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西昌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浪潮的价值引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联动以及地方发展的人才需求,社会各界对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7年10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办法》),正式开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借以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师资培养关键内核的课程体系,《认证办法》以“多方询证”为起点,以“产出导向”为旨归,以“联结支撑”为架构,以“持续改进”为导向[1]。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师范认证”为主题,截至2022年底收录有674篇研究论文,但有关民族地区本土师范人才培养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本土高层次师范人才又有哪些更高要求,从而更好地契合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呢?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西昌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政策要求,落实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凉山,面向四川,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良好师德素养和愿意在艰苦民族地区从事基础教育的情怀,具备较为系统扎实的彝汉语言文学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技能,能够胜任初级中学彝汉语文教学教研和班级管理工作,毕业5年左右,预期成为初级中学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骨干。该专业源于原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9年开办的彝语文专科,2004年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2008年首届学生毕业,2010 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生源均为二类模式彝族学生,从2004年至2020年连续17年招生,累计招收本科生 1428人,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一线累计培养了14届毕业生共989人;近三年初次就业率达96%,60%以上成为中学教学及班级管理骨干。
根据培养方案,该专业学制四年,弹性修业年限为3~6年,学生在修业年限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内容(教学计划150学分,第二课堂9学分)并获得对应学分方可毕业。其中专业理论课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实训课每24学时计1学分;教育实习15周、教育见习1周,共10学分;毕业论文5学分。专业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综合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总学分150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合计46.5学分,占31.0%;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合计78.5学分,占52%;教师教育课程合计15学分,占10%;综合实践课程合计10分,占7%,如表1、表2所示。
表 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分设置
Table 1 Credit settings of Chinese minority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课程类别 |
学分(分) |
比例 |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 |
40.5 |
46.5 |
27% |
31% |
选修 |
6 |
4% |
|||
学科专业教育课程 |
必修 |
66.5 |
78.5 |
44% |
52% |
选修 |
12 |
8.0% |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 |
15 |
15 |
10% |
10% |
综合实践课程 |
必修 |
10 |
10 |
7% |
7% |
必修课程小计 |
132 |
88% |
|||
选修课程小计 |
18 |
12% |
|||
总计 |
150 |
表 2 专业培养计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分分配表
Table 2 Credit distribution of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practical course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lan
课程属性 |
最低毕业要求 |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 |
学时数 |
|
理论教育 |
101 |
67.3 |
1632 |
实践教育 |
49 |
32.7 |
788+28W |
全程总学分 |
150 |
100 |
2420+28W |
该专业核心基础课设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彝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彝族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彝族民间文学概论》等课程,夯实学生彝汉双语语言文学理论基础。训练中学彝汉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语言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中学语文评课说课》《微格教学》等课程。
根据2020届毕业生在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毕业要求上的达成情况分析,该专业毕业生能达到人才培养中毕业要求的考核,如表3、表4所示。
表 3 学科素养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依据表
Table 3 Evaluation basis of achievement of sub-index points of discipline literacy
专业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用于评价的课程 |
评价方法 |
评价依据 |
达成评价周期/评价机构和责任人 |
形成的 |
达成情况 |
【学科素养】 知识广博,学识扎实,具有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有跨学科思维。 |
3.1 |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彝族民间文学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现代彝语、彝文写作与实践、古代彝文选、文艺美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双语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实践、论文写作与指导、彝族文学概论、中学语文教学试讲、毕业论文、毕业实习 |
1.结果性评价:课程考试 2.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测评、作业测评 3.间接评价:毕业生、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任课教师问卷调查 |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与方法(试行)》 |
评价周期:1 年 评价机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工作组; 责任人:彝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
直接评价:学业考核记录、基于课程的达成度报告 间接评价: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计算结为0.770,基于问卷调查达成的值为0.84,最终达成结果为0.791,结果达成 |
3.2 |
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人类学、逻辑学、现代彝语、三笔字、彝语会话实践、彝文写作与实践、现当代彝文文选、论文写作与指导、教师语言艺术、毕业论文 |
1.结果性评价:课程考试 2.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测评、作业测评 3.间接评价:毕业生、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任课教师问卷调查 |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与方法(试行)》 |
