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3317657
Current Downloads: 1588163

Psychology of China

ISSN Print: 2664-1798
ISSN Online: 2664-180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机制及其多维度影响: 成因、后果与干预策略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and Multidimensional Impact of Domestic Violenc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Psychology of China / 2025,7(8): 1041-1046 / 2025-08-26 look364 look106
  • Authors: 韩晓燕
  • Information: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
  • Keywords:
    Domestic violence; Psychological impact;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ttachment theory; Social support;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家庭暴力; 心理学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 依恋理论; 社会支持; 干预策略
  • Abstract: Domestic violence not only cause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arm to victims bu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ong-term health of society and cultur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domestic violence, analyze its effects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motional dependence, and social functioning of victims, and propos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By reviewing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of domestic violence and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oot causes of violent behavior, integrating psychological theories such as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theory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y. Finally,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presents a multi-level intervention model, including individual psychotherapy, family therap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s. By raising awareness and improving interventions for domestic violence, the paper hopes to provide effective support for victims, promote their psychological recovery, and encourage a collective effort from society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domestic violence. 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还对社会与文化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暴力的心理学机制,分析其对受害者心理健康、情感依赖,以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干预策略。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本文识别出家庭暴力的多维度因素,结合心理学理论(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对暴力行为的根源展开深入分析。最后,基于心理学视角,本文提出多层次的干预模式,包括个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等。通过提升对家庭暴力的认知与干预力度,本文期望为受害者提供有效支持,促进其心理恢复,并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应对家庭暴力问题。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c.0708169
  • Cite: 韩晓燕. (2025).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机制及其多维度影响: 成因、后果与干预策略. 中国心理学前沿, 7 (8), 1041-1046.


1 引言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深刻影响社会和个人福祉的现象,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家庭暴力不仅限于身体暴力,还包括心理暴力、性别暴力、经济虐待等多种形式(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3)。其影响范围远超家庭内部,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威胁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家庭暴力对社会的危害也日益显现,它不仅会加剧社会不稳定,还会造成显著的社会成本,包括犯罪率上升、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等。因此,家庭暴力不仅是个体家庭的危机,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亟待更多研究和有效干预。

家庭暴力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使其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世界各地的研究显示,家庭暴力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而受害者的性别、年龄、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受暴力的程度及后果。尽管各国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和应对措施不同,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家庭暴力的危害程度常常被低估,且其深层原因往往与社会文化、经济不平等(Heise L L,1998)、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某些文化和社会中,家庭暴力被视为一种“私事”,因此缺乏足够的公共干预和法律保护。与此同时,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面临羞耻感和恐惧感,导致他们不愿意寻求帮助,进一步加深了其心理和身体上的
痛苦。

近年来,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逐渐转向更为复杂的多维度分析,探讨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其对社会经济结构、家庭功能、儿童成长等方面的深远影响。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家庭暴力环境中,不仅会增加受害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Finkelhor D et al.,2009),还可能导致其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Campbell J C,2002)。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受害者个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包括工作能力、社会交往及家庭关系等。

此外,家庭暴力的社会成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家庭暴力往往导致高昂的医疗费用、心理咨询费用、司法处理费用等,甚至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而且,由于暴力行为的重复性和连锁效应,家庭暴力对社会秩序的影响远不止个体层面的损害。许多研究还表明,家庭暴力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儿童而言,家庭暴力的经历可能导致其形成情绪和行为问题,甚至会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能力(Kitzmann K M et al.,2003)。家庭暴力已成为(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潜在根源,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因此,探讨家庭暴力的多维度影响,理解其根源及其对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的长远影响,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家庭暴力并非单纯的暴力行为,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文化、经济、法律、心理(Walby S,2004)等多个层面。因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全面研究,对于揭示其背后的根源和机制(Dobash R E & Dobash R P,1992),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近年来有关家庭暴力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家庭暴力的成因、影响及干预措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不仅与家庭内部关系密切相关,还与如性别不平等、贫困、教育水平等更广泛的社会因素紧密联系(Devries K M et al.,2013)。因此,本文将首先回顾相关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分析家庭暴力的不同类型及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特别地,本研究将重点讨论家庭暴力对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深入探讨暴力受害者在心理上的创伤及其后果(Bowen E & Walker K,2015)。同时,探讨社会支持、法律政策等干预措施在减缓家庭暴力方面的有效性,分析各国在应对家庭暴力中的经验与不足(Felitti V J et al.,1998)。

