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3317661
Current Downloads: 1588163

Psychology of China

ISSN Print: 2664-1798
ISSN Online: 2664-180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中西方“英雄品格”概念对比及界定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Heroic Character”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texts

Psychology of China / 2025,7(8): 1060-1065 / 2025-08-27 look320 look215
  • Authors: 齐峻笛 王芙蓉 殷杰
  • Information:
    国防科技大学,长沙
  • Keyword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Defaming heroes; Psychological protection
    英雄; 品格; 英雄品格; 中西方对比; 概念对比界定
  • Abstract: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 of “heroic charact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ree concepts—”hero”, “character”, and “heroic character”—is conducted from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respectively. By clarifying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hero” as “a person recognized by others who possesses noble character and whose actions conform to the value standards of the times,” and clarifing that “character” is oriented towar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features traits such as malleability, “heroic character” is defined as “the positive character of a ‘hero’.” Then the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the character are broader and tend to align with self-evalua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put forward insights and suggestions rega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eroic character in the context of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为明晰中西方“英雄品格”概念差异,分别对“英雄”“品格”“英雄品格”3个概念进行中西方对比研究,通过明确“英雄”是“受到他人认可的品格高尚、行为符合时代价值标准的人”的概念定义,明确“品格”指向积极心理学取向,具备可塑性等特征,并将英雄品格定义为“以英雄为载体的积极品格集合”,其品格认定标准更加广泛,与自我评价存在趋同。提出中西方文化交流下中国英雄品格运用与发展的启示及建议。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c.0708172
  • Cite: 齐峻笛, 王芙蓉, 殷杰. (2025). 中西方“英雄品格”概念对比及界定. 中国心理学前沿, 7 (8), 1060-1065.


1 引言

英雄品格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坐标,其文化建构与心理认同始终深植于中西方不同的文明土壤。中国更注重集体取向的“家国情怀”与道德完满,而西方传统强调个人主义式的超凡能力与抗争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一旦混淆了中西方英雄品格的概念认知与文化语境,不仅会造成理论建构的失范,更可能在现实层面引发文化误读与价值冲突,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深远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以解构“英雄”与“品格”在中西方语境中的概念为起点,对比中西方英雄品格概念,在此基础上界定相关概念,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东西方伦理体系下英雄品格概念的根本差异,形成在跨文化影响下坚定的中国英雄品格价值认同。

2 “英雄品格”概念对比分析

2.1 “英雄”的概念

2.1.1 中国“英雄”概念

从词源角度分析,“英”“雄”首先作为单词在先秦时期被使用,至两汉时期才出现阐释其具体内涵的古籍,故而英雄概念可视为生成于两汉期间(尚晓梅,2006;罗兴萍,2008;李小白,2021;刘志伟,2012;叶翔宇,2022;刘志伟,2018)。具有代表性的“英雄”定义出自《人物志》,书中记载“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魏勇,2009),即提出英雄应具备“英”(智慧)、“雄”(胆魄)。

从词典角度分析,《汉语大词典》中对英雄的定义为“①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②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③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罗竹凤,2007)。结合《人物志》对英雄的定义可见,中国对“英雄”一词的释义更多从人的品格出发,如人格精神、理想信仰等。

当前学界对于英雄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品格说”与“标准说”两类。庞瑞华从英雄品格与英雄标准两方面总结学界对于英雄概念内涵的认识(庞瑞华,2020)。“品格说”着眼于英雄个人的品格精神、气质品质,如潘天强认为英雄是“社会群体中具有崇高、悲壮、不屈和进取品格的具体人物”(潘天强,2007)。“标准说”取决于对英雄行为价值的判断,如魏勇认为英雄模范核心的价值判断标准是“符合大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敢于牺牲的精神”(魏勇,2009)。

2.1.2 西方“英雄”概念

从词源角度分析,“hero”一词最初的意思是“防御者、保卫者”,源自14世纪的古法语heroe及希腊语hērōs。

从词典角度分析,《英汉航海轮机大辞典》中对“hero”的定义为“①英雄,豪杰,勇士;②(小说等中的)男主角;③(某一事件或时期的)中心人物;
④超越常人的人;⑤大型三明治;⑥制作这种三明治的面包;⑦(神话和传说中的)神人,半神;⑧[口](女人)心目中的情人(保护者)”(金永兴,2002)。由此可见,西方对“英雄”一词的释义更侧重于对他人的贡献。

