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2.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天津
当前,我国大陆地区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该项工作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常规工作内容[1],通过测评达到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筛查心理危机、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的目的[2]。2018 年7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
大学新生的心理测评要达到预期目的,量表的选择至关重要。2016年以前,我国高校最常用的量表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等。但学者们认为,这些量表用于大学新生的心理测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SCL-90使用的量表常模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常模,用来评定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容易发生偏差。MMPI测出的主要是比较严重的精神问题,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评定的价值并不大,并且量表题量大,费时甚多,不太适合大面积的普查[3]。UPI是日本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的一种用于对新生进行身心健康调查的问卷,而日本高校自身采用的筛选标准也不尽相同,其中典型的标准也不适合中国大学生[4]。更突出的问题是,这些量表问卷多为国外引入,国内外情况存在差异,适用性有待确认[5]。CCSMHS,据一部分使用院校的反馈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3]。
为了做好大学生心理测评工作,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方晓义等专家,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我国高校心理测评的实际需求出发,编制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6]。2016年开始,使用该量表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在各地高校逐步推广使用,截止2020年4月,累计有2131所院校使用该量表对831万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
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但测评的效果如何,结果异常的是否真的存在心理问题?通过测评是否达到了筛查危机、提高心理教育针对性的目的? 无论是针对2016年之前广泛使用的量表,还是针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都很少见对其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实证效度的研究。
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体现着大学生对心理帮助与支持的需求,列为心理重点关注对象体现着学校教育管理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衍生问题的关切。本文拟从某高校2015—2019年新生心理测评结果入手,研究测试结果与一年内主动心理咨询求助(下称“主动咨询”)、因心理异常表现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下称“重点关注”)之间的关系,检验大学新生心理测评的实证效度,并探讨提高实证效度的策略。
某高校2015—2019年全体参加心理测评大学新生的测评结果,共19933份,有效结果19908份,有效率99.88%。其中男生10308名,女生9600名,平均年龄18.7岁,8031份为使用SCL-90的测评结果(2015—2016年),11877为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测评结果(2017—2019年)。参加测评学生“主动咨询”223人,“重点关注”207人。
2015—2016年,统一方法和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在计算机实验室集中利用测评系统测评。2017年,学生自主利用手机端登录测评系统进行测评,系统有统一的指导语,规定测评完成时限,不规定地点。2018—2019年,将学生集中到教室、由专业老师现场读指导语、限定最低测评时间,学生利用手机端登录测评系统进行测试。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包括三级筛查,22个筛查指标维度,96道题目,其中91个题目进入不同维度计分,单列5题用于检查被试作答是否前后一致。一级筛查为严重心理问题症状筛查,包括幻觉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行为与意向两个指标;二级筛查为一般心理问题症状筛查,分为内化心理问题症状和外化心理问题症状两类;三级筛查为发展性困扰筛查,包括了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五个指标。结果分为严重心理危机、一般心理问题、潜在心理问题、无心理问题四个等级。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 Derogatis 编制,王征宇[7]翻译,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每一个项目采取1~5级评分,按照我国的常模,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的为阳性。
