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湖州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间接参与孩子的每一个教育过程。由于时代的变更,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找寻工作”的层面,家长给予了孩子更高的教育期望,这在不同层面上引起家长的教育焦虑,使得“家长教育焦虑”一词高频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之中。
由此,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文献,以“幼小衔接”“家长”“教育焦虑”和“幼升小”“家长”“教育焦虑”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5篇,多以期刊发表为主;以“家长教育焦虑”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60 篇,其中多以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为调查主体,研究其教育焦虑现状及表征。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教育焦虑的相关研究还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基于已有的相关文献,我们对“幼小衔接”“家长教育焦虑”进行相关的概念分析。
“幼小衔接”一词虽在已有研究中被高频提及,但并未有具体定义。车晓红认为,国外众多研究者把“幼小衔接”视为一个联动的概念,于是大多数学者把“幼小衔接”的概念定义为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不同成长教育阶段各方面的衔接,包括从幼儿到小学生这两个角色的转换。
林媛在对幼小衔接有以下解释,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而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结束幼儿园教育阶段的生活,逐渐从各方面接受小学教育阶段的生活,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刘丽伟、李敏谊则认为幼小衔接指儿童从处于幼儿园以游戏为一日生活主体的学习环境,过渡到其在小学接受精细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的过程。肖鲜认为“幼小衔接”的核心是在5-8岁的幼儿从生活与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社会交往等方面适应小学的课程化教学生活,并为以后幼儿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蒋立荣提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而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结束幼儿园教育阶段的以游戏为主的教育生活,逐渐接受小学结构化系统化知识教育的阶段,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
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可以被理解为儿童从在幼儿园接受以游戏为一日生活主体的轻松、自然的个人能力、品质教育,过渡到在小学接受格式化、系统化知识课程教学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一般发生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入学这一时段。
教育在学术研究上被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定“教育”的涵义。“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名词,《心理学辞典》解释道:“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家长广义上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一般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监护人。其作为孩子受教育路途中的特殊群体,以参与者的身份陪伴幼儿的受教育过程。同时,他们也是幼儿生活中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行为动作、为人处世都会对幼儿产生很大影响。也因为如此,家长在获得不确定教育后果在本研究中,家长的定义为重视关注儿童教育问题的父母或其监护人。
蒋典阳、鲁文在对教育焦虑做出解释,教育焦虑指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对其过度担心,从而产生相应的不良情绪,如紧张、害怕、焦躁、忧虑等,涉及群体集中于学生、教师、家长等教育过程的参与者。而韩海棠则将家长教育焦虑界定为:“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因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以及面对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不安、担心、忧虑、烦躁、害怕等,在表现形式上,它一般包括主观情绪上的反应与一些相对应的客观行为。”史立珍认为家长教育焦虑是指家长在参与子女的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及遇到的教育难题而产生的如紧张、烦躁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家长过度的教育焦虑会导致不良的教育结果。
结合上述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家长教育焦虑大多数在个体受教育过程中产生,子女受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极易让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烦躁、郁闷、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在面对棘手的教育问题或得到不良教育结果时,家长更易产生教育焦虑情绪。