西方学界对英雄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弗兰科(Franco)等人总结西方21世纪对英雄定义,指出确定英雄的操作定义较为困难,主要分歧在于英雄是否能从英雄行为中获得实际的利益,并大致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承受身体风险的英雄,另一类是追求理想的英雄(Franco Z E et al.,2018)。沙利文Sullivan与文特(Venter)则将英雄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基于英雄自身杰出的行为,另一类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如个人将渴望成为的人视为英雄(Sullivan M P & Venter A,2005)。

2.1.3 中西方“英雄”概念异同

中西方“英雄”概念的相同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具有受人认可的英雄行为,如在概念辨析上,陈珞瑜从词典、百科全书、语义词源学三方面比较中西方英雄概念,认为“中西方英雄皆有英勇行为,或有特殊才能,因而受到他人崇拜”(陈珞瑜,2015);二是具备能够鼓舞带领他人的领袖气质,如在文化传说上,缑广飞比较中西方英雄形象,认为他们均为杰出领袖,受到人们崇拜(缑广飞,1999);三是具有优良的品格,如在文学影视方面,袁帅与万宏瑜对比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认为中国与美国所塑造的英雄都具有人格魅力与美好的内心品质(袁帅,万宏瑜,2013)。

中西方“英雄”概念的不同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英雄内核存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上的区别,如在概念辨析方面,任美冉认为中国是集体主义英雄取向,西方是个人主义英雄取向(任美冉,2018);二是英雄人物存在道德楷模与展现基本人性的区别,如在文化传说方面,左丹弘与王亚认为中国英雄是“神性化”的人,西方是“人性化”的神(左丹弘,王亚光,2015);三是英雄标准存在“重心”与“重行”上的区别,如在文学影视方面,王立认为中国古代的侠大多借助建功立业忠君爱国来体现自我价值,而西方文学中的骑士往往是个体化的民族英雄(王立,2009)。

2.2 “品格”的概念

2.2.1 中国“品格”的概念

从词源角度分析。“品格”一词多见于古文中,其释义需结合古文进行理解。《古代汉语大词典》中对品格的来源及解释为“①物品的质量规格,《宋书·颜竣传》:‘乃立品格,薄小无轮郭者,悉加禁断’;
②品性风格,李中《庭苇》诗:‘品格清于竹,诗家景最幽’;③文艺作品的质量和风格。韩愈《画记》:‘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

从词典角度分析。《辞海》中对“品格”的解释为“①品性风格;②文艺作品的质量和风格;③物品的质量规格”(夏征农,陈至立,2009)。

在品格教育领域,中国学者对品格的论述侧重于与道德相关的性质特性。陶行知曾提出做人的“品格”,既含大德也有小德,既有公德也有私德(古人伏,1989)。丁锦宏在《品格教育论》一书中,分析了“德性”“美德”和“品格”三个概念后,对品格教育中的“品格”总结出“个体性、道德性、统整形、稳定性、发展性”等五个特征(丁锦宏,2005)。郑富兴在《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一书中,从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分析品格概念,并认为品格是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成分的道德习惯,体现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如美德和核心价值)(郑富兴,2006)。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中国学者大多沿用国外“品格优势”的定义。“品格优势”是“解释美德心理构成的过程或机制”“指个体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人格特质”(胡莹莹 等,2021;王焕贞 等,2017;阮飞燕,2020;顾添培 等,2022;王艺橙 等,2023)。王新波所在课题组将“品格优势”定义为“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王新波,2010);沈韵婷总结王江洋等人编制的问卷中对“品格优势”的定义为“个体人格中的积极力量和正向品质”,同时在其论文中将“品格优势”定义为“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积极人格特质的总称”(沈韵婷,2021)。

2.2.2 西方“品格”的概念

从词源角度分析。“character”源自希腊语,意为“持久的或不可磨灭的印记”(Enduring or Indelible Mark)(Lickona T & Davidson M,2005)。

从词典角度分析。“character”一词当前至少有17种译法:特征、(事物的)特性、性质(的总和);个性、(人)的品质、人格、性格、品德;符号、字符;人物、角色;骨气、德性;伦理力量、道德力量等(李华驹,2002)。

在品格教育领域,西方学者对品格的定义也多与道德行为相关。Educating for Character一书认为品格是“个人以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来回应外在环境的一种内在气质,在个人行为举止间的表露”(Lickona T,1991)。在Smart & Good High Schools指出,品格是他人认识我们的区别标志,代表一贯的行为模式,同时也是属于个人或群体的“品质总和”(Lickona T & Davidson M,2005)。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国外首先提出“品格优势”的概念。《品格优势与美德分类手册》(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CSV)对“品格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与分类,其中考察了Yearley对美德的定义“一种行为、愿望和感觉的倾向,涉及意志的运用,并促使人类卓越或人类繁荣”(Yearley L H,1990);并根据其对美德、品格优势、情境的三级分类,将“品格优势”定义为“解释美德心理构成的过程或机制”(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2004)。在后续的概括中,又将其定义为“指个体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人格特质”(Park M et al.,2004),并指出“品格优势对个人有重要影响,对整个社会的福祉也至关重要”(Park N & Peterson C,2009)。

