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780016
Current Downloads: 1705506

Psychology of China

ISSN Print: 2664-1798
ISSN Online: 2664-180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不同代际青年的人际需求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rpersonal Needs of Young People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Psychology of China / 2025,7(9): 1189-1194 / 2025-09-30 look558 look430
  • Authors: 富玉家 朱海鹏 李莉莉 阿拉帕提江·麦图荪
  • Information:
    新疆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乌鲁木齐
  • Keywords:
    Different generations; Young people; Interpersonal needs; Development trends
    不同代际; 青年人; 人际需求; 社会影响
  •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rpersonal needs among young people born in the 1980s, 1990s, and 2000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survey results reveal significant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dividuals born in the 1980s and 1990s exhibit notably higher interpersonal needs compared to those born in the 2000s; additionally, male youths demonstrat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terpersonal needs than their female counterparts. These differenc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broader social 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s. For example, those born in the 1980s tend to place greater emphasis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stable work-life patterns, while those born in the 2000s are more inclined to pursue self-realization and diverse social relationships, leading to a relatively lower level of interpersonal needs. In respons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generation,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cultivate their 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skills, foster respect for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and enhance their social competence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本研究旨在了解“80后”“90后”和“00后”出生的青年人在当代社会中的人际需求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代际青年在人际需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80后”“90后”的人际需求显著高于“00后”;男性青年的人际需求显著高于女性。这些差异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80后”更注重家庭关系和稳定的工作生活,相较于“90后”,“00后”则更加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交关系的多样性,因此,人际需求水平有所下降。对于新生代青年,应培养其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其学会尊重多样性、更具包容性,进而提高其社交技能和情商。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c.0709194
  • Cite: 富玉家, 朱海鹏, 李莉莉, 阿拉帕提江·麦图荪. (2025). 不同代际青年的人际需求研究. 中国心理学前沿, 7 (9), 1189-119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需求日益凸显,引发了学术界对人际需求问题的广泛关注。人际需求(Interpersonal Needs)是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为满足个人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个人内心平衡、使个人心理功能处于健康状态时所产生的人际交往需要(金童林 等,2016)。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环境生活,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并塑造完整人格。若个体的人际需求长期处于匮乏状态,可能会导致个体与社会脱节,进而引发痛苦和绝望等负面情绪(HoltLunstad et al.,2010)。此外,当个体的人际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则会体验到与他人缺失社会联系的痛苦,进而导致非适应性行为的产生(江源,2013)。

20世纪5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提出了代际差异理论,认为代际差异是各个代群之间因出生年代和成长背景不同,而呈现出的价值、偏好、态度和行为的差异性群体特征(卡尔·曼海姆,2002)。之后,库珀施密特(Kupperschmidt,2000)以该理论为基础,将“代”界定为具有共同的出生年代和年龄阶段,并在关键成长时期共同经历重大社会事件的可识别群体。因此,研究代际差异的首要问题是确定代际群体(Generation Cohort)划分的标准,而在实际的研究中,往往以10年为固定周期划分不同的代际群体(陈玉明,崔勋,2014)。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年界定为15~44岁的个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青年界定为16~45岁,因此,人们常常提到的“70 后”“80 后”和“90后”可视为不同的代际群体。

青年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较为活跃的时期,通常表现出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等特征。在这一阶段,个体的社会性需求逐渐增强,倾向于通过积极的社会交往建构自我认同、寻求情感支持,并满足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动期望。诚恳友善的人际关系不仅是青年人建立社会联系的基础,也常被视为达成心理满足与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那些与他人关系良好的青年,通常能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应对各种现实问题,从而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感受青年生活的乐趣。青年的特定年龄层次和身心发展特点,使其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社会交往需求和实践行为,他们渴望通过人际交往协调自身的情绪状态,以适应高校的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等。青年大学生人际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其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进而影响其感受幸福存在感的
能力。