在大量检索相关文献后,笔者发现“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热度日益攀升。从图1知网收录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可以看出,2012年“家长教育焦虑”首次出现在知网文库,2016年到2020年间,不断有新的文献出刊。而从图2研究主题分布图可以得出目前关于“家长教育焦虑”的文献,占比最大的研究是以教育焦虑为主体的研究,其次是教育焦虑的产生对象、成因分析的研究。而本研究的关注重点“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教育焦虑”仅有相关文献5篇,占比8.3%,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基于已有相关文献,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家长教育焦虑的对象,表现和测量工具进行了归纳和阐述。
图1 知网收录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
Figure 1 Annual trend chart of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CNK
图2 研究主题分布图
Figure 2 Distribution map of research topics
赵培浩、邬欣言提到出:“家庭教育负担增加,减负问题屡减屡增,超前教育、留学潮和国际教育低龄化,都是家长教育焦虑的表征信息。”
陈华仔和肖维则将家长教育焦虑理解为对子女教育的过度焦虑,他们将家长的教育焦虑表现分为三个方面叙述:首先,是教育日益增长的高选拔性造成不同程度的“教育落后”恐慌。随着优中择优的教育观念越来越普及,教育的天平逐渐向“重点学校”倾斜,家长们不断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不平衡,引发不良循环。其次,过高的教育强度不仅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同样给家长施加了一定的经济压力,易引发家长的焦虑。再者,是对“教育无用”的恐慌,往往是出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质疑学校教育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高额的付出与所得回报不成正比,导致教育心态失衡。
史立珍认为家长教育焦虑属于状态焦虑,并会出现在子女受教育的阶段。刁生富等人认为家长教育焦虑有压迫式、茫然式和想象式三种类型。压迫式教育焦虑主要指家长由于子女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要求子女接受超过其负担的高强度学习。茫然式、想象式的教育焦虑在择校方面表现得十分显著,他们不顾经济压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依然没有获得安全和满足感。
综上,家长教育焦虑有多种表现形式,各路学者百家争鸣,其中不乏大家公认的表现,如超前教育造成的教育焦虑恐慌,家庭教育支出导致经济压力增加,教育结果不确定性造成的焦虑等。
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查阅结果,目前国内外对于家长教育焦虑并未有统一的测量方法,研究中的测算多使用前人编制的心理学维度焦虑量表对家长的教育焦虑进行测定。由此得出,家长教育焦虑的量化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近几年来,不断有学者在家长教育焦虑的量化领域做出尝试。韩海棠在研究中编制了家长教育焦虑程度量表,从“升学择校焦虑”“学习成绩焦虑”“学习态度焦虑”“亲子互动焦虑”“未来发展焦虑”五个层面逐步分析中产阶级家长的教育焦虑程度。
李琳在研究家长教育焦虑对初中生考试焦虑的中介作用时编写了《家长教育焦虑问卷》,运用五点计分法,把家长教育焦虑分为“就业焦虑”“考试焦虑”“健康焦虑”三个维度进行测量验算,并最终确定其焦虑程度。该问卷的α系数为 0.865,有良好的信效度。
成方琪在研究父母教育焦虑的产生、影响时修订了《父母教育焦虑问卷》,其在编制问卷的过程中参考了李琳编写的《家长教育焦虑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自身教育能力的焦虑”作为第四个研究维度,并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法,形成完整问卷。
综上,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工具较为紧缺,现如今国内外相关领域还没有形成较有信服度的家长教育焦虑量表,当前的量表编制多为作者自定的维度,并未有统一认知。李金洲在其文献中提出,由于“家长教育焦虑”这个词并未有具体的界定,研究者们在制定其测量工具时并未考虑到存在不同的概念成分,即用总体焦虑量表来测量家长教育焦虑的量表显然是存在漏洞的。因此,在进行家长教育焦虑的相关变量测定时,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出新的量表,帮助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发展。
笔者在大量阅读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教育焦虑的文献后,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进行归纳总结。笔者发现,当前“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焦虑内容、研究方法及成因分析方面。下面,笔者将从这三方面具体阐述近几年的研究结果。
“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家长教育焦虑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家长不仅对孩子的人身安全感到担心,更对幼儿不确定的未来而感到焦虑。
蒋庆荣在进行幼小衔接期家长教育焦虑的质性研究时表示,在幼小衔接期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主要集中在“对孩子学习成效的焦虑”“对孩子适应学校环境的焦虑”和“家长习惯性比较产生的焦虑”三部分,其中,“对孩子学习成效的焦虑”包含家长对孩子成绩优秀的期望、对孩子成长过程要求太快的预期、担心学习成效对将来的影响、对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担忧四个主题。对现实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方式的不认同、对任课老师教育方法的不认同、家长与教师沟通障碍共同构成了“对孩子适应学校环境的焦虑”,而家长习惯性地对孩子进行学习成绩比较、特长发展比较、生活习惯比较造成“家长习惯性比较产生的焦虑”。
肖鲜在进行广泛调查后发现,家长不仅对幼儿的学习、生活、社交能力感到焦虑,同时对自身的辅导能力产生极度不信任感,害怕自己不能正确辅导孩子而产生焦虑感。由于家长对于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他们更偏向于把自己的子女送进高额辅导班进行培训,从而加重了家庭的教育经费支出,再次引发家长的教育焦虑,是一个连锁过程。