2.2.3 中西方“品格”概念的异同

在品格教育领域,中西方对“品格”的解释都与道德相关,不同点在于中国学者对“品格”的定义侧重于从人的内在性、整体性理解,而西方学者对“品格”的定义多与道德行为相关。如殷开达认为国内学者对“品格”的界定更为广泛,“品格”不仅指品德,亦包括一个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西方学者把“品格”理解为人格的德性构成(殷开达,2014)。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由于“品格优势”的概念由西方学者提出,且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建立与发展仅20余年,因此,国内对“品格优势”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沿用国外概念。

2.3 “英雄品格”的概念

2.3.1 中国“英雄品格”概念

国内文献中,“英雄品格”多指代“‘英雄’的积极品格”。如在党政视域下,习近平基于新时代提出“忠诚、执着、朴实”的英雄品格;在影视剧赏析方面,秦凤华从《赵一曼》等革命英雄传记片总结出“痴心爱党、在生死关头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的英雄品格,在诗词书籍赏析(韩玉珠,1998;陈娴,2016)、地域区分(於贤德,2011;熊良华,2020)、历史人物分析(白振奎,2008;方坚伟,2013)等其他领域,此类英雄品格总结方式具有普遍性。可以说国内文献对“英雄品格”一词的使用多强调其积极特性,即为“‘英雄’的积极品格”。

2.3.2 西方“英雄品格”概念

国外文献中“英雄品格”多指代“‘英雄’的品格”,包含正面特征与负面特征。在古希腊神话中即可看出西方对“英雄”的描述并不局限于正面特征,如左丹弘与王亚认为西方英雄是“人性化”的神(左丹弘,王亚光,2015)。在英雄品格调查中,虽然大部分文献以正面品格为主,但并不避讳英雄的负面品格,如里奇斯(Riches)将英雄分为两类,分别总结他们的正向特征与负向特征,其中负面特征包括愤怒、蔑视等(Riches B R,2018)。

2.3.3 中西方“英雄品格”概念异同

中西方“英雄品格”概念相同点方面,国内外文献并没有对英雄品格作特殊定义解释,而是直接使用“英雄品格”一词,对英雄品格的概括也多从不同品格特质方面进行总结。

中西方“英雄品格”概念的不同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评价角度有差异,国内对“英雄品格”的总结多基于外界评判,如调查他人对“英雄品格”的理解、总结影视文学中“英雄”的品格,并非指代英雄本身原有的品格;国外则包括外界评价及对英雄本人评价两种角度,如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Sullivan M P & Venter A,2010)与针对获得英雄勋章的英雄本人进行的调查(Riches B R,2018;Walker L J et al.,2010);二是国内对“英雄品格”仅提取其积极特征,而西方“英雄品格”并非有此限制。

3 “英雄品格”概念界定及启示

3.1 “英雄”概念的界定

对英雄概念总结如下:一是“英雄”是基于他评的一种称号,在对其概念辨析中可发现,“英雄”的判定离不开他人评价,只有受到他人认可的人才能被称为“英雄”;二是英雄行为与英雄品格共同构成了对“英雄”的评价,英雄行为可以是功绩贡献,也可以是超越常人的事迹,英雄品格是指其行为中蕴含的品质被认可、赞赏或敬仰。实际行为是英雄评判的基础,而品格理想是英雄评判的依据。

英雄可以定义为“受到他人认可的品格高尚、行为符合时代价值标准的人”。有的英雄侧重于功绩贡献,有的英雄侧重于品格素养,但是英雄行为与英雄品格缺一不可,有实际行为才能被评价为英雄,英雄的高尚品格只有通过具体行为才能表现出来。英雄的行为与品格要符合时代特征,损害他人、阻碍历史前进的人不能称之为“英雄”。