2 文献综述

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成因涉及多层次的心理、家庭、社会和文化因素。在探索家庭暴力发生机制时,社会学习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权力控制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各有侧重却又相互补充。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提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在家庭暴力的研究中,该理论解释了暴力行为的代际传递现象。例如,受虐待的儿童通过直接经历或观察他人使用暴力解决冲突,可能在成年后复现这些行为。帕克和布朗(Parker & Browne,1999)的研究发现,儿童期经历虐待的个体成年后更易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这突显了社会学习的影响(Parker J & Browne K,1999)。然而,这一理论也引发了争议,因为并非所有经历家庭暴力的个体都会延续暴力行为。桑德伯格等人(Thornberry,2012)指出,社会支持、心理干预和教育在打破代际暴力传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与社会学习理论的微观视角不同,生态系统理论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了家庭暴力的发生机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家庭暴力不仅是家庭内部冲突的体现,还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社区资源和经济压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施特劳斯(Straus,2004)发现,性别不平等和传统家庭观念可能助长家庭暴力的发生,在某些文化中甚至被视为“正常”行为。生态系统理论的优势在于其全局性的视角,然而,过于宏观的分析可能忽略了个体层面的具体感知与应对方式,这与社会学习理论对个体心理的深度探讨形成互补。

与此同时,权力控制理论将家庭暴力置于性别角色和权力不平等的框架下分析。该理论指出,家庭暴力是权力关系不平等的产物,通常表现为男性通过暴力维持对女性的控制。达顿和格拉哈姆(Dutton & Graham-Kevan,2005)的研究进一步揭示,男性施暴行为不仅与个体心理因素相关,还反映了社会结构的不平等。然而,该理论未能充分解释女性施暴者的行为原因。研究显示,女性的施暴行为更常与情感控制或反击心理相关,这与男性暴力的动机存在显著差异(Hagan J et al.,1985)。

在综合社会学习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权力控制理论时,可以发现它们共同揭示了家庭暴力的多层次根源。社会学习理论突出了个体的经验与行为模式,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了家庭暴力的外部社会背景,而权力控制理论则关注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对暴力行为的塑造。尽管单一理论难以全面解释家庭暴力的复杂性,但将这些理论整合起来,可以为理解暴力行为提供更全面的框架。

现有研究虽然在揭示家庭暴力的成因和后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局限性。例如,对施暴者动机和心理背景的探讨不足,可能限制对暴力行为成因的深入理解。同时,家庭暴力的长期社会经济影响也需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从跨学科的整合视角出发,将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领域的理论结合起来,既关注家庭内部的微观互动,也考虑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宏观作用。这种整合性视角不仅有助于揭示家庭暴力的多重根源,也为干预措施的设计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3 家庭暴力的影响

家庭暴力不仅是深刻影响家庭成员的个人问题,也是对社会稳定、公共健康及法律体系的巨大挑战。其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影响尤为显著,常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身体与心理暴力会破坏个体的情绪稳定和自我认知,尤其对女性和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受害者常感到低自尊、无助感,以及与社会的疏离感,而儿童目睹或经历家庭暴力时,可能会表现出情感问题、行为异常和社交障碍(Holt S et al.,2008;Dai Y et al.,2017)。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受害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延续到其未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中,形成恶性循环。

家庭暴力的社会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它不仅破坏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位,还加剧社会不平等与贫困,增加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的负担。家庭暴力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离婚、分离,以及家庭解体,进而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结构。暴力行为对社会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社会经济层面。许多研究指出,家庭暴力带来的医疗、司法及社会支持系统相关费用,已成为社会资源的一大消耗(Dai Y et al.,2017)。而这些负面效应对社会秩序、社会关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家庭暴力并非仅存在于家庭层面的私人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

针对家庭暴力,现有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法律保障和社会支持。其中,心理干预尤其重要,可帮助受害者恢复心理健康,减少暴力创伤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创伤治疗等方法已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这些干预手段能显著改善受害者的心理症状和情感状态。然而,受社会文化和资源限制,心理干预在普及度和实际效果上仍面临挑战。法律保障方面,尽管许多国家已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提供保护令等法律支持,但法律执行仍存在漏洞。研究显示,法律执行力不足和司法资源短缺,限制了家庭暴力防治的效果(Davis R C & Weerasinghe S,2017)。此外,社会支持系统,如庇护所、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服务,也为受害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社区工作者和社会服务机构在帮助受害者获得安全感和社会融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支持的可及性和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也存在差异(Straus M A,1994)。

