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外国语学校,苏州; 2.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苏州
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大多将视角局限于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消极取向的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成为主导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心理学摘要》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1887—2000年关于焦虑、抑郁的文章分别有57800篇和70856篇,而关于欢乐、幸福的文章大约只有851篇和2958篇,其中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率大约为14∶1。20 世纪90年代,迈尔斯(Myers)和迪纳(Diener)统计发现,心理科学中关于消极心理与积极心理的研究论文比例为17∶1,这说明心理学知识体系存在巨大
“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Myers D G & Diener E,1995)。
因此,如何使心理学从理论上回归价值平衡,在实践上从治疗心理疾病、解除负性情绪转向帮助人类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大多数人能健康、愉悦地成长,过上一种相对满意和有意义的生活,成为当前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这也使得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必然。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研究人类积极品质的学科,它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Sheldon M & King L,2001),是对病理性心理学的一种重要补充。
积极品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主要内容之一,其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任俊,叶浩生,2006)。品格优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性中的优点品格是对抗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缓冲器与调节器。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基本定型期,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品质的培养是尤为关键的(庄濛杰 等,2005)。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越发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测评工具大都针对各种负性心理问题[5],而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应该偏向心理预防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挥自身优势、规划人生(任俊,叶浩生,2006)。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对青少年品格优点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依据。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青少年发放问卷520份,回收520份,剔除个人信息不完整的和无效问卷18份,有效问卷共502份;其中男生236人(47.0%),女生266人(53.0%),平均年龄为21.12±0.83岁;独生子女286人(57.0%),非独生子女216人(43.0%);生源地为城市的195人(38.8%),农村的307人(61.2%);双亲抚养的473人(94.2%)、非双亲抚养29人(5.8%);家庭经济水平为贫穷的32人(6.4%)、温饱的407人(81.1%)、较富裕的63人(12.5%)。
一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编制,内容包括青少年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
品格优点问卷由美国塞利格曼等人(Seligman et al.,2005)根据CSV编制的自陈量表(Peterson C et al.,2005),本研究使用的中文版由华东师范大学杨鲁静博士等翻译并修订。量表评估归属6大美德与力量(智慧、勇敢、仁慈、公正、节制、卓越)的24项积极人格特质,每项特质包含7~13个条目,共240个条目,采用Lickert 5级评分法,被试选择每一项的“描述是否和自己比较相像”的符合程度,从“非常不像我”到“非常像我”分别记1~5分,无反向计分条目。得分越高,表明该品格越突出。
症状自评量表90项由德若伽提斯(Derogatis,1973)编制(张作记,2006),共9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评估感觉、情感、思维、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及饮食睡眠等精神症状程度,用以反映心理健康状况。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等。
青少年24项积极人格特质的得分都在3~4分之间,平均分从3.25±0.59(信念)到3.93±0.40(诚实);其中最为突出的五项分别为:诚实(3.93±0.40)、爱的能力(3.91±0.48)、公平(3.90±0.47)、善良(3.86±0.46)和感恩(3.82±0.52),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青少年24项积极人格特质的分布(M±SD)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24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 adolescents (M±SD)