评价周期:1 年 评价机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工作组; 责任人:彝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
直接评价:学业考核记录、基于课程的达成度报告 间接评价: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计算结为0.762,基于问卷调查达成的值为0.84,最终达成结果为0.785,结果达成 |
|
3.3 |
军事理论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跨文化交际入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信息检索、古代汉语、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美学、文学人类学、逻辑学、自然科学概论、彝族民间文学概论、古代彝文选、民族学概论、彝族史、申论、行测、现代教育技术、民族政治与政策调查、彝族文化田野调查、毕业论文 |
1.结果性评价:课程考试 2.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测评、作业测评 3.间接评价:毕业生、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任课教师问卷调查 |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与方法(试行)》 |
评价周期:1 年 评价机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工作组; 责任人:彝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
直接评价:学业考核记录、基于课程的达成度报告 间接评价: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计算结为0.753,基于问卷调查达成的值为0.85,最终达成结果为0.782,结果达成 |
表 4 教学能力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依据表
Table 4 Evaluation basis of achievement of sub-index points of teaching ability
专业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用于评价的课程 |
评价方法 |
评价依据 |
达成评价周期/评价机构和责任人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达成情况 |
【教学能力】 掌握学生发展规律,擅长主科教学,熟悉其他学科教学,尝试综合教学 |
4.1 |
教育心理学、职业英语、双语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实践、中学语文评课说课、中学语文教学试讲、毕业实习 |
1.结果性评价:课程考试 2.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测评、作业测评 3.间接评价:毕业生、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任课教师问卷调查 |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与方法(试行)》 |
评价周期:1 年 评价机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工作组; 责任人:彝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
直接评价:学业考核记录、基于课程的达成度报告 间接评价: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计算结为0.849,基于问卷调查达成的值为0.84,最终达成结果为0.846,结果达成 |
【教学能力】 掌握学生发展规律,擅长主科教学,熟悉其他学科教学,尝试综合教学 |
4.2 |
现代教育技术、中学语文教学试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语文评课说课、教育学、微格教学、毕业实习 |
1.结果性评价:课程考试 2.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测评、作业测评 3.间接评价:毕业生、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任课教师问卷调查 |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与方法(试行)》 |
评价周期:1 年评价机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工作组; 责任人:彝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
直接评价:学业考核记录、基于课程的达成度报告 间接评价: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计算结为0.830,基于问卷调查达成的值为0.84,最终达成结果为0.833,结果达成 |
4.3 |
信息检索、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简笔画、三笔字、彝语会话实践、教育学、彝文写作与实践、双语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语言艺术、微格教学、毕业实习 |
1.结果性评价:课程考试 2.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测评、作业测评 3.间接评价:毕业生、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任课教师问卷调查 |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与方法(试行)》 |
评价周期:1 年评价机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工作组; 责任人:彝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
直接评价:学业考核记录、基于课程的达成度报告 间接评价: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计算结为0.843,基于问卷调查达成的值为0.84,最终达成结果为0.842,结果达成 |
“学科素养”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分析:
(1)基于学生课程评价结果的定量评价结果显示:3.1的达成情况为0.791;3.2的达成情况为0.785;2.3的达成情况为0.782,该项毕业要求达成度(取最低值)为0.782,大于期望达成值0.7。
(2)基于定性评价的间接评价中,分为3个二级指标,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理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彝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彝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相符度达到0.84;具有较熟练的彝汉双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和较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相符度达到0.84;熟悉民族地区民风民俗及地方文化知识,了解本学科与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具有初步的跨学科思维,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相符度达到0.85。毕业生学习体验2.3的达成度为0.85(满分为1);教师评价达成度为0.87(总分1);用人单位评价达成度为0.88(满分为1)。调查结果显示,2020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学科素养的符合度的达成情况评价值,均在0.80以上,整体达成值为0.85。此外,该专业还积极开展支撑学科素养毕业要求的学术讲座、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总体来看,学科素养毕业要求指标点已达成。
“教学能力”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分析:
(1)基于学生课程评价结果的定量评价结果显示:4.1的达成情况为0.846;4.2的达成情况为0.833;4.3的达成情况为0.842,该项毕业要求达成度(取最低值)为0.833,大于期望达成值0.7。
(2)基于定性评价的间接评价中,分为3个二级指标,熟悉中学彝汉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评价体系,掌握中学语文教学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符度达到0.84;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民族地区中学生认知发展、学习心理、年龄特征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学彝汉语言文学学科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获得教学体验的相符度达到0.84;掌握中学语文教研方法,具有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意识,能针对中学彝汉语文教育教学相关问题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的相符度达到0.84。毕业生学习体验2.4的达成度为0.84(满分为1);教师评价达成度为0.87(总分1);用人单位评价达成度为0.86(满分为1)。调查结果显示,2020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教学能力的符合度的达成情况评价值,均在0.80 以上,整体达成值为0.84。此外,该专业还积极开展支撑教学能力毕业要求的竞赛活动等,总的来看,教学能力毕业要求指标点已达成。
