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728112
Current Downloads: 846821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SN Print: 2664-1828
ISSN Online: 2664-1836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阴阳与魂魄:中医理论中的身心概念及其与荣格心理学的对话

Yin-Yang and Hun-Po: The Concept of Body and Mi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Dialogue with Jungian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 2024,6(9): 581-589 / 2024-10-10 look1254 look178
  • Authors: 温舒艺¹ ² 蒙若珺¹ ³
  • Information:
    1. 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分析研究院,澳门;
    2. 五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江门;
    3.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州
  • Keywords:
    Yin-Yang; Hun-Po; Jungian Psychology; Anima; Animus;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阴阳; 魂魄; 荣格心理学; 阿尼玛; 阿尼姆斯; 跨文化心理学
  •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cepts of Yin-Yang and Hun-Po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compare them with the theories of Anima and Animus in Carl Jung’s analytical psychology.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eoretical systems in describing huma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and discusses their application value in modern psychotherapy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与魂魄概念,并与荣格心理学中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本文揭示了两种理论体系在描述人类心理和生理现象时的异同,并探讨了它们在现代心理治疗和文化理解中的应用价值。
  • DOI: https://doi.org/10.35534/tppc.0609071
  • Cite: 温舒艺,蒙若珺.阴阳与魂魄:中医理论中的身心概念及其与荣格心理学的对话[J].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2024,6(9):581-589.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人类对心理与生理健康认知的演进历程中,不同文化传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理论体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阴阳与魂魄理论,以及荣格心理学中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概念。中医理论,这一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思想,其核心理念阴阳与魂魄,不仅构成了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深刻阐释,亦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阴阳,作为宇宙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基本规律,被视为动态而互补的对立统一体;魂魄则关乎人的精神与意识活动,是维系生命活力的关键要素。在《黄帝内经》等古典医学文献中,这些概念被赋予了深邃的哲学意蕴与医学价值。

与此同时,在西方心理学的广阔领域中,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了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理论,用以刻画人类心理中的性别原型。荣格将这些原型视作集体无意识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们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与行为模式施加着深刻的影响。阿尼玛代表着男性潜意识中的女性面向,而阿尼姆斯则代表着女性潜意识中的男性面向,它们在个体心理的整合与自我实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为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将中医的阴阳与魂魄理论与荣格心理学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概念进行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两种理论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而且能够促进不同文化心理学理论间的对话与交流。此外,此类跨文化比较研究对于拓展心理学研究的视域、推动不同文化心理学理论的相互理解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与魂魄概念与荣格心理学中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1.4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通过系统搜集与深入分析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资源,包括古典医学著作、心理学专著、学术期刊文章以及跨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对中医的阴阳与魂魄理论与荣格心理学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概念进行细致的比较与分析。此外,本研究还将借鉴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见解及实证研究成果,以增强研究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心理学领域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为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学理论的相互理解与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2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与魂魄概念

2.1 阴阳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其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其中描述了宇宙万物由阴阳两种基本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所构成。在中医中,阴阳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治疗原则。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的结果,而疾病的发生则是阴阳失衡的表现。例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这表明,阴阳的平衡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阴阳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不仅用于解释和指导临床实践,还与五行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理论体系。五行理论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脏腑功能相联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2 魂魄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魂魄理论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人体精神活动和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中,魂魄不仅指代人的精神和意识,还涉及人的生命力和生理功能。《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魄门如雾,魂门如露,故能神灵。”(《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这里的“魂门”和“魄门”分别代表了魂和魄的功能。魂通常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关联,而魄则与生命力、本能反应和身体的感觉功能有关。在中医理论中,魂魄的和谐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关键。魂魄的失衡可能导致精神和情绪问题,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2.3 阴阳、魂魄的关系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概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范畴。阴阳关系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阴阳,既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法则,又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内在动力,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构成人体和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基本因素。