| 序号 | 品格优点 | 得分(n=502) | 序号 | 品格优点 | 得分(n=502) |
| 1 | 创造力 | 3.33±0.64 | 13 | 公平 | 3.90±0.47c |
| 2 | 好奇心 | 3.55±0.52 | 14 | 领导才能 | 3.60±0.52 |
| 3 | 洞察力 | 3.27±0.51 | 15 | 团队精神 | 3.74±0.50 |
| 4 | 判断力 | 3.55±0.55 | 16 | 宽容 | 3.67±0.53 |
| 5 | 好学 | 3.42±0.57 | 17 | 谦虚 | 3.52±0.51 |
| 6 | 勇气 | 3.40±0.49 | 18 | 审慎 | 3.50±0.49 |
| 7 | 毅力 | 3.50±0.56 | 19 | 自制力 | 3.34±0.44 |
| 8 | 诚实 | 3.93±0.40a | 20 | 审美力 | 3.71±0.55 |
| 9 | 热心 | 3.42±0.50 | 21 | 感恩 | 3.82±0.52e |
| 10 | 爱的能力 | 3.91±0.48b | 22 | 希望 | 3.71±0.51 |
| 11 | 善良 | 3.86±0.46d | 23 | 幽默 | 3.61±0.56 |
| 12 | 社交能力 | 3.53±0.48 | 24 | 信念 | 3.25±0.59 |
注:a,b,c,d,e分别表示排在前五位的积极人格特质。
本研究参考林利(Linley)等人的 391 例英国青少年数据进行跨文化比较显示,中国青少年男性最为突出的五项品格优点为诚实(3.96±0.45)、公平(3.91±0.52)、爱的能力(3.89±0.49)、善良(3.83±0.48)、 感恩(3.78±0.53),女生最突出的五项为爱的能力(3.93±0.48)、诚实(3.91±0.35)、 公平(3.90±0.42)、善良(3.88±0.44)、感恩(3.87±0.50);西方人群如英国男性最突出的五项为判断力(3.95±0.48)、好奇心(3.77±0.63)、创造力(3.77±0.61)、公平(3.75±0.60)、幽默(3.73±0.64),女性最为突出的五项为善良(3.97±0.49)、爱的能力(3.85±0.61)、判断力(3.85±0.51)、公平(3.85±0.48)、好奇心(3.76±0.59);中国青少年男性24项品格优点中得分最低项为信念(3.22±0.60),最高项为诚实(3.96±0.45),英国男性最低项为信念(2.77±0.88),最高项为判断力(3.95±0.48),中国男性得分普遍高;而中国青少年女生最低项为洞察力(3.19±0.48),最高项为爱的能力(3.93±0.48),英国女性最低项为信念(2.90±0.84),最高项为善良(3.97±0.49),得分高低的特质项目相当;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英24项品格优点的得分分布趋势是一致的,如表2所示。
表 2 中英24项品格优点的跨文化比较(M±SD)
Table 2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24 character strength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M±SD)
| 品格优点 | 男 | 女 | ||
| 中国(n=236) | 英国(n=200) | 中国(n=266) | 英国(n=191) | |
| 审美力 | 3.62±0.57 | 3.60±0.68 | 3.80±0.52 | 3.70±0.67 |
| 勇气 | 3.49±0.49 | 3.46±0.61 | 3.31±0.48 | 3.47±0.61 |
| 爱的能力 | 3.89±0.49c | 3.46±0.70 | 3.93±0.48a | 3.85±0.61b |
| 审慎 | 3.56±0.52 | 3.22±0.60 | 3.44±0.45 | 3.27±0.57 |
| 团队精神 | 3.76±0.55 | 3.50±0.60 | 3.72±0.45 | 3.60±0.51 |
| 创造力 | 3.38±0.65 | 3.77±0.61c | 3.28±0.62 | 3.56±0.65 |
| 好奇心 | 3.58±0.49 | 3.77±0.63b | 3.52±0.56 | 3.76±0.59e |
| 公平 | 3.91±0.52b | 3.75±0.60d | 3.90±0.42c | 3.85±0.48d |
| 宽容 | 3.65±0.53 | 3.46±0.74 | 3.69±0.53 | 3.49±0.67 |
| 感恩 | 3.78±0.53e | 3.40±0.65 | 3.87±0.50e | 3.66±0.57 |
| 诚实 | 3.96±0.45a | 3.63±0.53 | 3.91±0.35b | 3.74±0.47 |
| 希望 | 3.73±0.51 | 3.38±0.73 | 3.68±0.52 | 3.40±0.70 |
| 幽默 | 3.69±0.55 | 3.73±0.64e | 3.54±0.57 | 3.73±0.61 |
| 毅力 | 3.54±0.56 | 3.30±0.74 | 3.46±0.55 | 3.40±0.68 |
| 判断力 | 3.63±0.58 | 3.95±0.48a | 3.46±0.51 | 3.85±0.51c |
| 善良 | 3.83±0.48d | 3.72±0.56 | 3.88±0.44d | 3.97±0.49a |
| 领导才能 | 3.64±0.55 | 3.51±0.53 | 3.57±0.49 | 3.62±0.51 |
| 好学 | 3.39±0.55 | 3.69±0.64 | 3.44±0.58 | 3.75±0.62 |
| 谦虚 | 3.54±0.54 | 3.23±0.62 | 3.50±0.48 | 3.21±0.60 |
| 洞察力 | 3.35±0.53 | 3.64±0.55 | 3.19±0.48 | 3.59±0.56 |
| 自制力 | 3.40±0.47 | 3.18±0.62 | 3.28±0.40 | 3.03±0.58 |
| 社交能力 | 3.64±0.50 | 3.56±0.60 | 3.44±0.45 | 3.71±0.55 |
| 信念 | 3.22±0.60 | 2.77±0.88 | 3.27±0.57 | 2.90±0.84 |
| 热心 | 3.41±0.51 | 3.23±0.76 | 3.43±0.50 | 3.36±0.64 |
注:a,b,c,d,e分别表示排在前五位的品格优点。