冯博、宋莉莉则对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教育焦虑进行如下表述,“幼儿园期间,家长主要焦虑:安全与自我保护、饮食营养,幼升小、作业习惯养成,生活习惯的养成。”幼儿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全面,他们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相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家长对幼儿的安全更加重视。在此教育阶段,家长们关注的往往是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情况,运动能力发展都会引起家长不同程度的教育焦虑。同时,幼儿的教学环境以轻松的游戏教育为主,其所负担的课业压力较小,故而家长的教育焦虑更加集中于孩子的生活习惯培养。
通过大量阅读,笔者发现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存在不同方法。有的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进行质化研究,有的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家长教育焦虑产生的成因,还有的偏向焦虑解决策略。
翁琳、赵秀丽等人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比考察了中、日、美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入学准备观念以及教育焦虑现状的差异。从结果显示,面对幼儿入学的问题,大约八成的中国家长会产生焦虑情绪,这个数字远远高于日本及美国。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各个国家不同的教育政策,日本及美国已经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进行了系统而整体的教学体系设计,有效减缓了该年段家长的教育焦虑。
国外对于幼小衔接阶段家长的教育焦虑研究十分稀缺,夏竹筠等人对当前欧美国家幼儿有关入学准备的研究进行了统筹,他们认为欧美家长对孩子的入学准备越来越重视,部分家长会在过程准备中产生教育焦虑的情绪。
肖鲜为了更好地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出幼升小阶段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现状,将其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有机地结合,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更加有利于引导研究者深入探究该课题的理论意义。由于其所涉及的因素具有多样化、全面性和特殊化,其研究人员会视其具体情况在本次调查中对问卷及访谈提纲做适当修改。
史立珍运用实验法,在结合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筛选家长处于教育焦虑状态的视频录像实物,并利用其自编的焦虑等级量表对其焦虑现状进行评估,最终测定家长的教育焦虑水平。从而更好地研究家长教育焦虑对高中生学业情绪及情绪管理影响。
蒋庆荣在深入了解幼小衔接期儿童家长教育焦虑问题的研究这个阶段时候,以先进的观察研究为首选的研究手段,并用了深度访谈的形式来进行贯彻落实,深度访谈就是将一个家庭访谈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引发儿童家长教育焦虑问题的事件,根据前期观察研究制订访谈的提纲,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在设计了半结构式的访谈问卷提纲之后,被访谈者可以将其访谈问卷提纲及时发放到被访谈者手中,以便其能够熟悉所要讨论的访谈问题,并对该问题的答案做一个提前预设。正式采访开始时,访谈人员需要向受访者详细讲解其访谈的目的、手段、意义,并且表示承诺以隐私加密。每次采访时长1~1.5小时,访谈过程均采用视频录音。
可见,对于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主要以质化研究为主,采用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为落实。
查阅文献后,笔者发现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家长产生焦虑的原因众多,研究者们对家长教育焦虑的成因众说纷纭,但不乏有公认观点出现,笔者在大量阅读文献后将研究者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五点公认的成因,即对教育重要性的过度强调、对幼儿能力认知不准确、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期望、日益增长的教育投入、社会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影响。
“教育”自古以来被称为国之大计。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曾经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指出教育对于全人类发展的重要性。陈华仔、肖维提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长此以往接受此思想的浸染,多数家长们坚信教育是培养优秀后代最简捷的途径。子女想要获得更好的教育,要从上更好的学校开始,从而获取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而李金洲在其文献综述中指出,受“优中则优”“光宗耀祖”等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部分家长从孩子进入幼儿园起就开始规划孩子未来的学业安排。幼升小是幼儿步入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部分家长把此阶段视为教育的第一个分水岭,不遗余力地为幼儿提前规划学业。事实上,这种过早的教育规划显示出的益处微乎其微,而且加重易家长的负担,使之产生焦虑情绪。
