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2.北京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北京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最早由美国学者威斯伯提出,指与具有侵害性质的消极性行为相反的积极性行为,如帮助、合作等行为。研究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对社会、他人有益,同时可以使自身获利的行为(寇彧,2004)。已有研究发现,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张亦弛,胡珊,2022;刘群,赵峰,张姝玥,2020)。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关键阶段,面临着身体的快速发育和心理的剧烈变化,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程度对社会进步以及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主观幸福感、学校适应等方面具有关键的意义(赵鑫,2022;赵文桦,2021),因此,培养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箱庭疗法(Sandplay Therapy)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沙箱中进行摆放从而表现自我的一种心理疗法(张日昇,2006)。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指有一定规则限制的团体箱庭,该方法融合了箱庭疗法和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在限制性团体箱庭的制作中,咨询师作为静默带领者,为来访者提供关心、包容、接纳,保持对作品的尊重和好奇,避免对制作过程的干扰和对箱庭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在限制性团体箱庭的讨论阶段,团体成员在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通过充分的讨论,依托玩具的象征意义开展的讨论可以有效地减少防御,增加团体成员的互信。已有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能够有效降低初中生的羞怯水平,发展高中生的同伴关系(刘毅阳,2019;袁苑,2016)。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包含社会排斥、依恋类型等(宁锐,2017),因此对于亲社会行为较少的初中生来说,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中的人际互动和共感体验为其创造了接纳、宽松、包容的交往环境,从而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可能。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干预,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探讨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发展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效果,二是探讨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发展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机制。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和立意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中选取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后结合个人意愿并签署家长知情同意书,进行每人20分钟的入组访谈。最终确定12名参与者,干预组对照组各6人,其中男生4名,女生2名,平均年龄为13岁。干预组成员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干预组成员基本信息
Table 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intervention group members
姓名 |
性别 |
年级 |
K |
男 |
初一 |
M |
男 |
初一 |
Z |
女 |
初一 |
L |
男 |
初一 |
W |
男 |
初一 |
Y |
女 |
初一 |
本研究采用寇彧等人(2007)修订的《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该量表共有6个维度,分别测量公开性、利他性、匿名性、情绪性、依从性和紧急性六类亲社会倾向,共包含26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亲社会行为越好。经本研究检验,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11,各维度的系数分别为0.662、0.683、0.712、0.693、0.734、0.657,信度指标良好。
本研究使用的箱庭设备包括沙箱、沙子以及各种类的玩具。其中,沙箱尺寸为57厘米×72厘米×7厘米的标准沙箱。沙子选用干燥的细沙,装满沙箱的一半。玩具种类包含人物类、植物类、动物类、建筑物类、交通运输工具类、石头贝壳类、食品果实类以及其他种类。此外还包括《团体箱庭制作过程记录表》《团体箱庭讨论过程记录表》以及计时器、拍照设备、录音或录像设备。
