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2. 武汉工商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武汉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体验,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初中生面临着生理上的突然变化、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如果再遭遇外部一些不利环境的挑战,更容易增加抑郁的风险。社区是除了学校和家庭以外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环境,社区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区暴力接触反映的是个体在社区生活中接触到的暴力程度,它是指个体在社区中接触到没有密切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例如打架斗殴、入室行凶、抢劫、贩卖或使用毒品等[1]。从形式来说,社区暴力接触包括了直接接触社区暴力和间接接触社区暴力,前者是指个体直接遭受社区中其他人的暴力侵害,后者是指个体在社区中目击他人之间的暴力行为[2]。社区暴力接触会引起青少年的内化情绪问题,其中就包括抑郁,有研究揭示了社区暴力接触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的风险[3]。
尽管研究已经揭示了社区暴力接触对初中生抑郁的积极联系,但社区暴力接触是如何导致初中生抑郁水平上升的?其中的具体影响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地对环境做出反应,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往往是以自我认知为中介的。在个体的自我认知中,自我概念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个体对他们自己的总体性思考、态度和评价[5]。自我概念是影响个体抑郁的重要变量,研究发现自我概念与抑郁存在显著负相关,个体自我概念越积极,抑郁水平就越低[6]。同时,自我概念跟个体的成长经历有关,例如研究发现生活在不利处境中青少年自我概念更消极,遭遇过创伤或侵害的个体自我概念也更消极[7]。作为消极的成长经历,社区暴力接触与自我发展之间的联系在一些研究中得到支持[8]。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和社区暴力接触后果的相关研究,可以推断社区暴力接触和自我概念共同影响初中生抑郁,自我概念在社区暴力接触与抑郁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从现有文献来看,还没有研究综合考察社区暴力接触、自我概念与抑郁的关系,也没有研究对自我概念在社区暴力接触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拟揭示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检验自我概念在社区暴力接触影响初中生抑郁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分别在湖北省钟祥市和宜昌市两所初中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部分班级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55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513份。其中男生255人,女生258人;初一学生172人,初二学生192人,初三学生149人。
研究采用国内学者翻译的儿童社区暴力接触调查问卷[9],问卷共有26个条目,其中反映直接社区暴力接触的题目11题,反映间接社区暴力接触的题目15题,问卷计分采用0~4五点计分,被试得分越高,则代表社区暴力接触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是0.76。
采用林邦杰修订的中文版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10],该量表适用于12岁及12岁以上被试,包含70个自我描述的条目,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从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6个方面来测查个体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总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概念越积极。本研究中此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是0.88。
量表由俞大维等人在 Kovacs 编制的儿童抑郁量表基础上进行修订得到[11],用以测量青少年的抑郁水平。问卷共27个项目,采用0-2的3点记分,个体总得分情况越高代表抑郁程度越高。 本研究中,此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是0.85。
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对不同年级初中生社区暴力接触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三个年级初中生在社区暴力接触及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初中生社区暴力接触的差异,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初中生在直接社区暴力接触(t = 2.37,p < 0.05)、间接社区暴力接触(t = 4.25,p < 0.001)和社区暴力接触总分上(t = 4.03,p < 0.001)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直接社区暴力接触、间接社区暴力接触和社区暴力接触总分均显著高于女生。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年级初中生的社区暴力接触差异,结果发现,初中三个年级学生在间接社区暴力接触、直接社区暴力接触和社区暴力接触总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表 1 社区暴力接触在性别上的差异(M±SD)
Table 1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exposure to community violence(M±SD)
男生 |
女生 |
t |
|
直接社区暴力接触 |
1.30±1.99 |
0.94±1.34 |
2.37* |
间接社区暴力接触 |
3.22±3.56 |
2.07±2.51 |
4.25*** |
社区暴力接触 |
4.52±5.01 |
3.01±3.31 |
4.03*** |
注:*p<0.05,**p<0.01,***p<0.001,下同。
对三个年级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初中生在自我概念的道德自我维度(F = 3.43,p < 0.05)、社会自我维度(F = 4.38,p < 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概念其他维度和自我概念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说明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经过事后检验发现,初三学生和初二学生的道德自我、社会自我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一学生,初二和初三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则没有显著差异。
表 2 自我概念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M±SD)