肖鲜在其研究过程中运用期望价值理论解释了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期望引发其产生教育焦虑的原因,“如果期待值过低,对任务完成的价值愈低,完成任务的动机就低,如果期待值过高甚至超越‘拐点’,一遇失败则容易带来更沉重的挫败感。”在幼小衔接期,不仅幼儿需要改变学习、心理状态,家长的心态和教育期望也要随之改变。我们无法控制幼儿的行为,但可通过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种种知识合理地提出教育期望。不合理的期望只会令家长徒增焦虑,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全面二胎的背景下,80、90后人群逐渐晋升为家长的新新力量。王梦景、胡慧婷认为在《义务教育法》的福泽下,这一代家长更加知晓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把最好的、最优质的资源给自己子女,同时也赋予了子女更高的期望。部分家长在没有全面了解孩子的兴趣及优势的情况下,盲目树立不合理的教育期望,这样的心态极易引发家长的教育焦虑。为了培育更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后代,父母往往对其子女提出原基础之上的更高要求。而当家长的期望与子女的能力不能相互匹配时,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就接踵而至。长此以往,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期望不仅会损耗家长的教育信心,也会加重家长的教育负担,从而引发更严重的教育焦虑。同时,它严重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孩子个体甚至于整个家族的发展。
尤佳指出,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他们在成年人,尤其是家长的眼中是属于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家长会在生活、学习上为幼儿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久而久之,部分家长习惯于包办幼儿的需求,甚至出现过度保护及溺爱孩子的现象。他们“放任”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代替孩子完成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主要归因于家长对幼儿能力的不了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在各年龄段的能力发展水平及目标,如5—6岁幼儿“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可见该年龄段幼儿有独立自主完成事情的能力。肖鲜认为,家长过度的筹办不仅不能锻炼幼儿的能力,还会造成孩子的懒惰和懈怠,从而影响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教育焦虑。陷入该困境的家长应对教育焦虑的方法便是正视幼儿的能力,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多给予幼儿锻炼的机会,给予幼儿合理的信任,鼓励幼儿独立自主,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陈维华、肖维在其论文中提出观点,经济学中著名的 “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同样适用——从幼儿教育开始,每个升学环节环环相扣,进入较好的幼儿园便有更高几率进入较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此类推,直到找寻到福利待遇双高的工作,实现这样的因果累积循环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肖鲜也在研究幼升小阶段的家长教育焦虑时指出“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提升,家长对下一代可投入的关注和资源也就增长。育儿基本物质诉求得到满足,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度也就提升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家庭收入增加,更多家庭愿意将收入投入子女的教育事业。受到时下教育观念的影响,幼儿接受的教育逐步“精细化”。可见,日益增长的教育投入也是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产生教育焦虑的重要原因。
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因素刺激家长们产生焦虑的情绪。教育机构产业不断发展,其良好的营销手段和蓬勃发展的商业前景在不断给予家长心理暗示,让家长产生“赢在起跑线”“笨鸟先飞”的错误观点。从众心理让家长认定参与培训机构的幼小衔接班是十分必要的事,而没有让孩子参与该种培训的家长则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事实上,教育资源的分配却极其不均匀。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的教育资源相距甚远,多数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倾斜,家长开始采取任何手段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争取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家长会产生相应的迷茫和挫败感,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教育焦虑。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家长教育焦虑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前人关于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为本研究中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教育焦虑的实验设计及测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为我们提供相应研究结果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教育焦虑不再是少数家长的烦恼,其存在俨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有关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中,面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占比较少。结合本文前部分信息,我们可以从研究对象、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工具对已有研究进行反思。