本研究以张日昇《箱庭疗法》书中介绍的团体箱庭内容为准则,规范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程序、指导语、团体规则和注意事项。干预时间从2022年9月22日开始到11月8日结束,共对干预组进行六次团体箱庭,每次90分钟,每周1次。在干预结束后一个星期,再次使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对两组成员施测,并对对照组成员进行干预。数据回收后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
对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的过程进行阶段分析;采用SPSS26.0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并分析团体成员的自我像、主题在团体辅导中的变化,探查限制性团体箱庭的干预效果。
在每次活动开始前,先向团体成员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1)在制作箱庭作品的过程中,保持放松、自由的状态;(2)限制性团体箱庭的基本规则如下:①摆放玩具的顺序由抽签或猜拳决定,尽量保证每位成员都有第一个摆放玩具的机会;②每人每次只允许作业一次,如放一个玩具(同样的玩具可以放多个)、挖一条河流或移动调整一次他人的玩具,但不能将已经摆出的玩具放回玩具架;③制作过程中成员间不能交流,可以和团体带领者交流;④制作过程中,成员可以选择在某一轮放弃,不摆放任何玩具;⑤最后一轮结束后,最后一位摆放的成员可以对作品进行简单调整。(3)制作完成后进行讨论,真诚、自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在其他成员分享时应尊重对方,不能随意打断、插话。
根据张日昇(2006)对团体箱庭疗法治疗阶段的划分并结合本次团体箱庭的制作过程、主题、团体成员的讨论内容和自我像的选择,将六次团体箱庭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各自为政”阶段、“察言观色”阶段、调整沟通阶段和整合阶段。
在该阶段,团体成员表现出各摆各的情况,苦心经营自己的“小天地”,不顾他人想法的情形。玩具杂乱、种类多,作品主题分散,区域划分明显,界限分明。例如,成员Y的玩具大多摆放在角落中,有属于自己的区域,很少与其他人互动,呈现出回避的状态。成员M的玩具同样在某一特定区域,且玩具类型多与宗教、死亡有关,打造自己的作品。总体来看,前两次团体箱庭中,成员玩具摆放大多在打造属于自己的空间,与他人的想法发生冲突时表现得漠不关心,作品中很少迎合他人,亲社会行为较少。
图1 第一次团体箱庭
Figure 1 Figure of the first group sandplay therapy
图2 第二次团体箱庭
Figure 2 Figure of the second group sandplay therapy
经过前两次的冲突后,成员在第三次团体过程中开始反思,考虑作品的整体风格,自己摆放的玩具是否与整体风格相契合,是否与他人的玩具相协调,是否会影响到其他人。第一轮由M开始摆放了植物,其他成员也相继摆出类似的植物与之呼应。在第二、第三轮中,M摆放孙悟空和唐僧,W、L分别摆放猪八戒和沙僧,共同完成师徒四人面对面吃桃子的情景,制作过程中思考和犹豫的情况变多,每一轮所用时间逐渐变长。进入到“察言观色”阶段,成员已经开始考虑他人想法,并做出符合他人想法的行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摆放玩具。共同主题《中外古今梦幻联动》和M、Z、W、L四人的主题都围绕西游、联动、跨越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表现出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并且由分散逐渐走向整合。总体看来,该阶段成员开始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团体的氛围也逐渐变得轻松。
图3 第三次团体箱庭
Figure 3 Figure of the third group sandplay therapy
经历了“各自为政”和“察言观色”阶段,团体成员对团体和活动过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反思,既不愿意伤害他人,也不愿意压抑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进行调整,冲突和矛盾便在所难免。因此,在这一阶段,成员会更愿意在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尽管有时会出现沟通上的冲突,但该阶段的冲突是基于互相理解、积极调整的前提,让团体更加紧密、团结,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该阶段的两次作品都围绕K怀念死去小狗这一故事线展开。W在狗的旁边摆放棺材,Y在棺材上摆放花枝表达对死亡的尊重,但却引起K的不适,M将棺材移走并埋起来,W又将它移回原来的位置。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有不愉快的情绪出现,但经过讨论,成员都能够理解对方的行为,并在恰当地时候使用行动支持。共同主题《吞噬绿洲》表示成员懂得不能凭借外表判定事物的好坏,要注重理解事物的内在含义。个人主题也趋于一致,L、W、K以《亲切》《友情》《思念》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花下有花》《吞噬》《美丽与悲伤》揭示了一幅和谐作品下鲜为人知的故事、感情和内涵。总的来说,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变少,成员之间有了共感理解。
图4 第四次团体箱庭
Figure 4 Figure of the fourthgroup sandplay therapy
图5 第五次团体箱庭
Figure 5 Figure of the fifth group sandplay therapy
