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880076
Current Downloads: 86382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SN Print: 2664-1828
ISSN Online: 2664-1836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高校心理工作中家庭资源融入的现状与思考——基于辅导员视角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Family Resources Integration in College Psychological Work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structor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 2020,2(11): 798 - 805 / 2020-11-19 look1068 look782
  • Authors: 许静²* 杨秀君² 秦伟¹ 汤琳夏¹
  • Information:
    1.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上海;
    2.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 Keywords:
    Home-school cooperati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llege
    家校合作; 心理育人; 高校
  •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ain difficulties and experiences of college student workers in home-school cooperat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new work thinking. Methods: 20 front-line instructors and student secretaries from Shanghai universities were interviewed individually, the interview data was coded based on the bottom-up content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was classified and subject extrac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topic. Conclusion: 1. the main difficultie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ed: (1) parents' lack of sense of cooperation, (2) parents' difficulties in facing up to students' problems, (3) students' unwillingness to intervene from their parents, (4) instructors' lack of motivation and energy i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etc. 2. The main experience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ed: (1) paying attention to communication methods, (2) focusing on the common problem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3) adhering to the reasonable boundaries of home school cooperation, etc. Finally, four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1) popularizing the common sense of mental health and enhancing the sense of home school cooperation; (2)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psychological skill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3) expanding the platform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4) reasonably apply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home school cooperation. 目的:通过质性研究了解学生工作者在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主要困难与主要经验等,并提出自己的工作思考。方法:对20名上海各高校的一线辅导员及学工书记进行个别访谈,将录音资料逐字逐句转换成文字,并基于自下而上的内容分析技术,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同时基于本研究主题对编码数据进行分类和主题提取。结论:1、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主要困难包括:(1)家长合作意识缺乏;(2)家长难以正视学生问题;(3)学生不愿家长介入;(4)辅导员家校协作动力与精力不足等。2、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主要经验包括:(1)辅导员注重沟通方式方法;(2)科普聚焦心理育人共性问题;(3)坚持家校合作合理界限等。最后,提出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四点建议:(1)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家校合作意识;(2)加强心理技能培训,注重家校沟通策略;(3)拓展家校合作平台,整合心理育人资源;(4)合理运用法律法规,保障家校合作开展。
  • DOI: https://doi.org/10.35534/tppc.0211064
  • Cite: 许静,杨秀君,秦伟,等.高校心理工作中家庭资源融入的现状与思考——基于辅导员视角[J].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2020,2(11):798 - 805.https://doi.org/10.35534/tppc.0211064

1 问题提出

心理育人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追踪、全方位推进[1]。从狭义上说,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来履行育人职责、发挥育人之效;从广义上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育人责任,还需要家庭系统共同行使育人功能。教育学理论普遍认为,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共同构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整体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健全人格、提升心理素质方面,家庭教育既是一种有效培养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在预防风险、应对心理危机方面,家庭参与既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是现实干预的需要[2]。

我国对于家庭资源融入高校教育协同育人的研究起步较晚,高校教师普遍认为:开展大学生家校合作意义重大,必要性日益增强,家庭和学校作为大学生成长中两个重要的环境系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魏翠妮等研究发现,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家长具备较强的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与意愿,期待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4]。马萍指出,高校家长不仅维护和宣传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并且有些直接参与学校的招生就业、学生的社会实习实践,甚至有人直接筹资助学[5]。但是在实际学生工作中发现,虽然近年来家校合作略有补足,但仍是高校育人中的“短板”,并未得到显著改善。高校在开展家校互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互动意识缺乏、互动途径不通畅、互动制度较欠缺等问题[6]。

本研究聚焦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了解他们在心理育人工作中使用家庭资源的实际情况,分析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现状与困难,期待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来自上海各高校的一线辅导员及学工书记,共20人,涉及专业包括人文类、理工类及艺术类,工作年限从2年到15年不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访谈法,线下访谈地点为高校心理咨询室,线上访谈地点为网络会议室,访谈时间在60分钟左右。