“气”与“精”,是阴阳两个方面的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为功能活动,阴为物质基础;阳气充盛则功能旺盛,阴气充足则功能衰退。“精”则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者,身之本也。”“气”在中医理论中指人体内的生命活动规律和功能活动规律。阴的本质是物质基础和运动变化规律,而阳的本质也是物质基础和运动变化规律。阴阳不能割裂开来看待,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魂为人之精神意识活动。《灵枢·邪客》说:“魂者,心之神也;魄者,肝之神也。故心藏神而魂不散则魄在其中矣。”魂是精神意识活动的主体内容之一;而魄则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种功能活动。魂魄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体内阴阳的变化规律对于魂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人体内阴阳失衡时则会出现许多异常的症状;而魂魄作为一种精神意识活动则又会影响到人体内阴阳平衡和机体功能活动。阴阳、魂魄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相互消长,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的整体系统。

3 荣格心理学中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3.1 荣格心理学概述

荣格心理学,又称分析心理学,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发展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荣格的理论体系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但他后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强调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重要性。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共享的、遗传的心理结构,其中包含了人类经验的普遍模式,即原型(archetypes)。荣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自我(Self),它代表着个体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荣格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通过整合意识和无意识,个体能够达到更完整的自我认识。

3.2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概念解析

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是荣格心理学中用以描述个体内在异性形象的原型概念。阿尼玛是指男性潜意识中的女性形象,而阿尼姆斯则是指女性潜意识中的男性形象。这两个概念代表了个体内在的异性特质,它们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自我认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荣格认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个体与异性建立关系的心理基础。在男性中,阿尼玛可能表现为对女性的某些理想化期望;在女性中,阿尼姆斯可能表现为对男性的某些理想化期望。这些内在形象影响着个体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3.3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在心理分析中的应用

在荣格的心理分析实践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概念被用来解释和处理个体在与异性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梦境、幻想和行为,荣格帮助个体识别和理解他们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和自我整合。荣格还强调了个体化(individuation)过程的重要性,即个体通过整合意识和无意识,包括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来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会接纳和平衡内在的异性特质,从而达到更完整的自我认识和更成熟的人际关系。

4 阴阳、魂魄与阿尼玛、阿尼姆斯的比较分析

4.1 概念层面的比较

在概念层面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与魂魄与荣格心理学中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都涉及了人类心理和生理的相互作用。阴阳理论强调了宇宙万物包括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而魂魄则代表了人的精神和生命力。在荣格的理论中,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则代表了个体内在的异性特质,这些特质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

阴阳与魂魄的概念更侧重于生理和病理的解释,强调身体健康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医认为,阴阳的失衡会导致身体和精神的疾病,而魂魄的和谐则是维持健康的关键。相对而言,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则更侧重于心理分析和个体发展,强调内在的异性特质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

例如,在中医中,阴阳的失衡可能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疾病的发生,而魂魄的失衡则可能导致情绪问题、精神障碍等。在荣格心理学中,阿尼玛的缺失可能导致男性对女性的理想化,而阿尼姆斯的缺失则可能导致女性对男性的理想化。这种对比表明,尽管两种理论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内在平衡的重要性。

4.2 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的比较

阴阳和魂魄的概念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医学传统,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自然和人体的认知。这些概念与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了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阴阳理论不仅是中医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比之下,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概念则是西方心理学的产物,它们体现了荣格对于人类心理的深刻洞察。荣格的理论受到了西方哲学、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潜意识和原型的探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理论强调了个体内在的性别特质如何影响其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个体心理的重视。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两种理论在应用和理解上存在显著不同。在中医中,阴阳与魂魄的理论更多地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治疗,而在荣格心理学中,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则主要用于心理分析和个体成长的研究。

4.3 身心关系视角下的比较

从身心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医的阴阳和魂魄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身体和精神相互影响的框架。阴阳的平衡被认为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安宁的基础,而魂魄的和谐则与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中医强调,身体的健康状态与心理的平衡密不可分,只有在阴阳和魂魄的和谐状态下,个体才能达到身心的整体健康。