3.2 “品格”概念的界定

此处“品格”的含义与“品格优势”的内涵趋同。品格优势并不试图描绘出一个人整体性的内在特质,而是侧重于挖掘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对“英雄”的判断也大致如此,大部分情况下,“英雄”并不是基于英雄整体性的品格进行判定,而是存在某一种受人认可的正向品格即可判定为“英雄”。英雄作为社会榜样、个人理想的人格化身,关注英雄品格,即关注“英雄”所代表的积极力量;“道德”可以理解为由于外界规范而内化后的行为准则。在对英雄概念的辨析及实际生活经验中,英雄行为多是自发且高尚的,英雄品格虽符合道德标准,但仅用道德性的描述不足以准确阐释英雄品格所代表的内在动力。

对品格的定义沿用“品格优势”的概念,即指“个体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人格特质”。将品格特性总结如下:一是品格是对人自身特质的概括与评价,具有内在性与社会性;二是品格驱动个人行为,具有主动性;三是不同人拥有的品格存在差异,具有个体性;四是品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的行为,具有稳定性;五是品格是可培养的,具有发展性;六是不同品格之间相互关联,并与人的行为、情感等保持一致,具有统整性。

3.3 “英雄品格”概念的界定

对“英雄品格”概念界定,沿用国内对“英雄品格”的内涵解释,即代表“‘英雄’的积极品格”。“英雄品格”可视作“积极品格”,其与一般意义上积极品格的区别在于“英雄品格”是以英雄为蓝本总结归纳的积极品格。对“英雄品格”的概括并不一定基于“英雄”本身,更多体现的是大众或个人对“英雄”的理解;同时,“英雄品格”并不是对“英雄”全部品格的总结而仅指其中的积极品格。故而将英雄品格定义为“以英雄为载体的积极品格集合”。

在实证研究中发现,“英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评价等同,沙利文Sullivan通过反应时法测得与非英雄相比,个人对所认可的英雄的品格特质(无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更符合对自我特质评价的反应,即关于“英雄”的信息以与自我相关的信息相同的方式被处理(Sullivan M P & Venter A,2005)。对“英雄”概念的界定使其认定标准不再局限于英雄本人,基于品格优势的“品格”概念,突出其具有可塑性,对“英雄品格”的进一步研究,将更有利于开发融合激发个人成长动力与适应社会价值观的品格教育
方法。

3.4 启示

中西方英雄品格概念均有其独特优势。英雄品格作为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建构过程与评价机制反映了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不仅影响着文学艺术创作和媒体传播方式,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了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中国“英雄品格”更强调外部评价和社会期待,更有助于建立符合社会价值的理想人格,而西方更倾向于呈现英雄的真实人性,能够包容一定的缺陷与成长过程。

建立全球化背景下符合社会主义导向的英雄品格发展运用理念。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英雄观正在经历深度的互动与交融,必须正视并接受这种融合与挑战,既要认识到跨文化及不同意识形态的交流与对抗正重新定义各自文化的边界,又要认识到其教育哲学与培塑路径的不同呈现视角为英雄品格培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需要坚持以集体主义意识为基础的英雄观念,借鉴西方文化优势互补。如在英雄品格教育中,以社会主义理想为导向,明确建立英雄品格理想的实际作用与意义,以自身原有优势品格为基础进行培塑与发展,对个人的缺陷与不足给予一定程度的包容或合理限制,着重以积极视角构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英雄品格发展运用理念。

警惕西方不良政治图谋树牢文化安全底线。在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攻击呈现手段多样化等特点,他们将其政治意图和价值观念进行文化包装,把英雄形象与英雄品格塑造为符合西方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以此解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价值观,改变人民的情感寄托与思维方式。在中西方英雄文化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要重点防范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攻击,防止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埋下隐患。

4 总结及展望

通过对“英雄”“品格”“英雄品格”三个核心概念的对比,明确了具有社会构建性特征的英雄概念、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品格概念,并将英雄品格定义为“以英雄为载体的积极品格集合”,其不仅体现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更具有个人指向的理想化特征。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趋势不可避免,在防范西方意识形态领域攻击渗透的前提下,需从西方英雄品格理念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构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的英雄品格发展运用理念。

参考文献

[1] 尚晓梅. (2006). 汉魏之际的英雄观 (博士学位论文) . 华中师范大学.

[2] 罗兴萍. (2008). 论本土英雄概念的生成和流变.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 89-93.

[3] 李小白. (2021). 汉代尚武精神的嬗变与 “英雄” 文化的生成.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7 (1), 154-164+227-228.

[4] 刘志伟. (2012). 中国古典 “英雄” 概念的起源. 中州学刊, (2), 184-188.

[5] 叶翔宇. (2022). 中国古代英雄观的发生学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 西南大学.

[6] 刘志伟. (2018). “英雄” 文化与魏晋文学 (修订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刘邵. (2014). 人物志. 中华书局.

