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商贸学院教育学院,武汉
道家思想最初起源于老子,距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相传老子当年想退隐江湖,骑马携家眷经过城门之时,被官兵要求留下人生智慧箴言,否则不许出城。于是他洋洋洒洒写下5000多字,留下了巨著《道德经》(韩鹏杰,2019)。200多年以后,《庄子》问世,也被称为道家主要代表作品之一。此两部作品被认为是道家文化的主要经典,由此本研究的道家思想基础为《道德经》和《庄子》。在中国历史上,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心理发展与行为特征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在创造力领域,凡是道家文化盛行的时期,无论是人文、艺术、还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方面都创造硕果累累,各个学科均获得了重大发展,可见道家思想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陆玉林,彭永捷,2019)。然而,道家文化价值观如何通过认知系统影响个体的创造力?其中的心理机制至今较少有人研究,所以笔者对此议题进行初步探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来更多学者对于道家文化信念如何促进创造力发展此研究议题的探讨。
基于“生物多处移动便于发展”的理论视角,贝尔格卢尔(Bergmüller)和塔伯士盖(Taborsky)发现独立自主、非群体性活动的鱼类会主动向未开发过的地方迁移,经历重重考验之后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寻找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并在不断探索新领域的过程中繁衍后代,实现基因的保留及更新迭代(吕坤维,2019)。同样基于“人类因善于移动而促进发展”之理论视角,欧意时(Oishi)和肯色波尔(Kesebir)认为人如果常常从一个领域挪动到另一个领域,在具有不同文化及地域特征的地方生活,并与其他人建立非紧密型关系,则便于个体无需具备循规蹈矩的个性及遵从群体的旧规则,从而有利于创新思想和创造行为的产生(吕坤维,2019)。与之殊如同归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一部分道家的信仰者归隐于山林之中,不问世事,专注于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将个人的特长发挥至极致;另一部分道家信仰者则是身怀才艺、具有高超技能的工匠,采用大隐隐于世,不参与政事的方式自立谋生(陆玉林,彭永捷,2019)。整体而言,这群人不受外界眼光及世俗评价的影响,能用不计较个人得失、成败的超越性视角看待问题,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具有独立而清醒的认识,具有场独立认知特点,同时他们给予自己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钻研,由此展现出个人的天赋,创造出大量经久不衰并具有独特创造力的
作品。
吕坤维学者据此推论,认为“独居隐逸”是华人创造力迸发的原因,也是道家思想激发创造力的核心机制(吕坤维,2019)。但也有不少研究发现,群体互动有利于个体从他处吸取新知识,起到拓宽视野的功能,从而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展(冯友兰,2011;罗素,2001)。例如,头脑风暴运用集思广益的方式,透过众人的力量来激发创造力。更有研究发现,若群体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呈现出多元文化风貌,则相互之间的交流更益于激发彼此的创造力(冯友兰,2011;罗素,2001)。由此,吕坤维学者关于道家信仰者透过隐逸的方式生存于世而致使创造力萌发的学术推论(吕坤维,2019),可能存在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另外,吕坤维学者还认为道家思想具有无限融合的包容性认知特点,让人意识到大自然的可贵,从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之中学习到多样智慧,从而超越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人与人的圈内圈外之分,具有博爱及普遍利他精神,此认知特点也会导致创造力的产生(吕坤维,2019)。但吕坤维学者借用鲍拉斯(Bollas)的无限融合理论对人从大自然中汲取精华从而提升创造力的推论(吕坤维,2019),缺乏详细且具体的论述过程,这一学术观点也需再进一步推敲。