访谈中,首先告知被试此次访谈的研究方向与目的,在征得被试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

访谈结束后,访谈者将录音资料逐字逐句转换成文字,并基于自下而上的内容分析技术,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同时基于本研究主题对编码数据进行分类和主题提取。

3 研究结果

3.1 家校沟通的主要途径

新生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是上海一些高校官方与大一家长集中沟通的主要途径,传统的家访方式,由于“人力物力的考虑”和“现代人对个人隐私更强调”,逐渐“改成家长请进来开座谈会”的形式。有的学院还“十几年来一直在坚持”召开“毕业班家长会”,只要是上海周边能赶得过来的家长都“一一打电话邀请”。

除集中沟通之外,家校主要是以电话、面谈加邮寄为主开展个别沟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沟通已成为家校沟通的一个重要补充。但是“各个辅导员的风格不太一样”,可能出于保护个人边界的考虑,辅导员一般不会主动加家长微信,只有个别辅导员会主动创建家长群。更多情况下,是由热心家长自发组建家长群,有些辅导员会被邀请进入家长群,虽然“不太在群里说话,但会一直关注这个群,一旦有不合适的言论,立即私信,马上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3.2 家校沟通的主要内容

学校方面,辅导员一般不会主动找家长。一旦发现学生有情况,学习上、生活上和心理上各方面有一些比较严重的潜在问题,辅导员就会联系家长。联系家长的“规定动作”以信息告知类为主,一个是学业,一个是违纪,比如说他在宿舍把门给踹破了,比如说多长时间没有去上课。学校有规定,“试读警告寄过去要有回执,家长要签字,违纪、考试作弊、心理危机,这也是必须跟家长联系的。休学、退宿这类的,我们需要家长签字承诺。”

家长方面,一般来说新生家长比较主动跟辅导员互动,新生家长会在现场会有很多的互动和提问,……他们关心的话题也很多,关心孩子的自律性,担心孩子自己不会做规划,不会设立目标,当然更关心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吃苦,担心孩子遇到情感困扰,关心宿舍里的人际关系,关心班级的氛围和班级的运作,关心海外交流实习,包括直研、考研、出国留学呀等。

有些家长只是找辅导员聊聊天,了解了解学生的情况,因为家长也不知道上大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不清楚孩子是不是完全理解学校的这些东西,……所以他也会做一个了解,但并不是对你提出什么要求。家长只要觉得孩子状态可以就放心了,家长也不会找你。比较优秀的孩子,基本上自己都能搞定,也不需要家长来干预。

有少数家长会向辅导员提出各种要求,比如找同伴来陪伴他,上课的时候多鼓励他,多陪他聊聊;希望保研,希望多引导、多帮忙,介绍老师指导;找老师课后辅导功课,付费也没问题。

大二之后,家长主动联系学校的少了,除非这个孩子有什么情况,处于需要关注的状态。比如说发现孩子成绩下滑了、找不到孩子啦,发了消息也没回呀、大晚上的,孩子跟别的孩子闹矛盾,打起来了、喝醉酒、夜不归宿了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上了大学就不跟父母交流,那家长只能找老师了解情况。

3.3 家校沟通在心理育人方面的主要困难

3.3.1 家长缺乏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意识

大多数家长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于是对孩子是完全放手的,没有意识到孩子在大学里面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专业学习上的困难、人际交往的困难等。

而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家长,觉得从小到大我也没管过他读书,我的孩子很优秀,是全村人的骄傲,但是他忘了之前是封闭式学校,有很强的外力控制,没有看到中学老师付出的一块,也不了解大学学习对学生自制力的要求。

有些学生家长,只知道拼命攒钱供养孩子上学,没有意识到需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精神支持,甚至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会认为是校方的问题,我的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很优秀,为什么到了大学就变成这样了?