已有关于人际需求的研究多以青年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不仅样本代表性不足,还缺乏对不同代际青年之间的比较,难以把握人际需求的代际变化。本文认为,不同年代出生的青年人所面临的社会现状不同,从社会关系中受到的影响以及建立社交关系的形式也存在差异,探讨不同代际青年的人际需求现状和关系,能够为已有理论提供不同视角,同时了解当代青年人际需求的特征和变化倾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关注“80后”“90后”和“00后”三个年龄阶段,涉及1980年至2009年出生的个体,以这三个代际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究人际需求的现状与代际差异
特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在1980年后出生至2009年以前出生的青年中,按“80后”“90后”“00后”分层随机抽取共606人,其中男性、女性各为303人,各年代被试人数如表1所示,卡方检验表明三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χ2 = 0.07,p=0.97。所有参与研究的被试均在测试前统一阅读指导语,当场填写问卷并由主试回收纸质问卷。

表 1 各年代的被试人数

Table 1 Number of participants by generation

出生年代 人数(人) 百分比(%)
1980—1989 203 33.5%
1990—1999 204 33.66%
2000—2009 199 32.84%

2.2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人际需求问卷测量人际需求。该问卷共20题,包含4个维度,分别是交流需求(第9、12、13、14、20题)、陪伴需求(第1、7、8、18、19题)、展示需求(第2、3、10、11、17题)和情感需求(第4、5、6、15、16题)。每道题采用二分作答(是 = 1,否 = 0),第8题为反向计分,问卷总分越高代表个体人际需求水平越高。信度检验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 = 0.86)。为检验结构效度,先在四分相关矩阵上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Holgado-Tello et al.,2010),考虑到二分作答特征,随后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中将条目设为有序变量并采用WLSMV估计(Flora & Curran,2004)。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良好,CFI = 0.966,TLI = 0.961,RMSEA = 0.065(90% CI = 0.059~0.071),各维度条目的标准化载荷整体处于中高水平(0.55~0.88,ps < 0.001),说明该问卷设置的四维结构效度较高。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代际青年人际需求的描述统计

全体被试在人际需求水平上的平均数为16.81,标准差为3.77。以平均数为基准,低于平均数两个标准差和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为限,分别计算[0,M-2SD]、[M-2SD,M]和[M,M+1SD]三个分数范围的人数,结果表明,三代青年处于16.81~20分数区间的人数最多,且“80后”的人数最多,“00后”人数最少,如表2所示。

表 2 不同代际青年人际需求的描述统计(人数)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interpersonal needs across generations of youth (Sample Sizes)

代际 0~9.26分 9.27~16.81分 16.81~20分
“80后” 5 33 165
“90后” 10 34 160
“00后” 24 78 97

3.2 性别和代际对人际需求的影响

3.2.1 人际需求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的人际需求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人际需求总分和四个分维度的得分上,男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

表 3 人际需求的性别差异检验

Table 3 Test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needs

人际需求 男(N=303)M±SD 女(N=303)M±SD t
总分 17.39 ± 3.17 16.22 ± 4.22 3.83***
交流需求 4.37 ± 1.12 4.07 ± 1.41 2.84**
陪伴需求 4.18 ± 0.86 4.00 ± 1.05 2.29*
展示需求 4.44 ± 1.00 4.04 ± 1.34 4.12***
情感需求 4.40 ± 0.99 4.11 ± 1.19 3.3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3.2.2 人际需求的代际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代际青年的人际需求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80后”“90后”“00后”三个代际在人际需求总分及交流需求、展示需求和情感需求三个子维度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0后”在人际需求总分及其四个分维度得分最高,“00后”则最低。

表 4 人际需求的代际差异检验

Table 4 Tests of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needs

人际需求 “80后”(N=200)M±SD “90后”(N=200)M±SD “00后”(N=200)M±SD F 事后检验
总分 17.74 ± 2.90 17.32 ± 3.42 15.32 ± 4.42 25.43*** 3 < 1,2
交流需求 4.48 ± 1.08 4.36 ± 1.10 3.80 ± 1.52 16.89*** 3 < 1,2
陪伴需求 4.17 ± 0.75 4.13 ± 0.92 3.98 ± 1.16 2.13 3 < 1
展示需求 4.60 ± 0.81 4.44 ± 1.11 3.67 ± 1.39 39.10*** 3 < 1,2
情感需求 4.49 ± 0.92 4.39 ± 0.99 3.87 ± 1.27 19.41*** 3 < 1,2