道家思想的追随者在创造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结果,始终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例如:《庄子》中“庖丁解牛”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面对最高权威王者的关注,庖丁可完全放下对方的眼光及评价,静心于自身的技艺发挥过程之中。这位能工巧匠经过长时间的专注,随着岁月的沉淀,在相应领域内做到让人瞠目结舌的效果。在这个精益求精的过程之中,自身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傅佩荣,2018)。类似故事在《庄子》中数不胜数,拥有高超技能的平民百姓对待自己技能训练“重视过程而非结果”态度,达到了一种类似“心流”的状态,由此引发创造力的诞生。道家成功地避开了采取与他人竞争而抒发自身才华的方式,透过静心做好当下事情的途径培养自身的创造潜能。这种“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注意力放在做事本身,尽心尽力处理好当下问题,将名利置之度外”的超越性视角,导致道家信仰者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专注,训练出强大的实力,可在需要时自由自在、行云流水般抒发无穷的创
造力。
《道德经》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韩鹏杰,2019)。从以上论述可知,道家思想的追随者在看待事物时,既能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同时又能在事物的两极属性之间灵活转换视角。由此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内团体和谐”有所不同,其崇尚的“和”能够同时兼容阴阳两极属性,并考虑到事物间相互转化的规律,以辩证性思考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这种受到道家文化价值观影响的认知方式促进了个体思考的灵活性、多元性、全面性,由此促进了创造力的持续性发展。
《庄子》中还曾提到一位具有超高技能的名匠发出“技艺难靠口传”的感慨:即便师傅一身本领且能绘声绘色并身如其境地传授自己的技能,但若徒弟无法领悟其中窍门,一样难以掌握核心命脉,由此难以达到代际传承及发扬光大的效果(傅佩荣,2018)。所以道家强调个体要时时刻刻感受自己的感受,打开全身的感知觉系统开关,训练自身对于内在感受的敏锐度、对外在变化的觉察力,以及对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洞察力,摸索出适合自身学习及创造的方式方法,可在需要时启动场独立认知风格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重过程轻结果”的道家文化价值观驱动下,可开启个体宁静平和的心态,以超越性视角看待问题,专注于创造的过程之中,静心锻炼自己的技能,使才华得以发挥,从而达到积攒创造实力的效果;同时道家认为“事物均存在两极属性,并具有相互转换规律”的思想,促使个体具有兼容并包事物两极属性(例如:长短、有无、正反、前后、大小等)的认知风格,并可在不同属性间灵活切换视角,以一种辩证性思考方式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出个体内在的创造灵感;最后道家文化价值观对于“尊重自身感受”的强调,则不断提升个体对于觉察内外变化的敏锐度,增强个体对于提炼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精确度,启动个体凭借自身感知进行合理判断、正确抉择的场独立认知风格。由此道家文化价值观透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及认知风格达到促进创造力发展的
效果。
卡尼曼(Kahneman)曾对人们炒股等市场经济心理行为展开研究,由此提出思考双系统理论-认为人在思考问题时存在两个认知加工系统:第一个系统为直觉系统,受直观感受影响、反应快速,但可能较为情绪化并且相对容易出错(此观点的脑神经科学理论基础为:情绪来自人脑中较为古老的机制成分,不像理智思考一样存在于大脑中不断进化的区域);第二个系统是精致化思考系统,对问题进行较长时间的分析、探索,较少受到情绪影响,更多受理智控制,其研究发现在经济市场抉择中较多使用精致化系统进行思考的人们较小概率失利,更大概率获益(丹尼尔·卡尼曼,2012)。几乎没有学者将思考双系统理论运用在创造力研究领域。但无论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还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构思,都是科学家日积月累之后灵光一现的产物,而非当下精致化思考所得。并且目前也有研究发现部分情绪的运作机制与人的前额叶有关,即人类在进行判断、推理、创造等高阶思维运作时,情绪参与其中并起到助推功能(吕坤维,2019)。
由此看来,第一直觉系统虽被认为反应快速且思考结果可靠性相对较低,但其却与创造力的产生密切相关。但是基于人类的进化历程视角,长时间的教育及工作训练,使人们的第二思考系统越来越发达,精于逻辑分析、数理推算,但易忽略自身感知觉系统的反馈,陷入过度性穷思竭虑,造成负性冗思的效果,从而更加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自己的思考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元认知就清晰地描述了人是如何主动觉察和调节认知过程的。此概念由非维尔(Flavell)提出,并定义为“调节人认知的活动”,之后布朗(Brown)则将其定义为“元认知是个人对其认知领域所具有的知识和控制”,并认为元认知由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两个成分组成,继而刘电芝学者透过研究发现,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因素(钱欣琳,2022)。例如:当个体受到道家文化价值观“顺其自然”等思想的作用时,元认知可对陷入负性冗思状态的精致化思考系统进行调节,使受到限制的创造思想松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道家文化价值观可透过元认知对思考双系统运作过程进行监控的方式,让元认知、情绪直觉、精致化思考3个系统进行协同合作,达到“知情意行相辅相成,统一协作”之高效协调、有条不紊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创造力的产生。