[8] 罗竹凤. (2007).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9] 庞瑞华. (2020).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英雄的研究述评.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43 (2), 123-128.

[10] 潘天强. (2007). 论英雄主义——历史观中的光环和阴影. 人文杂志, (3), 20-25.

[11] 魏勇. (2009). 新中国前十七年间英模文化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 山东师范大学.

[12] 金永兴. (2002). 英汉航海轮机大辞典.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3] Franco, Z. E., Allison, S. T., Kinsella, E. L., et al. (2018). Heroism Research A Review of Theories, Methods, Challenges, and Trend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58(4), 382-396.

[14] Sullivan, M. P., & Venter, A. (2005). The Hero Within: Inclusion of Heroes into the Self. Self and Identity, (4), 101-111.

[15] 陈珞瑜. (2015). “英雄” 的中西方观念比较. 长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38 (6), 6-9.

[16] 缑广飞. (1999). 尽显英雄本色——中西神话英雄形象比较. 中州学刊, (1), 96-98.

[17] 袁帅, 万宏瑜. (2013). 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比较与融合——以《功夫熊猫》和《金陵十三钗》为例.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7 (3), 62-64, 89.

[18] 任美冉. (2018).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英雄形象 (博士学位论文) . 华中师范大学.

[19] 左丹弘, 王亚光. (2015). 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及其文化精神.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 376-380.

[20] 王立. (2009). 西方骑士与中国古代的侠——中西方文学共同母题中表现的正义精神.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8 (4), 88-95.

[21] 夏征农, 陈至立. (2009). 辞海 (第六版彩图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22] 古人伏. (1989). 谈陶行知的人格防——怎样培养学生做人的品格. 山东教育科研, (2), 28-32.

[23] 丁锦宏. (2005). 品格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4] 郑富兴. (2006). 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 人民出版社.

[25] 胡莹莹, 刘一璇, 李娜, 等. (2021). 中小学教师品格优势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职业使命感的中介作用. 当代教育科学, (9), 80-87.

[26] 王焕贞, 江琦, 侯璐璐. (2017). 大学生性格优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优势运用和压力性生活事件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 (1), 95-104.

[27] 阮飞燕. (2020). 乳腺癌患者品格优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博士学位论文) . 安徽医科大学.

[28] 顾添培, 王荣, 戴琪, 等. (2022). 品格优势的评估工具及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护理研究, 36 (16), 2940-2943.

[29] 王艺橙, 范兴华, 陈佳静, 等. (2023). 留守困境与儿童学业成绩: 品格优势与未来取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1 (4), 984-988+870.

[30] 王新波. (2010). 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新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 (4), 90-94.

[31] 沈韵婷. (2021). 师生关系与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关系 (博士学位论文) . 沈阳师范大学.

[32] Lickona, T., & Davidson, M. (2005). Smart & Good High Schools: Integrating Excellence and Ethics for Success in School, Work, and Beyond. 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

[33] 李华驹. (2002). 21世纪大英汉辞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4]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New York: Bantam Books.

[35] Yearley, L. H. (1990). Mencius and Aquinas: Theories of Virtue and Conceptions of Courag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36]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7] Park, M.,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3(5), 603-619.

[38] Park, N., & Peterson, C. (2009). Character Strengths: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College and Character, (10).

[39] 殷开达. (2014). 大学生创造性品格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 浙江大学.

[40] 习近平. (2019-09-30). 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8.

[41] 韩玉珠. (1998). 毛泽东诗词的英雄主义精神美.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50-53+124.

[42] 陈娴. (2016). 跨文明视域下《荷马史诗》与《左传》的英雄品格对读. 江汉论坛, (7), 75-79.

[43] 於贤德. (2011). 论宁波文化的英雄主义品格.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4 (1), 1-6.

[44] 熊良华. (2020). 学习和传承赣东北英雄群体的优秀品格. 党史文苑, (9), 19-21.

[45] 白振奎. (2008). 鲁迅的英雄品格及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英雄视角.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 125-131.

[46] 方坚伟. (2013). 司马迁英雄化项羽的文化解读.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8 (10), 92-95.

[47] Riches, B. R. (2018). What Makes a Hero Exploring Characteristic Profiles of Heroes Using Q-Method.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58(5), 585-602.

[48] Sullivan, M. P., & Venter, A. (2010). Defining Heroes Through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Investigation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0), 471-484.

[49] Walker, L. J., Frimer, J. A., & Dunlop, W. L. (2010). Varieties of Moral Personality: Beyond the Banality of Hero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8), 907-942.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