按照SCL-90总分选取上、下27%的青少年分别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并将上27%内总分小于160的排除,反映青少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对比不同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的积极品格水平,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青少年的勇气、好奇心、宽容、诚实、希望、毅力、洞察力、自制力、社交能力和热心10项品格优点更为突出,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青少年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 不同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24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24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 with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statuses
| 品格优点 | SCL高分组(n=115) | SCL低分组(n=131) | t |
| 审美力 | 3.76±0.51 | 3.68±0.57 | 1.18 |
| 勇气 | 3.34±0.49 | 3.44±0.47 | -1.72* |
| 爱的能力 | 3.86±0.52 | 3.91±0.47 | -0.97 |
| 审慎 | 3.47±0.51 | 3.47±0.43 | -0.15 |
| 团队精神 | 3.69±0.52 | 3.76±0.55 | -1.06 |
| 创造力 | 3.30±0.67 | 3.32±0.65 | -0.19 |
| 好奇心 | 3.39±0.52 | 3.62±0.51 | -3.49*** |
| 公平 | 3.84±0.50 | 3.91±0.50 | -1.09 |
| 宽容 | 3.53±0.57 | 3.78±0.52 | -3.54*** |
| 感恩 | 3.79±0.52 | 3.85±0.51 | -0.93 |
| 诚实 | 3.86±0.41 | 3.96±0.41 | -1.91* |
| 希望 | 3.62±0.52 | 3.74±0.54 | -1.80* |
| 幽默 | 3.53±0.57 | 3.65±0.58 | -1.70 |
| 毅力 | 3.41±0.54 | 3.58±0.53 | -2.37** |
| 判断力 | 3.53±0.52 | 3.54±0.52 | -0.09 |
| 善良 | 3.84±0.49 | 3.87±0.49 | -0.55 |
| 领导才能 | 3.58±0.50 | 3.62±0.54 | -0.63 |
| 好学 | 3.34±0.58 | 3.45±0.56 | -1.55 |
| 谦虚 | 3.50±0.52 | 3.56±0.49 | -0.93 |
| 洞察力 | 3.16±0.50 | 3.33±0.50 | -2.60** |
| 自制力 | 3.28±0.46 | 3.41±0.41 | -2.35* |
| 社交能力 | 3.43±0.53 | 3.55±0.46 | -1.82* |
| 信念 | 3.24±0.63 | 3.21±0.59 | 0.41 |
| 热心 | 3.36±0.51 | 3.48±0.51 | -1.84* |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其中,抑郁因子与24项品格优点的相关程度最高。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病因学假设,拥有抑郁情绪的个体其品格优点水平应更低,故单独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因子高分组在勇气、爱的能力、创造力、希望、洞察力、感恩、社交能力、热心等15项上的得分都明显低于低分组,多数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结果如表4所示。
表 4 不同抑郁状况青少年24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24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 with different depressive conditions
| 品格优点 | 高分组(n=60) | 低分组(n=91) | t |
| 审美力 | 3.64±0.50 | 3.63±0.57 | 0.19 |
| 勇气 | 3.23±0.48 | 3.49±0.47 | -3.29*** |
| 爱的能力 | 3.76±0.49 | 3.93±0.44 | -2.32* |
| 审慎 | 3.40±0.51 | 3.46±0.46 | -0.76 |
| 团队精神 | 3.59±0.52 | 3.74±0.60 | -1.64 |
| 创造力 | 3.18±0.59 | 3.37±0.69 | -1.81 |
| 好奇心 | 3.23±0.55 | 3.65±0.52 | -4.76*** |
| 公平 | 3.79±0.48 | 3.89±0.54 | -1.15 |
| 宽容 | 3.43±0.58 | 3.76±0.56 | -3.55*** |
| 感恩 | 3.70±0.48 | 3.85±0.50 | -1.94* |
| 诚实 | 3.86±0.36 | 3.97±0.42 | -1.75* |
| 希望 | 3.43±0.51 | 3.77±0.55 | -3.84*** |
| 幽默 | 3.43±0.57 | 3.68±0.62 | -2.45** |
| 毅力 | 3.32±0.62 | 3.60±0.55 | -2.87** |
| 判断力 | 3.50±0.53 | 3.59±0.51 | -1.15 |
| 善良 | 3.79±0.43 | 3.88±0.50 | -1.13 |
| 领导才能 | 3.47±0.49 | 3.59±0.58 | -1.36 |
| 好学 | 3.25±0.58 | 3.47±0.59 | -2.26* |
| 谦虚 | 3.45±0.52 | 3.53±0.51 | -0.91 |
| 洞察力 | 3.03±0.50 | 3.35±0.52 | -3.74*** |
| 自制力 | 3.14±0.44 | 3.41±0.43 | -3.84*** |
| 社交能力 | 3.26±0.48 | 3.57±0.50 | -3.72*** |
| 信念 | 3.11±0.65 | 3.23±0.57 | -1.15 |