团体成员在上一阶段通过沟通了解彼此的想法之后变得更有默契。成员对场景的构造、玩具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制作过程中能够感悟彼此的心声,出现频频点头、点赞的行为,整个团体形成了共感。例如,W在两轮中都移动了草的位置,表示想给其他人留出更多的空地方便于他们摆放玩具,这体现出他乐于为他人着想的亲社会行为倾向。M在第三轮中摆放四个小人,其中两个在房子门口,像一对老夫妻互相陪伴,一个陪着小狗,一个躺在船上因撞到礁石而死,体现出他对亲情和友情的重视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图6 第六次团体箱庭
Figure 6 Figure of the sixth group sandplay therapy
为了验证团体箱庭疗法对提升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效果,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成员的前后测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干预组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n=12)
Table 2 Comparison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干预组(n=6) |
对照组(n=6) |
t |
p |
|
前测 |
83±13.711 |
78.5±16.416 |
0.515 |
0.618 |
后测 |
103.17±11.017 |
78±16.601 |
3.094 |
0.011* |
注:*p<0.05,**p<0.01,***p<0.001。
由表2可知,干预组和对照组成员在前测中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二者是同类组。在后测中,两组成员存在显著差异,干预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为研究团体箱庭能否提升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在干预前后使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对干预组成员进行前测、后测。前后测得分如表3所示。
表3 干预组亲社会倾向量表前测、后测数据
Table 3 Scale resul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姓名 |
前测 |
后测 |
K |
70 |
112 |
M |
80 |
97 |
Z |
93 |
100 |
W |
90 |
97 |
Y |
65 |
92 |
L |
100 |
121 |
均值 |
83 |
103.17 |
使用K-S检验对干预组前后测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p=0.507>0.05,因此应该接受原假设,认为前后测差值服从正态分布,即满足正态性假设。对于配对设计的资料,数据服从正态分布,选用配对样本t检验。由表4可知,亲社会行为得分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t=-3.722,p<0.05,经过六次的团体箱庭,干预组的亲社会行为显著提升。
表4 干预组亲社会行为配对样本t检验
Table 4 Paired sample t test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intervention group
配对差值 |
差值95%置信区间 |
|||||||
平均值 |
标准偏差 |
标准误差平均值 |
下限 |
上限 |
t |
自由度 |
Sig.(双尾) |
|
亲社会行为前测-后测 |
-20.167 |
13.273 |
5.419 |
-34.096 |
-6.238 |
-3.722 |
5 |
0.014 |
自我像是制作者在箱庭作品中确立的代表自我的心像,体现出对自我的认识。通过了解团体成员对自我像的描述,了解其当前的心理状态、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他人的态度(陈顺森,2013)。因此在每次制作箱庭作品结束后,带领者会邀请成员选择一个玩具代表自己并分享理由,通过记录团体成员的自我像选择,分析成员的心理变化和亲社会行为倾向。
成员K在五次团体箱庭中分别选择了一次儿童和蜥蜴,三次圣诞老人代表自己。前两次的自我像儿童和蜥蜴都处于角落中,他也表示自己只想一个人待着,体现出他不善于与人交往的特点。后三次选择圣诞老人,且这三个圣诞老人都在小狗旁边,象征着陪伴,表达了他对好朋友的思念。可以看出,K虽然不善于与人交往,但重视感情,也渴望与同学、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成员M在六次团体箱庭中的自我像表现较不稳定,一方面表现出对个人现状的否定,另一方面也很重视个人价值的发挥,并表达了对权利和金钱的向往,具有中学生自我认识抽象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成员Z在六次团体箱庭中的自我像较为稳定,分别选择了鸟、狗、花、鹅卵石,象征着生机、活力、善良、坚定,表达对美好个人品质的追求,且Z在班中担任班长一职,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学交流。研究表明,班干部经历有助于个体发展亲社会行为(赵影,2020)。成员W的自我像表现也较为稳定,选取了代表生活中平凡的小角色的草、农民和螃蟹,他认为自己虽然平凡但却有力量,可以给别人带来帮助和快乐,体现出他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和乐于助人等品质。成员Y的自我像选择较为稳定,但对于自我像的解释逐渐发生变化。前两次想要独自待在角落中,后两次开始赋予自我像更积极的意义,也体现出她在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成员L的自我像类型较多,但意义相近,较为积极,表达了对人际交往中真诚、善良等品质的欣赏和向往。