注:1表示“80后”,2表示“90后”,3表示“00后”。

3.3 性别与代际的交互作用检验

通过组间方差分析可知,代际的主效应显著,
F(2,600)= 19.54,p < 0.001,偏η2 = 0.06。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600)= 7.63,p < 0.01,偏η2=0.01。性别与代际的交互效应也显著,F(2,600)= 4.75,p < 0.01,偏η2 = 0.02,结果如图1所示。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
(1)在“00后”青年中,男性人际需求分数显著高于女性(p < 0.001),而在“80后”和“90后”青年中,男、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s > 0.05);(2)“00后”女性青年的人际需求分数显著低于“80后”和“90后”
(ps < 0.001),而三个年代间的男性青年人际需求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ps > 0.05)。

图 1 性别与代际的交互效应

Figure 1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gender and generation

4 讨论

4.1 “80后”“90后”“00后”青年人际需求的总体特点

“80后”“90后”与“00后”青年的人际需求总体偏高,其中“80后”与“90后”的人际需求基本持平,但远高于“00后”。已有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青年群体,成长于国家经济开放持续推进的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和谐,未经历重大社会动荡,因此青年的整体成长背景较为平稳。与此同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多数个体生活在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之中,加之在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这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张炯炯,2013)。在此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和“00后”青年,在人际需求上展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然而,个体间依然存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首先,“80后”青年更注重真实与深度的友谊关系,倾向于与能够产生共鸣并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建立稳固的人际联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仅重视情感支持和心理理解,还强调关系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少被表层社交或功利性因素所驱动。对于亲密友情,他们普遍表现出高度的珍视,倾向于与长期交往的朋友保持联系,并彼此提供情感支持与鼓励(刘泱育陈晨,2023)。其次,“90后”青年则更偏向于在多元社交圈中拓展人际关系。他们乐于结识来自不同领域与背景的人群,并更关注与志同道合者建立深入的联结。在人际互动中,共同的价值观被视为建立稳固友谊的重要基础。此外,他们普遍擅长运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进行互动,线上社交成为其维系关系的重要方式(张炯炯,2013)。最后,“00后”青年成长于高度数字化的媒介环境中,普遍熟练运用多种社交平台,建立起更为广泛的社交网络。他们在人际互动中更重视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认同,倾向于围绕共同兴趣与爱好展开联系,强调个体表达、自我认同与情感共鸣,同时也更乐于通过分享生活细节来构建互信与支持性的友谊关系(安利利张叶,2025)。

4.2 青年人际需求的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人际需求总分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得分高于女性。已有研究显示,青年人的社交需求内容在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邹丹丹 等,2021)。男性倾向于建立少数但较为稳定和亲密的友谊,他们通常会找到一两个真正的知心朋友,并与他们分享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此外,男性青年通常对竞争性社交活动更感兴趣,他们可能更关注在以争夺为导向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然而,女性则倾向于与人建立更加深入的人际关系,她们通常寻求来自友谊的情感支持和理解,也更注重分享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更有可能在友谊中寻求情感的共鸣。同时,她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和分享经验,也更重视社交圈子的归属感,并通过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来获得支持和认同。

但已有研究表明,男女在人际需求水平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高一虹,陆小娅,2001),本研究结果也部分支持这一结论,在“80后”“90后”青年中,男、女人际需求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在“00后”青年中,男性人际需求则显著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00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性别角色的转变,使“00后”男性更倾向于寻求社交互动和情感认同。他们在数字化时代成长,习惯通过网络拓展人际联系并展示自我,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陪伴和交流的需求。相比之下,“00后”女性比“80后”“90后”女性可能更偏向少而深以及边界更清晰的私密关系,随着社交方式的多元化,对外部情感支持的依赖有所降低,因此人际需求相对较低。