逐一检查“主动咨询”223人、“重点关注”207人的测评结果,得出这些学生中不同测评结果等级所占比例,得到量表的实证效度1。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等方法,检验水平α=0.05。逐年检验“主动咨询”及“重点关注”与测评结果等级的相关性,得到量表的实证效度2。
对于测评结果等级认定,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测评结果采用测评系统给出的严重心理危机、一般心理问题、潜在心理问题、无心理问题四级认定。SCL-90量表测评结果的阳性认定,采用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的标准。
2015—2016年共59名新生“主动咨询”、46名新生“重点关注”。统计这105名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计算“主动咨询”及“重点关注”学生中结果阳性所占的比例,得到实证效度1,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 1 SCL-90的实证效度1
Table 1 Empirical validity of SCL-90 1
年份 |
2015 |
2016 |
2015—2016总 |
参加测评学生总数(人) |
3925 |
4106 |
8031 |
测评结果为阳性(人) |
1441 |
1634 |
3075 |
测评结果阳性率(%) |
36.71 |
39.80 |
38.29 |
“重点关注”(人) |
23 |
23 |
46 |
“重点关注”中测评结果为阳性(人) |
19 |
15 |
34 |
“重点关注”中测评结果为阳性比例(%) |
82.61 |
65.22 |
73.91 |
“主动咨询”(人) |
26 |
33 |
59 |
“主动咨询”测评结果阳性(人) |
12 |
20 |
32 |
“主动咨询”中测评结果阳性比例(%) |
46.15 |
60.61 |
54.24 |
用秩和检验法检验“主动咨询”及“重点关注”与测评结果相关性。结果表明,2015年“主动咨询”与心理测评结果不具显著相关性;2016年“主动咨询”与心理测评结果阴阳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2015、2016“主动咨询”总数据与测评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2015、2016年的“重点关注”数据及两年的总数据均与心理测评结果阴阳性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2016年p<0.05,其余两个数据p<0.001,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 2 SCL-90的实证效度2
Table 2 Empirical validity of SCL-90 2
年份 |
2015 |
2016 |
2015、2016总计 |
Z(“主动咨询”) |
-1.002 |
-2.452 |
-2.529 |
P(“主动咨询”) |
>0.05 |
<0.05 |
<0.05 |
Z(“重点关注”) |
-4.579 |
-2.498 |
-4.985 |
P(“重点关注”) |
<0.001 |
<0.05 |
<0.001 |
2017—2019年共164名新生“主动咨询”、161名新生“重点关注”。统计这325名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计算“主动咨询”及“重点关注”学生中不同测评结果所占的比例,得到实证效度1,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 3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实证效度1
Table 3 Empirical validity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scale 1
年份 |
2017 |
2018 |
2019 |
2017—2019总计 |
参加测评学生总数(人) |
4112 |
4147 |
3618 |
11877 |
测评结果为严重心理危机(人) |
370 |
469 |
416 |
1255 |
测评结果为严重心理危机比例(%) |
9.00 |
11.31 |
11.50 |
10.57 |
测评结果为一般心理问题(人) |
459 |
516 |
519 |
1494 |
测评结果为一般心理问题比例(%) |
11.16 |
12.44 |
14.34 |
12.58 |
测评结果为潜在心理困扰(人) |
719 |
988 |
790 |
2497 |
测评结果为潜在心理困扰比例(%) |
17.49 |
23.82 |
21.84 |
21.02 |
测评结果为无心理问题(人) |
2564 |
2174 |
1893 |
6631 |
测评结果为无心理问题比例(%) |
62.35 |
52.42 |
52.32 |
55.83 |
“重点关注”(人) |
42 |
67 |
52 |
161 |
“重点关注”中测评结果为严重心理危机(人) |
30 |
53 |
46 |
129 |
“重点关注”中测评结果为严重心理危机比例(%) |
71.43 |
79.10 |
88.46 |
80.12 |
“重点关注”中测评结果为一般心理问题(人) |
4 |
5 |
1 |
10 |
“重点关注”中测评结果为一般心理问题比例(%) |
9.52 |
7.46 |
1.92 |
6.21 |
“重点关注”中测评结果为潜在心理困扰(人) |
1 |
5 |
1 |
7 |
“重点关注”中测评结果为潜在心理困扰比例(%) |
2.38 |
7.46 |
1.92 |
4.34 |
“重点关注”中测评结果为无心理问题(人) |
7 |
4 |
4 |
15 |
“重点关注”中测评结果为无心理问题比例(%) |
16.67 |
5.97 |
7.69 |
9.32 |
“主动咨询”(人) |
38 |
75 |
51 |
164 |
“主动咨询”中测评结果为严重心理危机(人) |
17 |
40 |
21 |
78 |
“主动咨询”中测评结果为严重心理危机比例(%) |
44.74 |
53.33 |
41.18 |
47.56 |
“主动咨询”中测评结果为一般心理问题(人) |
6 |
8 |
10 |
24 |
“主动咨询”中测评结果为一般心理问题比例(%) |
15.79 |
10.67 |
19.61 |
14.63 |
“主动咨询”中测评结果为潜在心理困扰(人) |
2 |
9 |
10 |
21 |
“主动咨询”中测评结果为潜在心理困扰比例(%) |
5.26 |