表5 团体箱庭自我像的变化
Table 5 Changes of self-image
1 |
2 |
3 |
4 |
5 |
6 |
|
K |
儿童 |
蜥蜴 |
请假 |
圣诞老人 |
圣诞老人 |
圣诞老人 |
M |
埃及法老 |
金鱼 |
桃子 |
小荷花 |
铜钱 |
礁石 |
Z |
鸟 |
狗 |
花朵 |
鹅卵石 |
鸟 |
花 |
W |
草 |
农民 |
草 |
圣诞老人 |
椰树 |
螃蟹 |
Y |
黄鸭 |
黄鸭 |
羊 |
请假 |
青蛙 |
青蛙 |
L |
狗 |
船 |
沙僧 |
花枝 |
花 |
狗 |
一个箱庭作品可能由多个单元构成,因此会存在不同的次主题。制作者对箱庭作品主题的归纳反映出其当前的关注点、情绪状态、认知状态等(陈顺森,2013)。因此,带领者在团体成员讨论时邀请其确定箱庭作品的主题以了解成员的内心世界。
在成员K的主题中,第一阶段主题体现出箱庭作品的割裂、分散,第三、第四阶段的主题表达了对小狗的思念,并从情境和整体性的角度出发确定主题,而不是拘泥于某个特定的区域,反映出箱庭作品由分散走向整合。成员M的主题较为抽象,作品中包含了自己设计的故事情节,体现出他天马行空的个人特点。其中第四、第五次主题蕴含着生机、成长和希望,逐渐减少在第一阶段出现的关于“死亡”的主题。成员Z的主题较为积极,能够从作品整体出发确定主题,其中也表达了她对未来的向往和当前生活中的困境。成员W在阐述主题意义时表达了想要在团体中与他人建立友谊的真切想法,六次主题中有三次都体现出他对友情和亲情的重视。成员Y在第一个主题中仅从作品的某个角落出发,没有考虑全局。第二、第三次虽然从整体的视角出发,但是作品割裂性较强,难以找到主题。第五、第六次的主题从整体出发确定且符合情境内容,较为积极。成员L的前两次主题同样体现出箱庭作品的割裂性,之后逐渐发生变化,能够在主题中流露自己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能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从共同主题来看,作品主题由第一次时的《分界线》到第五、六次的《花的世界》《结束》,由分散到整合与表达不舍,体现出成员在团体中建立友谊,逐渐吐露真情的变化过程以及个人成长和感情升华。
表6 团体箱庭主题的变化
Table 6 Changes of theme
1 |
2 |
3 |
4 |
5 |
6 |
|
K |
两个世界 |
一派胡言 |
请假 |
绿洲 |
思念 |
绿岛 |
M |
无 |
时空祭坛 |
进口西游 |
花下有花 |
希望 |
忘 |
Z |
花花世界 |
虚无 |
中外古今梦幻联动 |
吞噬 |
繁花似锦 |
End Start |
W |
看向远方 |
真情流露 |
平凡世界之现代西游 |
友情 |
孕育万物 |
恋 |
Y |
旁观 |
丑东西的地盘 |
啥也不是 |
请假 |
花 |
隔岸相望 |
L |
乱七八糟 |
乱七八糟 |
跨越世纪 |
亲切 |
美丽与悲伤 |
海岛 |
共同主题 |
分界线 |
荒谬 |
中外古今梦幻联动 |
吞噬绿洲 |
花的世界 |
结束 |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于初中生亲社会性行为的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经过六次团体箱庭,干预组成员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提高,而未经干预的对照组得分基本不变。通过对干预组箱庭作品的自我像和主题变化分析可知,团体成员制作作品的着力点逐渐由关注自我转向关注他人,由局限于自我范畴转向集体范畴,具体表现为考虑他人想法和集体利益,做出符合他人意愿以及利于作品整体美观的动作行为,具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欧文·亚隆(2001)认为,团体的互动过程中有众多的疗效因子。对于发展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疗效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他主义,在团体建立的初期,成员自觉无法为他人提供价值,难以与他人产生良好的连接,随着团体讨论的深入,成员发现自己对他人来说是重要的,产生振作的情绪体验,利他行为也会增多。第二,普遍性,很多成员在进入团体之前会认为自己的烦恼是独特的,不会被人理解和接受,常常因为这样的独特感而感到孤独,不想与其他人发展亲密关系。在团体交流的过程中,成员会了解到他人也有类似的烦恼,看到普遍性、共同性,从而渐渐减少因独特感所产生的孤独,更愿意与他人交往。第三,发展社交技巧,在团体成员交流的过程中,成员间会表达自己对彼此的情感,渴望建立友谊的想法,对他人行为的不解,其他成员也会逐渐学会如何有效地回应别人,解决冲突,发展同理心和亲社会行为。第四,人际学习,人际学习是团体治疗中的重要因素,每个成员的人际形态会在沟通的过程中呈现出来,干预组包含不同亲社会行为程度的成员,他们可以通过观察、移情、情绪体验发现自身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不适并做出改变。第五,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指个体被其他成员吸引的程度。在具有凝聚力的团体中,成员间彼此接纳、包容,发展有意义且深刻的关系,获得尊重,习得社会行为(樊富珉,2005)。