吕坤维学者认为,道家认知的核心特点是:道家文化价值观通过作用于元认知来影响人的思考过程,避免产生过度僵化且重复性的冗思,使人能以无限融合的认知方式超越圈内圈外之分别心,在情感上做到随性,从而导致创造灵感地迸发(吕坤维,2019)。但其并未就道家文化价值观如何引发创造力的心理机制进行详细探究,由此笔者接下来对道家创造力认知模型进行初步建构,并尝试寻找相对合适的模型将道家文化价值观如何促进个体创造力发展的过程进行还原。虽然道家思想对华人影响深远,但由文化心理学家黄光国、陈舜文等老师的研究可知:只有在认同此文化的情况下,该社会文化价值观才会对人起到相应的作用(黄光国,2009 ;陈舜文,魏嘉莹,2013)。由此是否意识到自身对道家文化的认同,也是道家创造力认知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四种可能的认知模型,再一一探讨其心理机制运作模式。
第一种模型:当被研究者从未探索过自身的文化认同,且不认同道家文化时,三个系统则不会受到道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如下模型可知,当被研究者从情感深处不认同道家文化价值观,并将这种不认同形成快速反应时,道家文化价值观对创造力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作用并不会发生。
表 1 未觉察非认同模型
Table 1 The unperceived non-identity model
| 元认知 | |
| 系统1:情绪直觉 | 系统2:精致化思考 |
| 从情感上不认同道家文化 | 未觉察不认同道家文化 |
| 道家文化价值观不作用于此3系统 | |
第二种模型:当被研究者探索过自身的文化认同,且在精致化思考系统中能觉察到自身对道家文化的非认同时,三个系统同样不会受到道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该模型可知,当被研究者从情感深处不认同道家文化价值观,个体不仅将这种不认同形成快速反应,同时还能敏锐地觉察到自身对道家文化的不认同,则道家文化价值观对创造力的积极作用也不会产生。
表 2 觉察非认同模型
Table 2 The perceived non-identity model
| 元认知 | |
| 系统1:情绪直觉 | 系统2:精致化思考 |
| 从情感上不认同道家文化 | 觉察不认同道家文化 |
| 道家文化价值观不作用于此3系统 | |
第三种模型:当被研究者未探索过自身的文化认同,但从情感直觉上认同道家文化时,道家文化价值观不仅会作用于系统1,元认知监控还会消除系统2的负性冗思,从而具有可同时兼容并包阴阳两极属性、洞察事物转化规律的辩证性思考方式特点。从如下模型可知,当被研究者从情感深处认同道家文化价值观,虽然个体未觉察到自身的文化认同,但因其已经将这种认同形成快速反应,“重过程轻结果”宁静平和之心态自然而然被启动,能基于超越性视角看待问题,并使用可同时兼容并包的辩证性思考方式分析问题,迸发出因时因地适宜之创造灵感,由此道家文化价值观可促进个体创造力的部分发展。
表 3 未觉察认同模型
Table 3 The unperceived identity model
| 元认知(道家文化价值观作用于此) | 消除系统2负性冗思效果 | |
| 系统1:情绪直觉 | 超越性视角 | |
| 系统2:精致化思考 | 辩证性思考 | |
| 从情感上认同道家文化 | 未觉察认同道家文化 | |
第四种模型:当被研究者对自身文化认同进行探索,意识到自己对道家文化的认同时,道家文化价值观同时作用于元认知、情感直觉、精致化思考此3个系统。此时被研究者不仅采用超越性视角看待问题,还能同时使用具有兼容并包阴阳两极属性、洞察事物转化规律的辩证性思考方式分析问题,并开启场独立认知风格解决问题。从如下模型可知,当被研究者从情感深处认同道家文化价值观,并且个体觉察到自身的文化认同时:系统1可使个体在“重视过程而非结果”的宁静平和心态之下专注于创造过程,将自身的创造能力锻炼至极致;同时,元认知监控会减少系统2的负性冗思,激发兼容并包阴阳两极属性,能洞察事物间转化规律的辩证性思考方式,从而导致创造灵感的迸发;另外,透过系统2对自身道家文化认同觉察之后可提升个体对自身感知的敏锐度,增强对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洞察力,从而凭借自身感知系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具有场独立认知的特点,由此道家文化价值观可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表 4 觉察认同模型
Table 4 The perceived identity model
| 元认知(道家文化价值观作用于此) | 消除系统2负性冗思效果 | |
| 系统1:情绪直觉 | 超越性视角 | |
| 系统2:精致化思考 | 辩证性思考 | |
| 从情感上认同道家文化 | 觉察认同道家文化 | 场独立认知 |
