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 2.甘孜县罗布林第一中学,甘孜藏族自治州; 3.盐源县中学,凉山彝族自治州; 4.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
中国历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宝贵的经验总结和历史结论。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深度结合,更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构建了各民族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齐心共铸复兴伟业的实践路向。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途径(王鉴,胡红杏,2020)。这是一个层级递进的关系结构,而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最后一步和关键一环,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终成果,是各民族间彼此尊重、求同存异的一种状态(陈立鹏,薛璐璐,2023)。民族交融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在认知层面,民族交融态度指的是个体对各民族交融的认知。抱有积极的认知能够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拉进民族之间的关系。反之,对民族交融有不正确的认知或者误解,则会阻碍民族交融,同时也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姜永志,白红梅,2018);在情感层面,民族交融态度则指的是各民族成员在民族交融过程中不同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体验可以拉进民族间的心理距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立鹏,薛璐璐,2020)。在行为层面,民族交融态度则表现为各民族的成员相互,友好交往,坚决抵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孙嫱,2020)。
当前,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推进各民族高质量发展、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郝晓丽,王国勇,2025)。但目前对民族交融层面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例如,对民族交融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影响方面,对成因的探索较少(陈立鹏,薛璐璐,2025)。同时,对青少年民族交融态度的研究也还较少,但青少年作为国家之希望,民族之未来,研究青少年的民族交融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极为重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深入,文化自信作为连接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变量,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一方面,在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使各民族能够以平等、尊重和欣赏的态度看待其他民族文化,从而促进民族间的深入交融(张姝玥,苏嘉韵,2023)。另一方面,民族交融也可以通过强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消除各民族文化的特色,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强化共同性。文化自信不仅与民族交融态度相互作用,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层次的心理支撑和情感纽带。相关的研究也表明,坚定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互构逻辑,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杨晓红,彭瑶,2023)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民族交融态度为自变量,文化自信为中介变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因变量。假设民族交融态度在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文化自信起中介作用。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省阿坝州两所中学初一至高三的在校学生,以年级为单位施测,共发放问卷9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885份有效问卷。885名学生中,男生390人(占44%),女生495人(占56%);初中生392人(44,2占%),高中生493(占55.8%);藏族364人(占41.1%),羌族192人(占21.6%),汉族183人(占20.6%),其他民族146人(占16.7%)。
(1)民族交融态度量表
采用陈立鹏、薛璐璐编制的民族交融态度量表,包含15道题目,涵盖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民族交融态度越积极。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
采用陈立鹏、薛璐璐编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该量表包含18个题目,涵盖认知、情感、意志三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
(3)文化自信量表
采用周婷和毕重增编制的文化自信问卷,问卷采用7点评分制度,得分越高文化自信越强,共有10道题目。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
采用SPSS 27.0软件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差异性检验,采用Process插件中的模型4,构建中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提取特征根>1的因子共8个,最大因子的方差解释量为37.2%,低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民族地区中学生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的总体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民族交融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均分均高于4分(理论中值为3分),文化自信的平均分高于6分(理论中值为3)。说明从总体上来看,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民族交融态度较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较强,文化自信也较强。
表 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 项目 | 平均分 | 标准差 |
| 民族交融态度 | 4.17 | 0.68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4.66 | 0.68 |
| 文化自信 | 6.51 | 0.92 |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在性别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在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维度均显著高于男生。
表 2 各变量在性别维度的差异性检验
Table 2 Tests of differences in variables by gender
| 项目 | 男生 | 女生 | t | p |
| 民族交融态度 | 60.97±13.28 | 63.66±12.25 | -3.13** | 0.002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82.38±13.78 | 84.92±11.17 | -3.05** | 0.003 |
| 文化自信 | 64.20±10.56 | 65.79±8.10 | -2.56** | 0.011 |
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其中民族交融态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57,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文化自信和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和0.48,表明三者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表 3 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相关分析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ethnic integration attitudes,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 1 | 2 | 3 | |
| 1. 民族交融态度 | 1 | ||
|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0.57*** | 1 | |
| 3. 文化自信 | 0.33*** | 0.48*** | 1 |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无关变量后,民族交融态度能正向预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β=0.57,p<0.01),也能正向预测文化自信(β=0.33,p<0.01),在加入文化自信这一中介变量后,民族交融态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向预测作用依旧显著(β=0.46,p<0.01),并且文化自信能够正向显著的预测个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β=0.32,p<0.01)。
表 4 各变量间回归关系分析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among the variables
| 回归方程 | 整体拟合指数 | 回归系数显著性 | ||||
| R | R2 | F | β | t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民族交融态度 | 0.57 | 0.32 | 425.64 | 0.57 | 28.97*** |