3.3.2 家长难以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多数家长愿意与辅导员聊学业,但对于心理话题的态度大不相同。

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家长中分为两类,一类家长通情达理,他很能理解你,特别沟通得来,能够接受辅导员的建议;另一类家长,虽然有一定的文化,但是可能碍于“面子”,对心理问题避之犹恐不及,当辅导员告知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时,表现出否认和排斥的态度,认为“我孩子不可能有这种情况”,不大会听取你的建议,即使孩子已经在就诊或服药,也会千方百计隐瞒病情,“不让孩子吃药,认为是药三分毒,……介意孩子服用精神类药物”,也“不愿意接受学生需要住院治疗”。

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家长中也分为两类,一类家长与外界接触的比较少,对于心理一无所知,他对你有充分的信任,你给他的建议他觉得很有道理;另一类家长不和外界交往,在他的认知里没有(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系统,他也不明白心理问题可能会引发危机,甚至可能致命,辅导员跟他们沟通的时候就是很困难,你怎么给他解释,他也不一定能接受,他无法理解自己知识系统之外的事情,更难以配合我们的工作。

3.3.3 学生不愿学校过多与家长联系

学生年满18周岁,从法律上讲已经是权利和责任的主体,他们希望脱离父母约束,很多事情可能不见得愿意跟父母去聊,他也不希望父母的过多参与。校方联系家长的本意是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但是学生觉得“我都这么大,你没有必要事事都跟我家长聊”。

家长处理问题的态度也使得学生不愿家长介入。有的家长脾气火爆,直接冲到学校动手打孩子,有的家长还停留在中小学的状态,采取强制的方式,他没有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过分干涉孩子的选择,有的学生从外地考到上海,终于可以躲过父母的控制,但是到了大四又面临着可能会被父母再次控制、抓回去的事实。

3.3.4 辅导员家校协作的动力与精力不足

辅导员虽然心里明白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但是实际工作中任务繁多,往往一个人带一两百个学生,还需要分管党建、团建、就业、帮困等各项工作,没有太多精力用来与家长沟通,家校育人的重点也只能主要放在需要关注的学生身上,中等的那些学生很难去关注到。

还有不少辅导员认为,“家校合作挺敏感的,虽然大家都知道家校育人是最好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家校)关系并没有那么友好,因为有利益冲突在里面,所以老师和家长之间很难做到像朋友一样”。曾经有辅导员提出让学生转专业,家长反应就很大(更别说建议学生当兵或退学了)。因为吃过亏,老师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不太敢给一些可能家长很难接受却适合学生的建议。

辅导员是一份付出感很强的工作,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和情感卷入,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辅导员也在试图保持一种工作界限,有意无意地就将家校合作的部分优先忽略了,甚至会觉得家委会挺难搞的、挺麻烦的。

3.4 家校沟通在心理育人方面的经验

3.4.1 注重家校沟通的方式方法

大部分辅导员认为,需要“和家长很好的、很真诚的沟通”,“你只要给家长尊重,他是极其配合、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的。”当然,与家长交流时要注意谈话技巧,有些忌讳和注意事项。事情是要让家长知道的,但是用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方式,可能(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些辅导员建议,尊重学生,从孩子的角度跟家长对接。在与家长沟通之前,可以从学生口中先了解他们家里的相处模式、家长的脾气性格等。这样沟通下来的效果会比较好,也避免了一些冲突。也有些辅导员认为与家长沟通的思路可以是首先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再去和家长聊,这个孩子有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3.4.2 聚焦心理育人共性问题

大学生心理成长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家校沟通内容也可聚焦共性问题。辅导员们可以整理出家长普遍关心或与大学生心理成长相关的共性问题,通过讲座、手册、微信推送等方式加以解答。

除了让家长了解大学的生活,包括专业学习、成长资源等,让他们了解孩子之前的生活状况与现在的差异,帮助孩子去完成适应的过程,还可以请具有心理辅导经验的辅导员和家长从心理成长、人格成熟完善等层面讲解沟通。跟家长说,到了大学后,亲子关系的变化对学生和家长分别意味着什么?……家长在目前阶段怎么与孩子互动,放手还是不放手,这个程度怎么样去把握?从学生的成长规划上来讲,大学四年学生心理和人格在每个阶段的成长是怎样的?家长可以协助的是什么?