箱庭疗法的治疗机制包含“母子一体性”“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这样的咨询设置中,团体带领者提供安全、接纳的咨询的环境,表达共情而不提供指导意见,无条件地接纳来访者的行为和感受,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咨访关系,模拟现实中包容的亲子关系。有研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亲密度的提升有利于儿童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Hastings et al.,2015),由此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的制作流程与规则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可能。限制性团体箱庭给了成员公平的制作和表达的机会,团体成员均要按照顺序进行摆放和阐述,避免因个别成员的强势影响团体凝聚力,有效约束了成员的行为,促进公平团体氛围的形成,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与他人共同完成箱庭作品的体验让成员拥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为充分发挥个人价值从而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自我治愈力也是治疗机制之一。在制作箱庭作品的过程中,团体成员不仅仅是对自己意识层面的表达,宣泄意识层面的情绪,同时也在表现无意识层面的认知。时常听到成员“我下意识就这么摆了”这样的表达。团体成员把对社交的需求通过箱庭游戏和想象力表达出来,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开展对话,进行自我调节,在无意识中改变自身的非适应性认知,最终促进行为的改变,发挥了自我治愈能力。
[1] 袁志帆,李伟健,李振红,等.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共情的中介作用[J].应用心理学,2022,28(6):500-507.
[2] 雷晓玲,赵冬梅,杨文娇,等.青少年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38(6):786-792.
[3] 周欣然,胡思远,梁丽婵,等.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三年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3):561-565.
[4] 鲁倩倩,陈毅文,张玉婷.箱庭疗法干预学龄前儿童焦虑的过程与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1):199-205,86.
[5] 王晖,熊昱可,刘霞.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情绪和行为适应的保护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5):614-624.
[6] 王艳辉,李董平,孙文强,等.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17,49(5):17.
[7] 王丹,张日昇.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过程与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923-929.
[8] 章鸣明,曹召伦,顾晨龙,等.团体箱庭疗法对留守初中生适应不良干预效果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5):474-477.
[9] 陈顺森,张日昇,陈静.团体箱庭干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2):138-142.
[10] 张雯,刘亚茵,张日昇.团体箱庭疗法对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64-265,268.
[11] 张雯,张日昇,孙凌.近十年来箱庭疗法在中国的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10,33(2):4.
[12] 寇彧,洪慧芳,谭晨,等.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12-117.
[13] 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4]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岳封疆.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16] 刘毅阳.初中生归因风格、人格与羞怯感的关系及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研究[D].泉州:闽南师范大学,2019.
[17] 赵鑫.初中生生命意义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18] 赵文桦.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教育启示[D].开封:河南大学,2021.
[20] 赵影.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20.
[21] Hansen,J C,Warner,R W,Smith,E M.Group counseling:theory & process[M].Chicago: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1976.
[22] Roesler,C.Sandplay therapy:an overview of theory,applications and evidence base[J].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2019.
[23] Hastings,P,Miller,J G,Troxel,N R.Making good: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s prosocial development[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5.