荣格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则更多地关注个体内在的异性特质如何影响其与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整合这些特质来实现个体的心理成长。荣格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整合内在对立和异性特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学会接纳和平衡内在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从而达到更完整的自我认识和更成熟的人际关系。

这种身心关系的视角使得两种理论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具有互补性。中医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和魂魄来促进身心健康,而荣格心理学则可以通过理解和整合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来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

5 跨文化心理学视角下的对话

5.1 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跨文化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关注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转移和变化。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包括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动态性等概念,这些概念帮助研究者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心理现象。在探讨中医理论与荣格心理学的对话时,跨文化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分析两种理论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互作用和融合的框架。通过比较中医的阴阳、魂魄理论与荣格心理学的阿尼玛、阿尼姆斯概念,研究者可以揭示不同文化心理模型的共性和差异。

5.2 中医理论与荣格心理学的跨文化对话

中医理论与荣格心理学的跨文化对话涉及对两种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比较。中医理论的阴阳、魂魄概念与荣格心理学的阿尼玛、阿尼姆斯概念在描述人类心理和生理现象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都试图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复杂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医理论的阴阳、魂魄概念可以通过荣格心理学的阿尼玛、阿尼姆斯概念得到新的解释和理解。例如,中医中的魂魄失衡可以通过荣格心理学中的原型和自我实现理论来解释,而荣格的阿尼玛、阿尼姆斯概念也可以在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中找到共鸣。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两种理论的理解,也为心理治疗和咨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整合两种理论的优势,治疗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需求,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在荣格心理学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涵义是不同的,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个特点。在荣格看来,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并且它们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和补充的。从这一角度来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作为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之间关系的象征,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概念。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女性气质就可以转化为男性气质,而男性气质也可以转化为女性气质。另外,在荣格看来,“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和补充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还存在着“阴阳”一说。所以在中国社会中也存在着男性和女性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现象。比如中国人所说的“阴阳和合”就是这种现象。不过由于阴阳学说主要是指自然界中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种阴阳学说也只能适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但是在荣格心理学中,阴阳学说不仅可以适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还可以适用于人类自身内部。比如在荣格心理学中就有“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之说。正是由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都是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之间关系的象征,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会存在着这两个概念之间相互转化和补充的现象。

在东方文化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也具有类似的含义。在中国文化中,阴阳和魂魄是构成生命原动力的两个基本元素。在阴阳学说中,阴阳指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元素和人类社会中六种不同类型的人;魂魄则是指人之灵与体两部分。中国古代哲学将人与天、地、雷、风、水等自然元素和人类社会中六种不同类型的人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文化中,阴阳被视为一对范畴。阴阳观念强调天与地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在这个意义上讲,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阴阳观念还强调天地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易经》)

阴阳和魂魄观念中还包含着对人类心灵内在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关注。荣格认为:“从人类历史上看,女性比男性更早地体现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的意识……这种意识使人类可以走得更远。”(荣格:《心理类型学》第3版)“在人一生中,其内在女性特质是占主导地位的。”(荣格:《心理类型学》第2版)“其内在男性特质是占主导地位的。”(荣格:《心理类型学》第3版)“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两个具有重要意义且相互关联的概念。在荣格看来:“‘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构成人类生命原动力的两个基本元素……它们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相互关联。”(荣格:《心理类型学》第2版)荣格认为:“女性心灵比男性心灵具有更多情感、敏感、创造性……在心理分析中对女性心理分析比男性心理分析具有更大优势。”(荣格:《心理类型学》第3版)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含义是指女人,而不是指女人的内在男性特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没有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对立起来,而是认为这两个概念在人的生命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儒家学说中就将人的内在女性特质和内在男性特质统一起来,认为男性和女性都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质。同样,佛教和道教也认为人的生命本质是心性。阴阳是中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宇宙本体,二是宇宙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属性。在中国文化中,阴阳代表了事物两个方面、两种属性以及两种状态。尽管在东方文化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概念具有一些共同点,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所以这两个概念在东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西方社会认为人的内在女性特质是由女性自身所具有的气质决定,而东方社会则认为人的内在男性特质是由男性自身所具有的气质决定。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概念存在着差异。