Table 2 Difference test of self-concept in different grades(M±SD)
①初一 |
②初二 |
③初三 |
F |
LSD |
|
生理自我 |
48.16±6.58 |
48.01±6.00 |
47.94±6.21 |
0.04 |
|
道德自我 |
48.31±7.05 |
49.59±6.60 |
50.82±5.69 |
3.43* |
③>①; ②>① |
心理自我 |
46.44±6.12 |
46.23±5.90 |
44.98±7.17 |
1.11 |
|
家庭自我 |
48.44±8.11 |
49.31±7.43 |
48.71±8.85 |
0.69 |
|
社会自我 |
46.96±7.73 |
48.44±7.10 |
50.12±6.07 |
4.38* |
③>①; ②>① |
自我批评 |
27.74±6.09 |
28.85±6.98 |
29.71±7.24 |
2.27 |
|
自我概念 |
266.05±29.88 |
270.42±26.34 |
272.29±27.59 |
1.7 |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差异,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初中生在生理自我(t = 5.11,p < 0.001)、道德自我(t =-2.84,p < 0.01)、心理自我(t = 4.04,p < 0.001)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道德自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表 3 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分析(M±SD)
Table 3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self-concept(M±SD)
男生 |
女生 |
t |
|
生理自我 |
49.42±5.45 |
46.69±6.61 |
5.11*** |
道德自我 |
48.44±6.78 |
50.10±6.54 |
-2.84** |
心理自我 |
47.27±5.69 |
45.10±6.32 |
4.04*** |
家庭自我 |
48.51±7.69 |
49.40±7.91 |
-1.29 |
社会自我 |
48.08±7.14 |
48.13±7.42 |
-0.08 |
自我批评 |
28.54±6.16 |
28.58±7.28 |
-0.07 |
自我概念总分 |
270.26±26.29 |
268.02±29.10 |
0.92 |
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初中生的抑郁水平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初中生的抑郁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对研究中涉及的社区暴力接触、自我概念与抑郁三个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表 4 社区暴力接触、自我概念与抑郁的相关
Table 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xposure to community violence, self-concept and depression
M±SD |
1 |
2 |
3 |
4 |
5 |
|
1.间接社区暴力接触 |
2.643±3.128 |
1 |
||||
2.直接社区暴力接触 |
1.119±1.706 |
0.545** |
1 |
|||
3.社区暴力接触 |
3.762±4.303 |
0.943** |
0.793** |
1 |
||
4.自我概念 |
269.134±27.733 |
-0.367** |
-0.316** |
-0.392** |
1 |
|
5.抑郁 |
15.396±7.549 |
0.349** |
0.281** |
0.365** |
-0.536** |
1 |
为了考察自我概念在初中生社区暴力接触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12]。在第一步回归分析中,以抑郁为因变量、社区暴力接触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β=0.365(p<0.01);第二步以自我概念为因变量、社区暴力接触为预测变量做回归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β=-0.392(p <0.01);第三步以抑郁为因变量、社区暴力接触和自我概念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社区暴力接触对抑郁的回归系数β=0.183(p <0.01),自我概念对抑郁的回归系数为β=-0.464(p <0.01)。说明自我概念在社区暴力接触预测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0.392×0.464/0.365=49.832%。
表 5 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检验
Table 5 The test of mediation effect of self-concept
标准化回归方程 |
回归系数检验 |
|
第一步 |
y=0.365x |
SE=0.072, t=8.874** |
第二步 |
m=-0.392x |
SE=0.262, t=-9.637** |
第三步 |
y=0.183x |
SE=0.070, t=4.606** |
-0.464m |
SE=0.011, t=-11.655** |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初中生社区暴力接触没有显著差异,而国外有研究发现年龄大的青少年会接触到更多的社区暴力[13],两者结果的不一致可能与我国城市初中生课外活动特征有关。尽管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社区活动时间增多会增加接触社区暴力的风险,但我国城市初中生放学后基本上有父母接送、监护,减少了社区暴力接触在年龄上的差异。同时,研究还揭示了初中生社区暴力接触的性别差异,男生接触的社区暴力比女生更多,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14]。女生接触社区暴力比男生少,可能由于父母对初中女生的监管和指导更为严格,对女生的日常社区活动有更多限制,从而保护女生结交不良同伴,降低了接触社区暴力的风险。
不同类别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差异分析显示,初二、初三学生的道德自我、社会自我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一学生,反映了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逐渐成熟的趋势。胡韬等人以流动儿童为被试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自我概念的这一发展趋势,两者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15],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在于研究样本的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男生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的发展均好于女生,而道德自我发展弱于女生。国内有学者发现中学女生的道德自我得分高于男生[16],这与本研究结果之间较为一致。研究结果说明,男生对自己身体状态、外貌的感觉和评价要高于女生;男生对自我价值感、能力感、性格等方面的感知也要好于女生;但女生对自己道德的描述和评价要好于男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研究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没有差异,这一结果与蔡培林在初中生抑郁研究中的结论一致[17]。因此,初中生抑郁水平的高低可能与自身年龄和性别关系不大,一些学生容易抑郁更可能与自身的应对方式、人格等因素存在联系。