根据以上对道家创造力认知模型的探索,可知第四个“觉察认同模型”透过直觉系统开启宁静平和的心态专注于创作过程之中,在日积月累之中培养创造能力;透过元认知系统消除精致化思考系统的负性冗思,启动兼容并包阴阳两极属性、洞察事物间转化规律的辩证性思考方式,采用灵活、多元、全面的视角分析问题,从而调动潜意识之中的创造灵感;同时精致化思考系统2在觉察自己认同道家文化之后,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透过尊重自身体验、凭借自身感知系统、相信自身判断、做出准确抉择的场独立认知风格洞察事物发生发展之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而第四个“觉察认同模型”最能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展。
情绪直觉系统1和精致化思考系统2并非完全独立的两个系统,坎贝尔等学者(Campbell)认为:直觉系统建立在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之上,过往经验形塑了人们的感知觉方式,使人快速形成相应情绪反应;而精致化思考系统则与我们接受过的教育以及思考的风格有关,透过不断的讨论、反思可使精致化思考系统中自成体系的观点、态度转化至直觉系统之中;所以这两个系统并非是各自独立的关系,而是也存在相互联结、彼此转换的关系(Campbell R & Kumar V,2012)。根据思考双系统及第四个“觉察认同模型”之结构组成特征,未来研究可分为理论模型检验和教育实践应用两个方面。
根据以上4个道家创造力认知模型对道家文化价值观如何促进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机制探究,可提出以下5个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对被试进行道家文化认同的内隐态度测量,按照结果将研究被试分成2组,认同道家文化组之创造力高于不认同组;
研究假设2: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将认同道家文化组的被试随机分成A组和B组,将其中第一组启动(Priming)道家文化,即用道家语句撰写文章之后,此组的创造力将大于另外一组。
研究假设3:接连研究假设2继续进行实验研究,A、B两组对事物两极属性共存测验的反应时短于不认同道家文化组;
研究假设4:接连研究假设2继续进行实验研究,对A、B两组进行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测验,A组场独立认知风格测验平均分显著高于B组;
研究假设5: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道家文化认同透过超越性视角、辩证性思考方式、场独立认知风格这3个中介变量提升创造力。
后续可采用测验法和实验法对以上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再根据研究结果对道家创造力认知模型进行进一步探究。
结合第四个最能促进个体创造力发展的“觉察认同模型”之心理机制特征,再根据思考双系统中两个系统并非完全独立、可相互联结的特征可知:若从幼年开始对学生进行道家思想普及教育,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道家文化,同时学会对自身文化价值观进行觉察,了解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属性及文化涵养,则更利于将道家文化价值观转化为促进自身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后续可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如何进行道家文化教育进行研究,了解道家文化的代际传承及发扬的创造力作用机制,进而开展具有针对性和方法性的文化价值观教育。
[1] 韩鹏杰. (2019). 道德经说什么. 山东文艺出版社.
[2] 陆玉林, 彭永捷. (2019). 中国道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吕坤维. (2019). 中国人的情感: 文化心理学阐释(谢中垚 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冯友兰. (2011). 中国哲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罗素. (2001). 西方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
[6] 傅佩荣. (2018). 逍遥之乐: 傅佩荣谈庄子. 东方出版社.
[7] 丹尼尔·卡尼曼. (2012). 思考, 快与慢(胡晓姣, 李爱民, 何梦莹 译). 中信出版社,
[8] 钱欣琳. (2022). 化学学习中元认知对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硕士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9] 黄光国. (2009). 儒家关系主义: 哲学反思、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 心理出版社.
[10] 陈舜文, 魏嘉莹. (2013). 大学生学习动机之“双因素模式”: 学业认同与角色认同之功能. 中华心理学刊, 55(1), 41-55.
[11] Campbell, R. & Kumar, V. (2012). Moral reasoning on the ground. Ethics, (122), 27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