12.00 |
19.61 |
12.80 |
“主动咨询”中测评结果为无心理问题(人) |
13 |
18 |
10 |
41 |
“主动咨询”中测评结果为无心理问题比例(%) |
34.21 |
24.00 |
19.61 |
25.00 |
用秩和检验法检验“主动咨询”及“重点关注”与测评结果相关性。结果表明,无论是3年的分年数据,还是汇总数据,“主动咨询”及“重点关注”与测评结果都具有显著相关性,且p<0.001,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表 4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实证效度2
Table 4 Empirical validity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scale 2
年份 |
2017 |
2018 |
2019 |
2017—2019总 |
Z(“主动咨询”) |
-5.107 |
-7.642 |
-6.051 |
-11.273 |
P(“主动咨询”) |
P<0.001 |
P<0.001 |
P<0.001 |
P<0.001 |
Z(“重点关注”) |
-8.659 |
-11.593 |
-10.465 |
-17.928 |
P(“重点关注”) |
P<0.001 |
P<0.001 |
P<0.001 |
P<0.001 |
由本文数据可见,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获得的2017、2018、2019年数据,测评结果显示严重心理危机学生比例为10.57%。“重点关注”学生中有80.12%为测评结果显示严重心理危机学生,“主动咨询”学生中有47.56%为测评结果显示严重心理危机学生。三级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44.17%,预测出“重点关注”的91.68%,“主动咨询”学生的75.00%。用秩和法检验3年的分年及汇总数据,4组数中测评等级与“主动咨询”及“重点关注”均显著相关,均为p<0.001,测评等级越严重,学生被列为心理重点关注对象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可能性越大。说明量表有很好的实证效度。
使用SCL-90获得的2015、2016年数据,心理测评结果阳性率为38.29%,预测出“重点关注”学生的73.91%,“主动咨询”学生的54.24%。用秩和法检验2年的分年及汇总数据,3组数中测评等级与“主动咨询”及“重点关注”之间,只有2015年的测评结果阴阳性与“主动咨询”不具显著相关性,其余均具显著相关性。说明量表有较好的实证效度,但存在一定不足。
比较两种量表的相关数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三级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44.17%,比SCL-90的阳性检出率38.29%高5.88%。但其对“重点关注”的预测率比SCL-90高17.77%,对“主动咨询”的预测率比SCL-90高20.76%。同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心理问题分三级给出,其中严重心理危机检出率只有10.57%,但对“重点关注”的预测率比SCL-90全部阳性的还要高6.21%,对“主动咨询”的预测率只比SCL-90低6.58%。在相关性检验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获得3年的分年及汇总数据,4组数中测评等级与“主动咨询”及“重点关注”均显著相关,且均为p<0.001。SCL-90获得2年的分年及汇总数据,2015年的测评结果阴阳性与“主动咨询”不具显著相关性。由此可以初步看出,用于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测评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实证效度好于SCL-90。
将中国大学生心理筛查量表获得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内部比较,2017、2018、2019年三级心理问题对“主动咨询”学生的预测率依次为65.79%、76.00%、80.39%,对“重点关注”学生的预测率依次为83.33%、94.03%、92.30%。可以发现,2018、2019年的实证效度比较接近,整体明显高于2017年。某高校2017年采取的是学生用手机网上分散自主答题的方式,2018、2019 年采取的是学生集中到教室答题(依然学生用手机通过网络)、由专业老师现场读指导语、限定最低测评时间的方式。分析认为,施测方式的不同可能是影响量表实证效度的重要因素,学生集中到教室测评由专业老师现场读指导语、限定最低测评时间能够提高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实证效度。
本研究证实,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评,确实能提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苗头。帮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解决。与聂振伟[8]、陈宛玉[9]、梁英豪[10]等人的研究一致。
本研究显示,在用于大学新生的心理测评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实证效度好于SCL-90。SCL-90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1],但是在应用大学新生心理普测时时存在效度欠佳,具有较高的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12]。当然,这只是基于一所学校的数据样本,选取了“主动咨询”和“重点关注”两个参照维度,得出的初步结论,但至少可以说明,选取不同的量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评,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具有明显差别。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和同行关注大学新生心理测评实证效度,开展相关研究,为高校在测评中选择合适的量表提供依据。各高校应避免量表选择的盲目性、随意性,根据本校学生的学历层次、专业特点以及想要达到的测评目标等因素,对各量表的特点深入研究,选取适合的量表。