4.3 青年人际需求的代际差异

“80后”“90后”“00后”青年在人际需求及其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已有研究显示,同一代群中的个体通常拥有共同的成长经历与集体记忆,并形成相似的价值观,往往与其他代际存在较大差异。已有研究表明,“80后”和“90后”之间存在明显的群体特征差异,“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促使他们更渴望建立人际关系,此外,经历了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他们需要构建人际关系以应对不确定性,因此“80 后”表现出较高的人际需求。“90后”是出生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成长于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其大多同样是独生子女,另一方面时代特征对“90后”代群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人际需求等特征都具有重要影响(赖德生,李艳,2023;骆佳梅,2009)。相比于“80后”,“90后”自我表达需求更高(魏莉莉,2006),需要通过他人反馈获得自身价值,因此致使其同样具有较高的人际需求。青年人际需求的代际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年代成长的青年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上。这说明,不同代际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追求不同,导致人际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个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相符合。不同点在于,本研究结果还包括“00后”代群的人际需求特征,研究表明,“00后”的人际需求不如“90后”和“80后”高,其原因在于“00后”出生的青年,生活条件更好,科技更发达,且有更多机会探索和了解世界。但是,这些因素也导致“00后”的社交方式呈现多样性,进而出现当代青年对人际需求的倾向性降低的现象。

4.4 新一代青年人际需求的教育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一代青年的人际需求也在不断演变,他们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更加追求平等和尊重。针对这一现状,需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满足新一代青年的人际需求。首先,需注重培养青年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不仅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与他人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学校可以加强团队项目、社团活动和实践课程,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其次,需要教育青年人尊重多样性、提升包容性。新一代青年生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接触不同文化、性别、种族和宗教背景的群体。因此,学校需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性别平等教育和种族包容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理解力,使其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自信和开放。最后,需要重视培养青年人的社交技能和情商。新一代青年更加注重情感和人际关系,他们渴望建立真挚的友谊和亲密的关系。为此,学校可以开设情感管理、社交技能和自我意识等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总之,针对新一代青年的人际需求,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更好地满足青年人的需求与发展。通过培养青年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其尊重多样性、提升包容性,同时加强社交技能和情商培养,助力他们成长为具备综合素质和生活能力的青年。

5 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代际的青年,在人际需求水平上存在差异,出生越晚的青年人际需求水平越低;(2)不同性别的青年,在人际需求上也存在着差异,男性的人际需求高于女性;(3)针对新生代青年,应培养其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其学会尊重多样性、提升包容性,同时提高其社交技能和情商。

参考文献

[1] 安利利, 张叶. (2025). 社交媒体对“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的影响及引导策略. 高校辅导员, (2), 92-96.

[2] 陈玉明, 崔勋. (2014). 代际差异理论与代际价值观差异的研究评述.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3), 43-48.

[3] 高一虹, 陆小娅. (2001). 大学生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的性别差异. 妇女研究论丛, (2), 9-16.

[4] 江源. (2013). 人际需求损害和正情绪功能对青年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军医大学.

[5] 金童林, 陆桂芝, 张璐, 闫萌智, 刘艳丽. (2016). 人际需求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9), 84-89.

[6] 卡尔·曼海姆. (2002). 卡尔·曼海姆精粹(徐彬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7] 赖德生, 李艳. (2023). 代际差异视域下“90后”新生代员工管理探究. 现代营销, (19), 148-150.

[8] 骆佳梅. (2009). “8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教育与职业, (35), 170-171.

[9] 刘泱育, 陈晨. (2023). 社交媒体影响下的人际关系代际差异. 阅江学刊, (3), 148-159+175.

[10] 魏莉莉. (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10), 79-82.

[11] 张炯炯. (2013). 基于人际需求的三维理论看“90后”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 才智, (10), 20-21.

[12] 邹丹丹, 梁立波, 赵娟, 王晨, 陶思怡, 刘伟...薛羽芯. (2021).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卫生职业教育, 39(11), 144-146.

[13] Flora, D. B., & Curran, P. J. (2004).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 of estimation fo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ith ordinal data. Psychological Methods, 9(4), 466-491.

[14] Holgado-Tello, F. P., Chacón-Moscoso, S., Barbero-García, I., & Vila-Abad, E. (2010). Polychoric versus Pearson correlations in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ordinal variables. Quality & Quantity, 44(1), 153-166.

[15] Holt-Lunstad, J., Smith, T. B., & Layton, J. B. (2010).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tality risk: a meta-analytic review. PLoS Medicine, 7(7), e1000316.

[16] Kupperschmidt, B. R. (2000). Multigeneration employees: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Health Care Manager, 19 (1): 65-76.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