| 热心 | 3.25±0.50 | 3.50±0.53 | -2.88** |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我国青少年24项积极人格特质的平均得分集中于3~4分之间,说明青少年的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与郑祥专(2009)用VIA问卷对我国青少年进行的调查结果一致(郑祥专,2009)。彼得森(Peterson)和塞利格曼(Seligman)等(2005)对40多个国家成人的研究发现24 种品格优点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Peterson C et al.,2005),最被认同的是善良、公正、诚实、感恩、判断力,且各国之间品格优点排列的相关性很强,相关系数达到 0.80,不受文化、种族和宗教的制约,揭示了人类对于构建有效社会所需的最普遍的人性和积极人格力量的要求。
本研究对比中英两国青少年24 项品格优点发现,特质分布趋势存在一致性,中国青少年最突出的五项品格优点是诚实、爱的能力、公平、善良和感恩,英国青少年最突出的是判断力、公平、好奇心、爱的能力、善良等;另有研究表明(Park N et al.,2006),日美两国的突出特质分别为感恩、善良、公平、爱的能力、希望和善良、爱的能力、幽默、诚实、感恩,其中爱的能力、善良、感恩3项均位于四国青少年最突出的五项品格优点之列,支持了塞利格曼(Seligman)等得出的结论。但在绝对分数上,中国样本得分普遍高,尤其是关于“人性”的特质,比如爱的能力、城实、宽容、善良等等,而英国样本在诸如创造力、判断力、洞察力、好奇心等思维特质更为突出。这可能是由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的,如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主要接受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强调人的仁义、礼节和谦逊内敛等品质,而西方主要信奉基督教义,西方文化更强调突出个人主义及价值外显等张扬个性的行为品质。总的来说,24项品格优点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这也符合塞利格曼等当初编制VIA 的理论思路(Park N et al.,2006),说明人类力量与美德是整个人类社会所普遍拥有的。
心理健康状况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其勇气、好奇心、希望、毅力和社交能力等10项积极特质,显著高于心理健康水平低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在这些特质上的得分明显较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情绪,没有毅力、遇到困难退缩不前,缺乏迎接挑战的勇气,缺少探索的动力,对未来充满盲目和不自信,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不能真诚待人,不能从多角度理性地看待事情,人际关系较为紧张,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抑郁因子得分较高的学生更是在勇气、爱的能力、创造力、希望、洞察力、感恩、社交能力、热心等15项上的得分都明显要低而且大多呈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些品格优点的缺失或弱化可能出现的表现与抑郁倾向人群的症状较为一致。所以,本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为品格优点的病因学假设提供了支持。
本研究评估了青少年隶属于六大美德力量的24项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状况和分布趋势,比较了不同文化群体的品格优点差异,并结合SCL-90得分情况,分析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青少年积极品格优点的发展差异。研究结果为揭示青少年积极品格优点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相关证据,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积极品格优点培养提供了理论导向。
[1] Myers D G & Diener E. (1995). 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10-19.
[2] Sheldon M & King L. (2001).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3), 216-217.
[3] 任俊, 叶浩生. (2006). 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 心理科学进展, 14(5), 787-794.
[4] 庄濛杰, 奚晓岚, 王珏. (2005).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育与职业, (19), 65-67.
[5] 汪大伟. (2015).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启示. 戏剧之家, (1), 144-145.
[6] Peterson C, Park N & Seligman M E P. (2005). Assessment of character strengths. In G P Koocher, J C Norcross, S S Hill. III (Eds), Psychologists’Desk Reference(pp.93-9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7] 张作记. (2006). 症状自评量表. 见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编辑委员会编.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pp.64-67).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8] 郑祥专. (2009). 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08), 69-74.
[9] Park N, Peterson C & Seligman MEP. (2006). Character strengths in fifty-four nations and the fifty US states.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 11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