本研究发现,将学生集中到教室由专业老师现场读指导语、限定最低测评时间能够提高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实证效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1)将学生集中到教室由专业老师现场读指导语,对重点问题加以解释、强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消除顾虑、理解测评的意义。(2)有助于对现场发生特殊情况及时引导和处置,保证良好的测评秩序和环境。(3)能够避免出现学生为赶时间匆忙填写、胡乱填写的情况,保证充裕的实际答题时间。我们注意到,自从开展大学新生的心理测评以来,施测方式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例如最初大部分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后来逐步发展为登陆计算机测试,使传统的纸笔心理测验时间缩短,减少了主试失误给测验带来的误差[13]。近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又出现了学生在手机端登录系统自主测试的方式。整体的变化趋势是朝着便利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个发展方向整体来看是有利于大学新生的心理测评工作的,但从本研究显示,从提高测评实证效度考量,这个发展方向应该有个限度,并不是网络化程度越高、操作过程越简便越有利提高实证效度。各学校在组织新生心理测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从消除学生顾虑、提高学生对测评重要性认识、保证合理的测评时间等方面出发,不断改进施测方式。
在本研究开展过程中,笔者明显感受到,开展施测前教育对提高大学新生心理测评的实证效度有明显及积极作用。相当一部分大学新生对心理测评存在认识错误或认识不足,有的担心被测出心理问题影响学籍、入党、就业等[14];有的以为心理测评是一门考试,不及格休要补考、重修;有的担心隐私被泄露,被老师或同学嘲笑;有的完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随意填写,能提交就好。在大学新生心理测评实施之前,可分两部分开展施测前教育。一是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正确看待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知道不同问题的解决渠道或求助方式。二是专门针对心理测评的宣传教育。学生往往容易受周边人不经意间言行的影响,宣传教育从人员上应该包含辅导员、班主任、高年级带班同学、班级心理委员、全体受测人员等所有相关人员,从环节上应该覆盖测评工作的通知、组织、实施等各环节,从内容上应该包括为什么要进行心理测试、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测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大概在何时会以何种形式进行反馈等[15]。从而消除新生对心理测评的顾虑,让他们认识到测评是自我认识、自我探索的机会,是有利于自我成长的。
[1] 张宏宇.建构大学生心理援助对象的有效评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30):75-77.
[2] 苏晓奇.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实效性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7(3):74-76.
[3] 马建青,王东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的理性思考[J].应用心理学,2009,15(1):78-83.
[4] 王建中.UPI与SCL—90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17.
[5] 崔灿,马海红,何一.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路径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9(5):90-92.
[6] 方晓义,袁晓娇,胡伟,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1):111-118.
[7]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
[8] 聂振伟.正确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63-67.
[9] 陈宛玉,周姗姗,郑思琦,等. 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流程构建与解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3-66.
[10] 梁英豪.大学生心理档案及其测评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1] 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52.
[12] 胡燕.SCL-90用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局限性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4):444-447.
[13] 金艳,郑纯,李浩涛.大学生SCL-90计算机测试与传统问卷测试结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933.
[14] 翟世川.心理测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5.
[15] 张丝艳,徐震雷.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体系的探索和创新[J].北京教育(德育),2012(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