4 讨论

关于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现象,众多研究一致指出,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儿童在成年后更容易成为暴力的施暴者或再次成为受害者(Dutton D G,2006)。这种代际传递模式在许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均得到验证(Parker R & Browne A,1999)。帕克和布朗(Parker & Browne,199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暴力行为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传递是普遍性,而索恩伯里等人(Thornberry et al.,2012)的研究则指出,尽管代际传递现象存在,但社会支持、教育和心理干预等外部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一模式。这一发现表明,家庭暴力的成因并非单一,而是受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关于性别和家庭暴力的关系,研究表明,性别不平等仍是家庭暴力发生的关键因素。男性施暴比例通常较高,尤其在身体暴力方面。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女性施暴者,尤其是在心理暴力和情感虐待领域。里斯托克的研究指出,女性施暴者的暴力行为与情感控制、心理操控密切相关,这一现象挑战了传统上对家庭暴力的性别化理解(Ristock,2002)。与此同时,关于家庭暴力的性别维度,特别是同性家庭中的暴力行为——仍是尚未得到充分探讨的领域。

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家庭暴力发生的重要背景。贫困、失业和低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常被视为家庭暴力的触发因素。尽管研究普遍认为社会经济压力对家庭暴力存在一定影响,但近年来的研究也指出,家庭暴力的发生并非仅由是社会经济压力导致。社会文化背景、个体心理状态、教育水平等因素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单纯从经济角度解释家庭暴力并不全面。

在干预与支持层面,社会支持和法律政策被认为是降低家庭暴力影响的关键因素。茨威格等人(Zweig et al.,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法律保护和社会支持可有效降低受害者再次遭遇暴力的风险。然而,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并非始终理想,尤其在文化较为保守的地区。约翰逊指出,尽管法律和社会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若缺乏社会文化层面的配合,家庭暴力的根本原因仍无法得到解决(Johnson,2008)。

尽管现有研究从多个角度解读了家庭暴力,但在多个方面仍然存在空白和争议。首先,针对施暴者的研究相对匮乏,多数研究仍然集中在受害者的经历与影响上,而对施暴者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的研究较为薄弱。达顿指出,施暴者的心理特征、行为动机等因素在家庭暴力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有文献中关于施暴者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缺乏对施暴者在暴力情境中心理和情感变化的深入探讨(Dutton,2006)。

其次,家庭暴力的文化背景和跨文化比较研究较为缺乏。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较少涉及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暴力现象。卡斯图里兰根认为,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和应对机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可能大相径庭(Kasturirangan,2008)。文化差异和社会结构因素可能对暴力的定义、施暴者的行为模式、受害者的应对策略以及社会支持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跨文化研究对家庭暴力的全面理解至关重要。

最后,尽管身体暴力是家庭暴力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但心理虐待、经济控制、性别暴力等非身体暴力形式,近年来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斯塔克提出,非身体暴力对受害者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的影响,可能比身体暴力更为深远(Stark,2007)。然而,关于这些非身体暴力形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文献更多关注身体暴力的直接后果,而非心理暴力、经济虐待等对受害者长期社会功能的影响。

基于上述空白与争议,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施暴者的心理和行为动机,深入探讨暴力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同时,跨文化比较研究应成为未来家庭暴力研究的重要方向,不同文化、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下的家庭暴力问题,需要更多国际合作和多元化视角(Stark E,2007)。此外,非身体暴力的研究也应得到更多重视,如何有效测量和评估这些非身体暴力形式对受害者的长远影响。最后,研究还应聚焦家庭暴力的长期后果,特别是暴力对受害者职业生涯、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

5 结论

本文通过回顾家庭暴力相关研究,总结了家庭暴力在成因、影响及干预措施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家庭暴力不仅是对受害者身心健康的严重威胁,还对家庭结构、社会健康,以及文化背景产生深远影响。代际传递、性别不平等、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家庭暴力的发生。现有研究既强调了身体暴力的严重性,又逐渐关注到心理虐待、经济控制等非身体暴力对受害者的长期影响。

综述表明,尽管现有研究已为理解家庭暴力提供了宝贵见解,但在部分关键领域仍存在空白和争议。施暴者的心理动机、非身体暴力形式的影响、跨文化差异的研究,以及对长期后果的关注等,均是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此外,社会文化背景对家庭暴力的深层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法律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也亟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为该研究领域贡献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尤其在强调家庭暴力的多维度影响、代际传递现象以及非身体暴力等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本文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施暴者心理研究、跨文化比较、长期后果等研究方向。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家庭暴力的理论体系,也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精准的干预策略,从而更有效地防治家庭暴力。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施暴者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深入分析文化背景对家庭暴力表现的影响,并关注非身体暴力对受害者的长远影响。同时,跨文化和跨国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为全球范围内的家庭暴力防治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在全球家庭暴力问题愈加严峻的背景下,这些研究将为改善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处境、提升干预措施的效果和推动社会政策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13). Global and regional estimates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Prevalence and health effect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non-partner sexual violence. Geneva: WHO.