3.4.3 坚持家校合作合理界限

有辅导员认为,“亲子沟通与亲子互动,孩子和父母都有责任促成一个良性的沟通,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学校”。一般情况下,当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出问题时,有的家长失控了,他们掌握不到孩子的情况,就希望通过辅导员来“监控”孩子。此时,辅导员一般不会直接去当传声筒,而是建议家长与孩子沟通、详细了解孩子的情况,如果实在沟通不了,再来联系辅导员。

在涉及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则性事情上,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建议,虽然可以尽可能营造比较缓和的工作氛围,但是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没有商谈的余地。

4 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建议

4.1 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家校合作意识

传统的新生家长见面会限制了未参会家长对于信息的及时了解,也难以保证参会家长能在短时间内将家长会上输入的大量信息立即消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开展家校合作心理育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媒介。卫慧芳、程德强提出建立院校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实时推送院校动态,并邀请家长参与互动[7],可在此基础上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和QQ等渠道,根据一定的时间节点发布相关的心理工作温馨提示。提示内容可以是一些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的理念与信息,包括大学四年各阶段心理成长任务、大学生活可能面临的心理困惑与心理危机、亲子关系调整与家庭沟通技巧等内容,这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常识,而且还能增强家校合作意识。

4.2 加强心理技能培训,注重家校沟通策略

辅导员能否在家校沟通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否共情到家长与学生的感受,能否换个角度站在家长与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于家校沟通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8]。具有心理谈话技巧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容易让家长与学生感觉到被尊重,能够保持与学生和家长的顺畅交流,为家校合作心理育人打下良好基础。一旦真的出现需要多方协调配合的情况,例如应对学生学业困难、人际冲突等问题时,也更容易以家长与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来完成,减少了心理育人工作中的阻力。所以需要通过心理技能培训,帮助更多辅导员增强谈话技巧、培养积极心态,以期达到鼓励学生、支持家长的目的。

4.3 拓展家校合作平台,整合心理育人资源

家校合作心理育人不仅在于预防学生心理危机,而且在于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不应该只出现在孩子有问题需要时,更应该出现在学生的日常培养[9]。学校可以鼓励热心家长自发创建家长交流群、成立家委会等方式搭建家校互动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增进家校之间便捷而及时地沟通,同时可以更好地将家长方面的各种社会资源整合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共同推动学生心理育人工作。

4.4 合理运用法律法规,保障家校合作开展

学校和家庭两方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可能由于立场和权益的差异出现一些处理方式上的冲突。面对家长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校方可以依据《精神卫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学生管理相关规定开展工作[10],在人性化、个性化处理冲突的同时,坚决守住法律法规的底线,只有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才能给学校和家长留下更大的工作空间。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心理弹性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实践探索”(C20040);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家庭资源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探索”(2020-D-090);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培育项目“朋辈互助全人发展——创建基于生活社区的心理工作室”(2015-1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一般项目“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提升机制研究”(A1703);上海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课题“关于高校家校协同心理育人的路径探究”(2019SZLX31);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18SDT04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mtbd/201712/t20171207_320825.html.

[2] 韩丽萍.关于构建高校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28-29.

[3] 徐蕾,郭智芳.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2(2):93-95.

[4] 魏翠妮,沈永健,刘红艳.基于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新生家长期望调查[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6-140.

[5] 马萍.“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3):47-49.

[6] 童向亚.微信环境下高校家校互动教育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75-77.

[7] 卫慧芳,程德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5):47-50.

[8] 阚斌斌.基于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初探[J].池州学院学报,2015,29(1):148-151.

[9] 薛枫.构建家校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1):147-148.

[10] 谌誉,朱惠蓉,成琳,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作现状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92-95.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