尽管西昌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基本能满足师范生发展需求,但在师范认证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该专业应该更重视专业内涵发展,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科技发展的需求,因而课程设置中还存在一些短板。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技术突破如雨后春笋,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不仅与信息学科密切相关,而且对文科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根据传统文科的分类,具有明显的学科壁垒痕迹,学科融合还停留在浅层阶段。为此,本项目立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特色,不仅重视信息科学与该专业的深度融合,而且还重视与其他文学类、社会学、哲学等其他人文社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志在培养能为彝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彝区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转而进入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时期,势必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师范教学技能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当前该专业合作教育仅停留在学校、政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未从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人才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因而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机制和各方沟通交流平台,合作教育的有效机制难以形成。
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优化“一条主线、两个平台、四大板块”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为主线;“两个平台”即构建地方、学校两个实践平台;“四大板块”即按照“基础服务专业、专业服务行业”的原则,设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实践教育”四大板块课程体系。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优化知识产出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师范技能。
新文科背景下,中少语专业课程体系将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解,不断革新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手段,构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1)增设师范技能理论基础课程,不断夯实师范生学科知识基础。在原有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增设了《中国古代文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语文唐宋诗词选读》《中学彝语文教材研究》等课程,融合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
(2)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增设提升学生教学技能的课程。增设《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实践课,增加《中学语文评课说课》《微格教学》等课程学时和学分数,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练习、写作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师教育课程相辅相成,使其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
(3)增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优化各板块比例。
表 5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各学期学分分配及最低毕业要求
Table 5 Semester credit distribution and minimum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minority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majors
教学模块 |
各学年、学期学分分配 |
最低毕业要求 |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 |
学时数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通识教育 |
15.75 |
9.75 |
10.75 |
8.25 |
2.5 |
0 |
0.5 |
0 |
47.5 |
30.6 |
840+2W |
专业教育 |
6 |
14.5 |
11 |
16 |
14 |
8 |
10.5 |
6 |
86 |
55.5 |
1252+26W |
拓展教育 |
1.5 |
1 |
3 |
1 |
6 |
0 |
6 |
3 |
21.5 |
13.9 |
360 |
全程总学分 |
23.25 |
25.25 |
24.75 |
25.25 |
22.5 |
8 |
17 |
9 |
155 |
100 |
2452+28W |
表 6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设置情况统计
Table 6 Statistic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settings of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in China
课程属性 |
各学年、学期学分分配 |
最低毕业要求 |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 |
学时数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理论教育 |
18.25 |
18.75 |
21.75 |
18.75 |
14.5 |
0 |
13 |
3 |
108 |
69.7 |
1656 |
实践教育 |
5 |
6.5 |
3 |
6.5 |
8 |
8 |
4 |
6 |
47 |
30.3 |
796+28W |
全程总学分 |
23.25 |
25.25 |
24.75 |
25.25 |
22.5 |
8 |
17 |
9 |
155 |
100 |
2452+28W |
在常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全程全面听课制度,实施多元教学评价,即督导组及同行专家评课、学生评教、教学状态监控,突出评价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对课程教学实行全方位监控与评价,做好实训室管理和模拟实训,聘用校内外行业专家指导,不断提升师范生的师范技能。
在改革探索过程中,构建适合凉山彝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校校、校地、校企三维协同育人机制,协同培养一专多能、文理兼通的“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地方服务型人才。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二级)对课程与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在教学中“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要求教师能“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2],因此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与创新也不是短期工程,只有深入课程体系和监督体系的全过程革新与发展,才能真正不断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1] 李慧,邓涛.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课程体系建构逻辑的偏差与治理: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3(2):32.
[2] 蔡莉莉.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院校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