5.3 对话的意义与挑战

跨文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医理论与荣格心理学的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这种对话有助于增进对不同文化心理理论的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认同。其次,通过比较和整合两种理论,可以为心理治疗和咨询提供更全面的方法和视角。然而,这种对话也面临着挑战。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理论概念的误解和误用,而理论之间的差异也可能使得整合变得复杂。此外,跨文化对话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文化敏感性和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只有在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的对话与交流。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本研究通过跨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对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与魂魄概念以及荣格心理学中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尽管两种理论体系在文化背景、理论构建和应用领域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们在探讨人类心理和生理现象时呈现出了一定的共通性。中医的阴阳平衡与魂魄和谐理念,与荣格心理学中个体化过程中的原型整合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内在平衡对于个体健康和成长的重要性。

6.2 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理论意义。本研究为理解中医理论与荣格心理学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跨文化心理学理论的发展。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现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其二是实践意义。研究结果为心理治疗和咨询提供了跨文化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治疗师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需求。同时,也为中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尽管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所贡献,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医理论与荣格心理学中的特定概念,并未能全面覆盖两种理论体系的所有方面。这表明,尽管我们对阴阳、魂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仍有更多细节和边缘领域值得进一步探索。其次,本研究主要基于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这意味着我们的结论虽然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但尚未经过实际数据的检验。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理论假设,以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针对这些局限性,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研究方向:首先,开展跨文化实证研究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验证本研究的理论假设,还能探索更多跨文化心理现象,从而为理论提供更丰富的实证基础。其次,跨学科研究将是一个富有成效的领域。通过结合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中医理论与荣格心理学的交叉领域,这可能会揭示新的理论视角和治疗方法。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探索跨文化心理治疗和咨询的新方法,这不仅能够推动理论的实际应用,还可能为心理健康领域带来创新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 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 张其成.黄帝内经养生智慧[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4. 王琦.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5. Berry J W,Poortinga Y H,Breugelmans S M,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6. Kim U,Yang K,Hwang K.Indigenous,Cultural,an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A Path Forwar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6,41(4):288-291.
  7. Marsella A J,Yamada A M.Culture and Mental Health:An Introduction and Path Forward[M].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7.
  8. Pedersen P B.Multiculturalism as a Fourth Force in Counseling[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9.
  9. Triandis H C.Culture and Social Behavior[M].New York:McGraw-Hill,1994.
  10. Kim U,Berry J W.Indigenous Psychologies:Research and Experience in Cultural Context[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3.
  11. Hwang K K.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Confucian Social Relations[M].New York:Springer,2012.
  12. Jung C 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9.
  13. Jung C G.Analytical Psycholog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8.
  14. Kirmayer L J.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12,73(12):e12.
  15. Sue D W,Sue D.Counseling the Culturally Diverse:Theory and Practice[M].Hoboken:John Wiley & Sons,2016.
  16. Kaptchuk T J.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Understanding Chinese Medicine[M].Chicago:Contemporary Books,2000.
  17. Unschuld P U.Huang Di Nei Jing Su Wen:Nature,Knowledge,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
  18. Stein M.Jung’s Map of the Soul:An Introduction[M].San Francisco:Open Court,1998.
  19. Von Franz M L.Shadow and Evil in Fairy Tales[M].Boston:Shambhala Publications,1995.
  20. Edinger E F.Ego and Archetype[M].Boston:Shambhala Publications,1992.
  21. Johnson R A.Inner Work:Using Dreams and Active Imagination for Personal Growth[M].San Francisco:Harper & Row,1986.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