从研究对象上看,以往对于教育焦虑的研究主要以病源性为主,近几年来,从社会科学及心理健康角度对正常人群产生的教育焦虑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由于“家长教育焦虑”“幼小衔接”并未有明确定义,在相关研究中关于“家长”及“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概念界定主体也并不相同,其真正面对的研究对象也并不相同。
从研究重点看,目前对于“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焦虑内容、研究方法及成因分析方面,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工具看,现有的相关文献以新闻、报刊类的文章为主,研究类型的文献相对较少。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多数研究者采用质化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得出相关的研究成果。从以往的研究工具来看,现如今国内外相关领域还没有形成较有信服度的家长教育焦虑量表,当前的量表编制多为作者自定的维度,并未有统一认知。今后有必要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更好地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将视角聚焦在“幼小衔接”这一特殊的过渡阶段,渴望从更细微处深入探究家长教育焦虑的内容、成因,并为其能够有效解决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这也使得本研究附有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本研究希望可以通过研究“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家长教育焦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该时间段家长的教育希望和诉求,为化解这一阶段幼儿家长关于孩子的教育焦虑情绪提出合理建议,为科学地帮助孩子度过幼小衔接阶段提供有效帮助,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1] 林媛.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教育观察,2020,9(16):91-92.
[2] 刘丽伟,李敏谊.在家努力还是参与学校: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情况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5(6):31-39.
[3]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73.
[4] 蒋典阳,鲁文.教育焦虑何以产生:教育价值、社会流动与家庭参与[J].教育探索,2021(5):7-12.
[5] 韩海棠.中产阶层家长的教育焦虑:现状、问题与原因[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 赵培浩,邬欣言.社会心理学视域下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火山模型”[J].教育视界,2019(5):8-11.
[7] 陈华仔,肖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18-23.
[8] 李琳.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家长教育焦虑的中介作用[D].鲁东大学,2018.
[9] 蒋庆荣.幼小衔接期家长教育焦虑的质性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5):115-118+124.
[10] 肖鲜.幼升小阶段幼儿家长的教育焦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11] 冯博,宋莉莉.中国城市家长教育焦虑现状解读[J].管理观察,2018(23):141-143.
[12] 翁琳,赵秀丽,马早明.家长幼儿入学准备观念的差异——基于中美日三国幼儿家长的实证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21(1):57-63.
[13] 夏竹筠,宋占美,张丹彤.当前欧美国家有关入学准备研究的最新进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4(9):52-58.
[14] 何敏琪,何进军.中小学家长教育焦虑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20(10):45-51.
[15] 崔保师,邓友超,万作芳,等.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教育研究,2020,41(8):4-17.
[16] 周永顺,杨晓艳.期望价值理论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科技风,2020(22):39.
[17] 常秀芹,靳小玲,董伟.在裹挟中纠结与妥协:家长教育焦虑现状的质性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4):143-147.
[18] 刘善槐.农村家长的“教育焦虑”从何而来[J].人民论坛,2020(14):72-74.
[19] 岳凌.亲子间期望一致性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D].鲁东大学,2020.
[20] 李金洲.家长教育焦虑研究文献综述[J].西部学刊,2020(8):77-79.
[21] 杨小微.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问诊、探源与开方[J].人民论坛,2019(34):104-105.
[22] 萧淑贞,高玉华.高度竞争的教育焦虑下农村孩子的出路[J].群言,2019(9):8-11.
[23] 尤佳.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当代育儿焦虑研究[D].河北大学,2019.
[24] 张淳艺.幼小衔接降温须破“起跑线”焦虑[J].宁波通讯,2018(23):73.
[25] 姚丽娇.“幼小衔接”辅导班热潮下家长“学前焦虑”转化路径[J].林区教学,2018(10):114-115.
[26] 王梦景,胡慧婷,王晓卫.从幼小衔接的“小学化”现象看家长的“学前焦虑”[J].纳税,2017(14):169+171.
[27] 史立珍.家长教育焦虑对高中生学业情绪及情绪管理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