研究发现,初中生的社区暴力直接接触、社区暴力间接接触和社区暴力接触总分与抑郁存在正相关,说明初中生接触到的社区暴力越多,其抑郁水平越高,这与的研究结果一致[3]。社区暴力接触与抑郁水平的联系可能存在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社区暴力接触带来的创伤反应可能会提升抑郁水平。不管个体是目击社区中他人之间发生暴力,还是直接在社区中遭遇他人的暴力侵害例如被殴打、威胁、刺伤等,都可能会诱发个体出现创伤应激症状。例如有研究发现社区暴力接触与创伤后应激症状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可以预测抑郁症状,这意味着初中生接触社区暴力所带来的创伤应激症状可能是诱发抑郁水平升高的原因。其次,抑郁水平跟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关,而社区暴力接触可能破坏了这种情绪管理能力,导致学生难以采取有效方法调节情绪,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从消极情绪中获得改善,因此社区暴力接触会抑郁产生联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概念与社区暴力接触显著负相关,接触的社区暴力越多,自我概念越消极。这与前人对社区暴力接触和自我发展关系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例如研究发现社区暴力接触对个体的自我知觉、自我效能和道德自我发展产生不利影响[9]。社区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个体在社区中的不良经历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自我概念是个体根据自己的人际经验建构出来的,目击社区暴力或者直接遭遇社区暴力侵害可以理解为不良的人际经验,会降低青少年对自己能力、价值的感知与评价。此外,青少年接触社区暴力还会引起重要人际互动的变化,例如研究表明接触社区暴力的青少年更可能结交越轨同伴[21],还有研究揭示了社区暴力接触通过消极的亲子关系引起心理症状的增加[22]。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上的消极变化可能会让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更加消极。
研究还揭示了自我概念与抑郁存在显著负相关,个体自我概念越积极,其抑郁水平越低。这与陈洁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23]。Beck的抑郁认知理论认为适应不良的自我图式在抑郁的发生和维持中有重要作用,这些适应不良的图示包括功能失调的态度,涉及能力不足、失败和无价值等主题[24],当个体面临负面生活事件时,功能不良的态度就会被激活,个体产生一些具体的消极认知,例如关于自我、世界和未来的消极思维,从而增加了抑郁的风险。自我概念是自我认知的内容,本研究进一步支持了Beck的抑郁认知理论,提示自我概念在初中生抑郁发生与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初中生社区暴力接触可以正向预测抑郁水平,可以反向预测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可以显著反向预测抑郁水平;在社区暴力接触与抑郁的关系中纳入自我概念这一变量后,社区暴力接触对抑郁的影响减弱,说明了自我概念在社区暴力接触与抑郁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一步确认自我概念的部分中介作用,意味着初中生社区暴力接触既可以直接影响抑郁,还可以通过自我概念的中介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已有研究揭示了消极生活经历对个体自我概念以及情绪结果的消极影响[25],个体的自我概念可能在消极经历和抑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环境中个体的认知作用,认为个体不是对环境做出被动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加工来产生具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作为自我认知的重要内容,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既受到社区暴力接触这一环境变量的影响,又会对个体的抑郁情绪产生作用。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接触到的社区暴力越多,自我概念就越消极。原因可能在于重大应激会损害正常的心理社会加工,从而影响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尤其是控制感和自尊两个核心方面会受到损害。在社区中多次目击暴力或者直接遭受暴力,它可能向青少年传递出与自身能力、自身价值相关的负面信息,也可能让个体缺乏自己可以控制环境和事件结果的信念,由此建构出的消极自我概念。另一方面,消极的自我概念会增加抑郁的风险,这一结果可以从抑郁的认知理论中找到解释。Beck的抑郁认知理论认为抑郁以消极认知三联组为特征,它们包括个体关于自我、世界和未来的消极信念,个体关于自我的消极看法是抑郁的重要认知易感因素。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内容越消极,就更容易将消极的特征归到自己身上,面临消极事件时与该事件紧密相关的消极自我内容就被激活,消极自我意向就会出现在头脑中。本研究揭示了自我概念在社区暴力接触与抑郁关系中的部分中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社会认知理论,揭示了社区暴力接触影响初中生抑郁的认知机制。此外,有研究发现社区暴力接触与情绪智力、创伤应激症状有关,而情绪智力、创伤应激障碍与抑郁可能存在联系,提示社区暴力接触影响抑郁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其他变量的中介作用,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
研究结果对于初中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有一定指导意义。本研究从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考察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较多的社区暴力接触、消极的自我概念是初中生抑郁的重要预测因子。因此,为了降低青少年的抑郁风险,作为教育者应考虑为青少年构建安全、有序的社区环境,增加正规社区活动场所,提供社区托管等服务,加强对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监督,减少他们接触社区暴力的风险;还可以从学生自我概念入手,通过个别指导、团体活动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价值感和能力感,减少自我概念中的消极内容,降低抑郁的易感性。社区暴力接触通过减少积极的自我概念对抑郁产生影响,教育者在针对有社区暴力接触经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应重视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指导学生对社区暴力接触的消极经验进行恰当的认知加工,避免形成消极的自我图式,从而减少社区暴力接触造成的情绪困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SH102)。
[1] Krug E,Dahlberg L,Mercy J,et al.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Geneva,Switzerland:WHO,2002.