| 文化自信 | 民族交融态度 | 0.33 | 0.11 | 114.96 | 0.33 | 10.72***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民族交融态度 | 0.64 | 0.41 | 324.60 | 0.46 | 17.11*** |
| 文化自信 | 0.32 | 12.01*** | ||||
为进一步检验文化自信的中介效应,采用PROCESS4.0中的模型4进行简单中介检验,结果显示,文化自信的中介效用显著,置信区间[0.58,0.16]不包含0,占总效应的20%。直接效应也显著,置信区间[0.58,0.16]不包含0.占总效应的80%。说明,文化自信在民族交融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的中介效应模型如图1所示。
表 5 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分解表
Table 5 Decomposition of total,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 各类效应 | 系数 | 标准误 | 置信区间 | 效应量 | 显著性 |
| 总效应 | 0.55 | 0.03 | [0.50,0.60] | 显著 | |
| 直接效应 | 0.44 | 0.02 | [0.58,0.16] | 80% | 显著 |
| 间接效应 | 0.11 | 0.27 | [0.58,0.16] | 20% | 显著 |
图 1 文化自信的中介路径图
Figure 1 Mediation path model for cultural confidence
本研究通过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自信的基本情况和群体差异。结果显示,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民族交融态度、文化自信,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处于较高水平。这表明,民族地区中学生整体呈现出积极的民族交融态度、较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较高的文化自信,反映出在当前教育与国家各项民族政策的推行下,民族地区青少年普遍具备较高的国家认同与文化归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性别差异方面,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女生在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自信三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共情倾向,以及对集体认同的敏感性有关。这一发现提示,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应关注性别差异,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尤其需加强对男生的引导与激励。
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自信三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民族交融态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最强,表明个体对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积极态度与其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高度一致: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性次之,民族交融态度与文化自信亦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这些结果初步支持了三个变量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根据回归检验和中介模型检验结果可知,民族交融态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陈立鹏,薛璐璐,2023)。个体的民族交融态度越积极,越倾向于接纳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其次,民族交融态度也能显著正向预测文化自信,这与杨晓红等人(202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积极的民族交往体验有助于增强对本民族及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在将文化自信纳入模型后,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表现出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中介效应分析进一步证实,文化自信在民族交融态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民族交融态度不仅直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还通过提升个体的文化自信间接增强其国家认同感。这一发现验证了文化自信作为连接个体民族经验与宏观国家认同的重要桥梁作用。因此,在民族地区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通过促进跨民族交流互动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与升华,实现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价值跃迁。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且几个变量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几个变量仅在性别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在民族交融态度、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文化自信在民族交融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
首先,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设计,无法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研究或者追踪研究,进一步考察民族交融态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本研究仅采用问卷法进行数据搜集,可能存在主观偏差和社会赞许效应等问题,后续研究可以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仅局限于民族地区中学生,代表性有限,未来可以扩大研究群体和样本范围,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 陈立鹏, 薛璐璐, 范航. (2023). 和而不同: 民族交融态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民族学刊, 14(4), 1-10+134.
[2] 陈立鹏, 薛璐璐. (2020). 民族心理距离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7(6), 34-40.
[3] 陈立鹏, 薛璐璐. (2025). 何以交融: 青少年民族交融态度的影响因素与培育路径探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2), 24-36.
[4] 关红. (2025). 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科学咨询, (15),74-77.
[5] 郝晓丽, 王国勇. (2025).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民族学刊, 16(4), 89-102+154.
[6] 姜永志, 白红梅, 李敏. (2018).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及实现路径——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9(7), 212-218.
[7] 金迪, 陈金香. (2025). 为何自信、何以自信、如何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理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5(3).
[8] 李青山, 李士芹. (2025).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46(4), 16-21.
[9] 梁智星. (2025). 从个体情感到集体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探析.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5), 30-37.
[10] 刘荣, 王志达, 牟琴. (2025).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维度. 兵团党校学报, (4), 5-12.
[11] 孙敏敏, 袁祖社. (2025). 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重逻辑关系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4), 56-61..
[12] 孙嫱. (2020). 维吾尔族和汉族互嵌社区建设:南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个案研究. 民族研究, (2), 17-26+141.
[13] 王鉴, 胡红杏. (2020).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31(2), 11-16.
[14] 吴洁, 周宏. (2025).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向.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44(9), 37-41.
[15] 杨晓红, 彭瑶, 杨必宇, 等. (2023). 民族地区高职生文化自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研究——民族交融态度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分析. 中国心理学前沿, 5(4) , 367-374.
[16] 杨秀芝. (2022). 坚定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逻辑. 昭通学院学报, 44(1), 3-8.
[17] 张姝玥, 苏嘉韵, 张诗雨, 何玉梅, 张积家. (2023). 跨文化敏感性影响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双文化认同整合的中介和文化自信的调节作用. 民族教育研究, 34(5), 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