀风险T2 | 0.30 | 1.27 | 0.01 | 0.28** | 0.56** | 0.38** | 1 | |
亲子关系 | 67.55 | 16.48 | 0.03 | -0.16** | -0.26** | -0.13** | -0.25** | 1 |
注:*p < 0.05,**p < 0.01,下同。
采用Mplus7.4对抑郁情绪与自杀风险之间的双向关系进行交叉滞后分析。以抑郁情绪T1和自杀风险T1为外生显变量,抑郁情绪T2和自杀风险T2为内生显变量构建交叉滞后模型,使用极大似然法(ML)对模型拟合程度进行检验,拟合情况如下:χ٢ = 379.24,df = 5,p < 0.01;CFI = 1,TLI = 1;SRMR = 0.00;RMSEA = 0.00。具体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抑郁情绪T1对自杀风险T2预测作用显著(β= 0.14,p < 0.01),反之自杀风险T1对抑郁情绪T2预测作用则不显著(β= 0.04,p = 0.32)。
图 1 交叉滞后模型分析结果
Figure 1 Results of the cross-lagged model analysis
采用PROCESS 3.5 分析亲子关系在抑郁情绪T1和自杀风险T2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β= -0.16,p < 0.01),即在较高的亲子关系水平下,抑郁情绪T1对自杀风险T2的预测作用是不显著的,我们进一步画出调节效应的斜率图如图2所示。
图 2 调节作用分析斜率图
Figure 2 Slope figure of the moderating effect analysis
本研究通过追踪研究设计考察了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自杀风险的双向关系,检验了亲子关系在抑郁情绪转化为自杀风险路径中的保护性调节作用。主要发现为:(1)抑郁情绪显著预测大学生一年后的自杀风险,但反向预测不成立;(2)良好的亲子关系能有效缓冲早期抑郁对后期自杀风险的影响。这些结果对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机制及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支持抑郁情绪是大学生自杀风险的重要前因变量,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Farabaugh et al.,2012;Kim et al.,2025)。但自杀风险却未发现会导致大学生长期抑郁情绪的增长,这与已有研究发现的自杀意念对情绪的短期安慰作用不一致(Crane et al.,2013;Maltsberger et al.,2010),个体在考虑自杀时认为自杀是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因而在短期内缓解了压力感和绝望感(Vatne & Naden,2012),但本研究发现自杀是一种非适应性情绪调节手段,虽然在短期内(几小时)具有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的作用(徐冲 等,2024),但在较长时间内对抑郁情绪却没有显著影响,也有可能自杀想法或冲动的产生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只表现在少数人身上(Crane et al.,2013)。研究发现的大学生抑郁情绪对其一年后自杀风险的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提示高校应关注抑郁学生的自杀风险的长期追踪和干预。
研究还发现亲子关系能够显著弱化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风险的预测力。良好的亲子关系可能通过提供情感温暖或支持(Connor & Rueter,2006;Boyd et al.,2022)和问题解决资源(Kidd et al.,2006),降低了大学生将抑郁情绪转化为自杀想法或行为的可能性。我们发现研究者们更重视亲子关系对初高中生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Connor & Rueter,2006;Wang et al.,2024),但值得注意的是,亲子关系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来说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李启明,李琪,2025; Li,2023),本研究则证实了亲子关系能够对大学生自杀风险起到保护作用。
综上,研究启发我们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可以在较长时间内预测其自杀风险的上升,提示了高校心理危机工作长期监测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亲子关系仍然是重要的心理保护性因素,进一步强调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当然,本研究也存在其局限性。一是重复测量的时间点较少、跨度较大,无法更全面地探索大学生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的相互作用模式,未来研究可以在更小时间跨度内(例如几周或几个月)、做多次测量,进一步探索二者双向关系;二是两次施测的被试流失量较大,导致被试量减少,影响了数据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1)大学生抑郁情绪能够显著预测一年后的自杀风险,但自杀风险对大学生一年后的抑郁情绪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亲子关系能够有效抑制大学生抑郁情绪对自杀风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亲子关系质量越好,抑郁情绪对自杀风险的预测作用越不显著。
[1] Baumeister, R. F., Vohs, K. D., DeWall, C. N., Zhang, L. (2007). How emotion shapes behavior: feedback, anticipation, and reflection, rather than direct causation. Pers Soc Psychol Rev, 1(2), 167-203.