[2] Holtzman R J,Roberts M C. The role of family conflict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exposure to community violenc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12,40(2):264-275.
https://doi.org/10.1002/jcop.20511
[3] Carey D C,Richards M H.Exposure to community violence and social maladjustment among urban African American youth[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4,37(7):1161-1170.
http://dx.doi.org/10.1016/j.adolescence.2014.07.021
[4] Haden S C,Scarpa A.Community violence victimization and depressed mood: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J].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08,23(9):1213-1234.
https://doi.org/ 10.1177/0886260508314297
[5] Markus P,Maria L,Burkhard G,et al.The impact of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quality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on children’s self-concept and self-esteem[J].Cognitive Development,48,42-51.
https://doi.org/10.1016/j.cogdev.2018.07.001
[6] 张珍珍,陈佩佩,路立红,等.听障青少年疏离感与抑郁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5,6:35-38.
[7] 杨玲,苏红婷,曹华,等.童年创伤对海洛因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8,27(5):349-356.
[8] Schiavone D B.The effects of exposure to community violence on aspects of adolescent identity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2009,22(2):99-105.
https://doi.org/ 10.1111/j.1744-6171.2009.00178.x
[9] 李涛,陈晨,左薇.社区暴力接触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7:79-84.
[10] 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订[J].中国测验年刊,1980,27:71-78.
[11] 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25-227.
[12]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13] Mrug S.Windle M.Prospective effects of violence exposure across multiple contexts on early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J].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0,51(8):953-961.
https://doi.org/10.1111/j.1469-7610.2010.02222.x
[14] Ahlin E M,Lobo Antunes M J.Levels of guardianship in protecting youth against exposure to violence in the community[J].Youth Violence and Juvenile Justice,2017,15:62-83.
https://doi.org/ 10.1177/1541204015590000
[15] 胡韬,郭成,刘敏.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状况及其相关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30-33.
[16] 洪显利,张渝.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征调查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98-104.
[17] 蔡培林.初中生网络欺负与抑郁: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效应[D].天津大学,2018.
[18] Chapin M G.Violence exposure in home and community:influence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army recruits[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4,32(5):527-541.
https://doi.org/10.1002/jcop.20017
[19] 付琳,程锦,刘正奎.芦山地震后儿童急性应激障碍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抑郁症状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7):548-553.
[20] Stokes L D,Jackson Y.Community violence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youth:role of emotional-social intelligence[J].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Trauma,2014,7(1):17-26.
https://doi.org/ 10.1007/s40653-014-0006-z
[21] 张一波,张卫,朱键军,等.社区暴力暴露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2):228-239.
[22] Dinizulu S M,Grant K E,Bryant F B,et al.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nondisclosure as mediator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posure to community violence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Child Youth Care Forum,2014,43(1):41-61.
https://doi.org/10.1007/s10566-013-9224-z
[23] 陈洁,刘铁桥,郑敏婕,等.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的关系及对抑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6):799-801.
[24] Beck A T.Cognitive models of depression[J].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1987,1:5-37.
[25] Vartanian L R,Froreich F V,Smyth J M.A serial mediation model testing early adversity,self-concept clarity,and thin-ideal internalization as predictors of body dissatisfaction[J].Body Image,2016,19,98-103.
http://dx.doi.org/10.1016/j.bodyim.2016.08.013
[26] Oldehinkel A J,Ormel J,Verhulst F C,et al.Childhood adversities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a matter of both risk and resilience[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14,26(4),1067-1075.
https://doi.org/ 10.1017/S0954579414000534
[27] Turner H A,Finkerhor D,Ormrod R.The effects of adolescent victimization on self-concep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Child Maltreatment,2010,15(1):76-90.
https://doi.org/10.1177/107755950934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