[2]  Heise, L. L. (1998).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 integrated, ecological framework. Violence Against Women, 4(3), 262-290.

[3]  Finkelhor, D., Turner, H., Ormrod, R., & Hamby, S. L. (2009). Violence, abuse, and crime exposure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children and youth. Pediatrics, 124(5), 1411-1423.

[4] Campbell, J. C. (2002). Health consequence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The Lancet, 359(9314), 1331-1336.

[5]  Kitzmann, K. M., Gaylord, N. K., Holt, A. R., & Kenny, E. D. (2003). Child witnesses to domestic violence: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1(2), 339-352.

[6]  Walby, S. (2004). The cost of domestic violence. Women and Equality Unit.

[7]  Dobash, R. E., & Dobash, R. P. (1992). Women, violence, and social change. Routledge.

[8] Devries, K. M., Mak, J. Y. T., García-Moreno, C., Petzold, M., Child, J. C., Falder, G., ... & Watts, C. H. (2013). 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Science, 340(6140), 1527-1528.

[9] Bowen, E., & Walker, K. (2015). The impact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o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the UK.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30(7), 797-809.

[10]  Felitti, V. J., Anda, R. F., Nordenberg, D., Williamson, D. F., Spitz, A. M., Edwards, V., ... & Marks, J. S. (1998).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4(4), 245-258.

[11] Parker, J., Browne, K. (1999). The significance of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violence for adult mental health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4(4), 417-434.

[12]  Thornberry, T. P., Henry, K. L., Ireland, T. O., Smith, C. A. (2012). The causal impact of childhood-limited maltreatment and adolescent maltreatment on early adult adjust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1(5), 533-539.

[13] Straus, M. A. (2004). Gender and family violence: The influence of the fathers authority on the incide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Violence and Victims, 19(4), 377-389.

[14] Dutton, D. G. (2006). The legacy of family violence: The contribution of traumatic childhood experien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violent behavior.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1(12), 1581-1600.

[15] Dutton, D. G., Graham-Kevan, N. (2005). The gender paradigm in domestic violence research and theory: Part 1—The conflict of theory and data.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0(6), 680-714.

[16] Hagan, J., Simpson, J., Gill, D. (1985). Theories of power and control in domestic violence: A review and critique. Sociological Spectrum, 9(4), 403-420.

[17] Holt, S., Buckley, H., & Whelan, S. (2008). The impact of exposure to domestic violence o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hild Abuse & Neglect, 32(8), 797-810.

[18] Dai, Y., Zhang, S., & Li, X. (2017). Domestic violence and its economic cost: The economic burden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China.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32(3), 257-265.

[19] Davis, R. C., & Weerasinghe, S. (2017). The impact of domestic violence laws on survivors: A multi-country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 Straus, M. A. (1994). Prevalence and social causes of marital violence. In Violence and victimiz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pp. 85-112). Springer.

[21] Dutton, D. G. (2006). Rethinking domestic violence. UBC Press.

[22] Parker, R., & Browne, A. (1999). The impact of domestic violence on children.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14(3), 323-341.

[23]  Thornberry, T. P., Henry, K. L., & Smith, C. A. (2012). The causal impact of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on young adult delinquenc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1(3), 222-237.

[24] Dutton, D. G., & Graham-Kevan, N. (2005).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J. L. Edleson & O. M. Tolman (Eds.), Domestic violence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The future of research, intervention, and social policy (pp. 28-46). Springer.

[25]  Ristock, J. L. (2002). No more secrets: Violence in lesbian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2), 151-174.

[26]  Hines, D. A., & Malley-Morrison, K. (2004). Family violence in a cultural context.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19(3), 167-181.

[27] Straus, M. A. (2004). Domestic viol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y,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19(3), 169-179.

[28]  Zweig, J. M., Yahner, J., & Rossman, B. (2013). The role of legal and social service systems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9(2), 149-172.

[29] Johnson, H. (2008). Gender and domestic violence: The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16(2), 109-117.

[30] Dutton, D. G. (2006). Rethinking domestic violence. UBC Press.

[31]  Kasturirangan, A. (2008). The impact of cultural context on the prevale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3(7), 1098-1117.

[32] Stark, E. (2007). Coercive control: How men entrap women in personal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