[2] Buchanan, C., Maccoby, E., & Dornbusch, S. (1991). Caught between parents:Adolescents’ experience in divorced homes. Child Development, 62(5), 1008-1029.
[3] Boyd, D. T., Quinn, C. R., Jones, K. V., & Beer, O. W. (2022). Suicidal ideations and attempts within the family context: The role of parent support, bonding, and peer experiences with suicidal behaviors. Journal of racial and ethnic health disparities, 9(5), 1740-1749.
[4] Connor, J. J., & Rueter, M. A. (2006).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s systems of support or risk for adolescent suicidalit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 143.
[5] Crane, C., Barnhofer, T., Duggan, D. S., Eames, C., Hepburn, S., Shah, D., & Williams, J. M. G. (2014). Comfort from suicidal cognition in recurrently depressed patien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55), 241-246.
[6] Farabaugh, A., Bitran, S., Nyer, M., Holt, D. J., Pedrelli, P., Shyu, I., ... & Fava, M. (2012).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pathology, 45(4), 228-234.
[7] Jeon, H. J. (2011). Depression and suicide. Journal of the Korean Medical Association, 54(4), 370-375.
[8] Kalin, N. H. (2021).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uicide in you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8(4), 275-279.
[9] Kidd, S., Henrich, C. C., Brookmeyer, K. A., Davidson, L., King, R. A., & Shahar, G. (2006). The social context of adolescent suicide attempts: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arent, peer, and school social relations.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36(4), 386-395.
[10] Kim, D., Lee, Y., & Choi, S. (2025).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1] Li, X. (2023, September). The Impact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CHSSR 2023) (pp. 1230-1234). Atlantis Press.
[12] Luo, W., Zhong, B. L., & Chiu, H. F. K. (2021).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mid the COVID-19 pandemic: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 (30), e31.
[13] Maltsberger, J. T., Ronningstam, E., Weinberg, I., Schechter, M., & Goldblatt, M. J. (2010). Suicide fantasy as a life-sustaining recour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oanalysis and Dynamic Psychiatry, 38(4), 611-623.
[14] Nock, M. K., Hwang, I., Sampson, N. A., & Kessler, R. C. (2010) Mental disorders, comorbidity and suicidal behavior: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Mol Psychiatry, (15), 868-876.
[15] Vatne M., & Naden D. (2012). Finally, it became too much-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s in the aftermath of attempted suicide. Scandinavian Journalof Caring Sciences, 26(2), 304-312.
[16] Wang, J., Chen, K., Huang, X., Jin, Z., He, J., Han, B., ... & Li, Z. (2024). Parent-child attachment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conflict perceptions and suicide intention: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2), 1332095.
[17] WHO.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Mental Health Atlas 2017. Available at: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272735/9789241514019-eng.pdf?ua=1. Accessed June 10, 2019.
[18] 姬钰琳, 蒋忠亮, 熊燕, 樊宝林. (2024).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探究. 心理月刊, (5), 223-225+230.
[19] 鞠佳雯, 梁丽婵, 边玉芳. (2018). 消极家庭情绪表露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 亲子冲突和消极应对的多重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 956-959+943.
[20] 李启明, 李琪. (2025). 家庭氛围、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三年追踪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 77-85.
[21] 王琼, 亓伊静, 胡伟, 陈慧玲. (2022). 社会拒绝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关系:情绪觉察的中介作用和微信亲子沟通的调节作用. 心理科学, 45(5), 1159-1165.
[22] 王莹滟, 郭成, 王亭月, 彭于珏, 付波. (2023). 家庭亲密度对中职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心理韧性与生命意义的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 12-19.
[23] 徐冲, 张尚, 赵丹, 杨丽, 白苏妤. (2024). 基于生态瞬时评估法探索自杀意念对情绪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2(4), 837-842.
[24] 杨晓凡, 楚啸原, 张玲, 帕丽扎提·木合塔尔, 胡平. (2025). 特质拖延与大学生抑郁: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学探新, 45(2), 160-166.
[25] 杨颖, 鲁小周, 孔风. (2022). 亲子沟通对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4), 842-846.
[26] 张锦涛, 刘勤学, 邓林园, 方晓义, 刘朝莹, 兰菁. (2011).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6), 641-647.
[27] 张雅怡, 李明玉, 崔夕龙, 高雪屏, 黄伶智. (2023). 视屏时间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 亲子沟通和亲子亲密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 68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